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一場戰役敗北,失去大將軍銜,這是「警衛將軍」錯失大將的原因嗎

2024-03-03歷史

前言

張宗遜,毛主席的「貼身警衛」,也被很多人稱為「警衛將軍」,他明明已經入選「十大將」的名單之中,沒想到竟然與大將失之交臂,成為上將之一,張宗遜與毛主席關系極好,甚至主席在開會的時候都要特意關照張宗遜,那麽為什麽他會與大將軍銜失之交臂呢?

一、毛主席的警衛員

1908年2月7日,張宗遜出生在陜西省赤水鎮的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之中,好在家中富裕,家裏面也重視教育,在家裏只有張宗遜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家人用盡全力供張宗遜上學,希望他長大以後能夠有出息。

因此,張宗遜在七歲的時候就被父母送到私塾讀書,雖然在私塾之中只學習一些「之乎者也」,但是愛國思想已經在張宗遜的腦海中深深紮根。

隨著新式教育的普及,各個村鎮中也建立了新式小學,為了讓孩子學習到新知識、新思想,12歲的張宗遜來到赤水鎮的法濟寺小學讀書,張宗遜在這裏學到了許多在私塾中從未了解到的知識,在學習中,張宗遜開闊了眼界,充實了自己的愛國思想。

小學階段很快就過去了,畢業後的張宗遜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知識,請求父母將自己送到了赤水職業學校讀書,在這裏,張宗遜可以學到一技之長,在未來能夠養家糊口,也能夠為自己的理想努力,只不過張宗遜沒想到在學校竟然會了解到先進的革命思想。

其實,早在張宗遜小時候就接觸過先進的革命思想,畢竟他的親叔叔張浩如就熱衷革命,經常在家中講述自己的革命故事,小小年紀的張宗遜是他最熱心的聽眾,在耳濡目染之下,張宗遜也早早將「革命」放在心中,沒想到在近十年後,張宗遜居然在學校中重燃「革命」熱火,在職業學校中,張宗遜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並且在四年後果斷加入青年團。

隨著國共第一次合作的順利進行,兩黨之間也進行了深入合作,共產黨員進入國民政府工作,甚至向黃埔軍校輸送學生、在軍校任職等,以此來表示兩黨合作密切,為了向黃埔軍校輸送人才,中共中央從赤水職業學校選取了包括張宗遜在內的一批優秀畢業生送往黃埔軍校。

軍校與普通學校完全是兩個概念,當張宗遜得知自己可能會進入黃埔軍校的時候,他就和家中父母打好了招呼,希望他們不要阻攔,果然,當結果公布後,張宗遜名列其中,因為有言在先,家人只能默默地幫助張宗遜收拾行李,但同時也在擔心他在軍校的安全。

當張宗遜進入軍校後,除了每天正常的軍事課程、政治思想課程的學習外,最讓他頭疼的就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訓練,雖然張宗遜人高馬大,跑步、射擊這類簡單的行動他還能做,但是格鬥、刺刀等武術課程對於他來說就難上加難,在這幾門課程中經常不合格,這也讓一貫獲得「優秀」的張宗遜萌生退意。

就在張宗遜準備離開黃埔軍校的時候,為學生們講述政治思想課的周恩來發現了他的異常,經常與他談心,還讓他多聽一聽形勢報告,隨著張宗遜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解的逐漸深入,對於革命形勢的理解愈加透徹,張宗遜轉變了自己的態度,在學校認認真真學習,對於平時不愛上的武術課程也下了更多功夫。

學習態度轉變後,張宗遜在黃埔軍校中克服了自己的困難,在軍校中的成績名列前茅,並在1926年考入軍校的政治科,與周恩來成為同事,隨即加入中國共產黨。

隨著北伐戰爭的爆發,黃埔軍校作為蔣介石的一柄利劍,自然需要在這個時候出鞘來鍛煉「劍鋒」,軍校中的老師、學生全部參與到北伐戰爭中,不同於周恩來、陳賡等參與到前線戰爭,張宗遜只負責在後方巡邏、搜捕。

隨著蔣介石為了奪取國家最高權力,不斷排擠共產黨人,甚至一手炮製了「中山艦」事件後,蔣介石就已經不允許在國民政府中有雙重黨籍的存在,因此,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教師的張宗遜果斷結束國民黨,並且公開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為此,他在黃埔軍校的工作十分艱難。

1927年,被蔣介石逼迫到武漢的汪精衛背叛革命,成立「汪偽政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蔣介石對於共產黨的迫害愈發嚴重,在南昌的張宗遜原本想要帶著部隊一起參加南昌起義,但由於時間上來不及而錯過,轉而帶領部隊進入江西一帶活動,參加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

