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北軍實力如何?張學良能打敗日軍嗎?

2024-04-12歷史

話說啊,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關東軍突然向東北軍的沈陽北大營發起進攻,說是咱們中國軍隊破壞了南滿鐵路。這東北軍也不是吃素的,奮力抵抗了好幾個小時,但最後還是被日軍用兵力優勢給占了北大營。

原本啊,東北軍第七旅打算撤退後重整旗鼓,聯合其他部隊反擊,把日本人趕走。可誰曾想,這局勢發展得跟預想完全不一樣。

就在事變當晚,東北軍接到命令: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都放庫房裏,等著死。大家一聽,都傻眼了,心想:這啥情況?人家都打到家門口了,咋還不讓還手呢?

有人說這命令是參謀長假傳的,可後來張學良親自出來說,他確實下過這樣的命令。要是張作霖還在,估計得扇他兒子一大耳光,罵他廢物。

就這樣,張學良帶著東北軍,面對日軍的挑釁,就是「不抵抗、不回應、不反擊」。結果,不到半年,整個東三省都淪陷了,而中華民國居然還沒跟日本宣戰。

現在有些人就說了,「九一八事變」不算日本侵略,因為沒宣戰。這話聽著就氣人。那為啥張學良不抵抗呢?是因為東北軍太弱了嗎?

其實啊,東北軍的實力並不弱。他們的軍事裝備和武器水平,在國內軍閥中都是頂尖的,放到國際上也不算差。日本人後來繳了他們的武器都感嘆,如果東北軍真拼起來,東北能不能被占還是個問題呢。

所以啊,張學良不抵抗,並不是因為東北軍實力不行,而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其中的是非曲直,咱們後人只能慢慢琢磨了。

那麽東北軍都擁有哪些令人矚目的先進武器呢?這背後,我們得感謝張作霖的遠見卓識。

說到張作霖,可能很多人會覺得他是個粗人,沒什麽文化。但實際上,作為東北三省多年的領導者,他的智慧和遠見絕非一般人所能及。

早在1916年,張作霖掌控遼寧地區時,他就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穩固自己的地盤,錢財是關鍵。於是,他積極推動東北的開發,特別註重農產品貿易。其中,東北大豆成了他的主打計畫。由於東北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大豆在全球市場上都享有盛譽。張作霖引進國內外先進的農業技術,改良育種,到1920年底,東北大豆已占據世界市場份額的80%,年輸出量高達500萬噸以上,為他帶來了巨額利潤。

隨著財富的增加,張作霖意識到,僅僅有錢還不夠,東北軍的武器裝備也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他深知,只有擁有先進的武器,才能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但張作霖的思維更加深遠。他認為,僅僅購買武器是不夠的,必須掌握自主制造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擺脫對外的依賴。於是,在1922年,他決心建設東三省兵工廠。

為了這個兵工廠,張作霖可謂是不遺余力。他高薪聘請了三千多名日本武器工程師,還從德國引進了先進的機床和車床。同時,他還向全國範圍內招募武器設計和制造方面的本土和留學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這一切都是為了實作一個目標:讓東北軍的武器裝備達到現代化水平。

俗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在張作霖的「銀彈攻勢」下,東三省兵工廠迅速崛起。僅僅用了6年時間,它就發展到了全國乃至東亞的領先水平。這個兵工廠不僅擁有多個槍支廠、火炮廠,還能自主研制軍用裝甲車。每年,它可以生產上千支普通步槍、數百挺輕重機槍、幾百門各類火炮,以及上萬發炮彈。

然而,就在1928年,張作霖意外去世,他或許從未想過自己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人世。更讓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寄予厚望的兒子張學良,竟然會將自己辛苦建設了十幾年的東北大地,以及那些先進的武器裝備,輕易地拱手讓給了日本人。這無疑是對張作霖一生心血的巨大諷刺。

如果張學良領導東北軍進行抵抗,他們能否戰勝日軍呢?從東北軍撤退後遺留的武器數據,我們或授權以窺見一二。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的戰略眼光相當敏銳。他們深知自己處於「客場作戰」的不利位置,因此首要任務就是迅速占領對方的軍火庫和武器補給點,以確保在接下來的戰爭中取得主動。

於是,日本人迅速占領了兵工廠。在那裏,他們繳獲了近十萬支步槍、六萬支手槍以及近三千挺機槍。按照當時的軍事配置,這些武器足以裝備二十個旅團。

此外,還有近800門普通炮和三千門迫擊炮,足夠裝備五個野戰炮兵團。更令人震驚的是,日本人還繳獲了二十多輛德國制造的坦克,這足以證明張作霖生前在武器裝備上的投入之大。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張學良在關鍵時刻的決策失誤。

然而,這些還遠遠不能代表東北軍的全部實力。要知道,當時的東北軍不僅擁有強大的陸軍,還有自己的海軍和空軍。但在張學良發出「不抵抗」的命令後,東北海軍的21艘艦艇和5個航空隊的300多架飛機,都毫無抵抗地被日軍繳獲,最終成為侵略中國人民的工具。

隨後的東三省兵工廠也被日本人扶持下的「偽滿洲國」接管,並改名為「奉天造兵所」。在後來的侵華戰爭中,這個工廠為日軍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成為他們侵略中國的重要支柱。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如果張作霖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兒子不僅未能為自己報仇,反而對日本人畏首畏尾,恐怕會感到無比痛心。

但這也引發了我們更深的思考:既然東北軍的實力並不弱,為何張學良會選擇不抵抗呢?要知道,後來的「東北抗聯」在絕對劣勢的兵力和裝備條件下,仍在白山黑水間與日軍周旋了十余年。難道抗聯的條件真的比當時的東北軍還差嗎?這其中必然隱藏著更為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深層次原因。

張學良不抵抗的原因,存在不同的觀點和爭議。但是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認識到,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復雜的,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利益。在理解和評價這些事件時,我們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觀的態度,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

最後,我們應該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努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