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公認「最不受歡迎的民族」?3000萬庫爾德人,為何至今仍在流浪?

2024-02-05歷史

「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之一」北歐小國丹麥,有句名言:「如果沒有故鄉,遊蕩整個世界也難以尋得安寧」。

可惜,生活在中東地區的3000萬庫爾德人,卻從未享有過「故鄉」這一基本權利;作為公認的「最不受歡迎的民族」,他們像無家可歸的遊子,長年流離失所。

我們不禁要問:3000萬人的民族,為何鎩羽而歸至今無歸宿?他們未來的希望在哪裏?

一、鄂圖曼庇佑下的庫爾德人

13世紀初,庫爾德祖先艾爾溫王朝在中東興起,稱霸一時。

艾爾溫王朝曾經統治過包括今天庫爾德人主要居住地在內的廣大區域,是當時中東最強大的政權之一。

許多學者認為,如果沒有後來成吉思汗西征給這個王朝帶來的淪陷性打擊,艾兒溫王朝很可能會發展成鄂圖曼帝國那樣的中東統治力量。

不過,歷史無如果。

14世紀末,帖木兒崛起,艾兒溫王朝覆滅。

此後一個世紀,庫爾德地區陷入了混亂分裂的局面,成為各方勢力角力的場所;直到16世紀,鄂圖曼帝國崛起並逐步吞並了庫爾德區域。

盡管庫爾德酋長們展開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終仍難逃淪為鄂圖曼一省的命運。

鄂圖曼統治初期,將軍級別的庫爾德領導人可以得到一定權力,領有封地,但從蘇丹穆拉德一世開始,鄂圖曼實行更加中心化的統治,大量削弱了庫爾德酋長的權力。

不少庫爾德領導人被迫前往伊斯坦堡,成為蘇丹麾下的武將和大臣。

在漫長的鄂圖曼統治下,庫爾德地區日益衰落,並逐漸與傳入的土耳其語文化同化,許多庫爾德部落逐漸喪失了自主性,淪為鄂圖曼體制的一部份。

為數不少的庫爾德人也加入了鄂圖曼的軍隊,成為帝國維持統治的工具。

19世紀後期,鄂圖曼出現改革並逐步實作現代化。

這一時期崛起的青年土耳其黨人推崇統一和現代主義價值觀,不承認鄂圖曼境內各民族的獨立性。

在他們統治下,鄂圖曼對各少數民族的同化政策更為積極推進,這使得一部份庫爾德知識分子產生了民族意識,並逐漸與青年土耳其黨人對立。

20世紀早期,一些親西方的庫爾德領導人在鄂圖曼執政的伊斯坦堡活躍,而另一些庫爾德領導人則在鄂圖曼東部領土與中央發生沖突。

這些領導人試圖利用鄂圖曼與歐洲強國及波斯的矛盾,爭取庫爾德人的權益。

一戰期間,鄂圖曼與同盟國作戰陷入困境,部份庫爾德領導人選擇站在同盟國一邊,希望借助外力打破鄂圖曼的統治。

而另一些庫爾德領導人則出於民族利益,繼續效忠鄂圖曼。

1917-1918年期間,一部份親英國和法國的庫爾德人在鄂圖曼東部領土建立了馬哈巴德共和國,這是一個效忠同盟國的傀儡政權。

但隨著一戰鄂圖曼戰敗和解體,馬哈巴德共和國也很快滅亡。

學者雷·蓋勒認為,馬哈巴德共和國的歷史表明,庫爾德復國運動的擡頭需要依靠一個衰弱和分裂的中央政權。

一戰結束後,鄂圖曼帝國土崩瓦解,許多新興的民族國家如火如荼地建立,而庫爾德人卻持續分裂。

作為鄂圖曼體制中接受同化最深的一群,土耳其人很快建立起以凱末爾為首的世俗共和國。

而原鄂圖曼東部領土的庫爾德人則依然四分五裂,始終無法團結一致。

可以說,盡管鄂圖曼極力同化庫爾德人,但其統治還是成了庫爾德人的一個「精神故鄉」。

鄂圖曼提供的體制性安置暫時壓制住了庫爾德部落之間的鬥爭,並削弱了他們的自主性。

等到鄂圖曼消失後,原有的統治秩序解體,這一代人失去精神寄托之余,內部份裂的局面也全面暴露出來。

如果鄂圖曼能夠真正現代化,給予庫爾德人自治權利,歷史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卷。

