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雲崛起之路

2024-01-20歷史

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任中常委時間跨度最長的不是主席,不是周總理,也不是小平同誌,而是陳雲同誌。我們前面對陳雲同誌已經推出了連續文字,這次應公眾號部份讀者要求,重新校正後推播。

陳雲生於江蘇省青浦縣(今上海青浦區)章練塘鎮一個農民家庭,兩歲喪父,四歲喪母。後過繼給舅父廖文光,改名廖陳雲。

1919年,陳雲到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

五四時期,被推選為商務印書館罷工臨時委員會委員長,與茅盾一起領導全館職工大罷工。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商務印書館總支部幹事、發行所支部書記。

1927年10月,組織派遣陳雲到青浦發動農民暴動。後歷任中共青浦縣委書記、淞浦特委組織部部長,中共江蘇省委滬寧巡視員、江蘇省委常委兼農委書記,中共上海閘北、法南區委書記和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書記等職。

一、特科歲月

錢壯飛獲取顧順章叛變情報後,因不是規定聯絡時間,錢只好派女婿劉杞夫連夜從南京趕往上海尋找李克農。可這一天也不是李克農與特科接頭時間,李克農冒險直接找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陳雲同誌。

陳雲接到報告後,立即找到周恩來報告這一突發情況。陳雲同誌協助周恩來處理了這一緊急事件:一是立即通知總部機關和負責人轉移;二是立即切斷顧順章所知曉的聯絡線索;三是調整可以馬上調整的秘密工作方法;四是銷毀相關檔等。

最後,在國民黨大搜捕前,完成了總部機關和主要負責人的轉移。但特科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情報系統尤其是旁系觸角,基本完全被毀。周恩來後來說是一次「致命的打擊」。

1931年6月10日,顧順章叛變風波漸平後,周恩來召集特科主要領導召開會議。周恩來指出:「特科雖有許多成績,但卻因顧順章一人叛變,遂使全部工作發生動搖。這不能不說是特科工作本身錯誤的結果。」他認為特科原有的工作方式存在很大缺陷,要求一定要完善工作方法。周恩來特別強調,新的特科負責人「必須以意誌堅定、黨齡較長、有鬥爭經驗的幹部,特別是工人幹部擔任。」

中央隨後決定由周恩來、陳雲、康生、潘漢年、鄺惠安五人組成新的特別委員會,領導特科工作。

特科工作剛剛新開始之際,6月21日,向忠發被捕,總部機關及負責人住地再次暴露。中央決定周恩來停止手上一切工作,立即撤往江西蘇區。

危難之際,陳雲受命擔負起特科重任,接任書記。

陳雲接手中央特科後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顯示了出眾的組織和掌控大局的才能。具體總結來看,陳雲主要做了以下這幾項應對措施:

一是精簡人員,調整結構。將顧順章熟悉的原特科主要幹部李強、李克農、陳賡等調離崗位,秘密前往中央蘇區工作;撤銷第四科,將通訊工作移交中央秘書處,其余三科縮編。

二是安排特工人員「落地生根」。要求特工從業人員的社會職業必須是真實的,透過正常的社會活動建立起強大的社會關系網路,以社會關系網路掩護特科的任務。

三是采取高度嚴密防範措施。要求特工人員上下級之間采取單線聯系方式,嚴格禁止互相之間的聯系。這樣確保了即使有人被捕叛變,整個網路體系被破壞的可能性更是極小。

四是打造可靠聯絡點。由同情革命的人士出面,在全市散落開辦各種小鋪子,以做買賣的形式掩護特工人員接頭和來往。整個中央特科更利於隱蔽。

五是重新建立情報網。千方百計地利用各種社會關系,重新在上海警備司令部、法英巡捕房等建立起新情報工作網路體系。

六是以特制特。安排少數革命特別堅定的同誌主動「自首」,打入敵人內部。

七是忠誠履行中央安全保衛工作,精心策劃懲處叛徒及敵人首惡工作。安排瞿秋白安全轉移;營救第三國際優秀特工牛蘭夫婦;幾起非常成功的懲惡行動等等,都收到了奇效。

在陳雲同誌努力下,中央特科工作在短短半年時間內有了很大起色。

二、中組部長

陳雲同誌於1935年8月,奉命去蘇聯匯報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

1937年4月,陳雲從蘇聯回到國內,到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任中共中央駐新疆代表。

11月回到延安,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

陳雲同誌接手中組部後,發現困難遠超預期:一是長征後黨員減員得厲害;二是白區黨的工作幾乎停滯不前;三是黨員總體素質亟需提高。

陳雲同誌確定擴大黨員數量是當前的首要任務!陳雲同誌根據實際情況,將指導恢復各地黨組織放在第一位,不斷擴大發展黨員數量。

1938年3月,陳雲領導起草了【中央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

隨著各地黨組織的恢復、黨員數量不斷地擴大,黨員成分也開始呈多樣化和復混成趨勢。

陳雲同誌於1939年12月領導起草了【關於吸收知識分子入黨的決定】。該決定認可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積極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熱情,認為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的不斷加入,會進一步提高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整體素質,會對未來革命起到積極地正面地推動作用。決定要求全黨在建立、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和建立敵後革命根據地中大量發展黨員,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入黨。

