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徐向前「獨斷專行」,偉人表示下不為例,卻將一偏師變全軍王牌

2024-04-17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9師是我軍序列中一支聲名顯赫、戰功卓著以及極為特殊的部隊,是我軍之中唯一一支擁有師旅級光榮稱號的部隊,被稱為「光榮的臨汾旅」。

在解放戰爭期間,「臨汾旅」乃是晉冀魯豫第八縱隊第23旅。在全軍序列之中,23旅是不折不扣的小字輩,其前身是1937年12月在曲沃組建的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3縱隊,是山西新軍的重要組成部份。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初期,23旅一直作為地方部隊存在,其戰鬥力遠不如那些同在晉冀魯豫解放軍的「兄長們」。劉鄧大軍率12萬主力遠征大別山後,23旅和其他6萬余地方部隊留了下來,並在徐向前的指揮下,與山西軍閥閻錫山展開了激烈的搏殺。而真正讓23旅揚名的,還要數1948年3月的臨汾戰役了。

相比於孟良崮、威遠堡、羊山集、豫東等戰役,臨汾戰役的知名度不是很足。在這場戰役中,徐向前兵團消滅的主要是閻錫山的地方派系部隊,而且徐的部隊也不在四大野戰軍中。因此導致這場戰役的意義經常被人低估。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場戰役,解放軍雖然還是能獲勝,但會勝的比較艱難,損失會更多。對於這一點,毛澤東是洞若觀火的。

1948年6月1日,毛澤東在【關於遼沈戰役的電報】原文中寫道:

「徐向前同誌指揮之臨汾作戰……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勝利。」

自劉鄧大軍千裏躍進大別山後,國共內戰的局勢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在我軍如同暴風一般的攻勢之下,國民黨如同被亂拳襲擊的老師傅,被揍得鼻青臉腫、顧此失彼、左支右絀、狼狽不堪。

在野戰中,國民黨軍已漸漸不是我軍的對手。他們所能依仗的,只剩下他們的守城能力。由於我軍缺乏重武器,因此當我軍面對敵人的堅固據點時,一直沒有什麽好辦法,例如在四平戰役、南麻臨朐戰役,我軍都損兵折將,吃了大虧。

正因為如此,蔣介石才提出「以點控線,以線恢復面」的戰略方針。在他看來,國軍只消守住一些堅固據點,然後以這些據點控制各大交通線。然後將這些交通線化為勒住我軍脖子的絞索,最終迫使我軍結束根據地。

因此要擊破國民黨軍,就必須擊破其擁有堅固工事的要點。只要能攻破其堅固的據點,不僅能擊破蔣介石「點線面」之戰術,同時還能大大瓦解國民黨軍的士氣。在以往,國軍只要退入堅城就能獲得安全。但我軍只要能夠捅破堅固據點這層窗戶紙,國軍無論退到哪裏都不會安全。因此,攻破堅固據點,成為我軍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

然而諒誰也沒想到,率先攻破堅固據點並非擁有眾多重炮的東北野戰軍,也非能夠得到大連建新工廠炮彈支援的華東野戰軍。而是徐向前所率領的一支偏師。

臨汾,位於山西省南部同蒲鐵路線上,是汾河下遊的物資集散地和晉南的戰略要點。臨汾城依托自然地形,建在一個大土丘上,內高外地、城高壕深,好像伏在汾河東岸的一頭黃牛,因此俗稱「臥牛城」。

臨汾城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出奇的是這個城市從未被敵軍正面攻破過。闖王李自成橫行天下,其所攻破的名都大邑何止數十。但面對臨汾城,李自成即使用盡渾身解數,卻依然奈何它不得。

到了解放戰爭期間,臨汾城成為閻錫山在晉南唯一能夠立足的據點,成為我軍必須拔掉的一顆釘子。在臨汾城內,國民黨仍擁兵2.5萬,指揮官是閻錫山的死黨——梁培璜。

閻錫山的晉軍野戰能力一般,但防守能力在國軍之中卻都是能排得上號的。為了防守臨汾,梁培璜可謂是煞費苦心,他搜刮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4道完整的陣地,由各種碉堡、明暗火力點、外壕、電網、地雷等障礙物構成,各個火力點之間形成嚴密的交叉火力。

其中防禦陣地的核心是臨汾城的城墻,其墻體之厚甚至能跑吉普車。為了加強防禦力,晉軍官兵還將城墻部份挖空,形成火力點以及防炮洞,使整體防禦變得更加堅固。

面對如此堅固的防禦,梁培璜曾得意地說:「八路軍作戰,向來是以少勝多,我們把臨汾城周邊工事,築城東方的馬奇諾,也來個以少勝多。」

1948年2月3日日,徐向前主動上報中央軍委,決定親自拔掉臨汾這顆硬釘子。在中央軍委的批準下,徐向前就任前方指揮所司令員,統一指揮第8、第13縱隊以及晉綏軍區2個旅、太嶽軍區的8個團,共約5.3萬人。

