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3年,誌願軍兵團司令剛到北韓、便提條件,許世友駁斥:過分了

2024-01-24歷史

1953年5月,位於北韓平安北道東昌郡大榆洞的誌願軍司令部 內,召開了一場臨時的軍事會議。

在一個臨時搭建的茅草屋內,時任誌願軍總司令員兼政委的鄧華,副司令員洪學智,參謀長李達,以及王建安、許世友、楊勇等各兵團司令員圍坐在沙盤前。

雖然戰爭尚未結束,還能依稀聽到遠處傳來的炸彈轟鳴聲,但每個人的臉上卻不約而同掛著喜悅的神情。

經過前幾次大的戰役,敵人損兵折將將近百萬,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已經透露出和談的願望,只有冥頑不靈的南韓政府還在空喊著「北上」的口號。

勝局已定,至於戰爭何時結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而眼下,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狡猾的敵人在戰俘送還問題的態度上模棱兩可,甚至還有小股敵軍時不時地發動突襲。

此次會議,就是為了討論該如何讓敵人不敢搞那些小動作。

就在這個時候,剛剛被派到北韓戰場擔任第20兵團司令員的楊勇率先說道:「給我3個軍,保證打一場大勝仗,給他們點顏色瞧瞧」。

話音剛落,他還猛地拍著桌子,來表示必勝的決心。

楊勇,可謂是我軍中的一員猛將,無論是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就連毛主席都曾毫不吝嗇地稱贊他:「楊勇是員猛將,在關鍵時刻有那麽一股子虎勁,文武雙全,是個好同誌」。

然而,在抗美援朝戰爭打響的時候,楊勇因為擔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兼省政府主席,後來又被安排進入軍事學院學習,沒能趕上前幾次戰役。直到1953年夏天,在他的多次申請下,組織上才終於同意他進入北韓戰場,並任命他為第20兵團司令員。

這個時候,敵人已經被徹底打痛,基本已經沒有什麽大的戰事。

所以,剛到北韓的楊勇便主動請纓。

話音剛落,鄧華、洪學智等誌司首長還沒有表態,身為第3兵團司令員的許世友卻突然站起身來駁斥道:「你這樣不覺得過分嗎?」

此言一出,如同一盆冷水澆在了楊勇的身上。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遠在北京的毛主席得知了這件事,竟緊急給誌司下達了一項重要指示。

那麽,許世友為什麽會當著眾人的面、毫不客氣地駁斥楊勇呢?最終楊勇有沒有實作打一場大仗的願望呢?

而毛主席得知這件事後,又下達了怎樣的指示呢?

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從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親率4個軍的兵力(第38軍、39軍、40軍、42軍)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戰場抗擊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到1952年底,中國人民誌願軍取得了五次戰役的巨大勝利,並且在上甘嶺戰役中、將敵人最後的進攻意誌徹底抹滅。

「中國人民誌願軍」,這個響亮的番號,深深地印刻在了蠻橫無理的入侵者腦海之中。

面對北韓戰場上一連串的失利,身為美國總統的杜魯門難辭其咎。

在經過一番艱難的掙紮之後,這位年僅七旬的老人已經度過了兩屆總統任期,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他也是時候卸甲歸田了。

繼任者正是時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的艾森豪。

此時的艾森豪,雖然致力於教育事業,但軍人出身的他向來對戰爭有著頗為狂熱的追求。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就擔任過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諾曼第登陸就是他一手策劃的傑作。

正因如此,1953年1月艾森豪上台之後,便繼續命令軍隊在北韓半島負隅頑抗。

當遠在大洋彼岸的毛主席得知,美國換了一位掌舵人,並且他還幻想著能夠在北韓戰場上撈一些好處的時候,便在一次會議上、當著眾多代表的面,表明了中國人民要將抗美援朝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

「時間要打多久,我想我們不要做決定。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後是艾森豪,或者美國的將來的什麽總統,由他們去決定。他們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雖然毛主席講話的時候,夾雜著濃厚的湖南鄉音,但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聽得在場眾人熱血沸騰。