針對國統區、敵占區、根據地等不同地區面臨著不同的情況,陳雲同誌主張要針對這三類不同地區制定不同的對策:國統區,發展黨員「要反對關門主義,但同時要反對拉夫主義」,要謹慎選擇合適的人員加入中國共產黨﹔敵占區,應在農民和遊擊隊戰士中吸納接收;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暫時盡量少吸納黨員,而是用聯絡感情方式方法團結最廣大群眾。在這些有針對性的對策指導下,南方各省逐步恢復和發展了曾遭受嚴重破壞的黨組織。截止1938年9月,中國南部13個省擁有近7萬黨員;北方先後開創了晉冀等抗日根據地。

全國中共黨員人數從4萬多人發展到50多萬人。陳雲及時冷靜地向中央提出:要暫時放慢發展速度,要鞏固已有成績;要一邊鞏固,一邊發展;以鞏固提高為主,不斷加強素質教育。1939年8月陳雲領導起草了【關於鞏固黨的決定】,9月他撰寫了【鞏固黨和加強群眾工作】。在這兩篇文章中,陳雲同誌對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保持黨員隊伍的純潔性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1939年5月底,陳雲乘熱打鐵,撰寫了【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該文首次比較完整地提出衡量共產黨員的「六條標準」,即:第一,終身為共產主義奮鬥;第二,革命的利益高於一切;第三,遵守黨的紀律,嚴守黨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撓地執行決議;第五,群眾模範;第六,學習。

這六條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強。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刊登後,又被印成單行本發行。1943年被中共中央列入22篇全黨必讀的整風文獻。

由於陳雲同誌領導有力,我們精確地把握住了發展與鞏固相結合的平衡,促進中國共產黨在發展——鞏固——再發展——再鞏固上形成了良性迴圈。

1945年,黨的七大召開之際,中國共產黨全體黨員人數已經超過121萬。

1944年3月,陳雲調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結束了執掌中組部長達七年的歲月。

三、四保臨江

1945年,陳雲同誌在七大上當選為政治局委員。8月,增補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45年9月,陳雲同誌主動請纓到東北工作,中央任命陳雲為中央東北局委員;11月,任中央北滿分局書記兼北滿軍區政委。

1946年5月四平保衛戰結束,林彪率主力北渡松花江,退守北滿;蕭華、程世才堅守南滿。

10月14日,蕭勁光向東北局和民主聯軍總部報告並建議「派一位得力幹部去南滿主持工作」。陳雲毛遂自薦,蕭勁光也提出前去的請求。

10月28日,東北局成立南滿分局,陳雲擔任書記,蕭勁光任副書記;蕭勁光兼任司令員,陳雲兼任政委,蕭華改任副書記、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

主席接到東北局方案報告後,回電表示:「陳雲去南滿任書記兼政委,很好,望速去。」

12月4日,陳雲主持南滿地區軍地負責人會議,討論走和留問題,會上大家無法形成統一意見。

12月12日,陳雲同誌因病缺席,蕭勁光主持會議繼續。一線幾位將領4縱副司令韓先楚、政委彭嘉慶,3縱副政委劉西元、政治部主任莫文驊等強烈要求堅守;但蕭華傾向於北撤。韓先楚等人堅持要求向陳雲同誌匯報。當晚蕭勁光電話與生病的陳雲溝通。

12月13日上午9時,陳雲抱病主持會議。陳雲同誌沒有再征求大家意見,而是單刀直入,直接分析走留後果,他說:「東北的敵人好比是一頭牛,牛頭牛身子是向北滿去的,在南滿留了一條牛尾巴。如果我們松開這條牛尾巴,那就不得了,這頭牛就要橫沖直撞,南滿保不住,北滿也危險;如果抓住了牛尾巴,那就了不得,敵人就進退兩難;因此,抓牛尾巴是個關鍵。」

12月16日會議繼續。陳雲算了一筆堅持南滿的細賬:北撤,長白山天寒地凍,地勢險峻,部隊缺衣少糧過長白山,會損失幾千人。撤到北滿,敵人追過來打,又會損失幾千人。我們撤了,敵人就會全力對付北滿,北滿也難保住。部隊一直撤到蘇聯境內。早晚還要往回打,打到北滿,打到南滿,這些戰鬥,又會損失幾千人。你們算算,撤退能保存部隊實力嗎?如果我們留下來堅持,部隊可能會損失四分之三,甚至五分之四,但只要守住南滿,就可以牽制敵人,讓敵人不能集中力量打北滿。陳雲同誌的結論是:我們必須堅守住南滿!

