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靈甫第74師是塊「硬骨頭」,解放軍為什麽偏偏就打它?

2024-04-23歷史
俗話說,「柿子要揀軟的捏」,道理很簡單,柿子軟了,也就是熟透了,味美,也容易下口。
在建軍以後的幾十年間,我人民軍隊長期處於弱勢,兵力少、裝備差、物資匱乏。
所以,我軍在與強敵交戰時,較多采取的是「捏軟柿子」式戰法,並把它視為一項作戰原則。
至於作戰物件,但凡有條件選擇,我軍都會選擇對「軟柿子」下手。
歸於「軟柿子」這一類的敵人通常有這樣的特征:他們在兵力、地形、時間上不占優勢,或者是指揮官能力不濟,或在軍事指揮上有明顯的紕漏。
我軍往往選擇這樣的對手突然出手,屢試不爽!
久而久之,在許多國民黨高級軍官眼中,這種戰法儼然成為我軍一成不變的戰術「套路」。
解放戰爭之初,國民黨全面進攻我蘇北、蘇中、山東等解放區時,就針對性地采取了相對保守、穩健的戰略戰術。
令國軍始料未及的是,解放軍華中野戰軍卻突然改了「套路」,粟裕好像改了「口味」。
粟裕大將不再一味「揀軟柿子捏」,他會出人意料地對「硬核」出手,快、準、狠。
其實,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變幻莫測,這才是粟裕大將指揮作戰恒久不變的「套路」。
長期以來,民間流傳了許多粟裕大將的精彩故事,卻很少有人在意這些故事背後的「大智慧」。
這就是:在全域的高度謀劃局部戰役,以局部戰役的勝利支持整體戰略的達成。
這個局「大」到華東、華中戰場乃至全國戰場,「小」到是一場局部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粟裕雖然只是一個戰略區的指揮員,但是,粟裕大將還是個慣於獨立思考的軍事家。
每醞釀一次戰役,或者謀劃一次軍事行動,粟裕都會在整個華東戰局乃至全國這個高度著眼,結合實際情況權衡利弊,對行動的效果以及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預判。
其目的就是:不打孤立的仗,讓每一戰都有利於戰爭全域,有利於實作總體戰略意圖。
在具體的軍事行動中,選擇哪一個作戰物件,作戰地區選在何處,這些都是一個指揮官必須考慮的問題。
打強敵還是打弱敵,指揮員要充分考慮敵我雙方的軍事、政治、經濟情況,還要兼顧地理、氣候等客觀條件。
按照我軍的「慣例」,在通常情況下,「先打弱敵後打強敵」,或者說「揀軟柿子捏」,這是「慣例」,也是一條重要的作戰原則。
可是,在粟裕這裏,「慣例」、「原則」必須尊重,但這些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
粟裕大將曾經這樣說:「有的時候,為了迅速扭轉戰局,我們也要‘啃一啃’硬骨頭,有的仗,即使要冒一定的風險,該打還得打,猶豫不得!」
在粟裕大將的軍教生涯中,「啃硬核」這樣的戰例並不少見,比如黃橋戰役、魯南戰役,以及後來名揚天下的孟良崮戰役,這些都是在敵重兵集團中「啃硬核」的經典戰例。
先說一下魯南戰役。
此戰,我軍盯上了國民黨整編第26師和一個快速縱隊。
馬勵武整編第26師擁有全套美械裝備,快速縱隊更了不得,它是美國人一手訓練、裝備的機械化戰車部隊,曾經在印緬戰場大挫日軍,威風八面。
華東野戰軍怎麽會首先選擇打這樣的強敵?
首先,中央軍委和主席有指示,要求在魯南打一個大殲滅戰,以鞏固魯南,也為我軍南下、北上或西進開辟通途,事實上,也為開展運動戰,大踏步的前進、撤退創造條件。
其次,目前的戰爭正向解放區縱深發展,殲滅了這股敵人,就可以打破敵人的包圍,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就可以會師。
如此,華中、山東兩個戰區的解放軍部隊就實作了兵力集中、統一作戰,山東戰場就具備了大規模運動戰、殲滅戰的良好條件。
以上就是為了應對國民黨的全面進攻,我軍在戰略層面的考慮。
那麽,從戰術角度來說,這個仗能不能打?
