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南北戰爭:一場真正決定美國命運的立國之戰

2024-01-06歷史

書接上回。

1860年11月,林肯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南方七個州獨立,並選出自己的總統,公開與北方打擂台。

常理而言,挑事的一方,往往實力更強。

但南北戰爭前的美國,無論是經濟、人口,還是產業結構,南方都遠不如北方。

經濟方面。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年產值15億美元,擁有130萬工人,22000英裏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

而南方工業薄弱,所有州的工業產值相加,還不到紐約市的四分之一。

人口方面。北方23個州,有2234萬人口;

南方7個州,只有910萬人。其中400萬人還是黑奴。

很難想象,這幾百萬黑奴會為了保護奴隸制而支持南方。

如果爆發戰爭,可以說,這將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

既然實力差距如此懸殊,為何南方還敢主動挑事呢?

凡事必有因果,南方敢挑釁聯邦,也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北方認為南方是叛亂行為,必須要出兵平亂。

而南方的訴求只是獨立,他們只需要像北美獨立戰爭時的13州那樣,利用主場優勢打幾場漂亮仗,以此得到英法等歐洲國家的支持,迫使北方承認獨立即可。並不需要徹底打敗北方。

其二,雖然美國大部份正規軍出自北方。

但自從第二次獨立戰爭後,北軍幾十年沒打仗,承平日久,士兵極度缺乏訓練,很多將領只有欺負印第安土著經驗,並不知道何為近代戰爭。

相比之下,以民兵為主的南軍,由於有著悠久的狩獵傳統,士兵槍法非常好。

軍官也大多參加過美墨戰爭,素質和戰爭經驗遠強於北軍。

並且南軍又是保衛家園,眾誌成城,士氣非常高昂,更適應當時的戰爭環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南方「占理」。

美國的憲法,並沒有明確規定各州不能結束聯邦。

畢竟這個國家的建立,就是來自於一場獨立戰爭。

當年大家覺得英國霸道,揭竿而起,獲得國家獨立。現在南方覺得北方霸道,不想搭夥過日子了,合情合理。

從這個層面來說,南方七州獨立,捍衛各州脫離聯邦的權力,反而是真正繼承了美國的建國精神。而這也正是不贊同聯邦分裂的勞勃·李,選擇為南軍效力的原因。

勞勃·李

雙方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林肯非常清楚。

所以當南方反應最激烈的七個州,成立美利堅聯盟國後,林肯並沒有立刻動武。

而是一面強調自己無意廢除奴隸制,呼籲對話解決問題。一面征調北方各州的民兵。

同時希望維吉尼亞等八個還在觀望的蓄奴州,不要獨立。

既然是蓄奴州,為什麽還要觀望呢?

原因很簡單,這八個州離北方近,一旦開戰,最先倒黴的就是它們。

而最早獨立的七個州,天高總統遠,態度自然就非常激進。

1961年4月12日,就在八個蓄奴中還在觀望時,南軍炮擊北軍駐守的山姆特堡,打響了南北戰爭的第一槍。

山姆特堡位於南卡羅來納州的察爾斯頓港,而早在1860年12月,南卡羅來納州便已經宣布獨立。

在南軍看來,此次行動只是驅逐賴在自己地盤上不走的聯邦軍罷了。

但北方不這麽看,南軍不宣而戰,先開第一槍,向聯邦軍開炮,向星條旗開炮。這就坐實了叛亂,必須要平叛。

4月15日,林肯發表聲明,正式宣布南方七州叛亂。並采納前美國陸軍總司令溫菲爾德·史考特的建議,實施「蟒蛇計劃」,命令聯邦海軍封鎖南卡到得州之間的海岸線。

四天後,林肯又呼籲北方民眾參軍,時限90天。

聯邦擴軍備戰,這惹得阿肯色、田納西、北卡羅來納和維吉尼亞十分不滿。

這四個州隨即宣布脫離聯邦,並加入南方邦聯。

為報答維吉尼亞州,聯盟國宣布遷都到里奇蒙。

而另外四個州,特拉華、馬里蘭、肯塔基和密蘇裏則選擇加入北方。

馬里蘭州倒向北方的決定,非常重要。

因為華盛頓特區的西南與維吉尼亞相連,其它三面同馬里蘭相連。

如果馬里蘭加入南方,北方的首都就被南方給包圍了。南北戰爭也不用打了。

由於聯邦政府第一次征兵,限期只有90天。

這就給了民眾一種錯覺,認為三個月就能解決問題。

於是,大家踴躍參軍,聯邦很快便募集到七萬多誌願軍。

但這些應征入伍的人,多是農民、工人、學生、黑幫和愛爾蘭難民。

負責訓練他們的指揮官,也基本沒上過軍校。

比如一個老師帶著學生來報名,那麽這些學生就會編成一個團,老師就是團長。

士兵沒個兵樣,軍官沒個官樣。這樣的軍隊,自然也沒什麽戰鬥力。

1861年7月,經過短暫訓練的3.5萬聯邦軍從華盛頓出發,直撲南方首府里奇蒙。

7月21日,聯邦軍與2.2萬南軍在維吉尼亞州的奔牛河附近遭遇。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爆發。

