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專訪丨呂航:漢末三國歷史中的「生而為人」

2023-12-07歷史

一直以來,「三國」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這一方面歸功於小說【三國演義】,另一方面,有關「三國」的衍生作品不勝列舉,特別是其中的影視化表達,更令國人很難不知「三國」。在歷史學領域,有關「三國」的史作同樣多如牛毛,其中既有呂思勉等人寫就的【三國史話】,以北宋袁樞【通鑒紀事本末】為藍本的【柏楊品三國】,也有因央視【百家講壇】一炮而紅的易中天【品三國】。即便是近些年來,有關「三國」的學術和通俗創作也全方位展示了這一歷史時期的諸多面向。

正如柏楊所說:「歷史畢竟不能全然被‘演義’或‘戲曲’取代,而必須有一種恰當的史學表達方式,才能夠彰顯它的史實與光芒。」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三國史具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從公元190年開始,到公元280年為止,這段不足百年的歷史,成為了許多人理解中國歷史的關鍵點。一句出自【三國演義】之中的經典話語,「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為許多人對中國歷史最為淺顯直白的認知。

但混雜了演義故事和民間傳說的三國歷史,它的本來面目究竟為何?當被戲劇化、臉譜化為「魏蜀吳」「劉關張」「白臉曹」「大小喬」的三國故事為我們所津津樂道的同時,該如何還原歷史真相?流傳至今而不衰的三國歷史,究竟有哪些迷人之處?

抱著對三國歷史的特殊情愫,呂航寫下了【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一書,講述了漢末三國時期那些堅守道義、追求理想、氣度恢宏的英雄故事。在呂航看來,這些可歌可泣、永不言敗的人生,譜寫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史詩,「無論‘曹劉’,他們的光都如群星閃耀於歷史的天空;無論成敗,他們都曾為改變命運而殊死搏鬥。」

呂航,一位對歷史充滿溫情與敬意的創作者。

三國歷史人物的精彩性打動了我

新京報:創作【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這本書的初衷是什麽?為什麽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會如此吸引你?

呂航: 一方面,我從小對漢末三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小時候,我讀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就是【三國演義】,被三國英雄故事深深吸引。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我又閱讀了【三國誌】【華陽國誌】等史書,發現史料中的三國,其實更加精彩。

我寫這本書,主要想把漢末三國時期的英雄精神寫出來,把這種「生而為人」的進取精神寫出來。同時,我嘗試以新穎視角,對漢末三國歷史進行重新解讀。我覺得,【三國演義】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說,【三國誌】【後漢書】也都是非常經典的史書,我希望把兩者的優勢結合,透過對史料的全新串聯組合,讓非虛構的三國歷史生動起來,具有連貫精彩的故事性;以一種全新的開啟方式,重新審視這段波瀾壯闊、信仰光芒四射的歷史。

新京報: 在閱讀【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的過程中發現,你在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描寫時,都提到了個人品質,以及他們對自我命運的把握。從這個角度而言,這些三國歷史人物,最為打動你的地方是什麽呢?

呂航: 這個問題,從小的方面說,是整個三國歷史人物的精彩性打動了我。從大的方面說,這種英雄精神,或者說人類精神,這種孜孜不倦的進取精神打動了我。還有包括其他的道義也好,道德也罷,都是挺能打動我的故事。

【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呂航 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23年4月版。

比如司馬芝陪著母親躲避戰亂,這樣的故事【三國演義】裏是沒有的。司馬芝與母親前往荊州躲避戰亂,途中不幸遭遇強盜,同行的人都把老弱丟下不管,只顧自己逃命,只有司馬芝守護在母親身旁。強盜拔刀想要砍他,司馬芝邊叩頭邊說:「你們殺我吧,但請放過我的老母親。」強盜們面面相覷,不禁感慨:「此人孝子,殺之不義。」史書裏記載的這八個字,讓我在閱讀【三國誌】時,被司馬芝的這種「孝」深深感動了。