持反對意見的人也被他說服了,副司令員蕭華率先表態贊同。

陳雲在會議最後說:「我是來拍板的,拍板堅持南滿!」

蕭勁光後來回憶說:「這是陳雲對堅持南滿的一大貢獻。」

後續情況證明陳雲的決策是正確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整個過程酣暢淋漓。經過108天作戰,陳雲領導和指揮南滿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殲敵4萬余人,收復城市11座,徹底粉碎敵人「先南後北」作戰計劃,從而扭轉東北戰局,建立和鞏固東北根據地,並為後續遼沈戰役奠定基礎。

四、金融之戰

上海解放後,我們在先期的銀元大戰雖然取勝,但投機資本和投機商受到打擊有限,對峙之下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投機領域。最終,投機商將目光轉向了日常商品。

6月中旬到7月下旬,投機商投巨資進入米糧、棉紗等領域,以米價帶頭,紗布跟進,帶動市場物價上漲。如何有效控制並趨於正常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這次中財委主任陳雲從幕後現身幕前,現場親自指揮了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戰」。

陳雲同誌提出了「我掌握多少(物資),即是控制市場力量的大小」的指導意見。

7月底上海米價漲4倍、紗價漲1倍,華東和華北、中南等地7月平均物價比6月漲1.8倍。

7月27日至8月15日,陳雲在上海主持召開華東、華北、華中、東北、西北五個大區的財經會議。陳雲在會上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抓住「兩白一黑」(即大米、紗布、煤炭)。

他要求加緊調運大米和棉花,設好防線。

11月13日,陳雲發出十二道密令:

(一)以滬津兩地7月受質價平均指數為標準,控制漲幅在2-2.2倍。

(二)11月15日至30日,東北每日運糧1000萬斤到1200萬斤入關,應付平津需要。

(三)適當調整上海、武漢兩地紗布存量,催促華中棉花東運。

(四)隴海路沿線積存紗布速運西安。

(五)財政部須自11月16至30日於德石路北及平原省,撥交貿易部2.1億斤公糧,以應付棉產區糧食銷售

;(六)人民銀行總行及各主要分行即日起,除特批外,貸款一律暫停;按約收回先前貸款。

(七)幾種能起收縮銀根的稅收,11月25日左右開征。

(八)工礦投資及收購資金,除中財委特許,即日起一律暫停支付。

(九)中財委及各大區財委對各地軍費(除去基建等)全部撥付,不得拖壓。部隊後勤不得投入商業活動。

(十)地方經費中,凡可遲發半月或20天者,均應延續。

(十一)各地貿易公司除必須應付銷售外,暫時不宜將主要物資大量拋售,應從各方調集主要物資於主要地,於11月25日(至遲30日)完成,暫定11月底、12月初於全國各主要城市一齊拋售。

(十二)搶購風盛時,我應乘機將冷貨呆貨拋給投機商,但不要給其主要物資。等收縮銀根物價平衡,投機商吐出主要物資時,我乘機買進。

這12條歸納起來就是收縮銀根;集中物資。

到11月底,共調集糧食超過50億斤。

中紡公司掌握棉紗和棉布達全國總量一半。

人民銀行吸收8000億社會遊資。

11月20日,上海、北京、天津、漢口等大城市國營公司開始出售棉紗。

投機商撲上來吃進。

國營公司出售棉紗同時逐步拉高價格。投機商瘋狂吃進,懷中鈔票在不知不覺中掏光。

11月24日,物價水平到達7月底的2.2倍,正是陳雲預期價格。

11月25日,各大國貿公司拋售紗布,邊拋邊調低價格。投機商繼續吃進,但國營公司越拋越多,後續紗布還在不斷抵達!

投機商一看風頭不對,趕緊也拋售自己手中的紗布。兩邊都在拋售,價格不斷下滑,行情一瀉而下!投機商元氣大傷。

陳雲窮追猛打,推出三條要求:一是所有國營企業錢一律存入銀行,不準向私營銀行和資本家企業貸款。二是私營工廠不準關門,工人薪資照發。三是加緊征稅,不能遲繳;遲繳一天罰應稅金額的3%。

投機商再折一陣!

投機商在棉紗之戰中元氣大傷,決定在米糧上作最後一搏。他們在春節前夕籌集資金,大量囤積糧食,等待米糧漲價。

奈何我們早已準備了50億多斤大米嚴陣以待。

春節過後,米糧價格下跌直接打得投機商們血本無歸。

著名金融家、中財委顧問章乃器後來說:「在那緊要關頭,像我們這班知識分子就難免要犯主觀主義的急性病。我那時曾經一再建議早點下手,對市場施用壓力。然而,財經工作的負責人卻是那樣的沈著、堅定,認為依據通貨數量和物資數量的對比,時機尚未成熟,應該再多準備一些實力。⋯⋯譬如用兵,在敵人深入到達了於我絕對有利的地形之後,一師兵就可以發揮出來兩師兵的力量,就有把握可以克敵制勝了。」

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瑞德曼說過:「誰能解釋中國在建國初期治理通貨膨脹的成就,就足以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