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戰時期,第一批本土軍火商竟是一群河北農民?依靠打鐵造手榴彈

2024-04-28歷史

他生於河北農村,從未接受過正規教育,卻以「八路軍手榴彈專家」的名號聞名。

一個普通的農民,從8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打鐵技術,如何轉變成為民間的軍火商呢?

石成玉,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傳奇人物,他不僅是手榴彈專家,還是一位革命戰士。一次偶然的發現使他為抗戰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石成玉,一位河北邯鄲永年縣的農民,於1938年6月穿越主戰場時,目睹了一名國民黨士兵正在清理戰場。他看到士兵將一捧手榴彈扔進附近的河道,明顯地表明那時國民黨在邯鄲地區剛剛結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在沒有人的時候,石成玉迅速撈了幾顆完整的石頭放進包裏,然後趕緊回家,點亮煤油燈。在昏暗而搖曳的燈光下,他開始認真地研究這些石頭。

亂世的確是培育人才的沃土,這一點已被事實充分驗證。

石成玉憑借在彈藥方面卓越的天賦和多年鐵匠的專業經驗,成功拆解了手榴彈,並仔細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及其大致比例。他深入研究後,再將手榴彈重新裝回,保持原樣。

「這算是手榴彈嗎?這玩意兒能炸人嗎?」

石成玉內心充滿了疑慮,畢竟我們從未涉足過手榴彈領域,缺乏經驗啊!

試過才知真假,石成玉揣著幾顆手榴彈,蹲守在路邊草叢中,期待遇到一些日本人來幫他試水。在夜幕降臨之際,他終於發現了一輛軍車,迅速瞄準,拉動引線,扔出手榴彈,一舉成功。隨著一聲巨響,石成玉心中有了把握!

他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領悟,與他的家世息息相關。

石成玉自幼便跟隨父親學藝,學習鐵匠技藝,因家族世代傳承,對冶煉和火藥技術頗有心得。他不僅技藝高超,而且思維敏捷,這樣的人才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創造出非凡的成就。

石成玉最初只是從事鐵匠的工作,為人們制作一些家用物品。直到他身處華北戰區,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殘酷,日本人頻繁展開慘無人道的屠殺,同時還面臨國軍節節敗退的境況。

石成玉終於認識到,與許多底層民眾一樣,如果國家已經覆滅,普通人何以還能指望得到生存的機會?

自從親眼目睹了日本武器的威力後,石成玉老是渴望尋找機會進行一次嘗試。

既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吃飯本領,石成玉幹脆繼續深入研究這門技藝。他常常尋找一些看似無用的手榴彈,加以修整,使其變成全新的武器。畢竟,誰不知道在戰爭中販賣軍火是最賺錢的行當呢。

石成玉並非僅僅考慮透過銷售手榴彈來獲取利潤,還有其他考量。

你知道嗎,八路軍在與日寇抗戰中最缺乏的是什麽?

——火器、炮彈!

作為一個依靠農業為生,農民群體占據主要成分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在抗戰初期那幾年面臨著極度物資匱乏的困境,時常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保障,更不用說購買武器與國內外軍火販子交易。

此外,當時國家的軍工產業相當薄弱,已經被國民黨壟斷,即便是在國共關系最好的時期,蔣介石也未願意給予中國共產黨過多支持。畢竟,他自己的武器大多來自美國援助,為了維護政權,他必須保持謹慎。

在那個抗戰時代,要麽我們尋求外界購買武器,要麽聘請他人制造武器,都被認為是癡人說夢。因此,在那個時期,這兩種做法簡直是不切實際的。

時局艱難之際,八路軍格外珍惜手中每一發子彈,渴望以最少的彈藥取得最大的效果。在抗戰時期,他們最為頻繁的行動之一是秘密奪取敵人的武器,精巧地運用敵方的槍支和彈藥來對抗敵軍。

為了在抗日持久戰中擊敗侵略者,僅依靠「偷取武器」這一手段顯然遠遠不夠。我們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軍火供應線!

