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東「釘子戶」以色列,如何從受害者變成惡龍?猶太人的「命運」

2024-02-06歷史

今天咱們來聊近代世界的三大變化,讓長期被驅逐、被歐洲排擠的猶太人,迎來了復國的希望。

具體是哪三大變化呢?

首先, 資本主義的興起,讓有錢人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社會的「人上人」已經不完全是傳統封建貴族了,只要你有錢,都有可能成為人上人。放眼全世界,誰還能比猶太人更會賺錢呢?於是他們鳥槍換大炮,從原本被排擠的「劣等人」,一躍成為了金融資本家。

其次, 英國搞的近代議會、民主制度,漫延到了整個歐洲,各國經過改革之後,讓資本經營也有了權力和地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羅斯柴爾德家族,他們最早是做古錢幣買賣的,後來在全歐搞起了銀行,再後來,當第一個坐上議員位置的家族成員出現之後,這個家族的勢力就急劇擴張開了,要爵位有爵位,要資產有資產,要權力有權力,一度曾站上世界之巔,資產超過同時期任何家族。

最後, 民族主義和獨立建國的思潮在歐洲興起,這推動了猶太復國運動的行程。比如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和1848年的民族之春革命,讓歐洲逐步興起了民主解放思潮。而當時的猶太人雖然富裕,但是地位並不高,還經常受排擠。歐洲各國一旦出現什麽大動作,為了平衡內部矛盾,肯定會安排一出排擠活動來轉移視線。

當久了背鍋俠的猶太人,不願再無緣無故遭受迫害,他們越是被欺壓,就越是想要反抗,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心中都有一個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建立一個完全由自己做主、能讓族人安定生活的猶太國家!這樣他們就不用再看別人的臉色了!

這種渴望後來就演變成了蔓延全球的錫安主義運動,其核心就是「讓猶太人重返巴勒史坦故鄉,重建猶太國家」。

錫安主義運動前期有3個關鍵節點。

第一個節點在1882年,一個叫做利奧·平斯克的沙俄猶太裔醫生提出:「想要讓人們不再歧視猶太人,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建立猶太國」。在他說完這話之後,沙俄境內冒出了許多猶太復國組織,並且有計劃的向巴勒史坦移民。

第二個節點是1894年的德雷福斯事件,當時一個叫做德雷福斯的猶太裔軍官,在法國做到了總參部上尉的位置,卻被情報處偽造檔誣告他出賣機密,以間諜罪逮捕了他,並且在證據明顯不足的情況下,軍事法庭判處他到魔鬼島進行終身監禁。這激起了社會公憤,為了平息民怒,法庭先後改判了德雷福斯10年有期和無罪釋放,最後是法國總統親自赦免了他,還把他晉升為少校,可是依舊阻擋不了猶太復國運動的興起。

第三個節點在1897年,第一次錫安主義大會在瑞士召開,會上成立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組織,透過了運動綱領,並且明確了錫安主義的目標:在巴勒史坦建立起一個合法的猶太人之家。

從此,民間的猶太復國思潮,正式演變成了一場世界性的運動。

為了達成復國的目的,猶太人想出了一個騰籠換鳥的招數。什麽意思呢?把原來的鳥放走之後,騰出籠子不就能換進新的鳥了嗎?於是,之前在歐洲混得風生水起、積累了無數財富的那部份猶太人,就開始團結起來,主動資助還在漂泊的猶太窮人,讓他們先去巴勒史坦買房買地,努力發展定居點,等形成一定規模後,就能跟當地的阿拉伯人對沖了。

這麽做免不了會遭到阻礙,於是富有的猶太人又想了一招,那就是給當地的統治者送錢送裝備,還承諾會從歐洲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交換條件就是允許猶太人遷入,並且給猶太社群政策扶持。

在鈔能力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重回巴勒史坦,他們一邊穩定下來生活,一邊瘋狂置辦產業。直到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再次給他們帶來復國的機會。

當時全世界的秩序都被打亂了,話語權都掌握在大國手裏,於是猶太資本集團趁機收買英國內閣,讓他們公開發表【貝爾福宣言】。這是英國政府明確表示支持猶太人在巴勒史坦建立國家的保證,同時也是當時主流社會中第一個贊同猶太人建國的官方宣言。

在搞定英國這邊之後,猶太人又把鈔能力的作用帶到了阿拉伯國家,尤其是「聖裔」哈希姆家族。這個哈希姆家族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後代,在伊斯蘭世界裏相當於正統,所以只要他們起來搞事,那阿拉伯世界就會亂成一團。

