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渡江戰役結束,為何不選粟裕與劉伯承,非要讓四野去打白崇禧?

2024-03-01歷史

三戰結束後,國軍與解放軍的局面已成定局,無法改變。國軍只剩下四個兵團,分別是湯恩伯、白崇禧、張群和胡宗南。

四個兵團分布於九江到宜昌(白崇禧兵團)、京滬杭地區(湯恩伯兵團)、西北地方(胡宗南兵團)和西南地區(張群兵團),總兵力分別為25萬、45萬、不詳和不詳。

國民黨在各地的四個兵團分布在不同的地區,為了對抗他們,我軍的四個野戰軍分別在西北、西南、東南、華北等地部署。

西野負責對抗胡宗南的部隊,二野將要向西南進軍,對抗張群的兵團,三野完成了渡江戰役後,迅速進入南京,向著京滬杭地區進軍,四野也在參與了該戰役後,南下準備對付白崇禧的部隊。

雖然二野、三野在完成渡江戰役後距離白崇禧兵團很近,但四野還是被安排南下對付白崇禧,這是因為軍委需要分散兵力,避免敵人集中優勢兵力對一個部隊進行攻擊。

毛主席的軍事策略源於局勢變化。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倡持久論,主張與日本人長期抗戰。而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則強調不能拖,因為當時美國對中國進行了軍事幹預。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毛主席命令二野、三野準備對抗美國。同時,如果三野能夠成功攻占青島,二野就可以直接向西南進軍。

因此,毛主席的軍事策略始終以應對變化的局勢為核心。

提前預防,才能更好的守護國家安全。許世友在濟南之戰後,便在青島駐軍,防範美軍的可能侵擾。然而,中國的統一時刻,列強的覬覦從未停止,比如在長江沿岸,他們就可能利用海軍對我們沿海地區進行轟炸。

在渡江戰役期間,英國甚至悍然闖入中國領海,我軍予以堅決回擊,最終令其掛白旗認輸。

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我軍必須派遣士兵進行預防,以避免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劉伯承與粟裕帶領各自的部隊,在擊敗湯恩伯的兵團後,成功占領了上海。

隨後,第三野戰軍解放了浙贛閩地區,並在此駐紮,準備解放台灣。所以,這兩個部隊並非沒有能力去對抗白崇禧,而是他們各自肩負著重要的任務,一個需要對抗湯伯恩的兵團,另一個則需要防範美國。

因此,這些任務非常重要,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要想在國軍四個兵團中脫穎而出,白崇禧是實力最強的存在,他以25萬兵馬之力,被譽為小諸葛,連蔣介石都自愧不如。

為了戰勝白崇禧,必須投入更強大的野戰軍,因為速戰速決是關鍵。而在四個野戰軍中,四野的武器裝備是最強大的,這讓他們打白崇禧更有保障。

要想實作速戰速決,裝備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

四大野戰軍憑借其強大的實力,能夠迅速結束戰鬥,因此中央選擇了他們來對抗白崇禧。再者,四大野戰軍在作戰區域內擁有地形優勢,因為他們曾經在此戰鬥過,因此能夠更快速地熟悉地形,這樣的優勢使得他們很難被擊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