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關東軍戰俘回憶:蘇聯女護士拉我們腿上的皮根據肉的厚薄分等級

2024-01-31歷史

為了了解日本關東軍在西伯利亞的真實生活,日本道蘭公司曾經制作過一部紀錄片,裏面采訪了多位幸運地從那裏活著回國的老兵。

當提起西伯利亞這個地方,他們竟無一不起雞皮疙瘩,顫抖著述說在西伯利亞當苦工的日子。

當導演問他們在西伯利亞最害怕什麽時,他們無一例外都給出了同一個答案:最怕蘇聯女護士。

眾人想過答案可能是怕極了那裏的冰寒,害怕強壯的士兵,害怕缺吃少穿,沒想到竟是這個答案,實在是匪夷所思。

他們為何最怕蘇聯女護士?蘇聯又是為什麽要將戰俘千裏迢迢地運回西伯利亞?關東戰俘在那裏過著什麽樣的生活?

史達林:「將日本戰俘運往西伯利亞等地勞動」

一戰期間,日本為了有效控制自己侵占下來的領土,專門設立了一個軍事組織,那就是關東軍。

1931年,關東軍便帶著精壯的隊伍、先進的裝備,氣勢洶洶地踏入中國東北地區,進行了一系列殘酷的控制與掠奪。

當時在日本人心中,被譽為「皇軍之花」的日本關東軍,簡直是封神般的存在,在中國東北地區橫行霸道,耀武揚威。

可一朝戰敗,他們所尊崇的天皇親自簽署了投降書,侵華日軍全部淪為俘虜。

要數哪支隊伍下場最慘,那便是原本氣盛至極的關東軍,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呢?

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柏林,勝利徹底倒向了反法西斯戰場。

蘇聯終於將目光從歐洲戰場中轉移開來,為支援第一戰場,他們在中國開展了一場八月風暴行動,首先瞄準的便是駐紮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

剛剛大勝歸來的蘇聯紅軍一鼓作氣,橫掃東北關東軍,將70萬關東軍擊得自愧不如,約10萬士兵死亡,眼看局勢已定,60萬關東軍不得不低下頭顱,淪為階下囚。

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戰俘,蘇聯政府一時不知如何處理。

在此之前,美、英、蘇就如何處置德國戰俘這個問題,開展了波茨坦會議,隨後波茨坦公告第十三條規定:「有序遣返德國公民。」

德國投降後,英美按照這條規定,對德國等國家的戰俘進行了遣返,那麽蘇聯政府會不會遵守這一規定呢?

最初,蘇聯政府給出的方案是遵從波茨坦精神,在當地建立戰俘營,先保障戰俘的日常飲食問題。

然而,蘇聯政府對待日本戰俘的態度卻發生了180度轉變。

1945年8月23日,以史達林為首的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下達了一條密令,規定:

「將日本戰俘運往西伯利亞等地勞動。」

西伯利亞挖了半年馬鈴薯的日軍

從好吃好喝關在東北,到送到冰冷的西伯利亞,為什麽史達林會突然變卦?為了泄憤報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國雖為敵國,但日軍並沒殘暴地屠殺蘇聯人,不至於到了血海深仇那個地步,何況在日俄戰場中失去的利益也奪回來了,泄憤報仇更談不上了。

其實,違背波茨坦精神是史達林深思熟慮做出的決定,究其原因有三個。

一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處置日本問題上,杜魯門拒絕蘇聯插手,讓美軍獨自占領日本,讓史達林一度認為自己受到了排擠。

為了面子,也為了獲得補償,史達林無視波茨坦公告,下達了9898號決議。

二是美國占領了日本,就意味著日本成為了美國的勢力範圍,如果讓這批戰俘回去,很有可能會重新武裝起來對付自己。

把他們扣留起來運到西伯利亞當苦力,既可以削弱對方勢力,又可以拿他們威脅日本,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一點,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有2700多萬人戰亡,而且戰後的人口比例嚴重失調,呈現女多男少的態勢,導致了男性勞動力嚴重不足。

既然戰爭即將結束,社會復建必須安排起來,這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戰俘中有大量的青壯年,正好填補蘇聯勞動力短缺這個空洞,好處居多。

就這樣,日軍之花變成了西伯利亞苦役,但蘇聯紅軍又面臨著新的難題,怎麽運送呢?

