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北平解放她功不可沒,力勸爸爸和平起義,建國後她結局如何?

2024-01-31歷史

北平解放她功不可沒,力勸爸爸和平起義,建國後她結局如何?

北京,作為中國歷史傳承深厚的城市之一,現今的天安門廣場和紫禁城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鮮明代表,吸引著國內外遊客留連忘返。

提及北京,人們可能會聯想到「和平將軍」傅作義。

1949年,傅作義審時度勢,做出了關鍵的起義決定,最終實作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同時保護了城中的文物和建築的完整。

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傅作義之所以做出這一決定,其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貢獻者,即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傅冬菊透過思想工作為傅作義消除了許多疑慮。

那麽,作為國軍高級將領之女,傅冬菊為何選擇成為共產黨員呢?她到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她的後續經歷又是怎樣的呢?

抗日戰爭的名將,陷入了北平的困境。 1895年,傅作義出生於山東,從小就酷愛讀書。在15歲那年,他成功考入山西太原陸軍小學。

由於對孫中山先生的崇敬,傅作義在辛亥革命爆發後積極響應,擔任起義學生排排長,在娘子關一帶對清兵取得了顯著成果。

年輕的時候,傅作義展現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後來他順利被保送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五期,1918年加入閻錫山的晉軍,擔任少尉見習官。

在軍閥混戰時期,透過天鎮之戰、涿州戰役等以寡勝眾的戰役,傅作義在軍中嶄露頭角。

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後,他已是國民黨第35軍軍長,同時兼任綏遠省政府主席。

傅作義真正成名的時刻要追溯到抗日戰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面對侵略者,蔣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張學良也在他的授意下將東三省拱手相讓。

傅作義對此感到痛心疾首,與宋哲元等50余名國軍高級將領聯合通電,呼籲全國人民統一協作、共禦外敵。

此外,傅作義不僅口頭呼籲,還以身作則,將35軍改編為59軍,親自指揮,投身抗日前線。

在長城抗戰中,傅作義所部擊斃敵246人,這在國軍整體消極抵抗的大環境下顯得尤為寶貴。

全面抗戰爆發後,傅作義擔任第7集團軍總司令,他表示,「只要一息尚存,誓與日寇血戰到底,為國捐軀,義無反顧」。

懷著必死的決心,傅作義指揮部隊取得了著名的五原大捷,擊斃日偽軍5000余人。

這一戰事鼓舞了全國人民團結抗日的士氣。

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日期間,傅作義多次與共產黨合作,甚至效仿毛主席的「三大紀律八項註意」,對國軍軍紀進行了整改。

然而,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蔣介石無視國內來之不易的和平勢頭,主導全面內戰。作為國民黨高層的一員,傅作義不得不站在與共產黨對立的一方。

不可否認,民心所向,國民黨的腐敗軍隊最終戰敗。

1948年11月初,平津戰役爆發,傅作義率領55萬軍隊沿千裏鐵路線從唐山到張家口設定嚴密防線。

然而,他低估了華北野戰軍的實力,11月底楊成武兵團迅速攻占張家口,徹底打破了傅作義的防線。

12月上旬,東北野戰軍成功入關,北平被多方包圍,傅作義陷入無路可退的境地。

在傅作義面前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死守平津地區,等待蔣介石的援助。然而,當時國民黨處於潰敗狀態,蔣介石四處滅火,根本無法顧及傅作義的支援請求。

二是棄暗投明,率領軍隊起義。但傅作義一直將忠誠視為人生準則,因此一直未能做出決斷。

就在這關鍵時刻,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挺身而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早在11月初,她經黨組織安排,從天津趕赴北平,與傅作義相聚。她的目的是推動父親的起義。

作為國軍高層將領之女,傅冬菊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成長。她於1924年出生,在充滿軍閥混戰、國共內戰和日寇侵襲的年代裏度過了童年。

1941年,日軍西進,從北京到河北,直逼山西,傅冬菊隨母親輾轉多地,最終避難到了重慶。

高中時期,她常與同學一起光顧【新華日報】社,在那裏結識了周總理。見到學生們的求知熱情,周總理抽空與他們交流,並囑咐要勤讀書,讀好書,不僅要限於課本,還要關心社會這本大書。

在周總理的悉心教導下,傅冬菊深受影響,對抗日救國懷有熱忱。她積極參與「號角社」等愛國學生組織,考入西南聯大後,還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聯盟」。

1946年解放戰爭爆發後,傅冬菊前往天津,成為【大公報】的一名編輯。在這期間,她堅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作為傅作義之女,她頻繁在北平胡天津之間往返,時常帶走一些給天津地下黨同誌的「剿總」自黏便箋,為他們開辟道路。這些自黏便箋成為國軍放行的通行證,顯示了傅冬菊在天津地下工作中的重要貢獻。

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地區解放勢不可擋,傅作義鎮守華北面臨巨大壓力。任務傳達給傅冬菊,她被派往北平,透過觀察和勸說推動傅作義實作平津地區的和平解放。

