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69年,112天復制出了一個新的天安門,有多少人知道它重建過?

2024-01-30歷史

如今的天安門並不是當年原版的天安門 。而是新中國又重建的。這個冷知識恐怕許多人都不知道,甚至一些生活在北京原生的人也不一定知道這件事。可事實就是如此,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的時候,天安門城樓被人重建了。 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天安門為什麽會重建呢?為什麽重建天安門這件大事,在當時卻沒有什麽人知道呢?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從此,近代以來受盡苦難的中國人民終於站了起來,這個城樓在新中國有著極強的政治象征意味。

天安門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明朝時期 。幾百年前,北京還叫燕京,在元朝時,這裏被元朝統治者設立為中都,後來又成為了大都。元朝雖然幅員遼闊,但是統治者們並沒有統治天下的能力,短短百年,起義四起。後來,朱元璋趕跑了元朝統治者,由南向北完成了國家統一, 明朝建立,大都也改名成為了北平。

雖然朱元璋最開始的都城是在南京,但是其子朱棣作為藩王常年在北疆衛邊,主要根據地就是北平城。朱元璋死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來了皇位,即永歷皇帝。

永歷皇帝在北邊待久了,並不適應南方的生活,而且由於其當了皇帝後,北邊防務空虛,遊牧民族騎兵常常犯邊,所以永歷皇帝在國庫充足、漕運浚通之後決定遷都。永歷十五年,朱棣召集了天下能工巧匠,修建北京的皇城。負責修建皇城的人依據著南京皇城的正門形象進行仿制,竣工之後,這個正門成為了承天門,也就是今天天安門的前身。

隨著明朝逐漸衰落,清軍入關,清廷將國家統治中心也定在北京。在順治八年的時候,當時的皇帝福臨下令重新修建承天門。然後將之改名為天安門, 取「受命於天、安邦定國」之意。 後來的幾百年中,天安門幾乎見證了近代以來中國遭受的種種屈辱,雖然也經歷過幾次修繕,但是並沒有改變什麽結構。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天安門直接成為了國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也成為了新中國大多數大規模閱兵式的觀禮台以及重要活動的場所,儼然已經成為了新中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政治標誌。

可是這樣的重要政治標誌,怎麽會發生了一次堪比重建的大修,怎麽還幾乎不怎麽為人所知呢?揭開這個謎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為什麽要重建天安門城樓。重建天安門城樓這個決定其實是存在著一定的偶然性,這個大工程還要與六十年代的一次地震說起。

在1966年3月8日淩晨,平靜的北京城還籠罩在夜的寧靜中時,忽然大地傳來了一陣劇烈的震動。 震動來自河北省邢台地區,這裏發生了芮氏6.8級地震 。雖然北京與之距離較遠,但是仍然被波及到了,雖然地震振幅不大,但是對於歷史文物建築較多的北京來說,還是對一些老建築產生了影響,而天安門就是其中之一。

其實在地震之前,歷經數朝,在風雨中屹立了五百多年的天安門城樓,已經有了較為嚴重的問題。其不僅建築結構已經嚴重變形,而且北京建設大量汲取地下水,導致較為嚴重的地面沈降,城樓主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下沈,雖然新中國成立之後,多次對城樓進行一定程度修繕,但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天安門的問題,再加上這次的河北地震,天安門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天安門作為新中國政治層面的一大象征標誌性建築,一旦出現什麽問題,對於中國形象有著較大影響,而且其作為一些國家級大型活動場所,也很難容忍有這些安全隱患的存在。於是 在1969年底,國務院決定將天安門城樓全部拆除 ,並在原地按照原規格與建築形式重新修建一座新的天安門城樓,用更新的材料來保障天安門的結構穩定性,而這一切都是在秘密的條件下進行的工程。

天安門作為幾百年前,集天下能工巧匠建造而成的建築,其重建施工難度巨大。當時有一些人對中國自身的建造施工能力存在質疑,提出要讓外國人來承包施工,並且預估時間差不多要三到五年。 方案報告給周總理後,很快便被否決了。

首先, 天安門作為中國的一大標誌性建築,交給外國人來做,這不僅是崇洋媚外,也是對中國民族自尊心的一種巨大的損害。 其次,三至五年的工期,勢必會讓天安門的城樓重建的保密工作難度倍增,且意味著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將無法使用天安門作為一些重要活動的場所,而當時並不能很快找到一個合適的代替場所。