在秋收起義中,由於張宗遜學習過軍事理論知識,在戰鬥中表現出色,深受毛澤東的欣賞,可是秋收起義還是沒有逃過失敗的命運,剩余部隊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前往井岡山地區,在中國大地上建立了第一個紅色政權,張宗遜也因為出色表現被任命為特務連副連長,成為毛澤東的「貼身警衛員」。

那個時候到處都是戰亂,土匪橫行,毛澤東還格外喜歡深入民間,與老百姓交談,因此,身為特務連副連長的張宗遜在當時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護毛澤東的安全。

為了保證毛澤東的絕對安全,張宗遜需要時刻提防。

當時,不足二十歲的張宗遜已經是一名身材魁梧的青年軍官,那時候的他為了保護毛主席,時刻待在主席身邊,可以說得上是片刻不離。

無論毛主席是在行軍打仗,還是在書房讀書,甚至是在臥室睡覺,張宗遜都會24小時守在主席身邊。

二、戰功赫赫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國民黨的軍隊對中國共產黨主力部隊圍追堵截,意欲將中國共產黨部隊全部消滅,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我軍決定進行長征。

長征路途遙遠,道阻且艱,前有天險,後有國民黨追兵。

就在紅三軍團轉移到信豐縣的時候,突然遇到國民黨主力部隊的打擊,紅四師師長犧牲,當時紅四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主力部隊打通前進的通道,任務艱巨,師長犧牲在戰場上,這讓一向作戰能力超強的紅四師沒有了領頭羊,紅三軍團指揮長彭德懷也為了給紅四師找到一個合適的指揮者煩躁不已,就在他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時,身邊的參謀給他提出建議: 「張宗遜在廣昌戰役中表現出色,常年擔任毛前委的特務連副連長,作戰經驗豐富,可以一試。」

參謀的一句話讓彭德懷茅塞頓開,於是立刻下達調令,命令時任第二野戰縱隊參謀長的張宗遜前往紅三軍團的駐地,出任紅四師師長。

接到調令的張宗遜不敢有絲毫停留,他作戰多年,戰場上敵情稍縱即逝,因此,快馬加鞭趕到彭德懷的駐地。

當彭德懷得知張宗遜到來後,親自出門迎接,兩人也沒有任何場面話,彭德懷開門見山的說:「 現在紅四師群龍無首,且作戰任務非常緊急,全軍團的安危都在紅四師上,我這裏的兵你沒辦法帶走,但是全兵團唯一一個炮兵連你帶走,一定突破國民黨的封鎖線,保證大部隊順利前進。」

在紅四師出現領導真空的情況下,主持政治工作的紅三兵團政治部主任黃克誠暫代紅四師師長,當張宗遜到來後,立刻讓出師長位置,並且在日後的作戰中極力幫助張宗遜領導紅四師。

張宗遜在抵達前線了解具體情況後,隨即邀黃克誠一起商議突破國民黨軍圍困的方法,將作戰方案送出到彭德懷處後,彭德懷對這個方案大為贊賞,隨即同意出兵進攻。

在張宗遜的領導下,紅四師第一次反攻就大獲全勝,可是還沒等紅四師高興多久,國民黨軍又一次對前進的紅軍主力進行包圍,首先吹起沖鋒號的依然是紅四師,在沖破敵人封鎖線的同時控制湘江,保證我軍主力順利渡江。

可是,控制湘江何其困難,敵軍也早就猜到我軍準備渡過湘江,因此,瘋狂向紅四師進攻。

為了能夠將湘江控制在自己手中,張宗遜將身邊的偵察連全部派出勘察地形,因為張宗遜心裏明白,哪怕紅四師再善戰,那也無法抵擋得住敵軍沒日沒夜的進攻,因此,他想憑借地理位置的優勢轉守為攻,化被動為主動。

好在張宗遜迅速摸清地形,做出了有利的策劃,在湘江地區,張宗遜率領紅四師與敵軍血戰三日三夜,保證了我軍主力順利渡江。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重新回到黨的領導崗位,在他的帶領下,中共領導的軍隊終於走出了一個又一個困境,包括四次渡過赤水,讓國民黨部隊想都不敢想,更是讓蔣介石瞠目結舌,可就在強渡赤水中的遵義之戰中,張宗遜臨危不懼,親自到前線作戰,沒想到被敵軍的機關槍射中,幸好搶救及時,保住一條性命。