傅冬菊直截了當地開導父親:「父親,共產黨的朋友都希望您再次合作,實作兩地的和平解放,以避免天津和北平這兩座重要城市受到戰火的摧殘。」

聽到這番話,傅作義緊張起來,立即關閉書房門,壓低聲音追問:「你說的這個朋友,是真正的共產黨員,還是軍統、中統的特務?」

傅冬菊迅速回答:「是真正的共產黨員。」面對父親的懷疑,她強調:「而且是毛主席派來的。」

得知是毛主席的意願,傅作義的神情變得嚴肅。他陷入深思,不斷踱步,但一時未作回應。

見傅作義猶豫,傅冬菊回想起組織傳授的激將法,主動提及兩個事例。

首先是1940年五原戰役獲勝後,傅作義獲國民黨嘉獎,蔣介石親自頒發青天白日勛章。這勛章是國民黨內最高榮譽,第一個獲得者是蔣介石本人,第二個便是傅作義。

然而,面對蔣介石頒發的青天白日勛章,傅作義毅然拒絕,聲稱自己功勞微薄。傅冬菊了解到,傅作義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的態度一直心懷不滿,因此拒絕了黨內的最高榮譽。

另一方面,回溯至1945年,抗日戰爭即將結束時,傅作義公開表示「日軍撤出中國,我就卸甲歸田」。然而,隨後爆發的內戰讓傅作義陷入兩難,被迫參與「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戰爭,這成為他心中無法愈合的創傷。

傅冬菊主動提及這兩個事件,提醒父親和平來之不易,勸告他不要為蔣介石這位好戰的領導賣命。傅作義聽到女兒有理有據的勸告,感受到一些觸動,但仍未表態,只是關切地提醒傅冬菊「要時刻小心,你是我的女兒,國民黨特務會對你盯得很緊」。

隨後,傅冬菊時刻陪伴在父親身邊,了解到傅作義心中的矛盾,便不再著急,努力照顧他的情緒。她經常為傅作義做一些山西小菜,同時巧妙地透露共產黨的政策,希望能夠影響他的決策。

傅作義對女兒的熱忱感到奇怪,多次問及她是否真的不是共產黨員。傅冬菊總是一笑置之,堅稱「我還沒有那個資格」。

與此同時,前線戰局的發展使得傅作義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小。隨著東北野戰軍於12月初入關,傅作義的處境更加進退兩難。

敏銳察覺到父親思想的松動,傅冬菊果斷向黨中央匯報情況。在各方勢力的共同推動下,傅作義最終同意進行談判。

然而,傅作義內心仍存在疑慮,主要涉及兩個方面。

首先,10月初,新華社釋出了一份包括傅作義在內的43名國民黨戰犯名單。

其次,在北平被圍困後,蔣介石不斷勸說傅作義,派蔣經國親內建來了一封親筆信,信中提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求傅作義率部突圍。然而,傅作義面臨兩難選擇,堅守北平意味著戰敗只是時間問題,而率部突圍的勝算也十分渺茫。

唯有發動起義,才能確保北平的完整並維護百姓的安全,這一選擇並不艱難。然而,傅作義擔憂自己作為戰犯的身份可能會在起義後受到清算,同時也害怕因背棄蔣介石而被指責為叛徒。

認識到這一點後,傅冬菊迅速與組織聯系,邀請劉厚同老先生前來勸說。劉厚同直言:「忠,要忠於百姓,而不是忠於一人。」透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劉厚同幫助傅作義消除了一項顧慮,指出解放區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

接下來,傅冬菊將情況直接報告給毛主席,得知後,毛主席發來六條電文,表示將傅作義列為頭號戰犯,但這是出於對傅作義個人安全和鬥爭策略的考慮。得知這一訊息後,傅作義放下了心中的擔憂。

於是,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率領部隊離開北平,並公開宣讀了【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定】。

這樣,中國共產黨在不動用任何兵力的情況下,成功實作了北平的解放。

結束這一事件後,傅作義曾親自前往西柏坡拜訪毛主席。在見面時,他一直低頭,不敢多言。毛主席卻親切地握住傅作義的手,真誠地說:「你是北平的大功臣,應該給你頒發一枚天壇一樣大的獎章。」

解放北平後,傅冬菊獨自回到天津,在【進步日報】擔任一名普通記者。隨著報紙停刊,她沒有選擇沈溺於功勞簿,而是隱藏身份,跟隨劉鄧大軍前往前線,負責報道戰事。在西南地區,她成功推動【雲南日報】的創刊。

新中國成立後,傅冬菊依舊不知疲倦。1982年,她毅然前往新華社香港分社從事統戰活動。在工作中,她全力以赴,但生活上卻極為簡樸。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傅冬菊幾乎沒有其他花費,將所有錢財儲蓄下來。

1998年,她以父親的名義向山西省臨猗縣老家捐資興建學校。歷時兩年,一座四層的教學樓成功竣工,得名「作義中學」。

晚年,傅冬菊重新審視當年的經歷,逐漸理解父親一開始的猶豫。她表示:「為了百姓和平,放棄一切並不容易。我為有這樣一位因民族大義而犧牲小我的父親感到自豪。」

正如毛主席所言:「和平解放北平,宜生(傅作義,字宜生)功勞很大,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

傅作義和傅冬菊,雖然已經離世,卻是識時務者的英雄。他們的貢獻已經被載入史冊,必將永遠受到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