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西北野戰軍三戰三捷,周恩來:毛主席說關雲長就不如我們的彭老總

2023-12-29歷史

夏天的夜晚不像白天那樣燥熱,男女老少吃過飯就走上了街頭,感受微風輕拂,延安市安塞區的廣場上人滿為患。

75年前,也是在這般炎熱的天氣裏,這裏組織了一場令全縣人民和戰士們開心的活動: 真武洞祝捷大會。

以前這片土地還叫 安塞縣 ,在祝捷大會開始的前兩個月, 彭德懷率領著西北野戰軍正在和國民黨部隊交戰。

在以寡敵眾的情況下,我軍依舊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並且完成了毛主席的指示,守住了延安這片革命根據地。

前來為鄉親和戰士們表達感謝和祝賀之情的周恩來,也帶來了毛主席的贊譽: 「關雲長就不如我們的彭老總。」

國民黨進攻延安

1946年6月26日,全面內戰爆發 ,蔣介石為了速戰速決,向解放區展開了猛烈進攻,從中原解放區開始。

雖然國民黨方面的軍事力量比中國共產黨厲害,但是共產黨的隊伍也不是吃素的,8個月後,國民黨遭受了重創。

為了拿下戰爭的勝利果實,蔣介石改變了進攻策略,打蛇打七寸, 直接進攻陜北和延安。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中心,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蔣介石竟然敢直接將軍,誰給他的勇氣?

其實,就客觀來說,國民黨部隊確實很強勢, 兩個政黨的軍事力量懸殊 ,這是不爭的事實。

在內戰打響的那一刻, 國民黨總兵力達到了 430萬 ,而解放軍只有區區 127萬 人,連他們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不僅兵力充足, 資金方面也不是問題 ,畢竟全國的大城市都由他們掌控,公路、鐵路、海運、工業等資金來源也在他們手中。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外援, 日本美國的武器幫助和軍事援助,就連蘇聯都和他們簽訂了不支援共產黨的條約。

如此裏應外合,共產黨仿佛就是砧板上的一條魚,任人宰割。

但是 將士在謀不在勇 ,即使有再精良的武器裝備,遇到諸葛孔明一樣有謀略的人,照樣是一場不好打的硬仗。

三個臭皮匠也要頂一個諸葛亮,更何況我軍隊伍裏人才輩出,雖然這是一場惡戰,但並不是沒有勝利的可能。

當時,國民黨企圖先攻占陜北解放區後,將中國共產黨驅逐到華中、華北地區後,調集兵力全力圍攻。

1947年蔣介石委派 胡宗南 的部隊進攻延安: 「捕捉千載良機,不分地域越境窮追,使西北戰局獲得決定之好轉。「

胡宗南畢業於黃埔軍校,是蔣介石最得力的指揮官之一,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將軍。

3月13日,胡宗南率領著 25萬 精兵強將開始向陜甘寧地區進攻,延安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此時駐紮在延安的解放軍,只有 彭德懷所率領的西北野戰軍的 2.5萬 人, 相差十倍 的人數可不是鬧著玩的。

國民黨方面還有空軍協助作戰,解放軍連武器裝備都是最差的,武器補給也不足,這可咋好?

他們是歷史的親歷者,沒有辦法站在上帝的視角去審視,因此誰也不能百分之百地肯定戰爭的結果。

就連毛澤東當時都已經做好了放棄延安的準備, 要麽全力守住延安,要麽就放棄。

雖然心裏是這麽想的,但是又對我們的解放軍充滿了信心,臨走前還對彭德懷交代到:「 蔣介石進攻延安,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彭德懷也是自信滿滿, 在軍隊裏最忌諱動搖軍心的言論, 彭德懷作為統帥三軍的司令員又怎麽可能不知道,正因為知道他才要鼓舞軍心。

而且在敵我力量如此懸殊的時候, 就不能迷戀持久戰 ,拖得時間越長,對我方造成的打擊就會越大,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1. 延安保衛戰打響

為了對抗胡宗南部隊的進攻, 1947年3月20日,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的西北野戰軍正式成立了。

為了讓將士們安心作戰,也為了不讓黨中央受到傷害,彭德懷在前方部署戰事的時候,還掩護黨中央的轉移。

最終全部人和資料都安全離開了,在延安老革命區 只留下了彭老總率領的2.5萬解放軍

但是,外面的胡宗南並不知道這裏正有一場 空城計 上演,這次不再是佯裝,而是真的無懼無畏,好戲即將開場,只等他們上台。

從進入陜西境內開始, 胡宗南一路暢通無阻,帶領著部隊所向披靡,一舉攻占了延安 ,這也讓他逐漸不把這場戰役和解放軍放在眼裏。

他這種傲慢的心理,奠定了他失敗而歸的結局,我們可不會一再退讓。

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一窮二白的,在浙江嘉興的紅船上誕生,也讓共產黨人更懂得苦中作樂,培養了大家吃苦耐勞的好品質。

胡宗南部隊裏都是細皮嫩肉的士兵,受不了山區的艱苦環境,一開始的順利並不代表之後都一馬平川。

既然我們的戰鬥力少,那麽就 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有的放矢才能讓效果最大化 ,這是解放軍常年作戰下來總結出的經驗。

當時解放軍有四個野戰部隊,分別是 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 ,也就是現在的一野二野三野四野。

在這四個野戰部隊中, 西北野戰軍可謂是條件最艱苦的一個 ,陜甘寧都是黃土高原,這裏地勢復雜且都是大山,山裏種的糧食連老百姓的生活都難以維系。

人以食為天,一直被 糧食問題 困擾的西北野戰軍,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四大野戰部隊中 人數最少 的一個。

還好陜甘寧地區易守難攻,因此很少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要不然這點人數怎麽抵抗。

