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7年,福建農民挖出一木盒,毛主席大喜:遺失多年的寶貝找到了

2024-03-03歷史

1957年初,福建上杭農民賴茂基叫來兩個兒子,對他們說:「我現在身體越來越差,恐怕也在不了幾年了,家中墻裏面埋有一個木盒,你們現在去把它挖出來。」

兩個兒子面面相覷,這麽多年從未聽父親提起過家裏還藏有寶貝。早年父親當牛販子,難不成藏了一些銀元?他們按照父親的指點,把墻壁鑿開, 發現一個差不多兩塊青磚大小的木盒。

開啟一看裏面並不是什麽金銀珠寶,而是幾本泛黃破爛的小冊子。他們不解地問:「你藏著這東西幹啥?」

賴茂基說:「我聽說國家在征集革命文物,你們把它交到縣裏面去吧。」

兩個兒子不解地問:「人家征集的是文物,你這破東西又不值錢,就別耽誤別人工作了。」

賴茂基一再堅持,兒子們才把盒子裏的東西交出去。

盒子裏面裝的其實是四份檔: 1930年閩西特委翻印的毛澤東著作【調查工作】 ;第二次執委主任聯席會議決議案;互濟會決算表;紀念廣州公社擁蘇運動宣傳提綱。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調查工作】一文。

今天很多人都熟知毛主席的兩個論斷 「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 ,就是出自【調查工作】一文。

這兩句話在今天看來平淡無奇,然而當年先烈們在艱難探尋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對於出路在哪裏,應該怎麽走的問題,尚未有統一的認識。毛澤東大膽地提出這兩個論斷,頗有石破天驚之感。

這篇文章回答了當時中國革命和黨內急需解決和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學界,普遍把這兩個論斷的提出,看作是毛澤東思想初步形成的標誌。

然而,如此重要的文章,盡管毛主席本人非常愛惜,仍在戰亂中遺失。毛主席一直心心念念,卻始終未能再見到它。1951年,有關單位在編輯【毛澤東選集】第1卷時,透過多方尋找,也未能找到該文,最終未能收錄。

直到1961年初,也就是農民賴茂基捐出文物四年之後,這篇文章才重新回到毛主席手上。他看後非常高興地說道:「過去到處找,找不到,就像丟了小孩子一樣」「 遺失多年的寶貝終於找回來了」

他還坦誠地說:「我對自己的文章有些也並不喜歡,這篇我是喜歡的,是經過一番大鬥爭以後寫出來的。」

毛主席這篇重要的文章到底是經過了怎樣的「鬥爭」才寫出來的?它又是如何落到一個農民手裏的?為何在賴茂基捐出文章4年後,它才回到毛主席手裏?

1927年,是中國革命失敗之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叛變,中共各地組織遭到極大的破壞。那是革命道路上最黑暗的時刻,以後的道路怎麽走、黨該怎樣建設、群眾該如何發動、部隊要怎麽管理……?

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對於革命工作,大家都是「大姑娘上轎」,只能按照自己的認識艱難探索。

此時,毛澤東領導發動了秋收起義,把起義部隊帶上了井岡山,開始將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 隨後,朱德等人也將起義部隊帶上井岡山,合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經過一個時期的休整和發展,革命力量又開始壯大。1929年初,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走下井岡山,開辟了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革命形勢進一步穩固。 在這種形勢下,黨內「左」傾思想又開始冒頭。

共產國際從1929年2月到10月連續三次向中共發出指示,要求堅持「以城市為中心即刻開展武裝革命暴動」「繼續發展對資產階級地主反動勢力的進攻」「還要與民族資產階級進行堅決的鬥爭」。

這些指示顯然脫離了中國革命的實際。但在共產國際指導下,中共內部「左」派風盛行 ,出現了「唯書」「唯蘇」的教條主義。 他們堅持以城市為中心發動工人暴動,使大革命失敗後好不容易保存下來的力量再次遭受重大損失。

在國統區內,許多地下組織因為急於組織暴動而暴露了自己,這顯然正中敵人下懷。隨後,11個省委機關陸續遭到敵人破壞,武漢、南京等大城市的地下組織幾乎全部癱瘓。紅軍在進攻大城市的戰鬥中也受到較大損失,遺失了洪湖和右江等根據地。