由於工程浩大,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很快就組成了由總參、北京衛戍區、北京革委會等組織部門參加的 「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 ,而這項工程最終也就落在了背景和第五建築工程公司的身上。

由於當時的中國,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都處於敵對狀態,尤其蘇聯,甚至陳兵數百萬,嚴重威脅中國主權與國家安全,因此,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一定要做到足夠的保密,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治人物。

所以組織在挑選施工人員時,除了工作能力,思想覺悟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考察標準。於是第五建築工程公司挑選了一批政治上過硬,能力上可靠的精兵強將, 組成了木工連、瓦工連、彩釉連、架子工連、混合連五個部份。

接手這個工程之後,施工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到保密。除了施工人員要保密之外,還要將施工場地給團團圍住。 天安門城樓長66公尺、高32公尺、寬37公尺 ,如何將這個龐然大物給嚴密地罩起來,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雖然可以采取鋼管搭建,但是這至少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不滿足時間緊任務重的要求,而且還容易暴露工程計畫。但是工人們很快想起了應對的方法,架子工放棄了鋼管搭建的方法, 選擇脫離傳統的杉篙搭建。 幾根杉篙被連在一起,然後頂上用葦席搭起天棚,四周也圍起來,除了人員與材料進出的通道,其他地方嚴絲合縫,絲毫不露。而這一切準備工作只用了八天時間。

葦席雖然看起來十分簡陋,但確實很好起到了保密的效果,來來往往的人們並不知道這裏在幹什麽,絕大多數人覺得這裏進行的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修繕工程,就連附近的中山公園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天安門城樓正在發生什麽。

在葦席之內,工人們正進行緊張的測量,並準備對天安門城樓進行拆除。當測量數據上報中央之後,毛主席親自下了 「原樣不動、尺寸不變」 的批示。經過了前期的準備工作之後,天安門城樓在葦席包裹之下秘密拆除了。在原址上開始了重建工作。天安門城樓有著60根柱子,大小不一,但是都十分龐大,重達數噸,由於要求原樣復制,所以尋找木頭便成為了一道難題。專家們在海南島以及雲南的一些原始森林中找到了符合建築要求的木頭,但是受困於當時新中國的交通運輸條件,很難進行開采利用。

後來采用的木料多為從加彭或者印尼進口而來的木材 ,這種木頭雖然不是紅木,但是卻與之相差無幾,不僅質地堅硬,而且欲火不著,就連木工連的負責人姚來泉也沒有見識過這麽好的木材。柱子的木頭解決後,便是一些細節用木,這裏需要用到大量的楠木或者黃柏木等,而這些木頭則是從故宮、天壇、東直門拆下來用上的。

而從故宮拆出來的材料都要 按照順序編號,還要畫上草圖,並標明具體位置,以求建造出來的新城樓與原版一模一樣。 雖然外表相同,但是國務院要求所有材料要更新,用現代化技術對這些材料進行處理,以保證整體建築結構有更高的穩定性。所有木頭中,連一點窟窿和裂縫都不存在。

經過警長的施工,一座新的天安門城樓很快又重新在原地出現,不僅大小與舊城樓沒有差別,而且色彩、裝飾等也幾乎一模一樣,仿佛是一個樣版刻出來的。 經過一百多天奮戰,整個工程只剩下了最後一步——掛國徽。 作為天安門的一個重要標誌,一旦掛歪了,這是一件十分嚴重的錯誤,周總理與國務院對此十分關註。這個艱巨的任務也就落到了木工負責人姚來泉的身上。

在掛國徽的當天,測量局的工程人員專程將 國內精度最高的德國進口高級經緯儀 對準了天安門城樓,經過幾個小時的測量、比對與安裝,國徽才準確無誤掛在了北京中軸線上。這項偉大工程也基本宣告結束。

從1969年12月15日開始,到1970年3月7日, 曾經那個計劃讓外國人承包,還要花費三五年時間的巨大工程,被中國的能工巧匠們,用了僅僅112天的工期建造完成 。整個工程有全國21個省市參加,有超過200個部門參與,隨著葦席天棚的拆除,一座嶄新輝煌的天安門佇立在了北京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