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胡璉回憶兵敗雙堆集:現在那裏該是一片沃土啊,下面躺著多少人吶

2024-01-16歷史

「生死只在呼吸間,三百步都難以應援。」

胡璉晚年回憶起1948年兵敗雙堆集的時候,在手稿上寫下了那讓人心驚肉跳的一幕。

初冬時節的雙堆集,我方的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對戰國軍的全美械12兵團,浴血奮戰23天,最終我軍以3萬人的犧牲,贏來了這一場淮海戰役中最為關鍵的一場殲滅戰。

幾十年過去,這一戰每每提起的時候,無論是哪一方的人,都記憶尤為深刻。

80年代,【淮海戰役史】的作者傅繼俊為了完整的記錄這場殲滅戰,特意到了雙堆集,那裏已經是一片高低起伏的麥田,當地群眾表示:看那些麥子長勢喜人的土地,就是當年的戰壕,如今的沃土啊!

險之又險的局勢

1948年,是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年,淮海戰役作為三大戰役之一,重要程度非同一般。只是,這場戰役中的雙堆集殲滅戰剛開始的時候,其實無論是野戰軍內部、還是國民黨內部,打的過程可以說是險而又險。

那時候戰鬥剛開始沒多久,由劉陳鄧(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帶領的中原野戰軍就已經以三角之勢,對黃維的全美械12兵團進行了層層包圍。

對於劉陳鄧來說,國軍的12兵團實力不可小覷,尤其是其中的第18軍,更是被稱為國民黨的「王牌」軍,如果這一戰中錯失機會,不能將其徹底拔除,那麽一旦它有了喘息的機會,恐怕會立馬卷土重來。更何況,1948年的時候,國共兩方的戰事可以說是已經進入了決定性的階段。

因此,在商討作戰計劃的時候,三人便商議此戰一定要將12軍團徹底消滅。只是當時的中原野戰軍剛剛從大別山出來不久 ,在經過多次對敵後,殘存的實力已然不多,要想徹底解決12兵團實在有些困難,於是中央便讓華東野戰軍撥出至少兩個縱隊,讓陳士榘帶兵前往雙堆集援助。

有了援助後,劉陳鄧對消滅黃維軍團也是信心大增。而當時正處於包圍圈中的黃維卻並不知道這些。於是,在看到劉鄧陳大軍的時候,他也是絲毫不擔心,根據【淮海戰役史】作者傅繼堯在1978年對黃維的采訪,黃維就曾直言:「如果只有劉陳鄧大軍,那麽就算給他們2個月的時間,都不見得可以拿下12兵團。」

那時候,可以說無論是中原野戰軍還是黃維兵團,各自都是信心滿滿。但是,雙方打著打著,就發現不是那麽回事了。

中原野戰軍進行到關鍵時刻,眼看著就要被黃維軍團反撲,卻沒有等不到華野那兩個縱隊的支持,直接把劉伯承氣得給華野代司令粟裕打去了電話:「陳士榘在幹什麽,華野再不來,中野就要拼光了!」

原來,當時的陳士榘在接到任命後,曾提出過請求,那就是想要讓中野空出一個指揮的位置,他要親自指揮。

但是當時的戰況已經在劉陳鄧三人的指揮下分成了三個包圍點,由三人分別指揮。陳士榘貿然加入肯定對戰局有所影響,因此他的請求並沒有透過。

而陳士榘實際上也就是鬧鬧脾氣,並非是真的不支援,在粟裕了解情況後,陳士榘也立即前往了戰場。而黃維兵團原本自信的面色在看到敵方陡然大增的實力,頓時急了。

於是另12兵團的另一個人上場了,他就是胡璉——12兵團的「前任司令」。

實際上,在12兵團成立之初,按理來說這胡璉應該是妥妥的任職司令的職位,可是在成立之後,蔣介石卻將黃維「空降」到了這個職位上,而胡璉只得了一個副司令的崗位。這個結果自然是讓胡璉難以接受的,於是他便借著「為老母親奔喪守孝」的由頭,一個人跑回了老家,排解情緒去了。

而當黃維在雙堆集陷入泥沼之際,蔣介石便瞬間又想起了胡璉,於是急忙讓其帶兵過去解救。蔣介石指望著胡璉可以再次發揮12兵團的厲害,帶著他們沖出敵人包圍圈,再進行反撲。

可奈何,當時的12兵團其實已呈敗勢之態,最後哪怕有胡璉的解救,也只是延緩了覆滅的時間,難逃消亡的結局。最後,隨著包圍圈逐漸縮小,黃維被俘,而胡璉則是倉惶中逃離了戰場。