粟裕認為,敵強我弱,我軍在裝備上雖有不利因素,但有利條件也不少,尤其是我軍在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
戰役一開始,我軍就能夠集中27個主力團,以多打少,這是打贏這一仗的重要因素。
另外,馬勵武第26師和快速縱隊孤軍突出,這種態勢對他很不利,我軍只要出手迅速、打得堅決、打得幹脆,完全有可能消滅第26師及其快速縱隊。
透過偵察,粟裕大將還了解到一個情況,馬勵武一向驕橫跋扈,左右國民黨軍大都與之「面和心不和」,一旦遭到我軍攻擊,這些「友軍」前來援救的可能性很小。
戰役的結果正如粟裕的預判一樣,馬勵武第26師和快速縱隊被全殲,解放軍還同時擊潰了敵第51師師部及其下轄的4個旅。
這一仗給了薛嶽當頭一棒,這也成為他日後被貶的一個重要「罪證」。
而我軍不僅繳獲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組成了我野戰軍第一個快速縱隊,還在華東首創了一次殲敵2個整編師的紀錄。
相比之下,張靈甫的名氣要比馬勵武大得多,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更是大名鼎鼎。
這支部隊在抗戰期間縱橫天下,殺敵無數,也好幾次差一點被打光,但是很快又「滿血復活」,且越打越強。
總而言之,張靈甫第74軍的指揮、戰術、裝備及其兵員素質等水平都極其高,不愧是蔣介石嫡系中的精銳之師、「五大王牌軍之一」。
那麽,粟裕大將怎麽會「相中」張靈甫這樣強硬、難「啃」的硬骨頭的呢?
其實,在粟裕殲滅張靈甫整編第74師的計劃中,首先考慮的就是此戰的戰略意義。
當時,國民黨在「全面進攻」未果的情況下,同時在山東和陜北發起了所謂的「重點進攻」,矛頭直指延安和我山東解放區。
張靈甫和他的整編74師正是國民黨軍在山東戰場的主力軍、急先鋒。
粟裕認為,如果殲滅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就可迅速改變戰場態勢,遏制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勢頭,進而挫敗敵人的戰略企圖。
正因為第74師實力雄厚、戰鬥意誌強,我軍一旦打垮這支號稱「打不垮的王牌軍」,將在軍事實力上、精神上給國民黨以沈重的打擊。
另外,張靈甫驕橫、自大,輕敵冒進,且目中無人,與友鄰國民黨軍的關系一向不睦。
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切斷他與其他國民黨部隊的聯系,張靈甫必然成為「孤軍」。
最後一點,我軍與張靈甫所部此前有過交戰,兩軍各有勝負,解放軍官兵對74師恨之入骨,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狠狠打壓張靈甫的囂張氣焰。
但是,也有部份官兵對這支國民黨部隊的「彪悍」印象深刻,甚至暴露出「恐74師」的不良情緒。
這個勢頭必須遏制!
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戰鬥、勝利!
綜合各種因素,粟裕大將終於下定決心:直接挑戰最強硬的敵人-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
經過三晝夜激戰,我人民解放軍全殲國民黨整編第74師,張靈甫在他的指揮所一命嗚呼。
孟良崮之戰絕不是一般戰役意義上的勝利,它以一場戰役的勝利,實作了全國戰場的戰略目標:
第一,張靈甫整編第74師被殲,國民黨「重點進攻」隨即宣告失敗,被迫轉入「全面防禦」階段,「「全面防禦」也就意味著國民黨已經全面被動。
第二,我軍在山東戰場的勝利,有力地配合了陜北及其他戰場上的勝利攻勢。
第三,我軍消滅了國民黨最精銳的王牌部隊,指戰員們信心大增,軍心大振,從此再無對手!
第四,由此開始,我軍轉入全面反攻。
我們所能看到的是,粟裕大將指揮了一場規模宏大、難度系數極高的山地運動戰,實作了「殲滅74師」的戰役目標。
但是,在這場勝利的背後,還有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此戰不但有力支持了全國戰略,更加快了戰爭行程。
粟裕大將不「揀軟柿子捏」,偏偏要打張靈甫整編74師,這就是一個軍事家無與倫比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