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博物館實用小技巧:如何欣賞一只陶鬶?

2024-01-07歷史

我們經常在博物館中見到各式各樣的史前文物,陶鬶是我最喜歡的一類。它以活潑的造型,豐腴的體態,在一眾簡單刻板的原始社會器物中脫穎而出。

陶鬶,山東臨朐西朱封遺址,中國考古博物館藏

那麽如何去欣賞一只陶鬶,讓我們在見到它時不再簡單地用「好玩」「有意思」「真好看」之類的話去形容它,而是真正的全方位立體的去欣賞它,下面總結出幾個小tips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第一,身份資訊——祖籍山東

陶鬶是史前時期的 山東先民 —— 東夷 民族創造出來的特殊器型,最先產生於大汶口文化(公元前6100年-公元前4600年)的中早期,後來慢慢向四周擴散傳播,東至海濱,西至山西,南到嶺南,北到遼東,盛行於整個大汶口文化晚期以及整個龍山時期,流行時間長達數千年。

第二,樣貌特征

陶鬶結構示意圖

早在漢代時期【說文·鬲部】已有記載:陶鬶為「三足釜也,有柄可持,有喙可瀉物」,喙,即指鳥嘴。由此可知陶鬶是一種具有三足、把手和似鳥嘴的流的特定的器物。

不同時期的陶鬶樣貌有很大的不同,但是 流、鋬、足這三大要素是一個陶鬶必不可少的特征。

陶鬶的 材質 前期主要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慢慢產生了黑陶和灰陶的材質,慢慢也出現了一些白陶。

第三,有何用途

陶鬶的作用主要是炊具,很多出土的陶鬶底部都有火燒的痕跡。陶鬶的最大功能應該是蒸煮,但蒸煮的可能並非食物而是液體。因為它的「脖子」很長,和「肚子」的連線處很細,不方便攪拌和清洗。所以,它應該是用來煮水或者酒的。

原始先民們早已經洞察到飲用熱水的好處,於是創造出了這種加工熱水的器具。使用鬶來燒水,三足的設計更能集中能源,而長流更方便於將水倒出,可謂實用性極強。

大汶口文化晚期之後,陶鬶逐漸由日用之器變為禮器,鋬的設計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實用性功能減弱,更註重審美的追求。 禮器和實用器最顯著的區別是對「質地」和「形狀」有意識的選擇。 比如以陶鬶鋬的底部位置為分割點,發現底部以上的高度與整個器身的高度比都剛好近似於 0.618。這個黃金分割的比例給人一種協調舒適的美感。

第四,美學特征

陶鬶的造型凝聚了我們祖先豐富的想象力和智慧,「美」在原始時期是最簡樸的、樸素的,所有的器型都來源於自然和生活。

「仿生」是它的一個重要特征。

原始的陶鬶都比較酷似鳥形,流就像鳥的嘴,鋬像翅膀或者尾巴,肚子和腳也和鳥兒非常的像。這也是因為古老的東夷族又叫「鳥夷」,是以鳥為圖騰信物的民族,所以這也是其他遠古陶文化區域裏找不到的器物型別。後來慢慢的出現了更多的仿生陶鬶,如豬型鬶,狗型鬶等等,他們不斷地豐富著陶鬶的文化內涵。

後來慢慢的出現了更多的仿生陶鬶,如豬型鬶,狗型鬶等等,他們不斷地豐富著陶鬶的文化內涵。

有了這四點最基本實用的小tips,我們再去參觀陶鬶的時候,就不會不知所措,而是就會多去註意它的流、鋬、足等細節,再結合他的仿生形態去看看他的器物造型,最後再用山東話問候一句「今天你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