整場戰鬥,中野與華野以犧牲3萬余人的兵力,拿下了黃維的12萬人馬。不得不說,這是一場奇跡,而關於這場戰鬥,之所以說它險之又險,除了敵我兩方兵力差距、內部因素以外,艱險的地方還有著當時那殘酷的環境。

慘烈的拉鋸戰

胡璉晚年回憶雙堆集的時候,提到了一點,那就是23天時間裏,一開始是武器作戰,但是到了後面,那可就是真正的肉搏戰了。

整場戰鬥,野戰軍3萬多人、黃維軍團4萬多人,全都埋葬在了雙堆集。原黃維兵團第18軍33團少校廖明哲回憶:「誰多堅持一秒,誰就有可能勝利。」

這句話其實已經間接的詮釋了當時戰況的慘烈,要知道,其中所用的時間可是23天!無論是野戰軍的持續進攻、還是12兵團的頑強抵抗,要做到激戰這麽久,極其艱難。

尤其是對於處在中心地帶作戰的人員來說,更是尤為不易,別的不說,就說解決糧草這個問題,就無比的困難。

廖明哲在後來被采訪的時候,直接說:「戰爭進行到最後,已經沒有吃的了,我這個營啊,幾乎都餓暈了,很多都躺在地上,別說打仗了,能多走幾步都算不錯了。」

他提到作戰時候環境的殘酷還不僅僅只是在吃食方面,就說天寒地凍的,戰士們住的地方都沒有,只是就地挖個洞、要不隨便搭個棚子就這樣睡一晚,天氣冷的時候,直接「燒錢取暖」,幾萬塊幾萬塊往火力扔,只為了活下去。

面對記者,他直言:「那時候太慘了,現在講了,你們也體會不到。」

對於黃維兵團來說,除了糧草以及殘酷的環境,人員的缺乏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在兩方於大王莊交戰的時候,可以說是來來回回交了好幾次手。

野戰軍不斷的進攻,而廖明哲帶領的18軍也不管不顧的往前沖,在大王莊可以說是形成了一場拉鋸戰。而在這拉鋸戰中,一個接一個的士兵陸陸續續倒下,直到最後無人可用。

廖明哲回憶,他還清晰的記得當時他拉著夥夫、馬夫,遞給他們槍,讓他們上戰場時,他們那無措的表情。誰都沒有上過戰場,槍也不會用,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急急忙忙快速教一下怎麽用槍,最後就這樣被推上了戰場。

拉鋸戰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12月15日,中野與華野發動了總攻,黃維與胡璉也都無法抵擋時,才最終放棄抵抗,四散逃離。而此時的戰場上,已然是屍骸遍野。

根據胡璉的後輩胡敏越講述,胡璉到了晚年的時候,回憶起過往常說他很羨慕黃維,黃維雖然被俘獲,但他卻可以去雙堆集看看。然而對身處台北的胡璉來說,卻是去不了。

有時候,他想起雙堆集的時候,也不禁感嘆:「現在的雙堆集該是一片沃土啊,下來躺著多少人吶!」

老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在和平年代的背後,所埋葬的,又是多少戰士的犧牲。原中野9縱隊司令員秦基偉回憶,在當時戰鬥結束後,為了清理戰場,當地發動了當地群眾的力量:「埋一人發高粱5斤,埋一馬發高粱24斤」,最後不少的村子竟然發了上萬斤的高粱這麽多,這或許是鄉親們「賺糧食」賺得最為難受的一次。

這場殘酷的戰鬥,在後世有人評說:如果12兵團從一開始就是胡璉來指揮,那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局?

但更多的人,每每說起這場戰鬥都是無邊的感嘆,因為,逝去的那些,都是華夏人啊!很多人不明白,明明當時蔣介石敗勢已顯,為什麽還有廖明哲的拼死抵抗,哪怕用上夥夫也要打拉鋸戰。為什麽明明12兵團已經沒救了,但是胡璉卻還要進入其中做最後的抵抗?

這個問題在自古以來,在兩軍對戰中,似乎是頗有爭議的。作為一名士兵,在不考慮政治立場以及個人品德的時候,他的職責,就是服從命令,這似乎從他個人的角度出發,是忠心的表現。

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大、放長遠,把自己的私心拋除,從大局上看,似乎適時投降「擇明主」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因為這樣可以哪怕自己要背負罵名,但卻可以最大程度的減少傷亡。

結語

兩軍相爭,誰都不可能毫發無失真,這是戰爭的必然性,同時它似乎也是和平的前兆。而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得不說,是幸運的。

正是有著腳下千千萬萬同胞的犧牲與拼搏,才有我們如今的來之不易的安穩生活,致敬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