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美軍攻上甘嶺,等秦基偉發現提醒部隊時已經遲了

2024-04-09歷史

美軍攻上甘嶺,等秦基偉發現提醒部隊時已經遲了

1952年10月16日,誌願軍第15軍軍長秦基偉發現了一個異常的情況,這一天是美韓軍向上甘嶺發動進攻的第二天。

美韓軍采取了一種奇怪的隊形,向山上的15軍陣地發起了進攻。前沿觀察所向軍指揮所報告了這一情況,秦基偉研究後感到非常不解,他憑借多年征戰形成的敏銳戰場嗅覺,察覺到了一絲不祥的預感。

一、奇怪隊形的意義

上甘嶺的誌願軍陣地主要位於兩個小山頭上,分別是597.9高地和537.7高地。

美國人給597.9高地起了一個綽號:珍娜·羅素山。珍娜·羅素是一位好萊塢女明星,她的名氣在當時的美國可媲美中國80後男性對劉亦菲的崇拜。

當美韓軍隊向山上沖鋒時,士兵們口中呼喊著珍娜·羅素的名字,然後卻紛紛倒在了誌願軍的火力下。

前沿觀察所發現了異常情況,就是美軍和韓軍采取了奇特的隊形。

韓軍的進攻隊形呈現為一線步兵排成縱隊,形成蛇形陣列,每個戰鬥班形成一個縱隊,縱隊之間相隔10至20公尺。

這種奇怪的隊形在誌願軍之前很少見到,這種密集的縱隊排列和蛇形陣列讓敵軍難以被有效打擊,因為縱隊之間的間距較大,與誌願軍采用的三三制步兵沖鋒隊形大相徑庭。當然,與誌願軍的三三制步兵沖鋒戰術相比,他們的隊形仍有一定距離。

美軍也采取了類似的隊形,不過更加密集,步兵之間的距離更近。

這種隊形的奇特之處在於,美軍和韓軍似乎學會了人海戰術,大量密集的步兵沖擊隊形,這在此前並不是他們的特點。他們更習慣於倚重火力優勢,而不是依靠步兵沖鋒。

然而,現在他們卻采取了這種與以往不同的戰術,這表明了他們對上甘嶺一帶的誌在必得。

二、兩個小山頭的重要性

美軍對這兩個小高地的重視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這兩座小高地在美軍的地圖上有特定的名稱,597.9高地被稱為「三角形山」,而537.7高地則被稱為「狙擊兵嶺」,因誌願軍狙擊手經常在這裏活動。

這表明了這兩個小山頭在戰場上的重要性,美軍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奪取它們。

美軍最初並沒有急於占領陣地。

在上甘嶺戰役初期,無論是美軍還是我軍,都只投入了軍級以下單位進行作戰,按照我軍的標準,只有兩個以上的軍級單位參與的戰鬥才能稱為戰役。

15軍在兩個高地的防守部隊只有45師,而美軍計劃投入的兵力也不多,只有第7師和南韓第2師各一個團,雙方的兵力都相對較少。

雙方的決心都不是很強烈。美軍的作戰計劃由第7師的一個團長摩斯制定,經過師長的認可後,交給集團軍長範佛裏特審定。範佛裏特一看,也覺得方案不錯,於是同意了開戰。他們向外界宣稱,這場戰鬥預計5天內就能結束,只會造成微小的傷亡,約200多人。

而誌願軍方面也是如此,當發生戰鬥接觸後,15軍軍長秦基偉和45師師長崔建功,以及其他三個團長,都準備好迎擊美韓軍的進攻,並計劃在擊退敵軍後繼續執行秋節反擊作戰任務,他們的真正目標是南面的註字洞南山。

可以說,雙方都有些漫不經心。

攻擊方的企圖是迅速占領兩個小山頭,以較小的代價在聯合國大會(1952年10月14日召開,正是美軍進攻的當日)上取得一些政治優勢。

秦基偉後來一直沒弄明白,為什麽美軍選擇在東面地形極其陡峭的兩個高地發動進攻,而不是在相對平坦的西方山地展開戰鬥。

秦基偉猜測,美軍可能認為西方山地雖然利於重型武器的部署,但同樣也為誌願軍的重火力和大規模兵力調動提供了便利。盡管美國人對誌願軍的戰術略有了解,但仍然心存顧慮。

因此,他們選擇在山頂發動進攻,希望利用絕對的火力優勢迅速解決戰鬥。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韓軍註重步兵戰術是有道理的。畢竟,炮火轟擊之後,最終需要步兵占領陣地!因此,美軍采用了誌願軍的戰術。

秦基偉恰好從中察覺到了美軍的異常舉動,從未放松警惕。

之前下達給部隊的命令是「一人舍命、十人難當」,即透過迅速的反擊將敵人壓制回去,然後按照我方的節奏,快速向註字洞南山發起反擊。當時,15軍的軍、師級炮兵都集中在那裏,瞄準了註字洞南山,而忽略了前方兩個高地上的敵軍。