華盛頓距離里奇蒙很近,直線距離也就155公裏。

由於離得近,開戰之前,好幾萬華盛頓民眾帶著食物和香檳,像過節一樣,前來戰地看熱鬧。

人們普遍認為這是唯一的觀戰機會,如果錯過了,戰爭就要結束了。

聯邦軍從上至下,也洋溢著一種盲目的自信。

大部份士兵認為這不是作戰,而是盛裝遊行。

只要「天兵」一到,南方叛軍便會土崩瓦解。

然而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打響後,戰場之血腥,嚇傻觀戰的所有人。

1849年,法國軍官米尼總結前人經驗,發明出了一種威力可怕的米尼式彈丸。

傳統子彈和米尼彈

相比過去的原型鉛彈,米尼彈的口徑比槍管直徑要小一圈,裝填速度大大提升。

同時,米尼彈的彈頭底部挖了個小洞,發射時,火藥使彈頭膨脹、緊貼槍膛,在膛線的壓迫下,彈頭高速旋轉而出,命中精度大幅提高。

在這樣的火力之下,傳統的排隊槍斃,已經和排隊自殺沒有區別。

但聯邦軍似乎沒有意識到武器裝備的前進演化。他們仍然排成密集隊形,對南軍連續發起五次沖鋒。

結果南軍就像石墻一樣,用密集火力將聯邦軍成批成批掃倒。

見進攻不利,聯邦軍把大炮給拉了上來。

南北戰爭時期的炮彈,也不再是傳統的大鐵球,而是用布包裹的葡萄彈或散彈。

一炮下去,噴出一堆鐵彈丸,殺傷力驚人。

為了應對聯邦軍,南軍也把大炮拉到前線,兩邊開始對轟。

炮擊過後,聯邦軍再次發動沖鋒,南軍也掛上刺刀,發起反沖鋒。

戰鬥從上午打到下午,最終聯邦軍士氣崩潰,丟下2000多具屍體,落荒而逃。

至於喝著香檳,在現場觀戰的民眾,早就跑沒影了。

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中觀戰的民眾

這些資訊,被現場觀察員記錄下來,然後順著電報線,傳遍美國各地。

早在凱瑞米亞戰爭時,新式線膛步槍和有線電報便扮演了重要角色。

正是靠著電報,英法首腦可以遠在千裏之外,遙控指揮前線。

與此同時,有線電報也使得大眾傳媒可以即時傳遞戰況。

從這一刻開始,戰爭距離普通老百姓不再遙遠,它的開啟和結束,都需要很強的社會共識。民意對戰爭行程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次馬納薩斯戰役後,聯邦軍總結教訓,意識到士兵服役三個月、缺少訓練、戰備不足,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從而采取了一系列長期備戰措施。

同時,國會批準了組建一支100萬軍隊的法案,有著「小拿破侖」之稱的喬治·麥克雷倫出任聯邦軍總司令。

南北戰爭中的聯邦軍

與之對應,南方同盟議會也批準征招40萬誌願兵。

但馬納薩斯之戰,讓南軍產生麻痹輕敵思想,認為北方佬就是花架子,不堪一擊。導致南方未能抓住機遇,積蓄足夠力量對華盛頓特區發起進攻。

而我們知道,南北雙方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

北方兵多、錢多、糧多、船多、工廠多。林肯手上有一大堆牌,想打哪張打哪張。時間站在北方這邊。

1862年1月,經過幾個月的備戰,林肯下令實施一號作戰命令。

2月,50萬聯邦軍從三個方向對南方發起進攻。

其中,東路軍以優勢兵力,從海上登陸維吉尼亞半島,猛攻里奇蒙。

西路軍沿密西西比河南下。

與此同時,南路軍從海上攻擊路易士安那,配合西路軍將南方邦聯攔腰斬斷。

蟒蛇計劃

在此之前,聯邦海軍已經封鎖南方各大港口,切斷其對外貿易和收入來源。

面對封鎖,雖然南方有著取之不盡的棉花,但這玩意不能當飯吃。

久而久之,南方吃不消了,財力漸漸枯竭。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以及因暴力征收糧食引起的暴動。

