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國的一位巫師,一手除掉姜維鐘會鄧艾,結果卻被滿門抄斬

2024-07-26歷史

世人皆知三國英雄輩出,卻鮮少聽聞一位能在亂世中左右逢源的巫師。他不是萬人敬仰的諸葛亮,也非威震華夏的曹操,更不是雄霸一方的孫權。此人雖出身官宦世家,卻能在亂世中如魚得水,一手除掉了蜀漢名將姜維、魏國大將鐘會和鄧艾。然而,命運弄人,他最終卻落得個滿門抄斬的悲慘下場。這位巫師究竟是誰?他為何能除掉三位名將?又為何會遭此厄運?讓我們一同揭開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謎團。

一、衛瓘其人

說起三國時期的名人,大家都能脫口而出諸葛亮、關羽、曹操等赫赫有名的人物。可有一個人,雖不如這些響當當的英雄那般家喻戶曉,卻在亂世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個人就是衛瓘,字伯玉,河東郡安邑縣人。

衛瓘生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恰逢曹丕篡漢自立,魏蜀吳三國鼎立之際。他的父親衛覬是曹魏的尚書,家族世代為官,可謂是根正苗紅的官宦世家。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衛瓘自小耳濡目染,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然也是飽讀詩書,才華橫溢。

然而,衛瓘並非只是一個書呆子。他年輕時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政治智慧和處世能力。你道是為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話說衛瓘初入仕途時,正值曹魏朝廷內部權力爭鬥激烈之時。年輕的衛瓘並未急於表現自己,而是選擇了低調行事,默默觀察朝中局勢。他先是擔任了尚書郎,這個職位雖不顯赫,卻能讓他近距離接觸朝廷重臣,了解朝政運作。

衛瓘聰明伶俐,很快就摸清了朝中各派系的關系。他既不倒向任何一方,也不樹敵,而是以自己的才能贏得了眾人的賞識。正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衛瓘就像一只精明的貓,在錯綜復雜的朝堂上遊刃有余。

隨著時間推移,衛瓘的才能逐漸得到重用。他先後擔任了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要職。這些職位雖然看似平平無奇,卻讓衛瓘有機會接觸到朝中最核心的機密。他就像一塊海綿,默默吸收著各種資訊,為日後的大展身手積累著經驗。

衛瓘最大的轉機來自於他與司馬昭的結識。當時,司馬氏已經掌握了魏國的實權,而衛瓘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他不動聲色地接近司馬昭,以自己的才智贏得了這位權臣的賞識。

就這樣,衛瓘獲得了司馬昭的信任,被任命為鎮西軍司、監軍,參與到魏滅蜀之戰中。這個任命可不是小事,它為衛瓘日後除掉姜維、鐘會、鄧艾三位名將埋下了伏筆。

衛瓘的性格也是他成功的關鍵。他既不像關羽那樣剛直,也不像諸葛亮那般清高,而是極具靈活性。在需要強硬時,他能雷厲風行;在需要柔和時,他又能如春風化雨。這種處世之道,讓他在亂世中如魚得水。

有趣的是,衛瓘還是一位出色的書法家。在那個時代,能寫一手好字可不僅僅是一項才藝,更是一種政治資本。衛瓘的書法功底深厚,曾得到時人的高度贊譽。這不僅為他贏得了文人雅士的好感,也為他在朝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總的來說,衛瓘就像是一個行走的謎。他有才華,有智慧,有手腕,卻又不張揚。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他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嶄露頭角,為日後的大展身手做好了準備。

二、三國末年的局勢

三國末年,天下格局已然成型。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猶如三足鼎立,看似平衡,實則暗流湧動。這個時期,魏國表面上仍是最強大的國家,但內部卻已經風雨飄搖。司馬氏家族逐漸掌控了魏國朝政,曹氏後裔雖然還坐在皇位上,卻已經成為了傀儡。

在魏國,司馬懿父子三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一步步蠶食著曹魏政權。他們以"托孤輔政"為名,逐漸將朝中重要職位都交到了自己人手中。這種權力轉移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長期的謀劃和布局。

司馬懿最初以謙恭謹慎的態度贏得了曹丕的信任,被任命為太尉。在曹叡即位後,司馬懿更是被委以重任,多次領兵征戰。他在軍事上的成功為司馬家族積累了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聲望。

司馬師繼承父親的衣缽,進一步鞏固了司馬家族的地位。他扶持曹芳登基,自己則擔任大將軍,掌握軍政大權。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還巧妙地利用了"高平陵事變",清除了以曹爽為首的反對勢力,為司馬家族獨攬大權掃清了障礙。