當彭德懷得知自己手下的愛將受重傷時,趕緊放下手頭工作前往後方醫院看望張宗遜,對於自己在前線受傷的事情,張宗遜深感愧疚,彭德懷也借機安慰道: 「不必如此,趁著負傷這段時間好好休息,等你傷好,有得忙了!」

在脫離危險後,張宗遜被安排到後方進行休養,和他一起在後方休養的人不在少數,林伯渠、鄧穎超、徐特立等,隨隨便便找出一個都是在黨內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同誌,因此,為了在長征途中保證這些人的安全,休養所領導將保護眾人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尚在養病的張宗遜。

張宗遜接到這個任務後頭疼不已,自己雖然有過保護毛澤東同誌的經歷,但是那是一個人,這是一群人。

為了保護這群在後方休養的同誌們,張宗遜肩上的擔子不輕,在行軍途中,為了保證前方的絕對安全,張宗遜總會派出兩到三波偵查員到前方偵察,直到幾波人都確定沒有危險後才會帶領休養所的人繼續前進。

在張宗遜的保護下,休養所眾人沒有一個掉隊,順利完成長征,同毛主席匯合。

鑒於張宗遜在長征途中的任務出色完成,中央任命他為中央軍委第一局局長,他明白這是毛主席和黨中央對他的信任,因此,他一直兢兢業業,在毛主席、朱老總身邊學習行軍打仗的本事。

在盧溝橋事變後,國共兩黨進行第二次合作,紅軍主力部隊也被改編為八路軍,這時候,賀龍手下的358旅需要一名旅長,在上報中央軍委後,經過毛主席、朱老總的考慮,決定任命張宗遜為358旅旅長,雖然這屬於高官低派,但是向往戰場的張宗遜還是選擇再次回到前線指揮。

1938年2月,進攻到山西的日軍迅速占領太原周邊的七座縣城,當時正是358旅駐紮太原,張宗遜得知有七座縣城被日軍占領後,立刻帶著士兵前去支援,結果在半路上遇到日軍阻攔,隨即,張宗遜指揮部隊與日軍激戰,經過幾個小時的戰鬥,日軍戰敗,張宗遜繳獲了大量汽車和軍用物資後繼續前往前線支援。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泥足深陷,在中國戰場上的日軍也在國共兩黨合力之下寸步難行,這時候的蔣介石單純的認為日軍戰敗是遲早的事,因此他又將矛頭對準共產黨部隊,甚至想要調動軍隊直擊延安,摧毀中國共產黨總部。

雖然蔣介石已經調動胡宗南部隊進攻延安,但是中國共產黨中央也在時刻防備著蔣介石國民黨部隊,因此,胡宗南部隊稍有動作,中央軍委立刻電令張宗遜的358旅西渡黃河,準備在延安以南地區迎接國民黨軍隊的進攻。

蔣介石看到已經有軍隊橫亙在國民黨軍的行進路線之上,再加上中共中央將蔣介石的目的曝光,使得蔣介石不得不撤軍,以證清白。

胡宗南撤軍後,張宗遜按照軍委命令一直駐紮在延安以南地區,保證總部安全,此時的358旅已經發展到10000人,明面上是旅長,實際上手中足足有一個軍的兵力,且俱是精銳。

三、大同敗仗

在日軍宣布投降後,在中國土地上的日軍紛紛向距離最近的中國軍隊繳械、投降,然後被遣送回國。

為了國內的和平穩定,兩黨在重慶簽署【雙十協定】,可是,在【協定】的內容剛剛布告全國的時候,蔣介石悍然發動戰爭,對解放區進行攻擊,內戰爆發。

面對國民黨軍隊強有力的武裝,解放軍戰士絲毫不懼,為了解放全中國,解放軍冒著槍林彈雨向敵人進攻。

為了拿到山西要地大同,時任晉綏軍區副司令的張宗遜作為總指揮,調集麾下50個團對大同發起攻擊。

山西一直在閻錫山的控制之下,而我軍早已解放了大同周圍的十幾座縣城,只剩下大同一座孤城,而當時的大同就像是一根釘子,釘在兩個解放區中間,使得中國共產黨的兩個解放區不能連成一片,還要時時刻刻提防閻錫山在大同布置軍隊,因此,無論是從戰略位置還是從解放大勢來說,大同一定要掌握在解放軍的手中。

張宗遜調集50個團的兵力圍攻大同,在他的眼中,大同守將是閻錫山的部下楚溪春,楚溪春並不是能征慣戰的將軍,他守城的能力也並不強,能讓張宗遜調動大軍攻城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大同城高且堅,易守難攻,而且大軍除了要攻城之外,還需要阻斷閻錫山派兵對大同的救援。

