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大將譚政:毛主席的貼身秘書,從未上過戰場,靠筆桿子立下大功

2024-02-05歷史

1955年9月,中央軍委授予了十人共和國大將軍銜,這十人中有指揮過渡江戰役、高郵戰役的粟裕;有兩伏7亙村打的日本人丟盔卸甲的陳賡;更有率部圍困長春城讓十萬國軍不戰而降的蕭勁光。

翻閱這是些人的履歷,人們會發現,在這些人中隨便挑出一個都是戰功赫赫、威名遠揚,可在此十人中,唯獨譚政是個例外。

譚政從軍近三十年,從未指揮過哪怕一場戰役,可是,一個毫無戰功的人為什麽會被中央軍委授予「大將軍」這樣顯赫的軍銜?又是怎樣的大功讓譚政能在「十大將」行列之中位列第三?

棄筆從戎、偉人秘書

譚政,1906年6月14日出生於湖南湘鄉楠竹山村,本名譚世銘,由於譚家家境當時還算殷實,譚政幼年便有條件接觸到系統的教育,6歲時,譚政進入到譚氏宗族的私塾接受啟蒙教育,而這私塾還有個名字——「七星橋私塾」。

說到七星橋私塾,人們立刻就會想到另一個人,那就是陳賡。陳賡就是啟蒙於七星橋私塾,而就是1912年那個炎熱的夏天,陳賡和譚政在這間私塾中相識了。兩個年幼的孩子此時誰也想不到,未來有一日,兩人會同樣被授予那崇高的軍銜,更是為家鄉留下一段「一縣兩大將」的佳話。

陳賡只比譚政大3歲,兩個年齡相仿的小孩自然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日復一日的相處,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個孩子也在朝夕相伴的學習生涯中各自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對方。

天天一起學習、玩耍,使得二人對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也正因如此,在譚政成年後,陳賡索性將自己的妹妹陳秋葵介紹給了他,當看到陳秋葵明亮的眼眸後譚政徹底「淪陷」了。果然,沒過多久,曾經的好兄弟搖身一變成了自己的大舅哥,如此一來親上加親,也讓此後二人的關系更加緊密了。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譚政也如其他熱血青年一樣,懷著濃烈的報國意誌,於那一年的春天來到了軍隊報名處。二十出頭他辭去小學教師的職業,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參加軍伍,也是從那一刻開始,譚政走上了一條將為此奉獻終生的道路。

加入到革命隊伍的譚世銘,索性將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他想到,如今自己既然已經投身到了革命事業,那就要「一世留名,光宗耀祖」,只見他大筆一揮將「譚政」二字,寫到了新兵花名冊上,也是從那一刻開始,世上再無秀才譚世銘,唯有軍人譚政立人間。

1927年9月,譚政與陳賡參加了秋收起義,但部隊因戰事失利,不得不放棄攻打長沙的念頭,進而轉入羅霄山脈的三灣村以待休整。也就在這依山傍水、人煙稀少的小村莊內,譚政見到了他人生中的貴人——毛主席。

此時一個蓬頭垢面、衣衫襤褸的人走到了隊伍中間,可就是這樣一個略顯狼狽的人,卻說出了一席讓譚政銘記一生的話,他說:

「同誌們,敵人只會在我們後面放冷槍,並沒有什麽了不起的嘛,大家都是爹生娘養的,他們有兩只腳,我們也是兩只腳,大家不用怕!」

「賀老總當年就是靠兩把菜刀起家的,你們看他如今呢?都成軍長了,我們不光有兩把菜刀,我們還有兩個營,幾百人的隊伍,我們還怕什麽?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

聽到主席這樣一番慷慨激昂的話語,隊伍低落的士氣瞬間高漲起來,譚政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政工工作對於一支革命隊伍的重要性,它能讓情緒低落的士兵眼神中重新燃起熾熱,它能讓一只敗軍變的銳不可當。

1927年冬,譚政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正是這一年,譚政引起了毛主席的註意。因他當過小學教師,不僅識文斷字,而且還有很強的革命意誌,所以毛主席讓譚政做了他的貼身秘書——前委書記官。從此,年輕的譚政得以與偉人同吃同住,形影不離。

以筆桿為槍桿,扛起政工大旗

譚政自從做起了偉人的貼身秘書後,每天都要與各種報告、決案打交道,其中由主席起草的各類總結和報告尤為珍貴,它們之中不僅僅包含珍貴的經驗與教訓,更蘊藏了毛主席獨到的政治理解,這些財富讓譚政受益匪淺。

1929年11月,譚政受毛主席委托到下屬各軍展開調研,目的是總結紅軍初創時期軍隊政治工作的經驗教訓,參與起草著名的 【古田會議決議】。

而在這場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會議上,譚政用筆一字一句地將會議內容記錄在了筆記中。在這項【決議】中,主席明確地指出了非無產階級思想危害的嚴重性,並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明確了無產階級軍隊的性質,使我軍內部形成了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原則。

