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當時的抗美援朝戰場形勢已經出現了轉變,美韓聯軍被我軍打的節節敗退,美國政府看見局勢正在惡化,於是同意了雙方開展對話談判。
在這次談判中,我方還是提出分界自治,以戰前的三八線為界,雙方把軍隊撤回到三八線以內。但是李承晚政府這時候還是沒有看清局勢,他提出了三九線為界。
可能大家對於三九線並不是很了解,簡單來說就是占領更多的土地,如果按照三九線的畫法,那麽南韓將會比三八線的畫法占到多達1.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這個要求最終使得這場談判不歡而散,彭德懷在得知這個訊息以後,怒罵李承晚得寸進尺,並拉出喀秋莎,萬箭齊發一時間前線美韓聯軍傷亡5.3萬人,這才迫使美韓再次回到了談判桌前。
韓戰是北韓和南韓的內戰,美國政府迫於在亞洲的利益出兵幹預
1950年6月25日,北韓發動對南韓的戰爭,意圖是統一北韓半島,論軍事力量的話,顯然當時是北韓要更勝一籌。
韓戰爆發僅僅三天時間,南韓軍隊就接連敗退,一路向南邊撤退,當時的南韓領導人李承晚迫不得已也撤離了漢城。
北韓人民軍也乘勢追擊,一路把南韓軍隊感到了釜山附近,眼看著南韓軍隊是扶不上的阿鬥,當時的駐韓美軍徹底坐不住了,開始介入了韓戰。
當時駐紮在南韓的是美軍的第二十五師接到東京司令部的命令:堅決要守住不撤退。
在美軍的支持下,南北韓兩軍借此展開了拉鋸僵持戰,可以這麽說,當時的局勢和中國解放戰爭的形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果美國政府不介入這場戰爭的話,那李承晚的軍隊是必敗無疑,下場和蔣介石的國民黨一樣,不同的是當時中國共產黨基本沒有海軍,國民黨才得以撤往台灣這個島嶼,而李承晚將無處可退。
一旦李承晚政權倒台的話,那麽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將會受損,這是美國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在經過再三考量以後,美國政府開始派出軍隊接入這場戰爭。
1950年9月15日,美國政府指定麥克亞瑟作為聯合國軍的指揮官,從仁川登入南韓,就此正式介入了韓戰。
在以美軍主導的聯合國軍介入戰爭以後,北韓戰場的形勢也是急轉直下,在美軍先進的武器裝備加持之下,北韓人民軍的後方被切斷,沒有了後勤保障以後,美韓軍隊對北韓軍隊進行左右夾擊,北韓軍隊很快就敗下陣來。
之前被占領下來的南韓土地也迅速被美韓聯軍收復,到了1950年9月28日,聯合國軍已經奪回了南韓首都漢城,並越過了「三八線」,往北韓境內推進。
這時候戰場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金日成的北韓人民軍被打的節節敗退,韓美聯軍一直把戰火燒到了中朝邊境的鴨綠江。
聯合國軍在中朝邊境進行轟炸,一度越境對中國邊境城市攻擊,造成國民的傷亡,在中國嚴正的譴責之下,美國政府依舊沒有停止的意思,為了保家衛國,也為了捍衛國家的利益,黨中央決定出兵支援北韓,於是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了帷幕。
彼時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中國也剛剛成立,國家也是處於一窮二白的境地,誌願軍無論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後勤保障上,和美軍的差距都非常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和美軍進行周旋,那就勢必要依靠靈活的戰術進行加持,在經過無比困難之下,誌願軍終於再次把聯合國軍趕到了三八線以外,這期間我軍也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其中湧現出了不少戰鬥英雄。
在經過五次戰役以後,誌願軍在三八線附近站穩了腳跟,並且在三八線上修建起了堅固的防禦工事。
美韓兩軍在戰場上遲遲沒有進展的情況下,終於在1951年7月26日,雙方坐下來進行了談判,我方和朝方提出了依然是以三八線為界線,劃分南北自治。
但是美國和南韓對其茄並不同意,聲稱如果還是按三八線進行劃分,那這一仗豈不是白打了,況且發動戰爭是北韓在先,南韓想要得到「補償」,這個「補償」要求把分界線往北韓境內退38公裏至68公裏,這樣子的話南韓起碼要比原先多占得1.2萬平方公裏。
這樣的要求中朝雙方肯定是不同意,既然達不成和談,那戰爭就要持續下去。美軍仰仗著自己的飛機大炮隨即就對中朝雙方代表處進行轟炸。