1862年5月,西路軍摧枯拉朽地攻占曼非斯,南路軍出其不意地攻占紐奧良。

南方一直以為德克薩斯和路易士安那距離前線最遠,是安全的「大後方」。

前者,擁有豐富的農產品和人力資源,是邦聯倚重的戰備基地;

後者則是南方透過墨西哥灣,走私武器裝備的重要通道。

但不想,敵人從海上過來,南方「後院起火」。

此時,盡管南軍西線仍然有很多據點,但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一年後,聯邦軍成功將南方的國土斬為兩段,得州豐富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再也無法運往東部,這進一步加速了南方邦聯的衰竭。

面對危局,南軍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東線戰場上。

早在1862年3月,麥克雷倫便指揮12萬聯邦軍在維吉尼亞半島登陸。

這本是偷襲里奇蒙,讓麥克雷倫揚名立萬的機遇。

但由於錯判對手實力,誤以為南軍有15萬兵力(實際5萬)。

這位「小拿破侖」在登陸後,一直按兵不動。

直到6月,在林肯的反復催促下,他才發動「半島戰役」,企圖攻占里奇蒙。

但此時,勞勃·李也率領援軍也抵達戰場。

6月25日至7月1日,9萬南軍同10萬聯邦軍展開「七日會戰」。

勞勃·李充分發揮了他的微操天賦,以機動尋找戰機,調動北軍,然後尋找北軍薄弱環節發起進攻,迫使麥克雷倫一步步向後撤退。

最終,這場鬧劇般的遠征,以聯邦軍被徹底趕回海上而宣告結束。

麥克雷倫

七日會戰後,南軍發現聯邦軍主力都在前線,後方守備十分空虛。

為了扭轉戰局,7月底,勞勃·李率領北維吉尼亞軍團4.5萬人,揮師北上,並在第二次馬那薩斯中,再次大敗聯邦軍。

此戰,聯邦軍8萬,擁有兵力優勢。

勞勃·李表現出了高超的指揮藝術,他以小部隊把聯邦軍主力吸引到陣地上,主力機動迂回到聯邦軍的側翼和後方,然後正面、側面夾擊,殲敵2.1萬。

短短三個月時間,南軍以弱勢兵力,連戰連捷,成功將戰線反推回到北方。這極大影響了林肯的支持率。

實際上,這也正是南軍發動反擊的目的。

南方邦聯實力弱,徹底打敗北方聯邦不可能。

因此,南方希望打一兩場漂亮仗,在政治上挫敗北方的同時,在外交上獲得英法等歐洲國家的支持。

但很顯然,南方的這場政治仗,找錯人對手。

雖然林肯沒上過軍校,沒有指揮過一場戰役。但他是美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862年5月,正當麥克雷倫還在維吉尼亞躊躇不前時,林肯便在另一片戰場上,雷厲風行地推出了【宅地法】。

這條法案的內容很簡短,就一條:從1863年1月1日起,凡年滿21歲的美國公民,或符合入籍條件的外國人,只要繳納10美元登記費,即可在西部領到160英畝的土地。耕種5年後,所領取之土地,即歸其所有。

【宅地法】公布後,從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隸主奪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時也滿足了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發了農民奮勇參戰的積極性。

之後的幾年,西部農民為聯邦軍輸送了近半數以上的士兵,以及充足的糧食,為北方取得最終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年9月,在戰場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林肯又頒布另一份重量級檔。

這就是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宣言分成兩個部份釋出,第一部份是份概述,第二部份於1863年元旦生效。

大致內容如下: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之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人身自由。

解放宣言釋出後,訊息迅速傳到南方,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南方的種植園經濟進一步崩潰。

