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四渡赤水:毛主席「最得意之作」,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的狂妄計劃

2023-12-28歷史

眾所周知,毛主席一生軍事、政治、經濟全能,而他最開始從眾多共產黨人中脫穎而出就是他的軍事指揮能。他一生指揮大小戰役無數,可是在他自己看來,最為得意的一戰卻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四渡赤水」,這是為什麽呢?

這還要從當時的國內環境說起了。1934年秋,由於王明采取「左傾」路線,在他的指揮與領導下,我軍的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遭受失敗,中央工農紅軍被迫開始了長征之路。當時為了突破湘江封鎖口,中央紅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人數由開始時候的8.6萬人一下子減少到不足3萬人。這一血戰的結果不僅讓中國工農紅軍損兵折將,而且還暴露中央紅軍意圖去湘西匯合紅2、紅6軍團。而蔣介石也察覺出了中共的這一計劃。

於是匯集了40多萬軍隊埋伏在中央紅軍即將去的地方,而此時毛主席根據戰爭形勢提出建議,放棄同紅2、紅6軍團匯合的計劃,改為向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貴州出發,在相繼擺脫敵人的主力,跳出包圍圈。但是當時的指揮者德國人李德堅持原定計劃,對毛主席的這一正確意見「嗤之以鼻」。

而在革命的關鍵關頭,中國工農紅軍的高層選擇了正確方向。1934年12月12日,在湖南通道召開的軍事會議上,由於大多數與會人員都贊成毛主席的正確主張,於是中央紅軍決定轉兵向西。

12月18日又在貴州黎平召開會議,透過再次商議,正式決定放棄原先制定的向湘西前進的計劃。正是這次及時的改變,才讓紅軍避免了處於「覆滅」的境地。

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的召開,重申了黎平會議的決定,堅定了紅軍接下來戰略轉移的方向。別看著會議沒有深大的變動,但是量變引起質變,經過多次的思想路線上的「清算」,終於在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義會議上,對王明、博古、李德等人左傾主義錯誤得到了糾正,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肯定了他的指揮、方針與路線方面思想的正確性。從而實作了中國革命的一次歷史性的轉折。

可是遵義會議只是解決了中國革命的思想路線問題,並沒有解決掉當時的現實困境。蔣介石在得知中央紅軍占領了遵義以後,又派出大軍圍追堵截,當時的遵義,東面有湘軍的4個師,西面有滇軍4個旅,南面由中央軍8個師、黔軍3個師、桂軍3個師,北面還有川軍的12個旅,黔軍2個師,鄂軍4個旅以及中央軍的2個師。可以說,形勢是非常嚴重的。面對這樣的險情,毛主席等領導人立即做出判斷,我軍應該進入四川,與紅4方面軍匯合,因為四川地區比黔北地區要富裕一些,而且那個地方還有紅四方面可以配合,最重要的是該地區軍閥關系錯綜復雜,蔣介石系與地方各派系的矛盾使得他們在「剿匪」的時候無法做到團結一致,正好可以被我軍一一利用,於是決定放棄黎平會議的決定,北渡長江。

但是,事情並沒有完全按照預想中的那樣發展,我軍的進軍計劃在土城遭到阻力,加之敵人的援兵已經源源不斷地趕到,如果我軍還堅持既定的計劃渡江的話,很有可能在長江的一案就已經被敵人包餃子了。所以立即撤出了戰鬥,轉而向四川的南部進發,進而發生了「四渡赤水」的著名戰鬥。

1935年1月29日淩晨,中央紅軍從猿猴場以及土城的南北方向第一次西渡赤水河,並計劃朝古藺、敘永等地進發,但是在行軍的過程中,發現情況有變,我軍遇到了巨大的麻煩。川軍以12個旅對我軍進行圍追堵截,以10個旅布置在敘永、興文、長寧、古宋、宜賓等,同時又以4個旅的兵力在長江兩岸布防,同時中央軍的2個縱隊以及黔軍王家烈的部份軍隊在我軍背後尾隨,滇軍的3個旅又意圖截擊我軍於渡江過程中。很顯然,國民黨部隊這個架勢就是希望和我軍在川黔地區進行決戰,最好是將我軍消滅於渡江的過程中。這時候,毛主席做出判斷,這時候已經不適合渡江了,於是就將軍隊脫離於敵軍的接觸,轉而向雲南方向挺進,在這個地區活動,伺機在再尋找渡江的可能性。

我軍進入川滇地區以後,國民黨各派系之間就打起了小九九,首先是兩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軍閥王家烈與何鍵,王家烈一心只想恢復他在貴州「土霸主」的地位,見中央紅軍已經跑了,再追只會自招損失,何鍵呢,跟他可是難兄難弟,這好不容易將紅軍從湖南趕跑了,怎麽能再去招惹,要是又把他招惹回來,那可就是吃不了兜著走了。但是另外兩個人,就比較積極了,一個是四川的劉湘,一個是雲南龍雲,由於中央紅軍是進入他們的防區、他們的地盤,侵犯了他們的利益,所以蔣介石一下令要計劃要將「赤匪」消滅在川滇邊境,他們就主動配合起來。

