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鄧小平特批許世友可以土葬,卻下令不允許開追悼會,背後有何隱情

2024-05-16歷史

前言

1985年許世友逝世後,一份特殊的請示被拿到了鄧小平的書桌前,那是胡耀邦等人擬出的對許世友身後事的安排。其中 「申請土葬」四個大字明晃晃地擺在眼前。

要知道從1956年毛主席和周總理等重要國家領導人帶頭簽署火葬協定起,已經很少有黨員幹部申請土葬了。而這一次,居然是戰功赫赫的老將軍提出「土葬」,實在是令人詫異。

我們都知道,許世友將軍是個不拘小節的直爽性子,更是出了名的毛主席「粉絲」。為何這一次卻不跟毛主席一樣選擇「火葬」,而是執意申請「土葬」呢?面對老將軍的「土葬申請」,鄧公又是如何審批的呢?許世友將軍的葬禮是否能如期舉行?

一切的問題都要從最開始的那份火葬協定書說起。

沒簽火葬倡議書

1956年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參會者都傳閱了一份關於同意火葬的倡議書。

從古至今,中國一直有重視身後事的傳統,最常見的下葬方式是土葬和火葬。尤其土葬使用範圍更為廣泛。但這也是最勞民傷財的一種下葬方式,既占用耕地,又會浪費木材。很多家庭甚至會因為一場葬禮,被弄得入不敷出。

黨中央看著這種情況很著急,所以想推廣更節約資源、簡單科學的火葬。可是想要改變延續數千年的下葬方式和思想觀念並不容易,因此黨中央想讓機關幹部發揮帶頭作用,這才有了這份倡議書。

當然黨中央一直堅持民主原則,所以是否簽署這份倡議書全憑自願,但毛主席、周總理等人紛紛帶頭簽了字。

幾個月後中共八大召開,這份倡議書又被拿了出來。沒參加之前那次會議的領導幹部,也都簽下了自己名字,唯有許世友讀過之後若有所思。

他沒有簽字,反而在會後特意找到毛主席說了這件事。

在他原本的觀念裏,人死後就應該入土為安,他還曾以棺材鼓舞士氣。孟良崮戰役中,許世友率部攻打張靈甫整編的七十四師。這一仗格外艱難,部隊傷亡很大,很多戰士奮戰時都抱著必死的決心。

發起總攻之前,許世友慷慨激昂地對剩下的指戰員說:

「你們師長當團長,團長當營長,帶頭沖。犧牲了,一人一口大棺材!」

在他看來,打仗是為國盡忠,犧牲在所難免。而能夠在戰死沙場後睡進棺材裏,是對戰士們最好的嘉獎。

毛主席明白許世友的想法,也理解這種人生大事的選擇不容馬虎,他開導許世友說:

「這本來就是自願簽名嘛!不簽也不強迫嘛!」

有了毛主席的這句話,許世友七上八下的心才算平靜下來。

1979年,許世友已經年過古稀。在打贏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後,他特意交待在老家的兒子許光給他備上一口薄棺。

到了1985年,許世友病情加重。也許是意識到自己大限將至,他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言辭懇切地提出,希望中央能同意自己死後土葬。

但其實許世友執意如此,並不完全是因為傳統觀念,有一部份原因是為了彌補他對母親的虧欠,希望死後能葬在母親墳邊到地下再盡孝。

「孝子」將軍 忠孝難兩全

許世友是遠近聞名的孝子,年幼時如果沒有母親的堅持,他恐怕也不會有機會建立日後的功勛。但由於革命和戰爭,他一直愧疚於自己沒能好好孝順母親。

由於營養不良,許世友兩三歲時瘦弱得不行,連自己站起來都做不到。偏偏那年趕上大旱,家裏顆粒無收,日子就要過不下去了。為了讓孩子們活命,父母只能出去乞討。

寒冬臘月裏,母親就把他裹在棉襖裏抱緊,一要到吃的就趕緊捂熱了再餵給許世友吃。有時候母親會饑寒交迫地昏倒,年幼的許世友只能用稚嫩的童音連哭帶喊地把母親喚醒,想來那時他就記住了母親的辛勞。

麻繩偏挑細處斷,六歲那年許世友的父親因積勞成疾,先一步撒手人寰。母親只能獨自營育六個孩子,為此吃了很多苦頭。所以很小的時候,許世友就立誌要報答母親的大恩。八歲那年,為了學習保護母親的真本事,許世友暫時告別母親去少林寺學武了。

八年後,在寺裏學習的許世友聽聞母親生病,顧不得當時寺廟內的規矩,「打」出少林寺探望母親。可就是這樣一位赤誠的孝子,卻因為行軍打仗二十多年沒見到母親。

剛開始入伍時,許世友時常因為思念母親淚流滿面。但是作為一個軍人,他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只有國家太平了他才能在母親跟前好好盡孝。自1932年秋天他隨軍撤出河南起,就再也沒有見過母親。