而事實也證明,艾森豪企圖「反敗為勝」的願望、只不過是虛無縹緲的一場夢。由於誌願軍戰士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美軍企圖在半島東西海岸線進行兩棲登陸的計劃徹底泡湯了。

眼看反擊無望,時任「聯合國軍」總司令的克拉克在得到美國政府的允許之後,向中朝兩國提出了談判的願望。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裏,北韓戰場進入了邊打邊談的形勢之中。

而南韓的李承晚政府顯然是不甘心接受這個結果的,於是喊出了「繼續北進」、「單獨幹」的口號,他們甚至扣留了大批在戰爭中俘獲的北韓人民軍戰俘,企圖以此制造胡亂、阻止這場和談。

毛主席親自點將

1953年4月初的一天深夜,已經忙碌了一整天的毛主席依舊舍不得躺下休息,他伏在書桌前,透過昏暗的台燈光線在草紙上寫寫畫畫。

此刻,毛主席面臨了一件比較棘手的問題。

原來,就在不久之前,身為誌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的楊成武率先回國了。

原因無他,楊成武的軍事指揮能力在我軍將領之中算得上是拔尖的了,但奈何他的身體情況十分不好,在1952年的「春夏鞏固陣地作戰」的過程中,他的病情幾度復發,甚至連站立行走都極為困難,只能躺在行軍床上指揮作戰。

毛主席向來惜才愛才,當他得知這一情況之後,便當即下令召楊成武回國休養,並命令鄭維山暫時代管20兵團。

而眼下,南韓李承晚政府依舊叫囂著要將戰爭進行到底,美國雖然坐到了談判桌上,卻也時不時搞一些小動作,導致停戰談判遲遲沒有進展。

「頑癥還需猛藥醫,不把敵人打痛了,他們是不會老實的」。

既然要痛擊敵人,繼續由鄭維山代管20兵團就有些不合適了,所以毛主席正在考慮新的入朝將領人選。

那個時候,身為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的楊勇聽說了這件事,毫不猶豫地便寫了一封申請書,希望自己能夠前往北韓殺敵。

當他親手將這封信件送出去之後,腦海中也不禁回憶起了往昔,那一幕幕戎馬生涯的歲月讓他向往不已。

1927年的時候,年僅14歲的楊勇便加入了家鄉的瀏陽縣農軍,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之後的20多年歲月中,他向來都重逢在戰鬥的第一線,雖然多次負傷、但也立下了卓著的戰功。

憑借著那份不怕犧牲的勁頭、再加上他那心思縝密的指揮能力,職務也是節節高升,解放戰爭末期時,已經擔任二野第5兵團司令員一職。

而毛主席也曾不止一次地稱贊他「是員猛將」、「文武雙全」。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後,楊勇便被組織上安排進入了軍事學院學習,從那之後便脫離了軍事指揮一線。

雖然身居幕後的日子很愜意,但楊勇卻高興不起來,畢竟他是在炮火中長大的,突然讓他脫離一線部隊,實在有些不習慣。

眼下,當他得知中央軍委正在物色人選前往北韓戰場的時候,楊勇心中的那團火苗再度燃起,當即向毛主席毛遂自薦起來。

短短幾天之後,楊勇就接到了通知,要他趕緊到中南海豐澤園一趟。

懷著忐忑的心情,他特意穿上了曾經的舊式軍裝,再三整理了一番儀容之後,才匆匆走出了家門。

當再度見到毛主席的那一刻,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竟然幾度哽咽,顫抖的雙唇連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

見對方如此激動,毛主席特意輕撫著他的肩膀幽默說道:「我印象裏,你向來敢想、敢說、敢做,今天怎麽這麽扭捏呢?」

聞聽此言,楊勇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深吸幾口氣後,才再次用堅定的眼神望著毛主席,鏗鏘有力地說道:「報告主席,我想去北韓!」