另外,蔣介石也沒有閑著,他將原來「追剿團」第1兵團改為第1路軍,具體負責圍剿紅2、紅6軍團,以貴州、雲南兩省兵力配合薛嶽領導的第2兵團為第2路軍,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對中央紅軍進行追擊。而這邊毛主席也做出判斷,這是國民黨軍隊要將我軍主力消滅在川滇邊境的征兆,這時候敵人主力已經被吸引到這個地區了,留在紮西地區會非常危險,不如乘著貴州北部兵力空虛,返回黔北地區,這樣既可以避免遭到包圍,也可以讓我軍面對戰鬥力較弱的黔軍,相對容易些,於是2月18日至20日,中央紅軍從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渡過赤水河,並向桐梓方向前進,同時以紅5軍團的1個團向溫水方向開進,以此來吸引在後追趕的川軍。第二次渡過赤水。這次渡過赤水河,由於太出人意料,等國民黨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而我軍在第二次渡過赤水河以後,控制婁山關,再占領遵義,完全打亂蔣介石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部署。

幾次軍事行動下來,暴露了很多問題,中央紅軍反應不夠敏捷,所以為了改善這狀況,同時又考慮到毛主席在幾次戰鬥的過程都有卓越的表現,於是中央決定成立以毛主席、周恩來、鄧家祥三人的軍事領導小組,全權指揮接下來的軍事戰鬥。

同時,蔣介石也意識到了各大派系的不團結導致「圍剿」紅軍的軍事鬥爭屢次遭受失敗,於是下令川軍、黔軍不能隨意撤退,要采用堡壘推進、重點進攻等方式將紅軍困死在烏江附近,為此他親臨重慶指揮。後來他又誤以為,紅軍可能要在烏江北岸打遊擊,於是他就命令他的部隊想方設法尋找紅軍的主力,意圖消滅之。本來毛主席是計劃將計就計,消滅一部份敵人的有生力量,但是沒想到敵人一遇就退,形式朝著對我軍不利的方向發展,後來又在進攻魯班場的周渾元部時受挫,為避免被動,16日紅軍又在茅台鎮附近準備第三次渡過赤水河,進入川南地區,並且做出要北上橫渡長江的姿勢來迷惑敵人。

蔣介石再次受騙,惱羞成怒地一方面急調吳奇偉部盡快往川南地區趕,另一方面嚴令川軍各部加強長江防線的守衛工作。可是等到「追剿」中央紅軍的各部份敵軍陸續到達赤水河兩岸的時候,毛主席又做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在各種誘敵、調動敵人的目的已經達到之後,在給他來一招狠得——釜底抽薪。要知道我軍這樣渡來渡去,並不只是要將國民黨軍隊「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而是要徹底地跳出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

於是,毛主席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他派出一個團的兵力佯裝成紅軍的主力,向四川的南部前進,不僅迷惑了敵人,也更大程度地調動了國民黨軍隊,而此時的紅軍主力則在準備著秘密東渡,準備第四次渡過赤水河。3月21日晚至22日,中央紅軍主力從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成功地渡過赤水河,成為反「圍剿」鬥爭以來的第四次渡過赤水河,再一次回到了貴州省內。這時候,國民黨軍隊的部署已經完全亂了,蔣介石已經不指望各部隊能按時抵達指定地點了,他已經是到哪兒抓到哪兒的部隊就指揮哪兒的部隊了。可是共產黨經過的地方都是國民黨軍中戰鬥比較薄弱的,即使遇上難啃的硬骨頭,我軍也不戀戰,因為此時我軍的最終的任務並不是消滅國民黨軍隊的有生力量,而是擺脫國民黨軍軍隊的追尾、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封鎖與防守,從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中跳出去。

蔣介石判斷,紅軍有可能又要攻打遵義,於是下令守城部隊死守,同時督促後面「永遠都在趕路」的追擊部隊加緊趕路,一樣準備著要將紅軍徹底殲滅的計劃。但是我軍是不可能讓敵人的計劃得逞的,3月29日夜,紅軍主力先遣團占領了烏江渡口,成功掩護紅軍主力渡過了烏江,從此,中央紅軍徹底地跳出了國民黨幾十萬圍追堵截而成的包圍圈,獲得了自主發展的空間。四渡赤水之後,紅軍主力反應迅速,趁著滇軍被調去支援貴陽的時機,一舉「拿」下雲南,並在5月9日成功的渡過了金沙江。

而「四渡赤水」是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我軍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指揮的戰鬥,它對於歷史的意義是不管怎麽溢美都不過分的,的確是毛主席的「妙筆生花」,也難怪他在見蒙哥馬利的時候會說,他一生指揮了無數成功的戰鬥,但要說起最讓他感到得意,非「四渡赤水」不可。因而,有人說,這場戰鬥,即使是將拿破侖所有的戰役加起來都比不上,也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