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為什麽解放中南、西南時要采取千裏戰略大迂回、大包抄?

2024-01-30歷史

——你了解咱們的隊伍嗎?(124)

主 編:崔曉漢

總撰稿:徐焰

顧 問:毛新宇

渡江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追殲逃敵。在消滅中南、西南殘存的國民黨部隊時,中央軍委為什麽會提出「應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方針」呢?

正面窮追猛打或可抓敵一部,卻未必能全殲

1949 年春,國民黨政府逃離南京後南遷廣州,尚存的150萬軍隊分別盤踞在台灣、福建及中南、西南、西北若幹省境內。為解放中南、西南地區,中央軍委 1949年5月23日下令部署,要求第二野戰軍位於浙贛鐵路沿線,準備協同第三野戰軍對付帝國主義國家可能的武裝幹涉,待此種可能性減少後,即進軍西南,在第一野戰軍一部的配合下,解放並經營川、康、滇、黔、藏諸省;並準備解放台灣;第四野戰軍進軍中南,解放並經營豫、鄂、湘、贛、粵、桂諸省。

在追殲殘敵的過程中,中央軍委針對不同的敵情和地理條件,制定不同的作戰方針,提出不同的作戰要求。當時在東南方向,國民黨軍後撤的余地並不大,只有閩南及東南沿海諸島嶼方向,目的是透過控制東南沿海地區及近海島嶼來屏障台灣。在西北方向,由於人稀地貧交通不便,青海馬步芳和寧夏馬鴻逵集團無處可逃,只能死守老巢,頑抗到底。在中南、西南方向,國民黨軍主力白崇禧集團和胡宗南集團既企圖負隅頑抗,同時又隨時準備撤退或逃出國境。對待他們,如果實行正面窮追猛打,可以抓住一部,必定會有大部逃到邊遠地區或境外。用什麽方法將殘存的敵人截住並殲滅於國境內,就成了追擊作戰中的一個主要問題。

根據上述情況,中央軍委提出對中南、西南之敵應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方針,即不顧敵人的任何臨時部署,以主力大膽從兩翼迂回到敵深遠後方,斷其退路,然而再回打,對華東、西北地方之敵,窮追猛打,輔以小迂回包圍的作戰方針。

不要「近距離包圍迂回」,要「遠距離包圍迂回’

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暫歸四野指揮的二野第4兵團,從7月起發起解放中南各省的作戰。當時因華中國民黨軍的主力桂系白崇禧部力避與解放軍決戰,四野近距離迂回包圍的部署沒能奏效。同時,也由於大部份部隊初到南方,不熟悉水網稻田地和山地作戰特點,水土不適,雖殲敵一部,解放鄂西、湘北及贛北地區,但未達到預定殲敵目的。

白崇禧退守湘南的衡陽、寶慶地區後,與東面的余漢謀、西面的宋希濂集團組成湘粵聯合防線,阻止解放軍南進。7月16日,毛澤東致電四野林彪、鄧子恢、蕭克和二野劉伯承、張際春、李達,下達【采取遠距離包圍迂回方法追殲白崇禧部】的命令,特別指出:「白匪本錢小,極機靈,非萬不得已決不會和我作戰。」因此,和這個敵人作戰,「不要采取近距離包圍迂回方法,而應采遠距離包圍迂回方法,方能掌握主動,即完全不理白部的臨時部署,而遠遠地超過他,占領他的後方,迫其最後不得不和我作戰。」

當時,四野政委羅榮桓對桂系軍隊有過形象的評價。「這些著短褲、穿草鞋的兵,打仗頑強,又善於爬山,跑起來像揩了油的,很難抓住。特別是桂軍對白崇禧很迷信,有所謂‘小諸葛在,共軍其奈我何’的狂言。部隊要有準備,尤其是指揮員,要心內有底,可能還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遵照中央指示,第四野戰軍首長決定兵分東、中、西三路,以西路軍第13兵團經湘西直插廣西,割斷白崇禧部退往雲南、貴州道路;東路軍第15、第4兵團首先殲滅廣東之敵,解放廣州,然後第4兵團由廣東迂回至廣西,與西路軍形成大鉗形合圍,林彪親率中路的6個軍19個師由北向南,首先殲滅湘南敵人,向廣西推進,聚殲白崇禧部於廣西境內。

在酷暑期間,部隊進行了休整,秋涼時開始全面進擊。西路軍攻占芷江等地,先截斷白崇禧部退往貴州的道路。10月間,中路軍在西路軍配合下,向衡陽、寶慶地區的白崇禧部發起攻擊。第45軍135師乘勢插入敵後,在縱深奮勇抗擊,有效地遲滯了敵人的撤退行動。東路的第四野戰軍15 兵團、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和兩廣縱隊多路攻入粵北,從左右兩翼突破白崇禧的「湘粵聯合防線」。

10月9日拂曉,白崇禧的桂系起家的主力四個師被殲滅於祁陽以北地區,衡寶戰役結束。與此同時,南下的東路軍發起廣東戰役,全面擊潰余漢謀集團,於14日解放廣州。白崇禧率殘部退入廣西後,解放軍揮師入桂,於11月6日發起廣西戰役,仍然采取大迂回戰法,首先切斷敵退雲南、退雷州半島、退欽州的道路,爾後實行圍殲。至12月14日,共殲敵17.3萬人,解放廣西全境。

解放西南,仍然采用「大迂回」

擔負進軍大西南任務的是二野和一、四野各一部,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指揮下,殲滅盤踞在西南的胡宗南部和四川國民黨軍閥。

中央軍委根據西南地理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當地國民黨軍力避決戰,形勢不利時會逃往西康、雲南、台灣或國外,因此對進軍西南的作戰方針和部署作了一系列指示,指出:「胡宗南全軍正向四川撤退,並有向昆明撤退訊息,蔣介石、何應欽及桂系正在做建都重慶、割據西南的夢,而欲消滅胡軍及川、康諸敵,非從南面進軍斷其退路不可」;「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後,先完成包圍,然後再回打之方針。」

按照軍委指示,二野采取大迂回、大包圍的方針,於11月開始向黔川邊境前進,封閉敵人退路。擔任戰略迂回的第5兵團從湘西出發,15日占領貴陽,隨後解放川南部份地區;第3兵團及四野一部由鄂西和湘西出動,突破川鄂邊防線,直逼重慶。胡宗南部主力由秦嶺地區急速撤往成都。二野乘勝向川西急進,一野第18兵團由川陜邊向川北急進,將國民黨的黨政軍數十萬人員包圍在成都地區。

為爭取和平改編被圍之敵,二野劉、鄧首長於11月21日提出「約法八章」,要求西南國民黨軍政人員停止抵抗接受改編。12月9日,國民黨雲南省政府主席盧漢、西康省政府主席劉文輝、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鄧錫侯、潘文華分別在昆明、雅安等地起義,雲南、西康宣告和平解放。隨後,成都地區的國民黨軍五個兵團也相繼起義,成都解放。隨後,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部隊又進軍雲南全省相繼解放,接著進行了西昌戰役和昌都戰役,完全解放了大西南。

在進軍中南和西南的作戰中,解放軍采取千裏大迂回、大包抄的戰略,達成中央軍委的戰役企圖,粉碎了蔣介石經營西南待機反攻的迷夢,是戰略追擊時一個非常成功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