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施瑯收復台灣始末

2024-03-04歷史

本文講述施瑯收復澎湖台灣的始末過程。

澎湖海戰圖

施瑯的進攻方略是澎湖為台灣之咽喉,先取澎湖,再取台灣。康熙二十一年四月,施瑯練兵完成。十一月官兵戰船齊集平海(今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下轄鎮),只等風信進攻。等什麽風信呢,等南風。

為什麽等南風?

此前施瑯主張南風進攻,姚啟聖(時任兩廣總督)和朝中大臣堅決主張北風進攻。施瑯主張說:北風剛硬,驟發驟息,難以預料;南風柔和,風輕浪平,將士沒有暈船暈眩的癥狀,用南風進攻,處於上風上流,勢如破竹,用南風甚為穩當。

施瑯命總兵董義、曾成、左營遊擊阮欽為率領1000多名官兵,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四前往澎湖偵查敵情,初五日到澎湖貓嶼島,初六黎明遇到劉國軒水軍,害怕眾寡不敵沒有接戰主動回航了。初八日回到廈門。

透過此時偵查行動,證明南風天進攻暢通無阻,遂定下南風進攻的策略。

海戰圖

風信沒有到,施瑯多次試探。

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施瑯官兵船只齊集平海,等待南風。施瑯多次帶領水師出海操練,風信到,直取澎湖。風信沒到,就返回營地。12月23日施瑯出海,突然轉了東風,返回營區。12月27日出海,南風變的太小,無法進攻,返回平海。多次出發,雖然沒有成功,但是官兵在大海上沖風顛浪,操練越來越熟練。

施瑯

雙方兵力情況

清軍:

施瑯為主帥,官兵二萬一千多人,配備大鳥船70只,趕繒船103只,雙帆艍船65只。兩廣總督姚啟聖駐紮廈門,居中排程,策應糧餉。

台軍:

鄭克爽坐鎮台灣,劉國軒坐鎮澎湖。康熙二十二年四、五月,劉國軒得知施瑯要乘南風進剿,選撥台灣精壯敢死兵丁,抽調民兵,得防守兵力兩萬多人。將洋船改為戰船,收集各官員的私人船只,得大小炮船、鳥船、趕繒船、洋船、雙帆艍船,合計二百多只。將台灣官兵的家屬監禁在台灣紅毛、赤嵌二城,讓其死戰。

戰船

大鳥船船長十五丈(50公尺),闊二丈六尺(8.7),桅高十余丈,左右各有火炮十二門,載員共300人。

大鳥船

大號趕繒船身長九丈六尺(32公尺);二號趕繒船身長八丈(26.67公尺);三號趕繒船身長七丈四尺(24.67公尺)及七丈二尺(24公尺)。

趕繒船

雙帆艍船身長六丈(20公尺),板厚二寸二分(7.3厘米)

左邊為雙帆艍船

澎湖防守情況:

娘媽宮嶼添築炮城二座,風櫃尾炮城一座,四角山炮城一座,雞籠山炮城一座,東西時內一列炮台四座,西面內外塹西嶼頭一列炮台四座,牛心灣山頭頂炮台一座。

凡是沿海各處,小船可以登岸的地方,都築造短墻,安置腰銃,環繞二十余裏,分遣官兵死守。星羅棋布,堅如鐵桶。

炮台

進攻,收復澎湖: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辰時(早上七時至九時),由銅山出發,將各大小戰船風帆上寫上各將領姓名,方便知道進退先後,好做賞罰。

十六日早,進攻澎湖。澎湖守軍排列船只迎敵。

艦隊

清軍右營遊擊藍理等乘坐鳥船7艘首先沖鋒破敵,直接殺入澎湖守軍船隊,放火燒毀炮船二只、趕繒船六只。又用炮火攻擊,立刻擊沈守軍鳥船一只、趕繒船二只。

清軍右營千總鄧高等乘坐鳥船5艘用炮火攻擊,打沈鳥船一只、趕繒船二只。

海上交戰

南潮到達,前鋒數艘船被水流沖的逼近炮城,澎湖守軍齊出將其包圍。施瑯害怕這些船難以突圍,親自沖入敵方艦隊,將敵人殺退,救出被圍船只。施瑯右眼被火銃擊傷,眼睛未壞,可見施瑯悍勇。台灣水師總督林升中箭三枝,中鹿銃二發,左腿被大炮打折,戰死。天黑收兵。

十七日,收復八罩水垵澳灣泊,

十八日,攻取虎井、桶盤嶼。

十九日,施瑯親自坐小趕繒船往澎湖觀察敵情。

海上交戰

二十二日,施瑯兵分多路。東路趕繒、雙帆艍船共五十只。西路趕繒、雙帆船共五十只。居中為大鳥船五十六只,分為八股,每股七只。居中一股為施瑯親率。80多只船作為後援。

直撲各處炮城,迎戰敵炮船、鳥船、趕繒、大小各船,四面出擊迎敵。炮火矢石交攻,有如雨點。煙焰蔽天,咫尺莫辨。

從辰時(早上7點到9點)打到申時(下午15點正至17點)。澎湖守軍大敗。

海上交戰

清軍共殺傷敵人一萬二千多人,屍浮滿海。

用火桶、火罐焚毀大炮船十八只,擊沈大炮船八只,焚毀大鳥船三十六只,趕繒船六十七只,洋船改戰船五只。又被清軍火船乘風燒毀鳥船一只、趕繒船二只。澎湖守軍自焚炮船九只、鳥船一十三只。繳獲鳥船二只、趕繒船八只、雙帆艍船二十五只。

澎湖守軍剩下小炮船三只、小鳥船二只、趕繒船十一只、雙帆艍船十五只出逃,劉國軒乘小快艇出逃台灣,當時已是黃昏,難以追殺。

火炮

澎湖守軍將領一百六十五員,四千八百五十三名士兵投降。

清軍官兵死亡三百二十九員名,傷者一千八百余名。

至此,施瑯率官兵奮戰七晝夜收復澎湖。計劃8月或者10月,進取台灣。

海上交戰

收復台灣本島

康熙二十二年潤六月初8,既收復澎湖16天後,鄭克爽,劉國軒,馮錫範上了降書順表,剃發稱臣。

8月18日,施瑯率領水師到達台灣鹿耳門,接收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