到了司馬昭時期,司馬家族的權力已經達到了頂峰。他不僅掌控了朝政,還開始謀劃篡魏自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國開始了對蜀漢的滅國之戰。

與此同時,蜀漢和吳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蜀漢在諸葛亮去世後,雖然有姜維繼續北伐,但國力已經大不如前。後主劉禪昏庸無能,朝政日漸腐敗。姜維雖然盡力支撐,但也難以扭轉頹勢。

吳國雖然地理位置相對安全,但內部矛盾也日益激化。孫權去世後,繼任的孫亮年幼,大權落入了諸葛恪手中。後來孫休即位,雖然有所作為,但也無法阻止吳國走向衰落的趨勢。

就在這樣復雜的局勢下,魏國開始了對蜀漢的滅國之戰。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鐘會、鄧艾等將領分兵兩路進攻蜀漢。這場戰役的結果將徹底改變三國的格局。

鐘會率領主力軍從漢中出發,一路勢如破竹。鄧艾則帶領偏師從陰平小道奇襲成都,這一舉動打了蜀漢一個措手不及。姜維雖然奮力抵抗,但終究難敵強敵。

在這場滅蜀之戰中,衛瓘作為監軍,親身參與了整個過程。他親眼目睹了蜀漢的覆滅,也見證了鐘會、鄧艾等將領的功勞。然而,衛瓘並沒有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他敏銳地察覺到了其中潛藏的危機。

蜀漢滅亡後,三國格局被徹底打破。魏國看似強大,實則內部矛盾更加激化。司馬昭借此機會,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權力,為日後篡魏做好了準備。

與此同時,吳國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孫皓即位後,雖然試圖振興國家,但已經難以扭轉頹勢。吳國的滅亡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衛瓘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政治智慧。他意識到,在這個權力更叠的關鍵時期,必須小心謹慎,既要避免卷入權力鬥爭的漩渦,又要為自己謀求更好的發展。

衛瓘的機會很快就來了。在平定蜀漢之後,鐘會、鄧艾等將領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鐘會野心勃勃,鄧艾功高震主,而姜維則心懷故國。這三位名將之間的關系,就像一個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

衛瓘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他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既除掉潛在威脅,又立下大功的絕佳機會。於是,他開始暗中布局,為接下來的行動做準備。

三、衛瓘如何除掉三位名將

在蜀漢滅亡之後,魏國朝野上下都沈浸在勝利的喜悅中。然而,衛瓘卻敏銳地察覺到了潛藏的危機。鐘會、鄧艾和姜維這三位名將,每一個都有可能成為司馬家族權力的威脅。衛瓘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既可以除掉潛在的威脅,又能立下大功。

衛瓘首先將目光投向了鐘會。鐘會作為主帥,在滅蜀之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野心勃勃,對權力的渴望已經昭然若揭。衛瓘深知,一個有野心的將領對於掌權者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他開始暗中收集鐘會的情報,尋找可以利用的弱點。

與此同時,衛瓘也沒有忽視鄧艾。鄧艾雖然年事已高,但他在戰場上的功績不容小覷。尤其是他奇襲成都,直接導致了蜀漢的覆滅。這樣的功勞足以讓任何人功高震主。衛瓘意識到,鄧艾的存在同樣可能成為司馬昭的心腹之患。

至於姜維,雖然已經投降,但作為蜀漢的忠臣,他的忠誠度始終是個問題。衛瓘深知,一個失去國家的將領,內心必定充滿了復仇的渴望。姜維的存在,無疑是一顆定時炸彈。

衛瓘開始了他的行動。他首先接近了鐘會,以監軍的身份與之頻繁接觸。在交談中,衛瓘故意提到了鄧艾的功績,激起了鐘會的妒忌之心。他還暗示鐘會,鄧艾可能會威脅到他的地位。這番話像一顆種子,在鐘會心中生根發芽。

接下來,衛瓘又轉向了鄧艾。他向鄧艾透露,朝廷對他的功勞並不滿意,甚至有人懷疑他有反叛之心。這番話讓鄧艾心生疑慮,開始對朝廷產生不滿。

衛瓘的手段可謂是高明。他並沒有直接挑撥離間,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三位名將各自的弱點和野心。他就像一個下棋高手,每一步都精心計算,目的就是要讓三人自相殘殺。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鐘會開始謀反的時候。衛瓘早已料到這一天的到來。他立即向司馬昭報告了鐘會的異動,同時也提到了鄧艾可能與鐘會勾結的"線索"。司馬昭聽聞此事,立即下令逮捕鄧艾。

