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0年前的抗美援朝:打或不打難抉擇,林彪為代表占據上風會如何

2024-05-08歷史

去年觀映的【金剛川】,不僅是對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的深情致敬,更是一部生動展現誌願軍英勇渡河作戰的史詩巨片。

觀影時,看到誌願軍戰士在美國飛機面前顯得如此渺小,心中總會湧起一股難以言表的壓抑感。

七十年時光荏苒,這段歷史仿佛與我們漸行漸遠。有人或許曾疑惑,當年的抗美援朝並非中國獨自作戰,且雙方裝備懸殊,誌願軍戰士歷經艱辛。那麽,我們為何還要揮兵抗敵?

今日,我們已有諸多確鑿的理由去解釋那場戰爭的必要性。然而回溯七十年前,對於中國而言,是否應戰卻是一個遠比今日更為棘手的問題。

許多人持反對意見,尤其是林彪元帥。然而,毛澤東主席決定出兵北韓,這是他一生中最為艱難的決定之一。

設想七十年前,若在戰與和之間,「林帥」的聲音占據主流,歷史的走向又將如何?

【「打或不打」的兩難】

1950年6月25日,韓戰一觸即發。美國為了捍衛在亞洲的利益,迅速派遣軍隊進行幹預。與此同時,美國艦隊也駛入台海海峽,意圖阻撓中國解放軍的渡海行動。

9月中旬,美軍悍然登陸北韓半島,使北韓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蒙受巨大損失。盡管中國多次發出警告,美軍仍一意孤行,越過三八線,侵占平壤,並公然挑釁稱:「鴨綠江在歷史上從未成為中朝兩國的絕對界限。」

在北韓的快速攻略中,他們不僅派遣戰機屢次侵犯中國領土,更對丹東地區進行轟炸。戰爭的火焰已蔓延至鴨綠江畔。

新中國成立伊始,百業待舉,國家急需重建與振興。若與中國開戰,對手將是擁有雄厚軍事實力的美國,雙方裝備對比懸殊。

戰爭的硝煙將嚴重損耗國力,甚至讓我們陷入劣勢。相比之下,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導者蘇聯卻保持冷靜,置身事外。這種局面,對中國極為不利。

倘若我們不采取行動,美國的傲慢態度將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其飛機不斷侵擾中國領空,甚至頻繁轟炸中國的商船。

若美軍成功占領北韓,並與南部的寶島形成南北夾攻之勢,無疑將給新中國的建設與發展,以及國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林彪的選擇】

彭德懷元帥,作為抗美援朝誌願軍的總司令,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評價。他的軍事才能,無疑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傑出將領,被廣大人民所敬仰。

盡管當時的東北邊防軍均隸屬於第四野戰軍,這支由林彪統領的部隊在軍事上並不遜色於彭大元帥麾下的林帥,無疑是出任總指揮的理想人選。

在決策掛帥人選時,毛主席曾言:「彭德懷或許在軍事策略上略遜於林彪,但他那份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鬥誌卻更勝一籌。元帥如同軍中的靈魂,若缺乏銳氣,何以領軍征戰?」這番話,道出了選擇掛帥的深刻思考。

1950年七月至十月,中央多次召開會議,就是否出兵北韓進行深入探討。大多數意見傾向於避免介入,其中林彪的立場尤為堅定。然而,最終決策仍需權衡各方因素。

回憶錄中描述,出征前夕,反對之聲不絕於耳,一些同誌情緒激動地質疑:「連蘇聯都猶豫不決,不敢直接參戰,我們真的要出兵嗎?」

「林帥」的擔憂合情合理,新成立的中國資金匱乏,裝備不足,如何應戰成為難題。若美國有意侵略,建國初期便是最佳時機,他們的觀望態度說明並非如此。

讓人不安的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若再次使用,後果將不堪設想。這諸多因素都表明,出兵北韓絕非明智之舉。

最終,毛主席以堅定的信念和深遠的戰略眼光,做出了出兵的決策。歷史證明了他的決策無比正確,誌願軍以弱勝強,成功擊敗了強大的美國軍隊。這場勝利不僅成為了新中國的立國之戰,也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國的力量和決心。

若「林帥」等人當初成功阻止了出兵,歷史的軌跡恐怕會大相徑庭,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1950年9月,柴軍武作為中國駐北韓大使館的外交官返回北京匯報工作。在此期間,他向林彪詳細介紹了北韓戰局的詳細情況,為林彪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柴軍武回憶,林彪曾問他北韓人民軍是否有上山打遊擊的準備。對此,柴軍武表示無法確切回答,但金日成如果認為形勢需要,他是有能力組織人民軍進行遊擊戰的。然而,關於是否出兵讓北韓人民軍自行上山打遊擊,林彪和毛澤東在抗美援朝決策上存在分歧。最終,彭德懷被派往北韓戰場,帶領誌願軍進行抗美援朝作戰。這一歷史事件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猜測,但我們應該以客觀、理性的態度看待歷史問題,尊重歷史事實。