等到意識到美軍的異常時,秦基偉匆忙提醒部隊,但已經為時已晚。

45師的一線部隊開始進行反擊,表現得非常英勇頑強,但沒有料到敵人的進攻如此猛烈,防守高地的一線部隊在敵人的炮火和人海進攻下遭受了重大傷亡,防守山頂的連隊幾乎全部傷亡……

每天晚上17點後,45師組織部隊向地面陣地發起反擊,先進行炮火準備,再進行步兵沖擊,利用夜間作戰的優勢,奪回陣地。

美韓軍沒有預料到誌願軍的反擊如此強烈,天亮後再次組織了強大的攻勢,依舊采用誌願軍的戰術。

隨著攻防的加劇,美韓軍的憤怒也越來越大,他們不斷增加壓上去的部隊,而誌願軍也不得不調集更多的部隊進行防守。

潘朵拉魔盒被徹底開啟了。

實際上,從軍事角度來看,上甘嶺的兩個小高地並沒有特別重要的戰略價值,雙方都只是打算將這兩個高地作為彈板或中繼點,以便向更深處取得更大的戰果。

然而,戰爭一旦爆發,就不受發起者的控制,演變成了一場誰也沒有預料到的血腥沖突。

根據15軍的戰史記載,戰鬥剛開始時,由於15軍的炮兵來不及支援,一線士兵只能依靠輕武器進行反擊,戰況十分艱難。美軍的猛烈炮火將山頭和地面炸得一片狼藉,土屑飛揚導致槍栓被塞住,士兵們無法拉動槍栓,大量衝鋒槍也無法正常使用,因此手榴彈、手雷和暗火力點中的輕重機槍成為主要武器。

597.9高地的主要火力點一挺重機槍一天之內就打了1萬多發子彈,擊斃了300余名美韓軍士兵。

美韓軍士兵的進攻變得越來越瘋狂,最初只投入了美軍兩個營和韓軍兩個營,但由於遭到誌願軍的大量傷亡,美軍不斷增派兵力,最終總共投入了17個步兵營……

為了向美國展示忠誠,韓軍派來了一位名叫丁一權的中將擔任師長。值得註意的是,韓軍的師長並不像國軍整編師那樣,師長可以獲得中將軍銜,而韓軍的編制體系與美軍基本相同,因此師長就是少將。

丁一權原本是韓軍的陸軍總參謀長,以中將軍銜前往美國軍校深造。他生於1917年,此時年僅35歲,如此年輕就擔任如此重要的職位在韓軍中是非常罕見的。相比之下,美軍的師長大多年齡在四十多歲甚至五十多歲,丁一權的年齡顯得太年輕了。

韓軍急於在前線展現實力,因此對韓軍下達了嚴令,必須占領兩個高地。在以韓軍為主要攻擊力量的537.7高地,韓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起初還講究陣形和疏散,但後來變得性急,不顧一切地以密集陣型進行攻擊,試圖震懾誌願軍。

最初,這種戰術確實給誌願軍帶來了很多麻煩,但隨著時間推移,韓軍的進攻變得越來越不理智,在45師堅定如山的防守面前,韓軍第2師整個營的戰鬥力幾乎被消耗殆盡,戰鬥結束時幾乎所有士兵都被輪換了一遍,全師幾乎成了從後方剛補充上來的新兵,老兵打光了,盡管韓軍投入了整整一個師的兵力,也未能占領537.7高地。

美軍也遭受了嚴重的傷亡,據15軍的戰史和45師的上甘嶺戰役總結報告,截止到10月20日晚上,持續了七天七夜的攻防戰中,45師共有3200多人傷亡,而敵軍傷亡則達到了7000多人。

45師的21個步兵連全部投入了戰鬥,大部份連隊的傷亡率都超過了一半,有些甚至打了個底朝天。

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同誌(45師135團2營通訊員)在向地面陣地進行反擊作戰時犧牲。

令人悲傷的是,像黃繼光這樣的戰鬥英雄在15軍中有很多,據調查,與敵人同歸於盡的15軍戰士多達27人!他們的名字靜靜地列在誌願軍司令部編纂的【15軍上甘嶺戰役調查材料】中,歷史上只記住了黃繼光,但其他26位英雄的偉大精神將永遠與黃繼光同在。

上甘嶺戰鬥越來越激烈,雙方的高級指揮官都不約而同地暫停了其他方向的戰鬥,鄧華宣布結束了秋季反擊作戰,美第8集團軍司令官範佛裏特也停止了其他戰場的行動,將所有精力集中到僅有3.7平方公裏的上甘嶺戰場上。

克拉克後來回憶說,這場戰役最初是為了有限的目標而發動的攻擊,但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殘酷的、不顧一切的賭博,只是為了挽回面子。

美軍下了賭註,而賭註就是美國士兵的生命。

誌願軍則認為,美軍離開了原本的陣地,暴露在誌願軍以坑道為核心的堅固陣地前,提供了一個他們期待已久的「送肉上砧」的絕佳機會。

以上只是上甘嶺戰役第一階段的概述,第二階段則以坑道戰為主,這才是最險惡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