毛主席則欣慰地點了點頭,緩緩說道:「你的信我已經看過了,眼下北韓戰場正是用人之際,希望你不要讓我失望」。

楊勇自然明白,此次出征,代表的是新中國5億多人民,只有徹底打敗虎視眈眈的敵人,才能換來祖國的邊境安定。

想到這裏,他當即站得筆直,行了一個軍禮保證道:「主席請放心,不勝不歸!」

「給我三個軍」

1953年4月18日,毛主席正式簽署了命令:由楊勇入朝擔任誌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支援北韓戰場。

而楊勇入朝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誌司的一次軍事會議上,當眾提出要打一場大勝仗。

「給我3個軍,保證打一個大勝仗,給敵人點顏色瞧瞧」。

然而,此言一出,當即引來在場幾位將領的反對,其中身為第3兵團司令員的許世友將軍更是毫不留情地駁斥道:「你這樣不覺得過分嗎?」

許世友入朝的時間要早一些,對於北韓的局勢更為清楚。

他認為,眼下正在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談判,如果能談得下來,就可以避免再起兵戈,這樣一來傷亡也能降到最小。

簡而言之就一句話,殺敵一萬自損八千,不必要的犧牲應盡量避免。

就在眾人討論不出結果的時候,時任誌願軍總司令的鄧華則站起身來,對著眾多將領說道:「各位所言都有道理,有人準備發起反擊,有人則寄希望於談判結果……」

沈思片刻後,鄧華緩緩說道:「這樣吧,我們還是請示一下中央軍委,再做決定」。

很快,誌司便將北韓戰場的形勢匯報給了國內,並且在電文的最後,提出了將領的爭議。

而毛主席看過電報後,幹脆利落地回復道:「給敵人以致命打擊,很有必要!」

從這封回電中不難看出,毛主席對於當時的北韓戰局十分了解,他清楚地意識到,眼下敵我雙方雖然坐在了談判桌上,但敵人其實是在「佯裝和談,實則拖延時間、尋找戰機」。

為了打破敵人的陰謀,我軍必須主動出擊,徹底將敵人打垮,讓他們收起這些小心思、不敢再搞小動作!

有了毛主席的支持,楊勇也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當時第20兵團下轄第60軍、67軍、68軍,總計三個軍的兵力。為了保證萬無一失,總司令鄧華又臨時將第21軍、54軍調撥給了20兵團。

如此一來,第20兵團就有了10萬人的兵力。

1953年7月13日晚9點許,楊勇一聲令下,夜空中突然響起了嘹亮的沖鋒號角,第20兵團的誌願軍將士們頂著敵人猛烈的炮火,向金城發起了總攻。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歷時5個晝夜,殲滅敵軍5.3萬余人。

而經歷過如此一場大戰之後,「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徹底意識到,他們大勢已去。

7月27日,也就是金城戰役結束後不久,美軍代表便老老實實地在【北韓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當時,身在板門店談判現場的英國記者阿蘭·委蔔寧這樣回憶道:

透過這位軍事領袖(彭德懷元帥)臉上的微笑,你們就能知道,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屬於這個東方大國。

事實證明,楊勇將軍的提議是十分正確的。

正是因為金城戰役的勝利,重創了敵人,才有力地促成了北韓停戰協定的簽訂。

憑借著這份卓越的功勞,1954年誌願軍幫助北韓人民戰後重建的時候,楊勇被任命為誌願軍副司令員,並在不久之後的開國授銜儀式上,被授予上將軍銜。

70年代末,當越南肆無忌憚地企圖蠶食中國西南邊境線時,已經60多歲高齡的他甚至親自掛帥,組織邊防部隊進行自衛反擊戰,再一次保衛了祖國邊疆的安定。

正如毛主席所言:「關鍵時刻,楊勇總是有那麽一股虎勁」。

這股敢想敢做的拼勁,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身體的衰老而漸漸淡去,因為那是人民子弟兵的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