我覺得一個好的故事應當具有傳播性,所以我把那些好的故事提煉出來。郭淮和他妻子的夫妻之情,同樣也很感動我。在司馬懿平叛淮南之亂的第一次,叛亂的領頭人叫王淩,王淩有一個妹妹嫁給當時的西北名將郭淮為妻。司馬懿殺掉王淩之後,派人前往西北要王淩的妹妹回洛陽受刑。郭淮看著妻子被抓走,內心十分煎熬。作為一名地方官員,他首先是下級,當時的司馬懿權傾朝野,他當然不能對抗。從軍事才能上,他更加不能對抗司馬懿,因此,郭淮只能選擇讓妻子被帶走。但在內心的反復煎熬下,郭淮還是作出了決定,把被帶走的妻子追回來。這個時候,郭淮所面臨的已經是死亡了。

郭淮毅然追回要去洛陽受刑的妻子,還給司馬懿寫了封信,「我的五個孩子悲痛欲絕,舍不得他們的母親。如果他們的母親死了,我就會失去五個孩子。如果五個孩子沒了,也不再有我郭淮。」史書上沒有寫司馬懿拿到信件之後的心理狀態。我想,司馬懿一定反復思量了很久,從史書上看到的結果,就是司馬懿作罷。

還有一個令我感動的就是傅燮,傅燮將軍在漢末也是一位比較有名的將軍,但在【三國演義】裏並沒有把他的故事說出來。

當時涼州已經失守,被叛軍所攻占,該投降的都投降了,該倒戈的都倒戈了,作為漢陽太守,傅燮就帶著殘余的老弱殘兵,固守孤城。就在這種局勢之下,發生了整個軍事史上非常神奇的一幕,受過傅燮將軍厚恩的數千名胡騎,齊刷刷跪在城外,聲淚俱下地懇求孤立無援的傅燮放棄抵抗,並承諾護送其回到家鄉。這個時候,明明生就在眼前,但傅燮依然選擇與城池共存亡,還說了一番慷慨激昂之話,這就是【後漢書】裏所記載的,「世亂不能養浩然之誌,食祿又欲避其難乎?」隨後傅燮帶領士兵出城列陣,最終得償所願,盡忠報國,戰死沙場。在漢末三國歷史中,諸如此類的例子特別多。

史料中的演繹,有其精彩的地方

新京報:你剛才提到最早引發自己對三國歷史感興趣的一本書是【三國演義】,作為一本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虛構的情節。而【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是一本非虛構類作品。你是如何看待歷史史料和演義故事之間的關系的呢?

呂航: 我覺得各有千秋。小說進行演繹,是為了讓中國文化當中的忠義孝臉譜化,使其更加分明。作為小說而言,這樣做是無可厚非的,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這種演繹的方式。

當我開始閱讀【三國誌】【後漢書】等時,已經上大學了。我發現,這些真正的史料,其實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其中也有演繹的成分。甚至可以說,史料中的演繹,有其精彩的地方。

電視劇【三國】(2010)劇照。

我認為,如果可以全部用史料搭成一個平台,卻又使整段歷史具有故事的連貫性和影響力,這可能是整個三國歷史的突破點所在。

新京報:書中有一些具體的例子嗎?

呂航: 比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他被立成了一個神:忠義、神武,方方面面都是完人,整部書中也給他添加了很多故事劇情。但從史料中進行還原,比如關羽的經典故事「過五關斬六將」在歷史當中肯定是沒有的,「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也都是沒有的。

即便是最後「敗走麥城」,實際發生的故事也和歷史小說之中的描述是完全不一樣的。戰役失敗的原因,實際上是他自己沒有把握住機會,不斷失誤,導致了最後荊州的失守,而不是所謂的「大意失荊州」。這部份的史實,和小說中對關羽的塑造完全不一樣。還有劉備也是如此。將這些人物置於史料之中,對他們的解讀,跟【三國演義】是有很大區別的。

再舉個例子,比如曹操。在【三國演義】之中,曹操是一個「白臉化」式的人物。但在史料之中對曹操的記載,按照他真實的所作所為來定位他,其實在前期,特別是公元193年以前,他確實是盡心竭力想要匡扶漢室,想做大漢名臣的。包括發展到後來,尤其是在迎天子之前,他都還是想要幫扶漢室。但在這之後,隨著權力的回升,加上他思想的轉變,以及赤壁之戰失敗的刺激,他才走上了權臣,也就是篡位之臣的道路。這跟【三國演義】中一開始就是「白臉化」人物是完全不一樣的。曹操一開始是一個忠臣。

「亦正亦邪」是我看待曹操的一個觀點

新京報:剛才聊到了曹操。在歷史人物之中,曹操確實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性的人物,關於他的研究也非常多。你是如何看待世人對曹操的評價呢?

