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誌願軍傷亡36萬,值嗎?毛澤東和周世釗的談話裏藏有答案

2024-01-26歷史

抗美援朝誌願軍傷亡36萬,值嗎?毛澤東和周世釗的談話裏藏有答案

毛澤東當初決定抗美援朝,曾用「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這一經典表述,被認為揭示了他的真正決斷。然而,這一決斷的深層內涵,卻有許多人未能深刻理解。

近年來,一些別有用心者甚至因毛澤東這句話中的「打」字,曲解為中國對外發動的侵略戰爭,甚至主張抗美援朝的得失不成比例。這類言論者多半缺乏對毛澤東思想的深入理解。

毛澤東首次提及「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是在與周世釗進行的談話中。當時已是1950年10月,韓戰已經進行了三個多月,美國正式介入戰爭也已經過去三個多月。這一時刻,毛澤東的決斷意味著對抗美援朝戰爭的堅定支持。

當時中美關系緊張,美國在武裝幹涉韓戰的同時,還讓其海軍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阻擾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領土台灣。

在毛澤東與周世釗談論韓戰時,戰火已蔓延至鴨綠江邊,成為中國和北韓的分界線。這一時刻,毛澤東及全體中國人都有理由擔心戰火可能延燒至中國領土。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在【大外交】中明確表示:「毛澤東有理由認為,如果他不在北韓阻擋美國,他或許將會在中國領土上和美國交戰;最起碼,他沒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結論。」

然而,季辛吉似乎忽略了另一個事實:在毛澤東提出「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之前的1950年8月,侵朝美國空軍已經開始頻繁侵入中國東北領空,狂轟邊境城鎮和鄉村。丹東市成為其中一個遭受轟炸的城鎮,這一事實進一步印證了毛澤東的擔憂。

綜上所述,抗美援朝的本質已然顯露:雖然是抗擊美軍,但保衛的是中國。這一立場的背後有三個明確的理由。

首先,當時美國實際已經對中國東北進行了入侵,美國空軍三次侵入中國東北,造成33人受傷,7人死亡。在帝國主義已經侵略你的情況下,不做出回應,後果將會極其嚴重,這一點在歷史中已得到證實。

其次,韓戰結束後,蘇聯提出一個計劃:讓北韓在中國東北建立流亡政府,並將其殘余部隊撤至東北休整。雖然言辭輕描淡寫,實際上等同於將戰火無聲地引向中國東北。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將有借口派大規模遠東軍隊進入東北,援助中國作戰。

毛澤東極為聰明,他不會忘記1945年史達林以對日作戰為名義,出兵東北迫使蔣介石簽署了損害中國主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正因為這個「城下之盟」,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親自率代表團前往莫斯科,歷經兩個多月的艱難談判,才廢除了這一不平等條約。

毛澤東深知,若蘇聯再次出兵東北,無論戰爭勝敗如何,中國都難以確保對東北的主權不受威脅。

毛澤東認定,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將戰火阻止在國門之外。只有透過這種方式,中國才能保衛自身。

第三,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介入韓戰是為了在中國頭上插一把刀。毛澤東在與周世釗的談話中,精準地揭示了美國介入韓戰的真實意圖。他說:

「美帝國主義要在我們頭上插三把尖刀,一把從北韓插在中國頭上,一把從台灣插在中國腰上,一把從越南插在我們腳上。一旦發生變故,它就會從三個方向進攻我們,我們將會陷入被動。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讓它實作其如意算盤。」

如果美國這把刀成功插在中國頭上,中國將陷入極為困難的境地。因此,抗美援朝已不僅僅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的行動。

毛主席當時向正在蘇聯存取的周恩來發出了一封電報,其中詳細闡述了中國必須參與韓戰的原因。他表示:

「我們認為應該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而且要早參戰,如果等北韓徹底垮了,中國再想出兵就沒有理由了,也沒有機會了,而只能做在中國境內迎戰美軍的準備了。」

這份電報背後的思路是:「當最壞的情況已經無法避免時,就要用底線思維考慮,盡快主動出擊。」

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莊嚴釋出了抗美援朝的命令。

關於毛澤東做出抗美援朝決定的艱難抉擇,彭德懷曾做過這樣的評價,他說:

「這個決心不容易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復雜事物的卓越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行程證明了毛澤東的英明正確。」