鄧艾被捕的訊息傳開後,鐘會更加堅定了反叛的決心。他認為,既然朝廷已經開始懷疑功臣,那麽自己的處境也岌岌可危。於是,鐘會決定先下手為強,發動了叛亂。

就在這個時候,衛瓘又開始了他的下一步行動。他暗中聯系了姜維,向他透露了鐘會謀反的訊息。姜維聽聞此事,看到了復國的希望。他決定與鐘會合作,企圖借此機會重建蜀漢。

然而,衛瓘早已料到了這一切。他故意放任姜維與鐘會接觸,目的就是要讓兩人互相牽制。當鐘會和姜維的叛亂爆發時,衛瓘立即采取行動。他聯合當地守軍,一舉鎮壓了叛亂。

在這場混亂中,鐘會被亂軍所殺,姜維也未能逃脫,最終被擒獲處死。而鄧艾早已被朝廷下令處死。就這樣,三位名將在短短的時間內相繼落馬。

衛瓘的這一系列行動,不僅除掉了三位潛在的威脅,還為司馬昭鏟除了可能影響他篡位的障礙。這場精心策劃的陰謀,展現了衛瓘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權謀之術。

然而,歷史往往充滿諷刺。衛瓘雖然成功除掉了三位名將,立下了大功,但也因此引起了司馬昭的警惕。一個能夠如此巧妙地操縱局勢的人,無疑也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衛瓘的命運就此發生了轉折。他雖然因功被擢升,但也開始被司馬昭密切關註。這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衛瓘或許沒有意識到,他在除掉三位名將的同時,也為自己日後的厄運埋下了種子。

四、衛瓘在晉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

隨著三位名將的隕落,衛瓘的政治地位迅速攀升。他憑借在平定鐘會、鄧艾、姜維叛亂中的功勞,被司馬昭擢升為尚書。這一職位不僅使衛瓘進入了朝廷核心圈,也讓他有機會直接參與到晉朝建立的過程中。

司馬昭在掌握實權後,開始著手準備篡魏自立的大計。在這個關鍵時刻,衛瓘成為了司馬昭的得力助手。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響力,為司馬昭的行動鋪平道路。衛瓘深諳權力更叠之道,他明白,要建立新的朝代,不僅需要武力,更需要名義上的正統性。

為此,衛瓘建議司馬昭采取漸進策略。首先,他提議司馬昭接受魏帝曹奐的九錫之禮。九錫是古代帝王賜予大臣的最高榮譽,通常被視為禪讓的前奏。這一舉動既彰顯了司馬昭的權威,又為日後的篡位做了鋪墊。

在接受九錫之後,衛瓘又建議司馬昭進一步鞏固權力。他提出了"設五等爵"的建議,即在現有爵位系統之上,增設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這一舉措不僅強化了司馬氏的統治,也為日後的分封制度奠定了基礎。

衛瓘的政治智慧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充分展現。他深知,要順利完成改朝換代,必須得到士族階層的支持。因此,他積極推動司馬昭與各大士族建立聯盟關系。衛瓘利用自己的人脈,多次組織司馬昭與王導、庾亮等名士會面,討論國家大事,為晉朝的建立贏得了廣泛支持。

然而,就在晉朝即將建立之際,意外發生了。司馬昭突然病逝,其子司馬炎繼承了父親的權力。這一變故本可能影響到政權更叠的行程,但衛瓘的應對再次展現了他的政治才能。

衛瓘迅速調整策略,轉而全力輔佐司馬炎。他向司馬炎建議,應當加快篡位的步伐,以免夜長夢多。在衛瓘的建議下,司馬炎很快接受了魏帝曹奐的禪讓,正式建立晉朝。

晉朝建立後,衛瓘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位列三公之一。他參與制定了晉朝的政治制度,包括官制改革、土地政策等。衛瓘主張實行"占田制",即按照人口數量分配土地,這一政策有效緩解了土地兼並問題,為晉朝初期的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在文化方面,衛瓘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提倡恢復漢代的禮儀制度,編纂【晉禮】,為晉朝的禮制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他還支持文學創作,多次舉薦才俊,為晉代文學的繁榮做出了貢獻。