直到二十年後,國家重回太平,許世友的工作也終於不那麽忙碌了。安排好山東軍區的工作以後,許世友立刻請假回家探親。按照記憶中的路往家裏走著,許世友卻有些恍惚。那麽多年過去,他對家鄉的一切都不太熟悉了。

當他到了記憶裏的家門口時,正好有一個頭發花白、衣衫襤褸的老婆婆往外走。許世友甚至不敢上前相認,因為二十年過去母親實在老了太多。還是母親看著楞神的許世友反應過來,高興地喊著許世友的乳名。不管孩子離家多麽久、變化多麽大,母親還是能一眼認出自己的骨肉。

聽著多年未曾聽過的乳名,許世友怎麽也忍不住心裏的難受,跪在母親面前痛哭。直到被母親扶起來,他才註意到母親肩上還挑著一捆樹枝。許世友連忙把這捆樹枝接過來,卻不小心被荊棘刺傷了手指。可手指上到疼,又哪裏比得上許世友心裏的心痛,仗都打完了他的母親竟然還在幹這麽重的活兒。

為了讓母親安度晚年,許世友決定把母親接到濟南享享福。然而母親在老家山裏過慣了,一到濟南就大病一場,堅決不肯留在城裏。無奈之下,許世友只能再把母親送回老家,但他始終放心不下年老體弱的母親。自己身居要職走不開,最後只能讓在海軍服役的兒子許光回老家替他盡孝。

1957年冬,許世友到安徽視察,又一次借道回家看望母親。這時母親已經年近八十了,看到許世友回家老太太高興極了。但什麽樣的感情都無法與自然規律抗爭,兩年後母親撒手人寰,許世友悲痛至極。

只見那天他跪在母親墳前,邊哭邊說:

:「娘,我忠孝難全,你老人家健在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後,一定來為你守墳。」

不管許世友官職多高、功勞多大,在母親面前他都像孩子一樣純真赤誠。在場眾人也感動至極。因而作為老戰友鄧小平,自然明白許世友的心意,最終同意了許世友土葬的要求,算是撫慰了困擾許世友大半生的「當兵三年無孝子」的愧疚。

從簡也不能馬虎

1985年10月底,許世友的遺體告別儀式將在南京舉行,黨中央派王震親自去送別許世友。一下飛機,王震就馬不停蹄地趕往南京軍區的華山飯店。在這裏的小會議室,他聽取了南京軍區關於許世友身後事的工作匯報,還轉達了鄧小平的意見。

鄧小平對於許世友土葬的遺願,給出的批復是「照此辦理,下不為例」。為了減少影響,鄧公特別要求告別儀式一切從簡,不要大張旗鼓開追悼會。但再怎麽簡單,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老將軍也絕不會被虧待。

上文說道,1979年許世友曾為自己準備過一口薄棺。只是準備的棺材有些太小了。許世友本就身體健壯,晚年又因為病痛水腫得厲害,所以那口棺材已經躺不下他的遺體了。為了不委屈老將軍,南京軍區馬上派人現做了棺材。

想辦法找到木材以後,南京軍區家具廠開始了行動。為了讓老將軍走得舒心,他們為許世友找來珍貴的楠木,這種木材堅固如鐵,需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裁成木板。更可貴的是,整口棺材沒用一根鐵釘,都是用傳統的榫卯工藝拼合而成的。入殮時能保證嚴絲合縫,好好保護許世友老將軍的遺體。

與此同時,墓穴的選址工作也在許世友的家鄉緊張地進行著。

為了滿足許世友為母親「守墳」的遺願,勘察人員仔細考察了他母親墳塋的位置。最終勘察人員選定了好漢山向陽山坡高處的一塊林地,這裏離許家祖墳和祖宅不過五十米,且正前方視野開闊是塊風水寶地。

墓址也確定以後,南京軍區專門派出了工程兵的一個機械連前去施工,希望能把許世友的長眠之地修得更好一些。

不僅如此,工程兵還順便加寬了鄉間的道路和橋梁,這也算是許世友為家鄉帶來的福報。等一切都準備好後,許世友的遺體告別儀式如期舉行。

那天南京軍區的大禮堂一片肅穆,在哀樂聲中所有人都懷念著老將軍。巧的是原本晴朗的天氣,在告別儀式開始前後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似是天公也在為老將軍流淚。

後記

按照黨中央的指示,許世友老將軍雖然可以土葬,但墓前不能有任何裝飾,連墓碑都不能有。然而一年之間前來吊唁祭拜的人太多,群眾紛紛要求為將軍立塊碑。於是黨中央最終同意,為許世友刻了一塊墓碑,但碑文只有「許世友同誌之墓」七個大字,把所有的懷念與敬仰都留在了不言中。

參考文獻:

[1] 項東民,安熠輝. 許世友將軍傳奇二三事[J]. 世紀橋,2006(7):68-72.

[2] 陳健. 論「孝」[C].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浙江省人口老齡化20年論壇論文集. 2008:199-206.

[3] 古月. 許世友土葬揭秘[J]. 黨史博覽,2000, (11):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