那麽,毛澤東做出抗美援朝決定究竟有多麽不容易呢?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詢問毛澤東在做這個決定時所面臨的巨大壓力。

事實上,毛澤東做出這一決定時最大的壓力來自於中美兩國巨大的實力差距。

當時的美國是一家先進的工業化國家,而中國則是一個相對落後的農業國。數據顯示,195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8000多萬噸,是中國的上百倍,而美國的工農業產值高達3000億美元,是中國的30倍。更為關鍵的是,美國擁有當時最先進、最頂級的武器,包括原子彈。

在得知中國軍隊可能與美國作戰的訊息時,日本人直接諷刺中國說「中國軍隊無疑是自尋死路」。甚至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國民黨戰犯,在得知此訊息後表示:中國軍隊實在是自不量力。

由於中美兩國實力懸殊,本國將領們對抗美援朝持有反對意見。當毛澤東詢問林彪對抗美援朝的看法時,林彪小心翼翼地問毛澤東:「這樣會有什麽後果。」當毛澤東詳細說明一切,並提出讓林彪率領軍隊入朝時,林彪卻以「身體狀況不佳,力不從心」為由「拒絕了」。

幸運的是,當毛澤東將入朝參戰的任務交給了彭德懷時,他對毛澤東堅持抗美援朝的決定表示了極大的支持。在會上,彭德懷坦言:「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敗了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果美軍部署在鴨綠江岸和台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1950年10月19日,即毛澤東釋出抗美援朝命令的11天後,第一批誌願軍26萬人在彭德懷的率領下,雄赳赳、氣昂昂,跨越鴨綠江,奔赴北韓參戰。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作為第一批誌願軍的一名戰士也參與其中。

抗美援朝戰爭歷時2年零9個月,中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最終將美聯合國軍逼至三八線以南。根據【解放日報】報道,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共計參戰290余萬人次,斃傷俘敵71萬余人,誌願軍自身傷亡36萬余人。這場戰爭以中朝人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而結束。

1953年7月27日,彭德懷與時任「聯合國軍」司令的克拉克在【北韓停戰協定】上簽字。在簽字後,彭德懷感慨地說:

「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自此,毛澤東「打得一拳開」的戰略構想得以實作,抗美援朝被稱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關於抗美援朝是否做到了「免得百拳來」,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抗美援朝後的70多年裏,中國一直保持和平。這段和平時期保障了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使中國在2010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抗美援朝的意義在於,國外學者的觀點能最清晰地闡明這一問題。美國學者華特·G·赫姆斯在【韓戰中的美國陸軍停戰談到的帳籠和戰鬥前線】一書中對抗美援朝進行了評價,他寫道:

「另一個在戰爭中提高了地位的國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中國人在整個韓戰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禦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已經清楚地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為一個可怕的敵人,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

美國的戰爭研究者莫裏斯·艾澤曼在【戰爭中的美國叢書·韓戰】中多次強調:美國在韓戰之後,患上了‘韓戰症候群’,他說:「為了對付這種‘韓戰症候群’,約翰·F·甘迺迪鼓勵美國軍隊發展反遊擊戰戰術,以幫助那些‘被包圍的’反共國家。」

另一位美國學者貝文·亞歷山大在【北韓,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也提到了「韓戰症候群」,他在第63章「韓戰的長期陰影」中這樣解釋中國能在韓戰中給美國留下陰影的原因,他說:

「最令人感到沮喪的是,紅色中國人用少得可憐的武器和令人發笑的原始補給系統,居然遏制住了擁有大量現代技術、先進工業和尖端武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

回顧抗美援朝70年後,我們可以確定:正是這場戰爭為我們贏得了和平的發展環境。戰後,無數美國專家感慨:北韓一戰,毛澤東高瞻遠矚,這一戰,‘打消’了新中國的後患。

毋庸置疑,這場戰爭彰顯了新中國的國威和人民軍隊的軍威,為世界留下了「中國能打硬仗」的深刻印象。

韓戰結束後不到半年,世界各國不得不以一種嶄新的視角審視新中國的地位。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了日內瓦會議,隨後以大國的身份參與了萬隆會議。多年之後,中國成功重返聯合國。

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出席標誌著中國開啟了與亞非國家廣泛交往的大門。

中國在國際上逐漸獲得認可,掌握話語權的起點正是抗美援朝。這進一步證明了毛澤東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是一項極其偉大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