一位民間軍火商也隨著成品數量的增加而嶄露頭角,石成玉在手榴彈制造技術上的熟練程度也更加穩固。

石成玉最初只是出於賺錢的目的而學習這門手藝。他專門為八路軍修理手榴彈,與遊擊隊合作,他們將需要維修的手榴彈交給石成玉,待修理完成後再由遊擊隊轉交給地下黨。

以六毛錢一顆的價格,將修好的手榴彈半賣半送給八路軍。扣除成本後,石成玉僅賺取1毛錢。盡管收益微薄,但有了八路軍這個「甲方」,石成玉一家的生活確實變得輕松了許多。

然而,漸漸地,石成玉也意識到個人的勞動力存在一定限制。畢竟,從事這種活動如果被日本人發現,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只有在夜深人靜之時才敢修補手榴彈,這無疑拖慢了進度。為此,石成玉動員了全家人,共同出力,加快了修理的行程。

石成玉的妻子特別支持他從事這項工作。白天他們倆忙於鐵匠和農活,夜晚則點著小燈為八路軍修理手榴彈。雖然一晚上只能制造二、三十個,但對當地的八路軍來說,這已經是相當可觀的產量了。

然而,這種穩定的合作模式並沒有延續很長時間。

漢奸迅速向日本人告密,揭露了石成玉幫助八路軍制造手榴彈的行動。隨後,一隊敵人帶著先進的武器踐踏著無辜村民的屍體,只為了抓捕這位支援八路軍的農民。幸運的是,石成玉當天外出送貨,因此得以逃脫這場災難。

但當他得知村裏的55個同胞被殘忍屠殺,自己的妻子遭到毆打,弟弟被俘後,他感到絕望,毅然決定直接加入八路軍,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在抗戰期間,許多從事手工業和工商業的民眾實際上是被迫加入八路軍的。盡管普通人都害怕死亡,但在逆境中,他們也會采取激烈的行動,因為加入八路軍對他們來說是最佳選擇。

言歸正傳,石成玉意識到,自己想要加入八路軍時面臨一個困境:他從未與地下黨有過接觸,一直依賴遊擊隊的聯系。

因此,石成玉只能尋找一個庇護所,耐心等待機會的到來。也許命運安排巧妙,有一天,石成玉的弟弟攜帶工具和材料路過遊擊隊時被扣押,而石成玉去解救他時意外地與自己向往加入的八路軍建立了聯系。

石成玉正式加入了遼縣的129師修械所,日期是1938年4月。在部隊的支持下,他成功將全家六口人接到那裏,並且還另外招募了16名擅長鐵匠工藝的人。有了軍隊的庇護,石成玉終於可以專心致誌地從事他的軍火事業了。

當然,首要之務是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手榴彈工廠。這不僅僅是石成玉個人的事業,更是八路軍發展自身軍工事業的開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工廠已經建立起來了,人才也已經到位,然而接著就出現了新的問題:

1.如何處理原料以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求?

2.如何提高產品的品質呢?

讓我們不要焦急,我們會逐個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制作手榴彈所需的材料有哪些。

主要燃料包括煤礦、硫磺、硝石和木炭。

華北地區的地產資源豐富,雖然存在豐富的材料資源,但一般人很難獲取,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在原材料方面的控制。

全面的侵華戰爭不僅損害了國土,殘害了國民,還大幅剝奪了資源,直接導致了大型煤炭廠的被掠奪一空。

此外,戰爭還會破壞縣城和城市的秩序,導致原本經營良好的商店紛紛歇業,居民紛紛四處逃離或者流亡,造成城市內部市場萎靡不振。

反之,鄉村卻在一段時間內迎來了繁榮,原本居住在縣城的人們逐漸向周邊鄉鎮遷徙,而商人們也隨之把他們的產業轉移到了鄉村。

然而,隨著日本勢力在農村的不斷滲透,這些商人發現自己的原材料越來越難以銷售出去。農民們連飯都吃不飽,只能啃食樹皮,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會購買他們的煤炭呢?因此,手中積壓的煤炭無法銷售出去,不管是多麽龐大的工廠也不得不面臨倒閉的命運。

這一系列問題都被長期活躍於農村的地下組織所觀察到,他們仔細分析後發現了解決問題的潛在機會,於是立即與這些商人展開了合作。

我需要材料,你需要出貨,既然如此,為什麽不把我們的需求捆綁在一起呢?

