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伊犁光復:清軍收復新疆的最後一戰,晚清外交史上的奇跡

2024-05-11歷史

"伊犁光復:清軍收復新疆的最後一戰,晚清外交史上的奇跡"這場戰爭不僅決定了新疆這塊璀璨明珠的歸屬,更是晚清時期國力尚存的最後一次絕地反擊。當時,沙俄如餓狼般垂涎新疆的肥沃沃土,趁阿古柏之亂占領了伊犁。面對沙俄的脅迫,清朝會束手就擒,還是奮起反擊?左宗棠那個恩師濟世的老人家,又將施展何種神功?輿論的風暴如何在兩國間肆虐?曾幾度,命懸一線......這一切的緣由,都將在下文揭曉。

一. 沙俄占領伊犁,清朝陷入內憂外患

1871年同治十年,大清帝國陷入了重重危機。自1862年新疆爆發了由疆臣卓克楚所引發的阿古柏起義後,新疆地區一直籠罩在戰火硝煙之中。卓克楚聯合英國勾結當地部落,令新疆局勢一度陷入僵局。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沙俄趁虛而入,悍然侵占了伊犁重鎮。

伊犁位於新疆西北部,與俄國相鄰,素有"新疆鎖鑰"的美譽。這裏不僅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更是連線中亞與新疆的咽喉要道。一旦伊犁失守,新疆就會受制於沙俄,清帝國在新疆700年的統治也將就此終結。

沙俄占領伊犁振振有詞,宣稱"俟關內肅清,烏魯木齊、瑪納斯各城克復之後,即當交還"。可誰也沒料到,湘軍出身的左宗棠統帥清軍,在短短兩年間就摧毀了阿古柏叛匪的根基,新疆除伊犁外已全部光復。

眼見形勢對自己越來越不利,沙俄開始狡辯推諉,對清朝施加極大壓力。清廷決定先禮後兵,派崇厚啟程赴俄談判。可誰也沒想到,沙俄獅子大開口,崇厚卻簽下了喪權辱國的【裏瓦幾亞條約】,清朝不得不以失去大片領土和賠款為代價"收復"了九座空城。

條約一經簽訂,轟動全國。各地熱血青年紛紛響應"扳回伊犁"的呼聲,清廷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輿論壓力。原本打算卸任隱居的老左座,再次奉命重操舊業...

二. 清朝蓄力反擊,嚴陣以待

收到崇厚簽訂的【裏瓦幾亞條約】後,慈禧太後大怒,立即命令左宗棠親自主持收復伊犁大計。作為復立新疆功臣,左宗棠對此次戰爭勝算甚高。他首先著手加強清軍實力,嚴陣以待。

左宗棠上任後,即命左右手人馬分進三路,沿不同路線開拔新疆。北路軍由廣西勇將金順統帥,自熱河出發;中路軍由湘軍名將張耀領銜,從山西進發;南路軍則由前任陜甘總督劉錦棠指揮,沿古絲綢之路向西推進。三路大軍共計五萬精銳,誓要奪回伊犁。

除大軍壓境外,左宗棠在外交上也有精心謀劃。他看準了當時英俄兩國角力對壘的關鍵時機,暗中運作請求英方介入事件。果不其然,英國為了遏制俄國在中亞一家獨大的局面,警告沙俄不得在海上阻撓中國通商,否則將不袖手旁觀。

為進一步施加壓力,清廷還命令李鴻章重兵駐守沿海,重新招募湘軍名將鮑超駐防天津,並啟用淮軍名將劉銘傳東北設防,以示決心。左宗棠親自率兵增援,盡管年過花甲,但仍鬥誌昂揚,對奪回伊犁誌在必得。

面對清軍的鐵腕態度,沙俄亦火速增兵備戰。該國當時已有12000人駐伊犁,黑龍江另有12000人,並向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分別調遣15000人和3000人增援。太平洋艦隊也獲得2000人增兵,最大一艘鐵甲艦即刻開赴海參崴。沙俄還募集了8000名極端穆斯林,加強伊犁防守。雙方均做足了決戰準備,一觸即發。

三. 幕後英雄的神機營救

在清俄對峙的幕後,還上演著一出精彩的外交大戲。左宗棠作為締造新疆收復奇跡的核心人物,除了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安排外,還運籌帷幄,悄然策動了一場影響戰局走向的秘密行動。

左宗棠深知,如果只是單純的陸地爭奪,清軍難以全勝。為扭轉被動局面,他秘密指示駐日使節秉緝,暗中遊說日本政府施加壓力。作為區域強國,日本一旦參與其中,勢必影響沙俄在東北和海上的兵力部署。

