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敗軍之將:韓信滅趙之後意圖攻燕,趙將李左車獻策勸降燕國

2024-04-16歷史

敗軍之將,意思是打了敗仗的將軍,泛指做事遭遇失敗之人。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淮陰侯列傳】,「 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

漢二年(前205年)九月,韓信攻占西魏、代地後,率兵繼續進攻趙地。因為代地與趙地被太行山阻隔,韓信只能透過狹窄的井陘進兵,得知訊息的代王陳餘,便率領代趙聯軍二十萬,陳兵於井陘關,準備利用地形與韓信決一死戰。

陳餘麾下的廣武君李左車認為,漢軍遠道而來,糧草匱乏、士卒饑疲,再加上井陘山道狹窄且長,戰車不能並列,騎兵難以列隊,漢軍綿延數百裏,糧草必然落於後方,因此建議由自己率領三萬軍隊,自小路斷其輜重糧草,大軍則繼續留在井陘口,如此漢軍必敗。

然而,陳餘並未采納李左車的意見,堅持嚴守井陘,結果最終被韓信擊敗,大軍潰散,代王陳餘被殺,趙王趙歇被俘。

韓信早聞李左車大名,擊敗趙代聯軍後,下令不許殺李左車,並懸賞千金捉拿。不久,擒獲李左車,韓信親自上前為其松綁,請李左車面東而坐,自己執弟子之禮,向李左車問策道,「我想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該怎麽辦才能成功?」

李左車苦笑一聲,推辭道,「 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大事乎! 」意思是,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沒有資格談論勇猛,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大計」。如今我是兵敗亡國的俘虜,又有什麽資格來計議大事呢?

韓信勸道,「我聽說,百裏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卻能使秦國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到了秦國就變聰明了,而在於國君是否任用他,采納不采納他的意見。如果成安君(即陳餘)采納了你的計謀,我韓信早被生擒了。正因他沒采納您的計謀,我這才能夠侍奉您啊。」

見韓信的確是真心請教,李左車這才說道,「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說即使是犯人的話,聖人也可以有選擇地采納。雖然我所獻的計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願獻上我的愚見。」

李左車繼續說道,「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半日便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全都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傾聽戰爭的訊息,等待死亡的來臨。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

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若將軍發動疲憊之軍進攻燕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麽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這些,則是將軍戰略上的短處。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韓信聞言,便問道,「既然如此,那麽應該怎麽辦呢?」

李左車回答道,「為將軍計,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方圓百裏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

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如果這樣,那麽,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采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韓信采納了李左車的意見,派使者出使燕國,燕王臧荼自知難敵韓信,遂不戰而降。之後,韓信又派人報告漢王劉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劉邦答應了其所請,封張耳為趙王。項羽雖然屢屢派兵渡河北上爭奪趙地,但皆被韓信、張耳所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