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1.4萬誌願軍戰俘,為啥寧願背負罵名也要去台灣?

2023-12-19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1.4萬誌願軍戰俘,為啥寧願背負罵名也要去台灣?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有1.4萬名誌願軍戰俘,為何寧願背負罵名也要去台灣呢?

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1.4萬名誌願軍戰俘面臨著一個重要選擇,他們為何選擇承擔汙名而前往台灣?

一、美國的「小算盤」

1951年,美國曾就被俘人員的安排問題與中國進行談判,但由於當時戰事激烈,談判未能繼續。直至1952年12月,中美兩國正式展開有關被俘人員遣返的談判。

根據【日內瓦公約】的規定,交戰雙方應立即遣返戰俘,不得拖延。

然而,美國顯然不願輕易同意遣返,自從談判開始,美方一直采取各種手段阻撓我軍戰俘返回祖國。

談判過程中,中美雙方交換了被俘戰俘的名單。我方提供的名單共1.1萬余人,而美方提供的名單卻達到13萬余人,其中我方被俘人員約2萬人,其余為北韓官兵。

這場遣返戰俘的政治賽局反映了中美雙方之間復雜的利益和立場。那1.4萬誌願軍戰俘的命運成為了一場承載著國家榮譽與尊嚴的歷史考驗。

然而,在我方提供的戰俘名單中,並未包含早期被進行教育改造後提前釋放的一大批戰俘。美國正是利用這一機會,積極操縱輿論,指責我方沒有按照「要求」釋放全部戰俘,同時暗示我方在背後進行一些不光彩的活動。

這種言論立即遭到我方的強烈反駁,我們提出美方的「戰俘名單」存在一些問題,有「刻意隱瞞」的嫌疑。

此外,我方還指出美方的戰俘名單全用英文書寫姓名,這帶有欺負我方人員不懂英文的意味……

總的來說,中美兩國就戰俘問題進行了多次的激烈交鋒,但總體上我方占據了絕對優勢,每一次都讓美方無言以對。

在多次的爭執過後,美方最終於1954年1月重新向我方提供了一份按照我方要求制作的全體戰俘名單,解決了上述問題。

然而,情況並未朝著我方期望的方向發展。不久之後,我方發現美國在處理戰俘遣返問題上采取了一種名為「自願遣返」的策略,以此來拖延雙方的換俘行程。

所謂的「自願遣返」是指在雙方「一對一」的前提下,針對一些特殊的戰俘,讓他們自行選擇是返回祖國還是前往其他地方。

初看起來,這種方式似乎給予戰俘更多選擇的權利,表面上看更加「人性化」。然而,實際上,這正是美國和南韓兩國的陰謀所在。

「自願遣返」人員中,大多數是之前投降國民黨的士兵,還有一些政治立場不夠堅定的軍人和指揮官。

采用「自願遣返」的方式的目的是讓這些人遠離大陸,以便為其他軍隊效力,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固守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

根據美國和台灣方面的設想,這些被俘的士兵仍然具有一定的戰鬥力。如果他們能夠為國民黨軍隊效力,將為未來所謂的「反攻大陸」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而如果他們返回大陸,很可能再次成為作戰的主力,對台海造成所謂的「威脅」。

數十年後,美國公開了當時的一部份檔案,其中顯示了一個問題:關於「自願遣返」的問題,美國政府內部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時任國務卿艾奇遜認為,一旦選擇「自願遣返」,很可能使美方在談判中處於劣勢,甚至會招致中方的「報復」,進而對美方戰俘帶來不利。因此,他希望中美雙方能按照之前的要求,透過「一換一」的方式將雙方戰俘歸還對方。

這一說法也受到了李奇微等軍方人士的認同。然而,在最終確定方案時,熱情參與並表現得事不關己的杜魯門總統卻投下了反對票。

他的原因是,全部遣返對於一些變節者和那些在「重要崗位」上被俘的人生命構成了威脅。

在多輪磋商之後,美方最終決定采取「一對一交換」與「自願遣返」並列的方式解決戰俘問題。

然而,就在美國信心十足的時候,一則突發訊息使美國所謂的「人道、平等」形象瞬間崩塌,也讓我方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二、「天堂」與「地獄」的生活

這則訊息源自歐美媒體,報道指出中方戰俘所在的南韓巨濟島戰俘營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戰俘們不僅精神狀態不佳,而且在食物供給和居住方面都極為困苦,甚至有報道稱這裏的情況不遜於二戰德國為猶太人設立的「集中營」。

根據拍攝的視訊和照片顯示,在巨濟島三個安置我軍戰俘的營地中,幾乎沒有符合規定的房屋,而是臨時搭建的帳篷,沒有床鋪,僅有破草席作為代替。

在雨雪天氣中,戰俘們只能躺在泥濘的地面上,情況令人難以忍受。

而在用餐時,戰俘們只能得到清湯寡水的稀飯和幾片難以下咽的野菜。

由於補給匱乏,許多戰俘都餓得皮包骨,回國時,一些戰俘面對豐盛的飯菜忍不住狼吞虎咽,導致一些人因急性胃擴張而被送進醫院,這讓我方的接待人員忍不住落淚。

在面臨嚴峻的生存條件時,我方的戰士們能夠堅韌面對。然而,在戰俘營裏,美軍和國民黨人員遭受的精神洗腦和酷刑成為摧毀一些戰俘意誌的根本原因。

一位回國的戰俘回憶道,戰俘營裏,美方情報人員與國民黨特務一起,不斷向戰俘灌輸「反攻」、「反共」的思想,甚至以戰俘老家的親友、妻兒作為要挾,聲稱一旦回國,他們和親友甚至會立即受到鎮壓,甚至不排除「株連九族」的情況……