秉緝奉命潛赴東京,與日本政要秘密接洽。他ескрочg日俄在1875年曾就庫頁島等地交火,矛盾重重。只要日本在此時怒目相向,直接針對俄國在遠東的利益,沙俄將陷於多線作戰的被動境地。

果不其然,秉緝的說辭令日本心動。日本政府意識到,一旦俄國在中亞擴張,勢必加劇兩國在遠東的矛盾對峙。為此,日本悄悄向俄國示威,令遠東地區的軍事氣氛驟然緊張。

沙俄政府對此自然高度重視,隨即命令遠東軍馬上進入戒備狀態。在如此軍事壓力下,沙俄只能調離部份兵力,並向日本作出口頭上的讓步,以確保其在遠東的根據地不受威脅。

這一幕後的秘密行動,直接令沙俄在伊犁方向的兵力遭受削減。當時沙俄雖在伊犁、西西伯利亞等地已集結重兵,但眼下只能勉強維持中立。左宗棠這一神機營救,為清軍創造了戰略契機。

四. 談判智勝,收復伊犁

在軍事力量的施加下,清朝與沙俄的外交談判也陷入了一場智慧較量。此前崇厚的失利教訓讓清廷深有體會,決不能再次在談判桌上吃虧。

清廷此番談判由駐英公使曾紀澤全權負責。曾紀澤是位極為老到的外交家,他深知若想徹底解決伊犁問題,單憑武力是不夠的,必須在談判桌上智勝於人。

1879年2月,曾紀澤攜全權公使印信抵達俄國首都聖彼得堡。他先是試探性地向沙俄政府發出照會,要求立即無條件退還伊犁。不出所料,沙俄政府對此予以拒絕。

曾紀澤見狀,隨即改變策略。他先是指出【裏瓦幾亞條約】是在武力相逼之下簽訂的,並不具備法理效力。接著他又參照中俄歷年條約,證明伊犁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最為關鍵的是,曾紀澤在談判中頻頻暗示,清軍實力雄厚、決心堅定,一旦開戰必將全面打垮沙俄軍隊。而當時,清軍正在三路並進,已逼近伊犁城下。

面對曾紀澤堅硬態度以及清軍的軍事壓力,沙俄政府開始動搖了。它本以為清朝募兵無力,料想不到短短數年,清軍已煥然一新、重整旗鼓。眼見形勢對它越來越不利,沙俄不得不於1881年妥協,同意簽訂【伊犁歸還璉議】。

這份全新條約徹底廢止了【裏瓦幾亞條約】,沙俄將在一年內完全撤出伊犁,但可在帕米爾同時獲得少量土地作為補償。經過艱難周旋,清廷終於基本收復了失地。

五. 光復伊犁,晚清最後輝煌

【伊犁歸還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朝基本收復了失去的國土。1884年,清軍最終全面奪回伊犁河谷,新疆全境重新歸於大清帝國的版圖。

隨著戰事的徹底結束,左宗棠親自統帥大軍,在伊犁城下接受沙俄將領的投降。這位恩師濟世的老人家功勛卓著,被譽為"五百年來第一名臣"。清廷冊封他為"靖國恭勤公",並撥賜黃馬褂以示嘉獎。

左宗棠之所以能夠打贏這場戰爭,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智勇雙全。一方面,他運籌帷幄、精打細算,在軍事、外交和諜報方面精心布局。另一方面,他親臨戰場,身作則、鞭策將士,令清軍士氣大振。正是這雙管齊下的努力,才最終扭轉了戰局,收復了伊犁這塊重要關隘。

伊犁之役的成功,不僅挽救了新疆這塊璀璨明珠的歸屬,更昭示著晚清時期,大清帝國國力尚存,仍可一爭長短。這場勝利振奮了國人的精神,震撼了世界,被後人稱為"晚清外交史上的奇跡"。

在之後的歲月裏,清廷充分汲取教訓,加快"自強"步伐,實行維新變法。新疆也隨之改隸為省,由左宗棠親任第一任總督。一時間,中外士紳紛紛譴責沙俄當初的侵略行為,譽為"不顧國際公法"。

然而就在這場輝煌的戰役過後不久,中國便步入了動蕩的戰亂年代。左宗棠也因年事已高,相繼卸任退休。伊犁之役,註定成為大清國力的最後一次綻放,而昔日的榮光也將就此黯然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