但遺憾的是,這並沒有發生。

流離失所的命運,成為這個古老民族無法擺脫的宿命。

二、三大歷史機遇無一幸免,庫爾德人建國之路坎坷艱辛

一戰期間,在英國的支持下,庫爾德人曾建立過短命的馬哈巴德共和國。

戰後【塞夫爾條約】也承諾給予庫爾德人自治權。

然而西方列強很快背棄諾言,將庫爾德領土一分為三:土耳其共和國取得主要庫爾德居住區;敘利亞和伊拉克則分割了其余部份。

從此,3000萬庫爾德人淪為四國夾縫中的政治棄兒,建國夢想難產。

1.1920年【塞夫爾條約】,庫爾德人再次被出賣

一戰期間,英國策動庫爾德部落起義,支持他們建立親英的馬哈巴德共和國,以削弱鄂圖曼。

【塞夫爾條約】也承諾戰後給予庫爾德人在東南安那托利亞的自治地位。

可戰後英國卻為討好新生土耳其共和國,選擇背棄在庫爾德人身上的諾言。

法國則將自己委任統治的敘利亞一分為二:阿拉伯人建國、法國繼續殖民。

庫爾德人建國願景落空。

2.1923年【洛桑條約】,獨木橋崩盤

正當庫爾德領導人準備在尚未完全建國的土耳其爭取自治時,卻突然收到土耳其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的訊息。

此時庫爾德內部在領導權問題上還糾結不清、彼此鬥爭,根本無力抵抗土耳其的延宕戰術。

轉眼之間,難得的歷史時機就這樣葬送,堪稱慘烈的「獨木橋」式崩盤。

3.2011年「阿拉伯之春」亂局,又一次希望破滅

IS竄入敘利亞之後,美國派系不斷支持敘利亞庫爾德人建國,畢竟在亂世立足,對庫爾德人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但埋藏已久的敵意再次爆發,土耳其多次出兵幹預反對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庫爾德人再次成為建國路上被利用的炮灰。

許多庫爾德年輕人也只能背井離鄉,在歐美國家謀求庇護。

有學者認為,明明擁有強大實力與決心,庫爾德人之所以總在建國門檻前角力,關鍵在於地緣政治的不利因素,以及民族內部的分裂。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回眸過往,他們只能對這些錯失的機遇念念不忘、無限唏噓。

三、為何實力雄厚的庫爾德人至今無法建國

庫爾德人是僅次於阿拉伯人的中東第四大民族,擁有3000萬人口及強大的地緣基礎。

他們的先民建立過中東數個最鼎盛的封建王朝,可謂實力雄厚,但歷史的慣性思維,導致了庫爾德人始終無法團結獨立。

1.依賴心理與大國賽局

中東民族興衰的命運,與大國賽局息息相關。

庫爾德人長期淪為各勢力競爭的消耗品,這種被動局面也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

鄂圖曼統治時期,庫爾德上層積極向帝國權力靠攏;後來又寄希望於英國支持建國;可鄂圖曼崩潰後,各強國卻紛紛背棄在庫爾德人身上的諾言。

如今,美國仍透過援助庫爾德武裝,試圖擴大在敘利亞和土耳其的影響力。

庫爾德人也習慣作為棋子存在,而非獨立的政治力量,只要依賴心理未除,他們的地位將始終懸而未定。

2.部落割據與領導爭奪

盡管使用庫爾德語,各庫爾德部落之間由於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仍彼此隔閡。

這嚴重削弱了抵禦外敵侵擾的內在凝聚力。

正如中國歷史上的「群雄割據」時期,庫爾德精英也很難就領導權達成一致。

這使得庫爾德在應對戰亂、爭取獨立的關鍵歷史關頭屢次垮台,前功盡棄。

3.強硬鎮壓與人口分散

四面楚歌的環境是另一個不利因素。

土耳其始終將庫爾德人視為亟待鏟除的心腹大患;伊朗和伊拉克也對庫爾德設定重重障礙。

3000萬人口的離散分布更讓庫爾德群體難以聚合聲勢,各地庫爾德人處境迥異,整合自身力量困難重重。

正如暴龍過江,易受蛟龍乘虛而入,外部勢力的滲透削弱也讓局勢更加復混成。

不過,只要庫爾德人認清大勢,擺脫依賴心理,加強民族意識和內部團結,建國的希望仍然存在。

結語

歷史無法重來,但局勢也並非一成不變。

試問,一個民族的命運難道就註定被過往所定義?未來30年,又會開創怎樣的新局面?

庫爾德人如今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也將迎來抉擇的時刻,願他們方能抓住機遇,走出心中永無鄉的陰影。

參考資料

楊興禮,簡論中東庫爾德民族問題【CNKI】,1997

郝承敦.「祖國之夢」——猶太民族與庫爾德民族命運之比較.【VIP】,2002

庫爾德在東北伊朗,紮紮其新聞,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