呂航: 這個就比較復雜了。有的人認為曹操是英雄,有的人認為曹操是奸雄,有的人認為曹操還蠻可愛的,眾說紛紜。

我在【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的最後一章,曹操之死那一節,對曹操的一生進行了總結。這一節的標題其實就是我對曹操的認知,就是「亦正亦邪」,他既有溫情,又有殺戮,既有對恩人的感恩,也有對恩人的不感恩。他做事的方式也是忽左忽右,確實是非常難以定性的。所以「亦正亦邪」也是我看待曹操的一個觀點。

新京報:【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的故事是從曹操開始的。這樣的安排是出於什麽樣的考慮呢?

呂航: 是這樣的。這本書我定的時間是從公元174年到公元234年,這也是【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在結構上與【三國演義】的重大區別。【三國演義】從黃巾起義開始,一直到公元280年晉朝一統三國為止,這是它大致的時間軸。但我是以公元174年曹操出仕作為起點,到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作為結點,這其中也插敘了吳的滅亡和蜀的滅亡,但都只是點到為止。

我主要是考慮到曹操是三國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絕對是排在前三的人物,這是其一。其二,曹操出來的史即時間也是比較早的,所以前兩章全是曹操的內容。同時,我也挺喜歡看金庸小說的,因此也借鑒了金庸老先生在【天龍八部】當中的結構,也就是虛竹、段譽和喬峰三個主角的出場並不集中。

電視劇【三國】(2010)劇照。

其實按照劉備的時間軸來看,在前兩章的時候,劉備完全可以出場,但前兩章的內容之中,卻沒有「劉備」這兩個字。一直到第三章之後,我才把時間軸點再拉回來。公元175年,從劉備賣草鞋開始講起,諸葛亮也是一直到第五章才出來。我想形成這樣一種英雄的接力,按照他們在通史中大致的時間和壽命,在書中安排好章節,每一個章節和章節之間,總有一些新的英雄出來,將這本書完完全全串聯起來。

新京報:你是如何評價和看待劉備的呢?

呂航: 和曹操一樣,在第六章的時候,我專門寫了劉備之死。在這一章中,有一個小節,我起了一個標題,也代表了我對劉備的看法。不論是說劉備是好人,還是說劉備「仁義」,又或者說劉備其實是裝的,是表面「仁義」,實際內心比曹操還黑。學界也好,愛好者也好,大家對劉備的認知分歧是不亞於曹操的。我並不會把劉備定義為「仁義」或者假裝「仁義」。我從他的性格和品質上,從他的精神上去濃縮和定義,這也代表了我對這個人的看法,那就是百折不撓。無論這個人「仁義」,還是「不仁義」,他肯定是一個百折不撓的人。

劉備在公元211年以前,也就是竊取益州以前,總體上來講,他是仁義的。到公元211年以後,無論是從整個人生經歷來看,現實對他的長期摧殘,還是他當時年齡比較大的情況,總之心態上已經有些急迫了。導致他從「仁義」的角度,開始向權霸的角度轉化,這是一個比較微妙,也錯綜復雜的過程。從是否「仁義」的角度,極難界定劉備一生波瀾壯闊的經歷,但不管怎麽說,他都是一個百折不撓的人,所以我用這個詞語來定義他的一生。

電視劇【三國】(2010)劇照。

非虛構必須按照事實去寫,按照史料去寫

新京報:三國史研究最為重要的史料就是【三國誌】【後漢書】等史書,【青梅煮酒:三國群星閃耀時】一書中提到的很多人物和故事,也來自於其中。此外,書中也提到了一些民間傳說和故事。比如書中有一個殺故交呂伯奢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提及,而且被認為是一個千古謎案。書中你透過【魏書】【魏晉世語】【異同雜語】等史料,對曹操的殺人動機進行了研讀。那麽,你如何進行史料的整理呢?是否可以分享一些關於史料取舍、判斷真偽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還發現了一些什麽有趣的故事嗎?