關東軍戰俘:「絕望之路」

決議【關於日軍戰俘的接收、安置、勞動】一下達,蘇聯前線軍事委員會、遠東第一和第二方面軍、後貝加爾斯克方面軍的後方管理局成立了戰俘管理處,由內務部負責整個接收工作。

因為數量龐大,加上當時的條件有限,運輸變得難上加難。

走水路?但即將入冬,海面肯定會結冰,寸步難行,船只也不夠;走陸路?但人太多了,車輛卻不足。

經過一番討論,內務部決定從戰俘中的中下級軍官開始選拔,每1000人編為一個營,用船只運輸,然後轉火車,在兩年內把60萬戰俘運到蘇聯去。

據老兵回憶,當時40個人被塞進18噸的車廂內,裏面滿滿當當地擠滿了人,連喘口氣都難,而車門被牢牢鎖住,有心想要沖破這堵障礙,可兩節車廂間有一名端著機槍的蘇軍戰士守著。

列車緩緩開動,士兵們絕望地踏上了西伯利亞之路。

如此龐大的戰俘隊伍,運過來後要如何安置呢?

1950年5月24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呈交給史達林的一份關於日本戰俘問題的報告指出:

「為了關押日本戰俘,共修建了267個戰俘營,下設2112個戰俘管理所。」

歷經了三十多天的晝夜不休,列車終於來到了歐洲,列車內又擠又冷的日本士兵以為終於能喘口氣的時候,迎面而來的卻是噩夢。

接收如此大規模的戰俘人員,當地根本來不及準備,也沒法準備。

因為戰後物資極其匱乏,缺少住房、棉服,連基本的食物和藥物都沒有,戰俘期待「喘口氣」的日子更是絕無可能。

這批日軍戰俘身上可是有不少好東西,如毛墊、枕頭,換洗的睡衣、暖和的棉襖棉褲,還有新奇的彩色照相機、顏料等,甚至還帶了各種做飯用的調味料。

可見,對於一貧如洗的蘇聯人是多麽大的誘惑,這些東西轉眼之間就被洗劫一空。

據西伯利亞的一位女市民回憶:

「我們在車站等了好多天,日本人剛下火車,我們所有的人立刻就向他們撲去,搶奪他們的東西,一會兒,他們就窮得連褲子都穿不上了。」

可見,戰後的蘇聯無比貧窮。

正因為接待戰俘的工作沒有做到位,很多戰俘到了蘇聯後沒有住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動手蓋房,不但要自己砍樹,石頭又要自己挖。

到底是求生意識超越了困難本身,日本人還是光著膀子,在大雪裏砍樹挖石。

為了讓這些戰俘快速投入勞作,蘇聯政府讓當地工廠加急生產了八百噸鐵絲網,給戰俘營做一個「圍墻」,也為戰俘的房子提供支撐力。

可這些鐵絲網都是帶刺的,看到這些網時,這群日本人更是敢怒不敢言,在蘇聯紅軍的示意下,一聲不吭地砍樹,為自己添上了房頂,不遮風,起碼能擋擋雨。

住得簡陋,他們吃得更簡陋。

戰後的蘇聯,有幾千萬的居民無家可歸,糧食生產總量比以前幾乎下降了一半,人民的生活過得相當困苦,又怎麽顧得上這些戰俘呢?