親臨會議,讓年輕的譚政深有感悟,他突然覺得,手中的筆桿子不再是輕飄飄的 ,而是比那槍桿子還要沈重還要有威力的武器,它可以書寫出慷慨激昂的文字以振軍心,它更可以成為鏟除部隊頑疾的手術刀,在此之後,譚政以筆桿為槍桿,毅然走上了,政工強軍的道路。

雖然此後的長征以及國民黨的圍剿讓譚政經歷了「九死一生」,但是哪怕條件再惡劣,哪怕形勢再嚴峻,譚政也不忘及時總結戰鬥經驗。

1937年10月,為統一並加強對前後方部隊政治工作的領導,毛澤東提出成立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而負責組織籌備的工作,毛主席交給了譚政。

後軍委政治部正式成立,任弼時為政治部主任,譚政成為主持日常工作的第一副主任,此後黨內各種重大決策、重大部署全部是由他起草制定後再交予主席審閱批示。

從紅軍時期的紅四軍前委秘書,再到各級政治部主任,最後到總政治部主任, 譚政經歷了我軍政治工作從初創、發展到成熟的全過程,他也以豐富的政工經驗扛起了中國共產黨政工強軍的大旗。

勤於思考成就部隊「及時雨」

政工工作在軍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能扛起這面大旗可見譚政不是紙上談兵的趙括,而是懂得切合實際、實事求是的人。也正是因為他頭腦聰明、實事求是,總能第一時間找到問題的關鍵,我軍才能一次又一次的從困境中走出來。

記得在大柏地戰鬥中,紅軍雖然打了大勝仗,但卻沒了飯吃。原因就是因為常年住在山中的老百姓搞不清楚這些部隊到底是好人壞人,心生忌憚的他們索性都躲進了山裏,不露頭了。如此一來,紅軍戰士們便陷入了兩難的境地,白拿百姓的糧食就是違反了軍紀,但不拿這些物資戰士們就要餓肚皮,餓著肚子這仗還怎麽打?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譚政竟創造性地想出了「打收條」這個辦法。戰士們吃了百姓的糧食就給百姓們「打收條」,等革命勝利後按原價奉還給群眾,如要是實在信不過紅軍,群眾們也可以拿著「收條」到蘇維埃政府頂交公糧,如此一來,老百姓心頭的顧慮沒有了,部隊的糧食危機也解除了。

正所謂,「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譚政總能在隊伍困難時想出好點子,這也讓他在軍中有了一個「及時雨」的外號,也正是因為他的思維敏捷,不拘一格,才得以讓他在日後的工作中逐漸成為了我軍政工領域的標桿。

「譚政報告」——另一個「古田決議」

1944年,在中國共產黨留守兵團之中出現了「軍閥主義」、「分裂主義」等不好的思潮,軍政關系、軍民關系暴露出了很多問題,所以黨中央決議委托時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任留守兵團政治部主任的譚政針對此事召開一次大會。

聯想到之前皖南事變的種種教訓,譚政結合古田決議的成功經驗立刻起草了一份報告,起草完畢後交給了毛主席批閱。在熬夜批改後,主席對於譚政的工作非常滿意,並示意他可以就批改後的報告組織會議了。

1944年4月11日,譚政在西北局高級幹部會議上作了【關於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而這份報告就是後人所熟知的「譚政報告」。

譚政在報告中再次強調了黨對於軍隊的絕對領導權,繼續強調了政工工作就是軍政生命的重要地位,他還在報告中指出了部隊要杜絕形式主義,切實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部隊各項工作之中;必須充分發動群眾,杜絕孤立主義,真正使官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等等。

「譚政報告」中關於思想教育的基本原則以及用辯證思維,科學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作用等觀點使得它繼【古田會議決議】之後,成為了我軍政治工作中又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文獻,也為後續幾十年我軍的政工工作提供了極好的借鑒。

譚政正如他給自己取得名字一般一生「談政」,他用畢生所學把我軍的政治工作從零帶到了有,又以一己之力將這薄弱的政工事業帶向了成熟的新高度。

粟裕、陳賡等人在沙場上調兵遣將,運籌帷幄,最後取得赫赫戰功,這一切的基礎是因為我們擁有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英雄部隊,而譚政則是那個能讓這千軍萬馬驕兵不敗、哀兵必勝的重要人物。

如此看來,譚政這第三大將的名號,理所應當、實至名歸,譚政也用他豐富的政工經驗為後來我軍政工工作留下了寶貴的文字遺產,讓我們的部隊能一直作風優良、敢打敢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