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物為心相:成化皇帝的雞缸杯

2024-04-12歷史
1464年,明憲宗朱見深登基,成為明朝的第八位皇帝,這一年他18歲,距離明朝建國已近百年。第二年改元成化,這個年號他一直使用了23年。
成化元年六月初一日,朱見深畫了一幅畫,名叫【一團和氣圖】,他還禦制【一團和氣圖贊】,贊曰「朕聞晉陶淵明乃儒門之秀,陸修靜亦隱居學道之良,而惠遠法師則釋氏之翹楚者也。法師居廬山,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陸二人訪之,與語,道合,不覺送過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此豈非一團和氣所自邪?」他援筆寫懷,寫下了「忘彼此之是非,藹一團之和氣。噫!和以召和,明良其類。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備。豈無斯人,輔予盛治」的心願。
成化皇帝即位之初,為於謙平反,又恢復景泰皇帝的帝號,這兩個人都曾經被成化皇帝的父親明英宗視為政敵,成化帝確實做到了一團和氣。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南侵,明英宗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親征,在土木堡兵敗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受命監國,同時立只有兩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京城守軍在兵部尚書於謙的帶領下,頑強抵擋住了瓦剌的進攻。局勢穩定之後,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將朱見深廢為沂王。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再次被立為太子。明英宗大肆封賞奪門之變的功臣,並且以謀逆為名,處死於謙。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成化雞缸杯。作者供圖
生長深宮的朱見深經此動蕩,精神壓力極大,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並在其皇帝生涯中極少接見大臣,史書上婉轉地表述為「玉音微吃」。在幼時陪伴朱見深,並被他終身寵愛的,只有比自己年長17歲的宮女萬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萬貴妃暴病身亡,憲宗傷感地說:「萬侍長去了,我亦將去矣。」
雞缸杯據說就是見證明憲宗與萬貴妃傳奇情感的信物。萬貴妃屬雞,成化時期有兩個雞年,成化元年乙酉年和十三年丁酉年,方誌遠教授認為雞缸杯制作的年代,不太可能是成化時期的第一個雞年即成化元年(1465年),而應該是第二個雞年即成化十三年(1477年)。成化皇帝即位之初,尚無生育,而到成化十三年時,皇子叠出,不過這些觀點也只是推測,並不能坐實。
這件高不足4厘米、直徑約8厘米的器物敞口、微撇,口下漸斂,平底,底心青花雙方欄內楷書「大明成化年制」雙行六字款。整體輪廓柔和,直中微曲,曲中顯直,造型端莊雋秀。胎質潔白細膩,器物薄輕透體,白釉柔和瑩潤。
杯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兩組各繪一雄雞引頸,母雞率領小雞覓食於野地,母雞低頭啄蟲,小雞展翅雀躍,畫面溫馨。整個畫面色彩斑斕,紋飾以淡雅的青花作輪廓線,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以艷麗的紅、綠、黃、紫等色填在釉上,入窯經低溫二次燒成,這種工藝結合了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故稱「鬥彩」,創燒於明代成化時期。
後世對於成化鬥彩雞缸杯很是追捧,頻有仿作。乾隆丙午禦題仿古雞缸杯詩中就寫道:「朱明(明王朝由朱元璋建立)去此弗甚遙,宣成(宣德和成化時期)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肖無遺,趨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
2014年玫茵堂舊藏的一只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更是以2.8億港元的成交價被買家收購。很多人津津樂道此事的時候,還將文獻中對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價值的記載進行換算,以證明這個價錢的合理性。
明代【帝京景物略】裏有「神廟、光宗,尚前窯器,成杯一雙,值十萬錢」的記載,這個價錢在萬歷時期有相應的文獻佐證,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稱「成窯酒杯,每對至博銀百金,予為吐舌不能下」,銅錢十萬與白銀百兩相近。但是,沈德符的這句話前,還有一段涉及成化雞缸杯的價格,說「至於窯器最貴成化,次則宣德。杯琖之屬,初不過數金,余初見時尚不知珍重」。沈德符在【敝帚軒剩語】中也提到,「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今古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
為什麽沈德符初見雞缸杯的時候價格不高呢?我以為和雞缸杯的藝術水平有關。
人們談起雞缸杯頗多溢美之詞,但仔細看看,雞缸杯外壁的繪畫畫得真的好嗎?可能是由於在瓷胎上繪畫受到限制的原因,雞缸杯上的繪畫,不論是公雞、母雞還是湖石花草,都看不出乾隆詩句中的神韻,藝術水準並不高。類似的還有青花瓷,在元代勃興的青花瓷,在明代洪武年間成書的【格古要論】在論及景德鎮附近出產瓷器即「饒州器」時,仍評價青色印花「俗甚」。
土木堡之變對明朝軍政影響巨大,原來的武將一部份戰死於沙場,一部份為英宗復辟後所殺,文官集團興起,武將勢力大為削弱。【明實錄】記載明憲宗「間有遊豫,不出大內,如南囿,祖宗時恒不廢遊獵,上未嘗一行幸焉」。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明代宮廷畫師所繪的【明憲宗元宵行樂圖】,畫面中的成化皇帝體態豐腴,與清朝南薰殿舊藏【明憲宗坐像】體貌一致。
成化皇帝的大明,已經不是明太祖、成祖的大明。
(作者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