兵法有雲:「十則圍之」。而徐向前的攻城部隊,也不過比守城部隊多一倍。由於重裝備缺乏,攻打地勢險要的臨汾城簡直猶如天方夜譚一般。徐向前兵團必須研究出「無炮攻克堅城」的方法。

事實在1947年5月,徐向前已經做過了這樣的嘗試。運城本是閻錫山在晉南的另一座堅城,我軍曾兩打運城,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在第三次攻打運城時,23旅工兵發明「土行孫戰術」,也就是將地道挖掘到敵人的城墻下,然後用炸藥將敵人的城墻給爆破掉。最終,23旅的工兵們成功將3000斤炸藥埋在了敵人的城墻之下,最終爆破成功。

運城解放後,徐向前考慮到23旅是「最先開啟口子」的部隊,立下了頭功,因此感嘆道:「23旅貢獻真大,應當授予運城旅的稱號。」然而按照我軍規定,兵團一級的單位沒有權力直接授予部隊以榮譽稱號,而且授予旅級單位以稱號,我軍並無先例。因此徐向前決定將此事押後,等臨汾戰役結束後再說。到時候,23旅授予「運城旅」,率先攻破臨汾防禦的部隊授予「臨汾旅」。

然而出乎徐向前預料的是,23旅不僅攻破了運城,同時又成為第一個在臨汾開啟缺口的部隊。

臨汾戰役開始後,徐向前將東關列為我軍進攻的要點。東關城墻高11公尺,上寬6公尺,厚度11公尺, 守軍為第66師全部及補訓1團共4000余人,有山炮5門,120公釐迫擊炮3門,82公釐迫擊炮14門。在我軍攻打東關之前,守軍為發揮火力,把東關緊靠城墻的房屋全部拆除,形成了一片開闊地帶。

3月23日,我軍對東關發起了猛攻。然而由於敵軍占盡了地利,導致我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我軍的攻勢連連受挫,據點在我軍爭奪後,又被守軍反復奪回。到了27日,連24旅旅長王墉都中彈犧牲了。

徐向前見狀,立即叫停了進攻,重新整頓部隊、總結教訓。3月31日,徐向前親自召開作戰會議。在會上,徐向前提出

「坑道是對付這個敵人最好的辦法」,「我們要用「土行孫」的辦法打臨汾城。」

為此徐向前又提出了「臨汾旅」的提議,誰能率先攻入臨汾城,誰就能獲得「臨汾旅」的光榮稱號。前指調整了部署,將23旅調往了東關。

對於「土行孫」戰術,23旅可謂是輕車熟路。從4月2日開始,23旅從東關小北門為中心,開始向東關城墻掘進,同時展開外壕爭奪戰。

到了9日,23旅已經成功挖出了4條破城坑道,37旅也挖成了2條。當夜,23旅挑選了120人組成裝藥隊,將9000公斤炸藥分別埋入3條坑道之中。此時的東關守軍,已經如同坐在一座即將引爆的火山之上。

月10日12點,23旅官兵點燃了引信,只聽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炸,東關城墻連同數百名敵軍一同被炸藥送上了天。23旅68團3營、69團1營趁機發動進攻,沒費多少力氣便攻占了東關。

東關被攻克後,徐向前命令23旅官兵「大睡三日」。敵人還未全部消滅,勇士們必須好好休息。

東關被占,梁培璜恐慌至極。為了穩定軍心,梁培璜祭出所謂的「八殺令」,凡是退卻、遲延、不肯支援者,皆槍決。

為了對付我軍的坑道戰術,梁培璜也是煞費苦心。一方面,梁培璜招來空軍,反復轟炸我軍好不容易挖好的坑道。在連續轟炸之下,大量解放軍戰士被活活埋進土裏,壯烈犧牲。

同時,梁培璜還組織反坑道作戰,命令由狙擊手和工兵組成反坑道部隊,在城東、南、北三面沿城墻腳下以及外壕外沿挖Y和T字型戰壕,僅從東大門到東南城角630公尺寬的區域,就挖設了36條反坑道。

為了發現我軍的坑道,敵人在己方坑道設定聽音缸,監聽我軍挖掘坑道的情況,然後與我軍對挖,用爆破手段摧毀我軍的坑道。我軍挖幾條,敵軍就炸幾條。兩軍在坑道內時不時地短兵相接,殺得血流成河。

到了5月1日,敵人已經摧毀了我軍24條坑道,唯獨只剩23旅從太嶽軍區手中接來的3條坑道仍在挖掘。

到了15日,經歷了艱苦卓絕的奮戰。23旅的工兵終於挖出兩條均長110公尺的坑道,並一直延伸到臨汾城墻的地基之下。16日下午,坑道完成了藥室的構築。然而敵人並不愚蠢,他們也察覺到了我軍的動靜,並向我軍坑道方向對挖。一旦敵軍對挖得逞,後果不堪設想。

狹路相逢勇者勝,既然敵軍對挖,就將此敵連同城墻一起炸飛天。17日12時,我軍分別在兩處坑道裏填埋了6200公斤以及3000公斤炸藥。同時23旅突擊團在右,24旅突擊團在左,均做好了突入城池的準備。