共產國際和黨內「左」傾思想盛行,毛澤東卻堅持從實際出發, 主張把共產國際的經驗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 因此,他不斷遭到指責,被批評為「機會主義」,還受到了紀律處分,甚至被撤掉紅四軍前委書記的職務。

然而革命的實踐證明,毛的主張是正確的。 直到1929年底的古田會議上,他才重新當選紅四軍前委書記。只是此時,道路問題仍然困擾著大家。為了防止機會主義和盲動主義錯誤,毛非常想找到一個典型的城市,深入調研,分析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探尋正確的革命道路。

1930年5月,毛澤東率紅四軍來到贛、閩、粵三省的交界處尋烏,這裏是三省商品流通的樞紐。在此組織政權,開展革命工作,對於鞏固贛南和閩西革命根據地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為此,毛澤東在尋烏進行了為期20天的社會調查。這次調查非常全面而深入,包含了尋烏20多個行業的狀況, 就連婦女佩戴的首飾價格都有描述。

正是透過這次調查,他弄清了當時的富農問題和城市商業情況,為後來制定正確的革命路線奠定了基礎。調查結束後,他撰寫了8萬多字的【尋烏調查】。還站在哲學高度,把自己的調查經驗進行總結,寫出了5000多字的【調查工作】一文。他在文章中寫道:

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

至於如何糾正本本主義?他提出「只有向實際情況作調查」,與文章開頭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遙相呼應。這也是中國革命先驅 第一次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 在文章中,他還介紹了自己的調查方法。

此後毛澤東還把這篇文章帶到上杭,交給閩西特委,在紅四軍和中央蘇區少量印發。毛對這篇文章非常喜愛,一直帶在身邊。

1933年,國民黨調集百萬兵力開展第五次大「圍剿」,其中50萬兵力直接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被迫轉移,在轉移途中,毛主席遺失了他心愛的文章。

賴茂基所在的村正是當年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範圍,他本人也是一位1929年入黨的老黨員。當年為了支持革命工作,他把自己的家讓給紅軍用作兵工廠,生產槍支彈藥。他以牛販的身份為掩護,為紅軍秘密傳送了許多重要情報。大兒子也因參加革命工作而犧牲。

紅軍主力長征後,賴茂基偶然發現家中有一本【調查工作】 ,再仔細一看作者毛澤東。他憑政治覺悟認為,這是一份重要資料,不能讓它損壞,更不能讓它落入敵人之手。

賴茂基用油紙將這些資料包好,裝進一個木盒子裏。爬上屋頂,把木盒藏在墻角上的一個洞裏,並把洞封好。

當時茶地已經淪陷,如果讓敵人發現家中藏有中共資料輕則坐牢,重則殺頭。但賴茂基並沒有害怕, 他堅信紅軍還會回來,革命終有一天會取得勝利。

事實上,敵人曾數次到賴茂基家中搜查,搜走了他家許多值錢的東西,卻始終未能發現藏在墻洞裏的那篇文章。直到數十年後,他讓兒子把木盒取出來,文章才重見天日。

後來,文章在被保存在龍巖地委黨史辦的一個文物庫房內,他們並不知道毛主席正在急切地尋找這篇文章。

中央革命博物館籌備處成立後,每年派出工作人員到全國各地收集革命文物。1958年10月下旬,三位工作人員來到龍巖發現了毛主席的文章。此後,這篇文章被送到中央革命博物館展廳陳列。

由於不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當時這篇文章並沒有引起註意。直到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一位同誌在展廳裏發現了這篇文章,並借辦公室研究。

中央政治研究室的同誌認真研究後都認為這是一篇重要文章,最後由毛主席的秘書田家英(當時還擔任研究室副主任)送到毛主席手上。

主席看了之後非常高興,他仔細修改了文章中的錯別字,把文章標題改為【反對本本主義】,並作了批示:

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做‘本本主義’。……看來還有些用處,印發若幹份供同誌們參考。

為了對賴茂基表示感謝,毛主席吩咐地方同誌把他接到北京來。 但遺憾的是,賴茂基已經病逝。 如果沒有他大膽地保存這篇文章,我們很可能再也無法看到如此驚世之作,也對那段紅色歷史要少幾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