為了徹底拿下大同,張宗遜早早將各地來往大同的鐵路切斷,使閻錫山無法向大同增兵。

作為「山西王」的閻錫山無力阻止張宗遜進攻,因此只能向蔣介石求助,而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被困在戰場之上,無法抽調,為此,只能向距離山西最近的傅作義下達「增援山西」的命令。

那時候的傅作義雖然明面上受蔣介石的調派,但暗地裏早就是直隸地區的「王」,不是自己轄區的事情,傅作義一向作壁上觀,此次的大同被圍就是如此。

蔣介石看到第一封軍令傅作義並不調兵,於是在第二封軍令中增加砝碼,將原本屬於山西的大同一帶劃歸給傅作義管轄,在這樣的情況下,傅作義果然動心,在經過十余天的策劃後,傅作義決定「圍魏救趙」,派兵攻打已經被張宗遜占據的集寧,迫使張宗遜分兵救援,減輕大同的壓力。

不得不說,傅作義的策略十分高明,集寧對我軍意義重大,當傅作義大軍準備對集寧進攻的時候,張宗遜早早命令守衛集寧的獨一旅堅持,只要能夠堅持三天,大同肯定會被拿下,可是張宗遜低估了傅作義的實力,僅僅八個小時,集寧前方的小城卓資就已經失守,為了將集寧保住,張宗遜不得不調出八個旅回援集寧。

可是,由於華北地區資訊傳遞不及時,導致張宗遜的指揮出現錯誤,不僅集寧失守,就連大同也沒能成功攻下,這樣的軍事錯誤給中央造成了極重的負擔,讓西北野戰軍險些被國民黨軍隊包圍。

雖然張宗遜在大同戰役中兩次失誤戰敗,但是這也是他軍事生涯中唯一的一場敗仗。

其實,張宗遜自從參加革命以來,他一直兢兢業業,無論是戰功還是資歷都是大將的人選之一,因此,當初在評選大將的時候,他的名字也出現在候選人名單之中,只不過被剔除,最後成為上將,那麽他為什麽沒能成為大將?難道真的是因為大同戰役的失利嗎?

答案當然是「不!」

其實,按照大將評定標準來看,張宗遜在紅軍時期確實達到了大將的評選標準,但是他在抗日戰爭時期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經歷並不出彩,其中,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張宗遜的統兵次數並不多,雖然每次戰爭均有所獲,甚至還被獲得「繳獲將軍」的名號,但是他與眾位大將相比,軍功還是不足;

第二,在張宗遜建國前的升遷中,最高職位是第一野戰軍第一副司令,而其他大將的軍職都是野戰軍的正職,而且張宗遜在解放戰爭時期一直處於協助者的角色,很少指揮大型戰爭,在戰場上露面。

第三,當時,紅一方面軍在元帥、大將中均獲得不少席位,為了平衡各方面軍的席位,張宗遜不得不暫退一步,無緣大將。

因此,在這三點原因下,張宗遜只能成為上將。

雖然只是上將,但是張宗遜並沒有抱怨領導、抱怨軍委,反而積極投身到軍隊建設中去,1960年,張宗遜被任命為軍事訓練研究委員會副主任,為了找到更好的軍事訓練方法,張宗遜多次下基層視察,與士兵們一起訓練,根據實際情況對軍事訓練做出調整,撰寫了許多有建樹的著作,多次受到毛主席的表彰。

唐山地震後,作為總後勤部部長的張宗遜立刻前往災區主持工作,保障災民生活,加快災區重建。

張宗遜對於革命工作的親力親為一直被兩個兒子看在眼中,有了父親作為榜樣,大兒子張新俠投身航天事業,為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二兒子張又俠在老山戰役時奔赴前線,保衛國家邊境安寧,如今已經是上將軍銜。

虎父無犬子,將軍的兒子自當如此。

1998年9月14日,張宗遜在北京病逝。

結語

作為新中國上將之一的張宗遜,長時間負責主席的安全保障工作,雖然他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也有卓越貢獻,但一直被人稱為「警衛將軍」,可就是這樣一位將軍,一向脾氣暴躁的彭總卻從來沒有和他紅過臉,也沒有當面、背後罵過他一句,因為他在戰場上舍生忘死;已經是師長,依舊在前線和士兵們同甘共苦;已經是開國上將,依舊第一時間奔赴災區,救助災民;已經光榮退休,在國家困難之際依舊放棄自己的利益幫助有需要的人,這就是開國上將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