此舉把我軍給激怒了,兩軍對戰不斬來使,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即使中國當時武器十分落後,但在武器柯瑞也並非是沒有一件像樣的武器都拿不出手,其中密集火力最猛的就要數「喀秋莎」火箭炮,這也是我軍在抗美援朝中威力最大的武器。
火箭炮的鼻祖「喀秋莎」
已經持續了近三年的俄烏沖突表明,無人機和火箭炮在戰場上充當了未來戰爭風向標的作用,無論是美國的「海馬斯」火箭炮還是俄羅斯的「冰雹」火箭炮,在戰場上都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不得不說火箭炮確實是戰場火力支援與覆蓋的利器。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也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火箭炮強國,這一切都源自於蘇聯的「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被大量用在戰場上是二戰時期,當時蘇聯人正是用這款火箭炮對德軍進行地毯式的轟炸,這種武器一次過密集發射可以在幾分鐘時間內向前線陣地傾泄下成百上千枚火箭彈,瞬間就可以把一大片區域給炸平。
因此到了二戰末期,德軍非常懼怕蘇聯的這款形式武器,「喀秋莎」因此也一戰成名,「喀秋莎」也獲得了「史達林管風琴」的美譽。
中國當然也是對這款武器青睞有加,在1950年下旬,當時我軍決定支援北韓,並且事前也和蘇聯政府進行「通氣」過後,蘇聯開始向中國炮兵提供裝備,其中威力巨大的「喀秋莎」就是支援清單中的其中一款武器。
裝備「喀秋莎」最多的就是我軍的炮兵第21師,這個師的主要裝備就是該款火箭炮,也可以說是我軍威力最大的部隊。
由於蘇聯援助的這批「喀秋莎」來的比較緊急,給第21師的戰士們熟悉這款武器的時間並不多,他們只是對這款裝備練習熟悉了不到一個月就匆匆的開赴前線。
美韓聯軍顯然對我軍的這支部隊的威力是沒有提前做好功課,他們並沒有覺得一款武器可以對戰場環境帶來什麽巨大的變化,但是不久以後他們的想法就得到了改變,現實狠狠的打了他們的臉。
「喀秋莎」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
1953年,美國政權易主,艾森豪上台以後對這場損失高達數百億美元的戰爭持不同意見,他認為不值得為了南韓耗費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艾森豪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結束這場戰爭。
這也直接體現到了戰場上,在北韓戰場上兩方已經沒有大規模的戰爭,兩方之間甚至還達成了停戰協定,聯合國軍的這種態度也直接惹惱了李承晚,他聲稱:大韓民國必須要把戰爭持續下去,直到消滅北韓為止。
李承晚不斷的利用一些小動作企圖延緩停戰協定的簽訂,他的這一行動不但引起了美國政府的不滿,還激怒了我方,氣憤的彭德懷制定了最後的進攻計劃,想要徹底的把李承晚給打醒。
面對金城戰役,彭德懷希望以此為最後的結束大戰,事實也是如此,彭老總可謂是把所喲普可以集中的部隊和火力都布置到了金城周邊,甚至在火炮數量的對比上都絲毫不輸於聯合國軍,這裏面幾乎動用了誌願軍全部的「喀秋莎」。
在這場大戰開始後不到而是分鐘的時間裏,誌願軍就向敵軍陣地傾泄了近兩千噸的彈藥,這不能不說是抗美援朝戰役裏我軍最富裕的一戰了,其中「喀秋莎」火箭炮團連續發射了近七十次,不停的支援著誌願軍沖鋒的隊伍。
在炮聲停止的片刻,誌願軍戰士馬上就兵分三路突破了李承晚的四個師的前沿陣地,這場戰鬥從1953年7月13日一直持續到7月27日,我軍幾乎是傾其所有的對美韓聯軍進行進攻,在強大的炮兵火力支援下,誌願軍最終殲滅敵軍5.3萬余人,繳獲了大量的裝備。
金城戰役無疑是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最富裕、火力最猛且最為順利的一場大戰役,誌願軍的戰士們得益於「喀秋莎」那密集和兇猛的火力壓制,是狠狠的打擊了敵人囂張的氣焰。
雖說「喀秋莎也有自己的缺點,那就是齊射以後再裝填的時間較長,而且那個年代的軍用卡車的防彈能力也遠不及現在,但瑕不掩瑜,正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嘗到了「喀秋莎」的甜頭,所以在後來的軍事開發中,我軍對火箭炮這種武器一直青睞有加,國家也是投巨資下大力氣的去發展火箭炮。
事實證明,火箭炮這種密集的火力覆蓋能力在今天的戰場環境中依舊不過時,俄烏沖突雙方都大量的使用火箭炮進行火力覆蓋就是最好的證明。
參考資料:
【上甘嶺戰役中的「喀秋莎」:「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