幸存下來的戰俘回憶起吃住時,痛哭流涕,因為他們戰後過得比戰時更苦,戰時起碼還能有肉罐頭之類的,戰後連大米都少得可憐,經常換成小米、高粱,有時候只有凍馬鈴薯。

這樣的夥食水平,別提補充營養了,連填飽肚子都是個問題,這也造成了一系列「偷竊」問題。

日本人對切麵包的廚師極其不信任,精挑細選自己信得過的廚師,全程監督他們切麵包的過程,生怕大小不均。

拿到麵包後,他們還要互相對比,看麵包片的大小是否一致,一旦有參差,就避免不了一場激烈打鬥,哪怕是自己昔日的戰友,面對饑餓,道德已然算不上什麽了。

住得差,吃得更差,衣服也被扒得一幹二凈,本就對這裏環境不適應的戰俘很快就病倒了。

可比起一病不起,他們更怕的是戰俘營裏的醫療兵,也就是蘇聯女護士。

日本戰俘:「噩夢」

千裏迢迢地將戰俘運到西伯利亞,蘇聯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們勞役。

原則上,日本人的勞動時間是八小時制的,但實際情況是,八小時是完成基本定量工作,「加班」現象是必不可少的,工作10到12個小時是很常見的。

為了最大限度榨取戰俘的價值,蘇聯把他們分配到一些工作量大,體力輸出多的工作中去,比如采礦挖石、農作漁業,開河運冰等。

據戰俘回憶,不幹活的人沒飯吃,他們必須操著一根鐵棒,整天對著巖石開鑿,絲毫不敢懈怠。

除此之外,他們還要到農場上幹活,連年輕的姑娘都能很輕松地揮動鐮刀,他們提都提不起來,一動就是滿頭大汗。

加上西伯利亞凍土堅硬至極,開墾難度大大增加,戰俘們不是凍死就是累死。

而這些戰俘們本就在冰天雪地光著身子幹活,巴不得戰友早點死,這樣就能從他們身上扒下一點布料來禦寒。

眼看辛辛苦苦運回來的戰俘一個個倒下了,蘇聯軍方想,這可不行。

管理局當機立斷,為了保障勞動效率和日本人的身體健康,每月需要定期檢查身體。

聽到這個訊息,戰俘根本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們早就見證了蘇聯醫療的恐怖。

在運輸的船上,因為時常下雨,又擠又濕,戰俘大多生病了,蘇聯士兵就用牛馬打針的註射器給他們打預防針。

到達西伯利亞後,開鑿巖石的戰俘經常被凍傷,思家之情達到了巔峰,在石場放聲痛哭,一時間鼻涕眼淚全被凍住了。

即便如此,蘇聯醫生對待他們的方式也很粗暴,沒有麻藥,直接割除被凍傷的肢幹,所以很多戰俘在手術過程中,活生生痛死。

為此,看著這群年輕貌美的蘇聯女護士,日本人不為所動,甚至瑟瑟發抖。

一到每月檢查身體的那天,戰俘們都會被脫光衣服,在這群護士面前轉上一圈,接著護士們就會挨個拉起他們大腿上的皮膚,根據厚薄程度,給他們劃分等級。

這時候的戰俘們就有苦不能言,這群女護士不僅權力大,手勁也很大,在他們像砂紙一樣粗糙羸弱的大腿上一掐,得痛上個好幾天。

可就這麽簡簡單單的檢查工作,決定著他們的等級,肌肉越厚,說明身體強壯,也意味著能分到更多的口糧,同時也要幹更多的體力活,而那點口糧遠遠比不上繁重的體力勞動。

所以每當檢查時,戰俘們都會默默祈禱:「求求把我分到肌肉薄的那組去吧!」

他們寧願少吃點,也不要幹那麽辛苦的活。

這樣的苦日子,他們就沒想過要逃嗎?答案是不,只是逃不出去。

蘇聯在防止戰俘逃跑的工作上倒是下足了功夫,戰俘營四周搭建起了高高的瞭望台,青年士兵手持機關槍時時刻刻都在監視。

而鐵絲網的外圍被撒上了一層細沙,一旦逃跑,日本人就必須越過這層細沙,留下腳印,方便他們追蹤。

可以說,連只蒼蠅都飛不出去,何況瘦骨嶙峋的戰俘。

在這種連上廁所都要被人看著的苦日子下,關東戰俘的心靈幾近碎裂,看著一個個生命消失,他們無一不在祈禱:

「我一定要活著回去,和母親大人團聚!」

終於,1945年10月,上面下達命令,叫各戰俘營清查一遍,並且將那些日本戰俘放走。

1946年,關押的戰俘陸陸續續被遣返,但因為一件事,遣返工作很快就被暫停了。

解放令一下來,日本戰俘又驚又喜,也不收拾行李,直奔解放船,同時蘇聯人民為他們準備了很多黑麵包,讓他們路上餓了充饑,日本人登船時應和得好好的,也跟蘇聯人民大聲告別。

但船只一開動,憋屈已久的日本戰俘再也忍不住了,大聲嚷嚷:「俄國佬的破爛!」

隨之,一個個黑色的東西飛上天,直徑30公分的黑麵包被扔到海裏。

遠遠在陸地上看著自己省吃儉用準備的幹糧被這樣糟蹋,憤怒不已,當即叫停了戰俘遣返的船只。

蘇聯重新下達了一個通知:

「從經濟角度出發,盡可能延長日本戰俘在蘇聯的勞動時間。」

後來,在國際和日本國內抗議活動的壓力下,蘇聯不得不又開始了遣返工作。

但實際執行過程中,蘇聯又跟日本人進行極盡拉扯,拖拖拉拉到1956年末,才完成日本戰俘遣返。

此行實在是為中國狠狠出了一口氣,但日本戰俘也是罪有應當,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其他侵略的土地上,都以極其殘忍的方式屠殺了許多無辜百姓,數量之大令人觸目驚心。

無論何時我們都要牢記,落後就要挨打,戰敗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