柴軍武明確表示,北韓的軍隊若遇需要,絕對有能力轉為遊擊戰。他們深諳遊擊戰術,隨時準備在山林中展開靈活作戰。

林彪對出兵持反對態度,他更傾向於遊擊戰策略。若當年未出兵,北韓或可采取遊擊戰方式應對戰爭發展,這是林彪的深思熟慮。

考慮到韓戰期間美軍的介入,若無中國軍隊伸出援手,北韓全境恐將很快落入敵手。北韓國土面積有限,人口僅千余萬,一旦城市悉數失守,遊擊戰能否持續尚存疑問。

如果北韓被美國全面控制,中國東北的安全域勢將變得岌岌可危,緊鄰的邊境將時刻籠罩在敵機的轟鳴與炮火的陰霾之下,隨時面臨巨大的潛在威脅。

古巴飛彈危機後的第十二年,那一幕仍被銘記為人類歷史的驚險一刻。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大國,彼時已將手指懸於核戰爭的引信之上,稍有差池,人類文明或將付之一炬。

四年前,薩德入韓引發軒然大波,各方反應激烈。中國堅決反對,民間情緒高漲,對南韓部署薩德系統深感不安。

這一案例向我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們任何國家都不能容忍身邊有一個隨時可能揮舞白刃的敵人。

盡管古巴與美國之間橫亙著廣闊的海域,美國仍不惜以核戰爭為賭註,嚴防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那麽,面對僅一江之隔的北韓,若其境內大量駐軍美國,今日的中國又能否安然入睡?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韓戰爆發時,新中國尚處雛形,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亟待加強。反對者認為,新中國應將資源傾註於生產建設,而非卷入戰爭消耗。

在韓戰爆發前夕,中央原本計劃將軍費預算占比從43%削減至30%,轉而將70%的預算聚焦於國家經濟、文化、教育和衛生等領域的建設與發展。

出兵北韓確實打亂了原定計劃,但這三年中軍費依舊占到了財政支出的40%以上。這一比例顯示了國家對軍事力量的重視和投入。雖然面臨一些挑戰,但我們的軍隊仍然堅守著國家的安全和穩定。

如果新中國未曾出兵北韓,那麽它將有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按計劃投入到生產建設中,這無疑可能加速當時新中國的建設步伐,我們可以對此持樂觀的預期。

同時,韓戰的爆發讓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陷入未知。若無穩定的保障,這片至關重要的工業基地將步履維艱,新中國的建設也將面臨嚴重挑戰,後果難以估量。

如果沒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中國就無法獲得長期和平穩定的保障和發展國家的平穩環境。即使不因為這場戰爭而耗費國力,中國的整體發展仍然會被嚴重拖累。因此,抗美援朝的勝利對於中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若邊境局勢緊張,東北工業基地發展放緩,新中國的發展可能會因未能出兵北韓而受損。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決策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包括國家利益、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等。因此,不能簡單地將新中國的建設與出兵北韓聯系起來,而應該全面看待歷史問題。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抗美援朝,為新中國奠定基石,極大彰顯國際地位。與美軍正面交鋒,裝備雖劣,但展現了中國軍隊的頑強鬥誌,贏得了全球的贊譽。

這些成就在未來很長時間內成為中國對外工作的堅實支撐,推動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當時美國的主要戰略焦點在歐洲,與蘇聯的競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亞洲地區,美國並不希望過度投入資源,以避免戰爭升級。

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中國軍隊打破了美國企圖透過少量投入和先進武器迅速取得勝利的幻想,促使美國對亞洲政策轉向緩和,為新中國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

若美國未曾涉足北韓戰場,那麽在北韓落入敵手之後,其在亞洲的統治自信必將倍增,對中國發展的遏制戰略亦將備受矚目。

美國甚至想將中國作為制衡蘇聯的重要棋子。這對新中國的沖擊是淪陷性的,不僅發展困難重重,國土安全也岌岌可危。

雖然尚未達到今日的國際地位,卻勇敢地以微薄之力對抗美國的重重圍堵,結果可想而知,無疑將充滿艱辛與挑戰。

有人曾言,若未參與抗美援朝,某島或已解放。然而,回顧歷史,當美國軍隊踏上北韓半島之際,其軍艦亦已駛向台海。局勢之復雜,非單一事件所能左右。

相較於陸地,我們在海上的劣勢更為明顯。將兵力投向某島的解放,恐怕會將中國軍隊卷入更深的漩渦之中。

在北韓戰場上,中國軍隊展現了出色的戰略眼光。透過局部戰爭,我們得以集中優勢兵力對抗敵人,有效避免了全面戰線的風險。歷史已證明,毛主席的決策英明而具有遠見。

【吾輩今朝當奮鬥】

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審視,中國的繁榮強盛和國泰民安已然清晰。這一輝煌的背後,凝聚了無數先輩的智慧、勇敢和犧牲,他們共同鑄就了今日的輝煌。

若回溯七十年前,假若「林帥」勢力得勢,抗美援朝的壯舉受阻,則今日之中華,或將是另一番景象。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但每一個選擇都關乎國家的命運。

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關於那場戰鬥是否應該發起。回溯七十年前,盡管面臨重重困難,我們仍取得了那場鼓舞人心的勝利。先輩的英勇令人敬佩,他們的事跡值得今天的我們銘記、感恩和繼承,激勵我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