西北野戰軍從延安撤離出來後,向東北方向挺進, 在距離延安30公裏的青化砭發生了第一次正面沖突。

胡宗南占領了一座空城,被人擺了一道,他怎麽可能善罷甘休,一路窮追不舍後,兩軍在青化砭遇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交火了。

或許是城裏娃日夜趕山路吃不消了,也或許是解放軍視死如歸的決心, 青化砭之戰以我軍的勝利結尾。

或許在我們的眼中這是一次僥幸,但是彭德懷不這麽認為, 「青化砭這一仗,要不是在陜北,是很難打的。」

陜北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加上團結一致對外的人民群眾 ,才讓這場戰爭變得易如反掌。

經過這一次,彭德懷研究出了 運動戰戰法, 這個戰法十分適合在陜北作戰,也為後來的兩次戰役找到了勝利的法寶。

在此之前,狂妄的胡宗南總是將「三天就要占領陜西」這句話掛在口頭,在這一仗後,他的癡心妄想怕是要落空了。

吃了敗仗的胡宗南還是執迷不悟,在他看來沒有常勝將軍,一次兩次的失誤都不要緊。

等羊馬河戰役和蟠龍鎮戰役接連失敗的時候,他已經追悔莫及了。

三戰三勝,開祝捷大會

最後一場蟠龍鎮戰役結束後,這場戰爭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雖然以我軍勝利收尾,但是解放軍將士們的體力已經不支。

彭德懷決定在 安塞縣 休整,真武洞也就成了 西北野戰軍的司令部駐紮地。

但是過來幾天後,就傳來了一個好訊息: 在安塞真武洞召開陜甘寧邊區軍民祝捷大會。

大家夥一聽這個好訊息都十分激動,好久沒有辦過這麽熱鬧的活動了,還是在這種特殊時期,就有一種最後沖刺前放縱的感覺。

為什麽突然在這個時候召開慶祝會呢?

原來,勝利的訊息早就已經傳到了毛主席的耳朵裏, 為了漲我軍士氣,滅他人威風, 黨中央才做了這個決定。

一方面是為了鼓勵全國其他地方還在和國民黨部隊抗爭的解放軍, 一定要有打不敗的信念,國民黨雖然硬體條件好,但是他們不是不可戰勝的。

另一方面也是為了 犒勞西北野戰軍,他們頂住了強壓,用2.5萬的兵力打敗了比他們多十倍的敵人,勝利是來之不易的,尤其是在這種極端情況下。

而且他們 僅僅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創造了三戰三勝的奇跡 ,優秀的士兵一定要得到嘉獎。

雖然大家都是為了保家衛國的信念聚集在一起,也一起出生入死這麽多次,物質條件一時沒法改變,但是精神上的鼓舞是不能缺少的。

這次活動十分熱鬧,不僅 有周恩來親自到場來祝賀,還有秧歌隊、腰鼓隊 ,比過年還要熱鬧。

不只有他們開心,連周恩來也馬不停蹄地趕來為他們慶祝了。

周恩來一看見彭德懷就忍不住稱贊,兩人激動地相擁, 這次勝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中國共產黨日後的戰爭局勢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他還帶來了遠方的毛主席的慰問,他看著眾人: 「毛主席說關雲長就不如我們的彭老總。」

毛主席可是熟讀【三國演義】的人,對裏面的每個英雄好漢都有研究,最喜歡的一個人就是關羽。

如今竟然覺得彭德懷比關羽還要厲害,看得出來毛主席對這次勝利給予了很大的肯定。

周圍人一聽此話,也都了然於胸地笑了起來。

5月14日,陜甘寧邊區軍民祝捷大會準時開始 ,周恩來、司令員彭德懷、參謀長張文舟、劉景範、馬明芳、賈拓夫等人都來參加了。

正當大家沈浸在歡天喜地的氣氛中時, 突然聽見遠處傳來了轟炸機的聲音。

聲音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大,轟炸機的數量更是肉眼可見地增多,以倍數在增長, 三架、六架、九架...

轟炸機已經不是第一次光臨這裏了, 大家趕緊俯身躲藏,井然有序地從空地撤離,向山洞、窯洞跑去,剛才還熱鬧的場面,霎時間變得空無一人。

雖然轟炸機看不到人,他們也不會就這樣作罷,解放軍躲藏的本事他們早就見識到了,著實令他們佩服。

他們在空中盤旋了好幾圈,什麽也沒發現, 就拿機槍掃射一遍, 尋求一些心理慰籍,等天色晚了一些才離開。

飛機一走,大家熱鬧的氛圍又起來了 ,這個突然的小插曲並不會影響大家的心情,反倒覺得是對方太愚笨,軍民在一起歡呼。

我們在延安開慶功大會,國民黨內部卻在開批鬥會, 胡宗南遭到了國民黨內46人的彈劾。

25萬作戰人數應該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可是竟然被我軍2.5萬人打敗,因此不少人 猜測胡宗南會不會是安插在他們身邊的地下黨。

戰爭進行到最後已經開始搞心理戰術了 ,所以這個時候戰爭的結果對彼此都十分重要, 勝利的一方士氣大漲,失敗的一方宛如喪家犬,萎靡不振。

咽不下這口氣的國民黨還賊心不改,休整了一年後決定卷土重來,於 1948年再次發動了三場戰役 ,分別是澄合戰役、荔北戰役和西北冬季戰役。

經過一年前三次戰役的經驗後, 彭德懷的運動戰術已經逐漸成熟了, 他依舊帶領著西北野戰軍奔赴沙場。

這次不僅殲滅了國民黨6萬余人,而且還和其他戰場打配合,牽制住了胡宗南,最後進一步擴大了陜甘寧解放區,我軍人數也增加了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