一群供貨商中,地方小煤窯對手榴彈廠的貢獻最為突出。到了1938年底,這家煤礦廠面臨倒閉,鐵廠老板只得不得已地主動與八路軍聯系,希望能夠把自家的煤炭賣給他們。這一行動無疑是及時雨,重新點燃了手榴彈廠的生產,原本因燃料短缺而被迫停工的局面也得以扭轉。

八路軍頒布檔,允許供應商與日本合作,只要他們保持忠誠於紅軍,不視其為叛徒,這也考慮到了他們在與日本勢力的生存挑戰中所面臨的情況。

現在有了足夠的燃料,其他的困難就不值一提了。石成玉和他的工人們迅速加班加點,希望能盡快生產更多武器,以供前線士兵使用。

材料問題已得到解決,但隨之而來的是新的問題:如何提升工廠的生產品質呢?

我們難道要依靠那些當時屬於世界最先進的鬼子武器,然後用這些土槍土炮來取勝嗎?

土槍如何與炮彈對決,一旦步槍頻射就會發生卡殼的情況呢?

雖然我們有足夠的人手,可以號召原生的鄉親們參與生產線工作,但他們只能勝任最基礎的組裝工作。若要打造出更優質的武器,就必須依賴更專業的人才。

哪怕是領隊人石成玉也陷入了困境,面對這一難題:他的天賦在制造槍炮方面顯著,但由於出生在農民家庭且未受過正規教育,他深感遺憾。若能有機會學習鬼子和洋人的技術,他相信自己制造的東西不會遜色於他們!

專業事務應委托給專業人士處理,即使在抗戰時期,我們仍有大量受過教育的知識青年。在抗戰之初,他們大多聚集在北平、上海等大城市,然而隨著戰火蔓延,被迫轉移到別處。在機緣巧合之下,許多人加入了各個抗日根據地。

值得註意的是,在1940年前後,中國已經湧現出一大批專註於工業和重工業的學生,這與大家的想象有所不同。這些學生大多受到早期的洋務運動的影響,不僅熟悉孔孟之道,還學習了國外先進的理科知識。他們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宗旨,在其中已有很多擅長物理化的人才。

這些學生在戰爭爆發後本想以自己的知識為國效力,然而國民黨對他們的學養不以為然,導致他們感到無法報效國家,於是紛紛投靠了八路軍。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確實扮演著主力軍的角色,但由於其階級傲慢和無知,不知不覺中錯失了許多人才,使得八路軍得以吸納這些早期知識分子。然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團結了知識分子,也就團結了未來。

中國早期的軍工業專家團隊,正是由國民黨一開始放棄的知識分子所組成。他們中間有沈鴻,帶著11台機器和7名工人,這幾台機器成為八路軍最初生產武器的基石。

還有一些以前甚至連化學工廠都沒見過的化學系學生,在這關鍵時刻團結起來,形成了首批專家團隊,他們的熱情和努力奠定了軍工業未來的堅實基礎。

在那個年代,城市裏的年輕讀書人在缺乏物資的情況下選擇與當地農民和鐵匠合作,他們在1940年在太行山區建造了一座我們自行研發的火焰發射加熱爐,這種情景實在讓後人難以想象。

石成玉仍然堅持最初的方法:拆解、分析、重新組合。

一旦掌握了技巧,一切都變得輕而易舉,漸漸地,技巧傳之於人,蔓延開來,各個地區紛紛掀起了建立自己軍火供應鏈的熱潮。

當然,大多數情況下,自制武器無法達到國際標準。比如,1943年陜甘寧邊區的化學廠生產的強棉手榴彈,雖然威力更大,但同時爆炸聲音也更為刺耳,這在國際上根本無人問津。

八路軍根本沒考慮那麽多,只要有能用的,不管是否符合標準,都會毫不猶豫地投入使用!

經過4至5年的發展,八路軍自行擁有的工廠已經從最初只能進行手榴彈的維修,逐步升級到了生產槍支、迫擊炮等高水平武器的能力。此外,八路軍保持了搶奪敵人武器的傳統,使得到了抗戰中後期,其軍火已經能夠充分滿足全國各大抗戰根據地的需求。

得益於充裕的軍火儲備作為支持,抗日戰爭得以有序推進,並最終成功取得全面勝利。

歷史多次提醒我們不要輕視普通人,因為很多時候,推動歷史行程的正是普通人。石成玉,一個農民,曾在河道撿到國民黨拋棄的手榴彈,當時他無法想象,他將來會領導同樣出身的農民一起建立真正屬於八路軍的軍工廠;而一批年輕的化學和物理系學生也沒有料想到,他們將來會深入農村,在煤油燈下與鐵匠們一起研究自己的裝置和武器。

歷史造就了英雄,但真正的英雄需要普通人的支持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