當天19時,3顆訊號彈騰空而起,我軍工兵點燃了引信,隨著天崩地裂般的聲響,城墻被炸開了兩個30公尺寬的大豁口。其爆炸威力之大,甚至波及了我軍前方的敢死隊員。

爆炸聲結束後,23旅68團、69團和24旅71團組成的兩支登城突擊隊迅速登上城墻,向城墻兩側和縱深發展。巨大的爆炸,不僅炸死了大量敵軍,還把附近的守敵都震懵了。到了當天淩晨12點,我軍全殲守軍,臨汾戰役結束。2.5萬敵軍連同守將梁培璜、徐其昌等人均被殲滅以及活捉。

臨汾解放後,使呂梁、太嶽兩大軍區連成一片。更可貴的是,徐向前兵團利用近乎於原始的方法,發揮坑道爆破的絕大威力,炸開了敵軍堅固的碉堡、城墻,使突擊部隊得以登城破寨,解決了我軍缺乏炮火的難題。

此時遼沈戰役正在進行,東野大軍面臨「破城難」的困難。因此周恩來命令作戰部長李濤,將【臨汾戰役坑道作業經驗介紹】通報了東北野戰軍全軍,供他們參考。

臨汾被攻克,說明蔣介石「點線面」戰略已經難以實施,我軍已經具備了攻破堅城的能力。面對我軍的攻勢,國軍不僅「線」無法確保,連「點」也無法堅守,更何況守面了。

徐向前攻克臨汾後,又趁熱打鐵地發動了晉中戰役,殲敵100370人。隨後,徐向前橫掃晉中、晉北諸城,閻錫山在山西僅剩太原孤城一座了。

不僅如此,臨汾戰役還改變了華北解放戰爭的面貌,徹底地震懾和鉗制了傅作義集團,使其不敢將兵力投入到華東以及東北戰場。

然而誰也又能想到,如此輝煌的戰績,是徐向前帶領6萬偏師達成的。在徐向前看來,23旅在運城和臨汾立下了大功,不嘉獎是不行的。

於是徐向前和副司令員周士第、兵團宣傳部長任白戈,先斬後奏,授予23旅「光榮的臨汾旅」稱號,並將此決定上報給中央軍委。

當時在陜北王家灣協助毛澤東指揮的周恩來,接到了徐向前的電報後,批示軍委作戰部長李濤復電同意。其後,又將詞典寶轉交毛澤東、任弼時批示同意,並報在陜北的中央軍委機關陸定一、楊尚昆、傅鐘等同誌傳閱,還抄送給到達石家莊的劉少奇以及朱德。由此,授予23旅以「臨汾旅」稱號,得到了中央五大書記的一致認可。

然而毛澤東同時也認為,授予23旅以「臨汾旅」稱號雖然很必要很妥當,也符合解放戰爭全域形勢,但不宜再用此法。他在1948年7月12日致電華北軍區:

「關於臨汾旅旗幟事,軍委已刪(即6月15日)以復電徐周任,電文如下,授予8縱23旅「臨汾旅」旗幟事,可照你們決心了的做,以後不宜再用此法,因中國革命是長期戰爭,攻擊大城市的參戰部隊甚多,且在野戰中殲敵有功的部隊更多,這種方式容易造成少數部隊突出,多數向隅的現象」。

解放戰爭是長期的,「師級榮譽」稱號不能隨意授予,不能使其泛濫化。毛澤東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由此,「臨汾旅」成為我軍之中唯一一支擁有榮譽稱號的師(旅)級部隊,中國革命過程中僅此一例。

其後臨汾旅被改編為179師,隨60軍一起歸於一野編制。同年12月,轉歸二野指揮,一同進軍大西南。1951年春,179師改編為誌願軍第179師,跟隨第三兵團一起入朝作戰

179師先後參加了第五次戰役、1952 年東線魚隱山地區冬季防禦作戰、1953 年夏季進攻戰役等。1953 年5 月,536 團 8 連反擊松樹梁高地戰鬥激戰 8 晝夜,殲敵 1500 余人,被誌願軍總部、60 軍樹為小型反擊戰典型戰例。

6 月,535 團反擊 902.8高地,與 181 師參戰部隊在敵陣前實施 3500 人大潛伏,共同創造了我誌願軍防禦作戰以來對堅固陣地之敵進攻一次就殲敵一個團大部的範例。

回首戰爭年代,臨汾旅在抗戰中誕生,在解放戰爭中成長,在抗美援朝中壯大,大小戰鬥600余次,攻克城池19座,殲敵8萬多人。在臨汾旅面前,就沒有功不克的城池。同時,部隊在戰爭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臨汾旅付出了1.8萬人的傷亡。

英雄寫青史,鐵血鑄輝煌。如今的臨汾旅依然是我軍的王牌,更是我軍首批十大戰備值班室之一。是中國陸軍的視窗。臨汾旅將在勝利的旗幟之下永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