然而,衛瓘的政治生涯並非一帆風順。隨著晉朝的穩定,權力鬥爭也日益激烈。衛瓘雖然功勛卓著,但也因此引起了皇帝的猜忌。他曾多次被貶官外放,又被召回朝廷,政治命運起起落落。

盡管如此,衛瓘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次上書建言,提出治國良策。在處理邊疆問題時,衛瓘主張采取懷柔政策,避免不必要的軍事沖突。這一建議得到了晉武帝的采納,為晉朝初期的邊疆穩定做出了貢獻。

衛瓘在晉朝建立過程中的作用,不僅體現在他的政治才能上,更體現在他的遠見卓識上。他深知,一個新建立的王朝,最需要的是穩定和發展。因此,他始終致力於建立一個強大而有序的中央集權制度,為晉朝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然而,歷史的發展往往出人意料。衛瓘雖然為晉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但最終卻難逃政治鬥爭的漩渦。他的命運,也成為了那個動蕩時代的一個縮影。

五、衛瓘的悲劇結局

衛瓘在晉朝建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隨著新朝的穩固,他的政治命運卻開始走向下坡路。晉武帝司馬炎雖然繼承了父親司馬昭的事業,但他對衛瓘的態度卻與其父大不相同。

起初,晉武帝對衛瓘還算倚重。泰始元年(265年),衛瓘被任命為尚書右仆射,參與朝政。然而,衛瓘的政治才能和影響力很快引起了晉武帝的猜忌。泰始二年(266年),衛瓘因"專權"之罪被貶為郡守,遠離朝廷中心。

這次貶謫對衛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然而,他並未因此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地方任上,衛瓘勤政愛民,政績卓著。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善農田水利,鼓勵農業生產,使當地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

衛瓘的政績很快傳到了朝廷。泰始四年(268年),晉武帝將衛瓘召回朝中,任命他為司空,位列三公。這次復出,衛瓘更加謹慎。他深知朝廷中暗流湧動,各方勢力角逐激烈。

然而,衛瓘的謹慎並未能使他避開政治漩渦。泰始六年(270年),一場針對衛瓘的政治風暴悄然醞釀。當時的尚書仆射荀勖,一直對衛瓘心存不滿。荀勖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影響力,開始暗中打擊衛瓘。

荀勖首先從衛瓘的家族入手。他向晉武帝進讒言,稱衛瓘家族勢力過大,可能威脅到皇權。同時,他還指責衛瓘在任上結黨營私,蓄養私兵。這些指控雖然缺乏實質證據,但卻引起了晉武帝的高度警惕。

面對這些指控,衛瓘選擇了沈默。他認為,清者自清,只要堅持正道,終會得到皇帝的認可。然而,他低估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泰始七年(271年)春,晉武帝下令徹查衛瓘家族。調查結果顯示,衛瓘家族確實擁有大量土地和私兵。盡管這在當時的士族中並不罕見,但在荀勖等人的渲染下,卻成了衛瓘謀反的證據。

同年夏,晉武帝下令逮捕衛瓘。衛瓘被囚禁在京師,接受嚴密監視。在獄中,衛瓘多次上書辯白,但都石沈大海。他的政敵們趁機落井下石,不斷向晉武帝進讒言,使得衛瓘的處境愈發艱難。

泰始八年(272年)春,晉武帝最終做出了處置衛瓘的決定。衛瓘被剝奪所有官職和爵位,流放到遠離中原的交州(今越南北部)。這個決定實際上宣告了衛瓘政治生涯的終結。

衛瓘在前往交州的途中,遭遇了更大的不幸。據【晉書】記載,衛瓘在路過荊州時,被當地官吏以"圖謀不軌"的罪名扣留。隨後,一封來自京師的密詔送達荊州,命令就地處決衛瓘。

就這樣,這位曾經呼風喚雨的政治家,在荊州的一個偏僻角落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衛瓘的悲劇,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政治鬥爭殘酷性的寫照。

衛瓘死後,其家族也遭受了牽連。他的兒子們被剝奪爵位,流放邊遠地區。衛氏家族由此衰落,再也不復往日榮光。

然而,歷史往往充滿諷刺。在衛瓘死後不久,晉武帝似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多次在朝堂上表示對衛瓘的追悼之意,甚至下令修建衛瓘的陵墓。但這一切,對於已經逝去的衛瓘來說,都為時已晚。

衛瓘的一生,從輝煌到悲劇,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了魏晉時期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他的才能讓他登上權力的頂峰,卻也因此招致禍患。在權力的遊戲中,即便是最精明的玩家,也難免成為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