猶太財團承諾哈希姆家族:如果你們起義,我將會資助你們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帝國!於是這支「聖裔」把中東攪得天翻地覆,結果卻被英國人摘了桃子,讓大英帝國獲得了對巴勒史坦地區的臨時托管權。

那阿拉伯人對此肯定不滿意,索性直接翻臉,源源不斷給英國托管局搞事,期間也一直在和猶太移民起沖突,雙方越打越亂,讓英國的管理成本層層上漲。於是他們就想了一個主意,那就是安撫阿拉伯人,大幅削減猶太移民數額。二戰期間,小胡子大肆屠殺猶太人,使得猶太難民進一步湧向巴勒史坦地區,而英國偏偏在這緊要關頭攔著,不讓他們移民。

結果就是,猶太人徹底被激怒,把英國人看成了死敵,為了打擊英國托管政府,一部份猶太錫安主義者就成立了極端組織,並且主動和納粹合作,對巴勒史坦地區的英國勢力展開了瘋狂襲擊。

如此一來英國就必須兩頭安撫,還要抽出精力來處理各種恐怖襲擊案件,時間久了,不僅沒撈到好處,反而賠進去不少。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爛攤子,不想繼續消耗下去,於是果斷甩鍋,強行中斷了對巴勒史坦地區的托管權,轉而交給聯合國來解決。

而在英、美、蘇、法等大國的幹預下,聯合國在1947年透過了「巴以兩國分治方案」。根據這個方案,阿拉伯人和猶太人都可以在巴勒史坦地區分別獨立建國,而最具爭議的耶路撒冷則由國際托管。有了這個方案,英國就可以從爛攤子裏脫身了,之後不管巴以雙方再怎麽起沖突,都牽扯不到他們身上。

值得註意的是,1947年的巴以分治方案,是十分不公平的,這也為之後中東幾十年的亂局埋下了禍根。

當時的巴勒史坦地區,猶太人只占了1/3人口,卻能分到56%的肥沃土地;而占了2/3人口的阿拉伯原住民,只分到了44%的貧瘠領土。阿拉伯人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兩個民族之間為了土地爭端和宗教互斥等問題,經常大打出手,連周圍的眾多阿拉伯國家,以及遠在西方的歐美國家都下場參戰了。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巴以沖突不僅僅是兩國之間的矛盾,更是阿拉伯世界和猶太民族之間的廝殺,而沖突最為集中的巴以,只不過是廝殺雙方的代理人罷了。

由於以色列身後站著的歐美諸國,實在是有錢又有裝備,軍事水平比阿拉伯世界高出一大截,導致他們在5次中東大戰中節節敗退,長期被炮火籠罩的巴勒史坦人,遺失了9成以上的領土,不得不離開家園開始大逃亡。幾十年下來,有超過1200萬的巴勒史坦難民湧向世界各地,如何安置他們,成了巴以沖突之後最受國際關註的棘手問題。

巴勒史坦的悲劇在繼續,但是周圍的阿拉伯兄弟們卻已經計劃要拋棄他們了。因為實在打不過有歐美罩著的以色列,繼續硬剛下去只能是損失慘重。於是老大哥埃及率先轉變風向,在第4次中東大戰之後,直接擺爛,成了第一個承認以色列並且與之建交的阿拉伯國家。

埃及轉向之後,中東地區的阿拉伯民族主義也隨之沒落,中東各國都折服了起來不再下場參戰。這時候扛過抵抗以色列大旗的是誰呢?是宗教民族主義,也就是各國內部各種伊斯蘭團體勢力,比如巴解組織、哈馬斯組織、黎巴嫩真主黨、伊拉克什葉派民兵、葉門胡塞武裝等等。

這裏面主要分成了兩條線,一個是以沙烏地、伊朗、伊拉克為首的聯合產油國,對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展開了石油禁運,也就是1973年的石油危機。這場危機之後,沙烏地取代了埃及的地位,成了海灣國家中的新大哥。不過他們不喜歡直接推動和領導全面戰爭,而是躲在背後給巴勒史坦打錢,給與資金和物資援助。

另一條線是伊朗,1979年的時候,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西方扶持的傀儡政權,重建了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他們將國家發展視為重現伊斯蘭榮光的偉大事業,只要威脅到伊斯蘭的,他們就會毫不留情的打擊;只要能幫助伊斯蘭的,就會不遺余力給予支持。所以很明顯,他們絕對看不慣老美和以色列在中東地區的坐大,因而想盡辦法支援巴勒史坦,在資金、武器輸送、作戰和情報訓練上,都鼎力相助。

對此,以色列是怎麽應對的呢?我們下期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