在這種無休止的宣傳下,確實有一部份被俘人員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決定離開大陸。有的甚至加入到洗腦陣營中,成為助紂為虐的幫兇。

對於那些「油鹽不進」的士兵,這些人展現出了殘忍嗜血的本性,對受害者進行酷刑折磨,企圖逼迫其屈服,甚至有的直接處決士兵,手法極其殘忍,如斬首、剖腹剜心等,令人毛骨悚然。

而在我方這一邊,「聯合國軍」戰俘的條件猶如天堂一般。除了給予足夠的休息和活動空間外,我方還為戰俘提供專屬的飲食需求,中西餐樣樣俱全。

一位美軍戰俘回憶說,在被俘期間,他們不僅沒有受到殘酷對待,反而因為我方的優待而胖了不少。

過年的時候,不僅可以品嘗到餃子、魚肉、紅燒肉等美味的中餐,還能享用到牛排、三明治、火雞等西式美食,條件絲毫不遜於戰前。

此外,「聯合國軍」戰俘們的精神生活也異常豐富,甚至組織了運動會,一些人還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我方展現的各種人道舉措不僅贏得了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提升了國際形象,同時也改變了一些戰俘的情緒。

在後續的遣返過程中,甚至出現了戰俘自願留在中國,成為「中國公民」的情況。

中美兩國對待戰俘的不同態度,使得中方在後續的戰俘遣返問題上擁有更好、更高的話語權。那些不幸被俘的官兵也即將看到勝利的曙光。

三、歸家之路,有人歡喜有人憂由於何時歸家一直沒有確定,許多在巨濟島戰俘營內的誌願軍戰俘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

大多數人仍然渴望回家,想要證明自己的忠誠和勇敢。然而,一些人完全被洗腦,希望前往台灣、南韓、美國等地,追求所謂的「自由富足的生活」。

當巨濟島的不人道行為曝光後,美國政府感到丟臉,國內呼聲要求盡快遣返雙方戰俘高漲。

特別是在美國本土,大量被俘士兵的家屬紛紛致信國會和政府,敦促盡早結束與中方的戰爭,讓自己的孩子早日回家。

最初,美方寄希望於「聯合國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獲勝,以此來扭轉我方的勢頭,然而我方英勇的誌願軍將士卻粉碎了這些雄心壯誌。

在上甘嶺戰役中,我方以擊斃1.5萬余人的成績,讓杜魯門政府黯然失望,也讓美國裹挾我方的陰謀徹底瓦解。

由於這次戰鬥的失敗,杜魯門被艾森豪所取代,新上任的領導決定展開戰俘遣返活動。

自1953年4月起,中美雙方開始進行談判,重點是雙方戰俘的遣返,特別是對於「自願遣返」者的確認和篩選展開了激烈交鋒。

在多次磋商後,中美兩國決定首先遣返傷病戰俘,然後按規定陸續遣返雙方被俘的軍人,這一活動立即生效。

到了當年的7月和8月,遣返活動達到高潮,大量被俘人員相繼被釋放回國。

截至8月底,除了1.4萬名前往台灣和一些選擇前往西方的戰俘外,我方的被俘人員基本上全部回到祖國。

在美方這一邊,除了一些戰俘選擇留在中國外,其余的戰俘先後回到了美國本土和其他國家,重返家人的懷抱,也標誌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結束。

在後續的審查中,這些戰俘全部表現得合格,沒有做出任何投機叛變的行為,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安置。

盡管後續的生活經歷中存在一些波折,但大多數人仍然過上了平穩的晚年。

相對而言,前往台灣的1.4萬人顯得相當尷尬。盡管其中大多數人得到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補償,有些人甚至找到了其他工作,但他們仍然很難融入當地社會,生活並沒有達到所謂的「富足和安穩」。

由於之前的「投共」行為,他們的余生一直受到嚴格監控,不得與大陸的親友有任何聯系,違者將受到嚴厲懲罰。這種高壓政策導致一些人的情緒發生了變化,甚至出現了自殺等極端狀況。

而在這1.4萬人中,絕大部份最終沒有機會回到大陸,抱憾終身。

結語中美兩國的戰俘遣返賽局最終以我方的勝利而告終。

回顧這段時間的經歷,雖然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但其中也包含著深深的無奈和思考。

尤其是那1.4萬名前往台灣的戰俘,曾經憧憬的生活是多麽美好,而現實卻異常殘酷。

不知道這些人在晚年是否會對過去的選擇感到惋惜,但無論如何回顧,最終結果都是無法改變的。

對於他們來說,留下的只能是深深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