呂航: 其實沒有什麽特別好的辦法。只有不停地翻閱、多讀。【三國誌】也好,【華陽國誌】也好,只有透過大量地閱讀,這是其一,也就是直接讀史書。另外,也有許多研究三國的經典著作,這些名家名作也不容錯過。

電視劇【三國】(2010)劇照。

這本書的定位是非虛構通俗歷史題材。對史料的判斷,確實是一件很傷腦筋的事情,因為像【三國誌】本身就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觀點,到底選擇哪個?

在沒有得到決定性支撐或者大多數史料支撐的情況下,也就是所有史料都處於「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我不會作出選擇和判斷,而是把這些史料列出來,進行一些探討和分析。對於呂伯奢事件,這就是一件千古謎案。之所以成謎,不是因為史料記載不清,而是史料記載很清楚,卻各不相同。【魏書】表示,「從數騎過故人成臯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魏晉世語】表示,「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異同雜語】表示,「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這三個版本,一致的是曹操殺了故交呂伯奢的家人,但殺人動機各不相同。

再比如說劉備。劉備前期在【三國誌】中的記載非常少,而且也存在沖突。有人認為劉備先去攻打黃巾,有人認為他先去攻打張純。對於這一部份的史料,我將兩者進行了融合。在我看來,劉備打黃巾和打張純並不矛盾,從時間上來看,他完全有時間打了黃巾,再去打張純。這其中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史書記載,劉備去平定張純叛亂,受了重傷,於是他就裝死。等叛軍走了以後,才被友人救走。這個故事也是大家很少提及的部份,尤其是在【三國演義】中,為了維護劉備的形象,像這種打仗裝死的事情就被遮蔽掉了。

還有一個刺客刺殺劉備的故事。當時劉備以為刺客是來投靠自己的一位壯士,就用好酒好肉伺候,推心置腹地交談,最終這位刺客被劉備所感動,將已被胸膛暖熱的匕首拿出,扔在地上,和劉備說,自己被劉平所差遣前來刺殺,但被劉備所折服。

一些人認為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中是不存在的,但我認為,以劉備的為人和他前期的行為方式,這樣的故事非常有可能發生,所以我也進行了選擇。

新京報:在你看來,一部非虛構作品,最為重要的是哪些東西呢?

呂航: 非虛構寫作,最為重要的當然是不能虛構。你可以有一些合理的推斷,但這些推斷,不能言之鑿鑿的將其寫出來,只能將其作為史料的合理推測,當做一種可能性提出,供大家判斷和參考。無論是為了行文方便,還是為了故事性,我們可以針對史料進行大量的研究和分析,但將其呈現在書中之時,不能直接把自己的推理寫成定論,這屬於走「熟料」了。

比如董卓和董太後兩人之間,到底是漠不相關,還是存在有某種聯系?關於這一點我進行了思考和研究,史料記載:「(董卓)外有董旻、(董)承、(董)璜以為鯁毒」,其中,董旻是董卓的親弟,董璜是董卓的親侄子,董承夾在他們兩人之間,關系和董卓也遠不了。還有一個史料記載,「董承,漢靈帝母董太後之侄」,透過這兩條史料的支撐,其實可以推斷董卓與董太後之間似乎存在某種血緣聯系。但具體是什麽樣的聯系,我不知道,也不好推斷,史料上沒說。我覺得這正是非虛構非常關鍵的一點,不能打著非虛構的名義進行演義,尤其是進行結果性或者關系性的重大演義。非虛構必須按照事實去寫,按照史料去寫。

新京報: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閱讀、了解三國歷史的意義是什麽呢?

呂航: 我覺得閱讀的意義可能在於從中讀出中國文化中的英雄精神,或者說人類精神。哪怕是三國這種亂世,仍然可以從中讀出這種可敬可嘆的精神,比如說仁義道德,比如說夫妻之情,比如說家國大義。我覺得這是讀史非常重要的一點,讀三國歷史也是如此。三國在中國整個歷史過程中,是非常精彩的一個階段,它其中所展現的感人故事非常之多,非常有可讀性,對於今天的現實也有著借鑒意義。比如前面提到的司馬芝和郭淮的故事,現在讀來,仍然令人觸動。

采寫 / 何安安

編輯 / 李陽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