大量黑人還加入聯邦軍,充實了北方的軍事實力。

另外,正如前面我們說到的,聯邦發動戰爭,不許南方獨立,其實是不占理的。

但解放宣言,為這場戰爭賦予了更高的正義性。

當時的英國,已經廢除了奴隸制。

隨著解放宣言的釋出,英國工人發起罷工,聲援美國北方的廢奴運動。

迫於輿論壓力,原本還想介入南北戰爭的英國,只能斷了幹涉的念頭。

而南方邦聯對得到歐洲國家支持的幻想,也化成了泡影。

影視劇中的聯邦軍黑人士兵

隨著【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這兩記重拳揮出,南方沒招了。

眼看經濟即將無可挽回地崩潰。南方只能將希望寄托在勞勃·李身上,期望他能再打幾場神仙仗,讓林肯無法在1864年的大選連任。

1863年6月,勞勃·李在打退聯邦軍對里奇蒙的又一次進攻後,再次揮師北進。

7月1日,南軍與聯邦軍在葛底斯堡展開決戰。

這一戰,南軍7.5萬,聯邦軍8.3萬。

在前兩天的戰鬥中,南軍一度壓制了聯邦軍。

但第三天的決戰,勞勃·李誤判了形勢,他用炮兵轟擊聯邦軍陣地後,命令1.2萬南軍官兵走出工事,跨入一片縱深約1200公尺的開闊地帶,對聯邦軍發起敢死沖鋒。

結果這場沖鋒,導致擔任主攻的皮克特師,暴露在幾百門火炮和數萬支步槍之下。

戰鬥還不到一個小時,便有8000人倒下。

當部隊敗退時,李將軍策馬,在傷亡慘重的子弟兵間穿梭,口中不停說道:「這都是我的錯,弟兄們,這都是我的錯」。

葛底斯堡戰役,聯邦軍傷亡2.3萬人,南軍傷亡2.8萬人。勞勃·李沒能創造奇跡。

其實,這樣的敗仗換做是北方,根本無所謂。

但南方底子薄,已經承受不起了。

隨後,林肯換帥,換上了當年在西點成績平平,喜歡蠻幹的屠夫格蘭特。

這哥們深知總體戰的精髓,不玩微操,根本不在乎傷亡數位,直接大軍平推過去,就和你硬打,拼消耗。

1864年春,格蘭特與副手謝爾曼共同擬定了一個軍事計劃。

按照這個計劃,聯邦軍預定展開兩場攻勢。

一個攻勢在東線舉行,由格蘭特親自指揮。一個在西線,由謝爾曼負責。

同年5月,格蘭特領兵12萬,渡過拉皮多河,進入濃密的森林地帶,並與勞勃·李狹路相逢。

戰前,格蘭特特別指示:不要以奪取里奇蒙為主要目標,一定要追著李打,他走到哪我們就跟到哪。

格蘭特

接下來的戰役中,聯邦軍數次被南軍重創,但格蘭特不在乎傷亡。因為他知道南軍家底薄,自己家底厚,不管自己損失多少兵力,都可以得到補充。而對手不行。

哪怕打出二比一,甚至是三比一的傷亡,南軍也得完蛋。

戰至6月底,西線傳來捷報,謝爾曼攻破了亞特蘭大。

相比之下,謝爾曼更流氓。他有一句名言:「戰爭就是戰爭,它的目的並不是要博得人們的好感。戰爭就是地獄!如果你們想停止這一切,想要和平的話,你們和你們的親人,就應該放下武器,停止這場戰場。」

在謝爾曼的指揮下,聯邦軍在南方實施焦土政策。把戰爭擴大到了全體人民,而不僅僅只是武裝力量。

後來在喬治亞,他又放言:「我就是要讓整個喬治亞鬼哭狼嚎!讓所有人,不管男女老少貧富,都感受到真正的痛苦。我的軍團將淪陷喬治亞而後快。」

碰上格蘭特和謝爾曼這倆活閻羅,南軍終究是撐不下去了。

威廉·特庫賽·謝爾曼

1865年初,已經山窮水盡的南方邦聯,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

聯邦海軍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南方與歐洲的貿易。糧食及日用品匱乏。

同時,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

並且,南軍的所有防線都已是千瘡百孔,聯邦軍從北、西、南,三個方向逼來,南軍退無可退。

1865年4月9日,勞勃·李的部隊陷入聯邦軍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

歷時四年的南北戰爭,終於在這一天落下了帷幕。

這場戰爭共有350萬人參戰,造成75萬士兵陣亡,40萬名士兵傷殘

戰爭導致的直接和間接損失,無法估量。

並且種族歧視問題在戰後也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1865年4月14日,林肯遇刺。

他死後,繼任的安德魯·強森執行與南方的緩和政策,大赦了除聯邦官員、高級將領和豪富貴族之外的南方人員。導致南部種植園奴隸主展開復辟活動,重新變本加厲地歧視黑人,開了歷史倒車。這為後續一個多世紀的黑人平權運動,埋下了伏筆。

但不能否認,積極的緩和政策,使得南北之間逐漸和解,美國國內實作重建。

正如林肯所言:「不要懲罰,我們已經承受了這麽多的創傷和分裂,而我們現在要的是一次美國的融合,而不是繼續的分裂,不是所謂的仇恨。」

再次走向統一後,沒有內部矛盾礙手礙腳,美國從此開始埋頭發展經濟,在十九世紀末超越英國,一躍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這為後續美國在一戰、二戰中發揮關鍵作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南北戰爭更像是美國真正的立國之戰。

假如沒有這場戰爭,今天的美國或許仍然會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大國,但絕對不會成為世界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