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孔融小時候讓梨,長大之後過得怎麽樣?後來為何被滿門抄斬

2024-01-29歷史

文 | 風塵客

編輯 | 風塵客

孔融四歲那年,讓梨的舉動就讓他名聲大噪, 成了無數少年心中的楷模。

在那個時候,儒家思想可是風靡一時,孔融這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大的胸懷, 自然成了大家關註的焦點。

但誰曾想,後來孔融竟然被曹操以 「不孝」 的罪名給殺了。

孔融 怎麽會落得如此下場呢?

難道是無意間成了鬥爭的犧牲品?還是說背後另有玄機?

從小出名

孔融是 孔子 的正宗第二十代傳人,家族世代當官, 出身可謂金枝玉葉。

從小就聰明伶俐的他,酷愛讀書。 而且他特別講究禮儀 ,對長輩孝順得不得了。

大家都知道他四歲時就讓梨給哥哥吃,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還有兩件事,從中也能看出他和家人都是孝順的人。

反正孔融從小就比較出名。

孔融13歲那年, 遭遇了人生中的巨大打擊——父親的離世。

他在父親的遺像前長跪不起,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往下掉。

親戚們看了都心疼得不行, 上前去扶他,可他動都不動。

直到後來他的腿都跪麻了,才在親戚的攙扶下勉強站了起來。

這事兒啊,很快就傳遍了鄉裏,大家都紛紛豎起大拇指, 稱贊孔融的孝順行為。

還有一次,孔融哥哥的好友犯了事兒,被官府追得滿世界跑,最後跑到了孔融家躲起來。

那時候孔融才16歲, 可他膽兒大,心眼兒好,就一個人在家, 也敢把哥哥的好友留下來。

這事兒哪兒能瞞得住啊, 最後孔融哥倆都被抓進了大牢。

官員審問的時候,哥倆都爭著說是自己的錯,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官員頭都大了,只好去問他們的媽。

孔母多偉大啊, 她說:「小孩犯法,都是大人的責任。」這話一說,官員都感動了。

這一家三口有愛!哥哥保護好友,弟弟有擔當, 媽媽更是教子有方。

雖然最後朝廷還是判了哥哥的罪,但這一家人的擔當, 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孔融那懂禮儀、講義氣的美名, 就這麽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

大家都說,這孩子將來肯定有出息!

或許就是因為他年輕時太出名了,入朝為官後, 他慢慢養成了那種剛正不阿、誰也不怕的性格。

在朝廷上他敢直言進諫, 哪怕是皇帝犯了錯,他也照說不誤。

這種硬骨頭精神,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性格, 他得罪了不少人,最後落得個悲慘的下場

文筆犀利

孔融成年後可是東漢末年的一代大儒, 他不僅會寫詩歌,文章也是一流的。

他的文章主要就是議論,內容大都是伸張正義、宣揚仁政之類的。

他還經常針對時政發表自己的看法, 鋒芒畢露,個性鮮明。

在藝術上孔融也是個高手。他的文辭典雅,比喻精妙,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

他的文章就像一把利劍,直指人心, 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華。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孔融就像一顆璀璨的明星, 照亮了整個文化圈,讓無數人爭相追隨。

要是沒有這樣的文化巨匠,東漢末年的文化天空得黯淡不少。

孔融的文采就連魏文帝曹丕都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

曹丕在孔融死後,還念念不忘他的文章,懸賞征募孔融的遺作。

曹丕把孔融跟王粲、陳琳、徐幹、阮瑀、應玚、劉楨這六位大文豪相提並論, 把他們一並列為「建安七子」。

孔融被曹丕欽點為這七子之首,這可真是天大的榮譽。

孔融的文采得有多牛,才能讓曹丕都如此推崇備至。

孔融就是那種鋒芒太露的人,可問題是,在哪個朝代都一樣,情商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光有巧舌如簧,沒有點情商, 那只會讓人覺得你討厭。

有時候孔融光顧著展示自己的才華,卻忘了看看周圍的環境。

這樣下去,遲早得栽跟頭, 不然最後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

孔融長大後飛黃騰達,一路高升,當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要職,是文官裏的權臣大佬。

可惜這家夥在職期間除了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之外,就會空談闊論。

他還喜歡搞些形象工程,比如修復城墻、重建學校之類的, 但實際上效果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說白了孔融除了自命不凡和誇誇其談之外,也沒啥別的長處。

可惜了那一身才華,本來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慘遭滅門

孔融和曹操,這倆人都是想要「匡扶漢室」的, 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可是曹操這家夥借著「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名頭,暗地裏卻想著自己當老大, 成就一番王霸之業。

孔融他可是個忠臣, 一直堅定地維護著漢室的王權

這麽一來,兩人的政治觀念就漸行漸遠了,最後直接各走各的路。

所以這政治上的事情,真是瞬息萬變,今天還是誌同道合的夥伴, 明天就可能成為針鋒相對的敵人了。

孔融和曹操的梁子,還得從曹操擊敗袁紹說起。 袁紹一敗 ,曹操就占領了他的都城。

過分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還偷偷娶了袁紹的兒媳婦,這不是明擺著給人難堪嗎?

孔融知道了這事兒,直接給曹操寫了封信,諷刺他說: 「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曹操一看,這是哪兒跟哪兒啊?就問孔融這是啥意思,出自哪個典故?

孔融也不客氣,回答說: 「你按照現在的事情想想,不就明白了?」

曹操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孔融是在拐著彎兒罵他呢!

從此這倆人的關系就算是徹底掰了。

所以說這做人做事兒,還是得留點余地, 不然不好收場。

自從那次事件後,他倆隔閡越來越大。

後來有一天,曹操想著給朝廷省點兒錢,就打算釋出個禁酒令, 讓官員們別整天喝得醉醺醺的。

可這孔融他就是不買賬,跟曹操對著幹,不僅強烈反對禁酒,還說得一口一個好酒不能辜負之類的話, 把曹操氣得七竅生煙。

孔融可真會給曹操添堵,曹操想搞個封國建制,這孔融卻偏偏跳出來唱反調,說什麽要按古時候京師的規矩來,就是不同意曹操的想法。

你說這事兒得多讓曹操頭疼啊, 簡直就是在他政治企圖上使絆子。

朝中有人提議要討伐那個不供職貢的劉表,孔融卻搬出個「崇國防」的大旗,說劉表雖然有錯,但也不至於要被討伐。

他甚至還提到要隱瞞劉表祭祀天地的事情,以維護國家穩定和民眾安全。

可惜啊曹操這可不是吃素的, 他一眼就看穿了孔融的小九九。

孔融表面上是在為劉表開脫,實際上是想保留漢室宗親的諸侯力量來牽制曹操。

可惜這種小伎倆在曹操面前簡直就是小兒科, 最後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煩之中。

看清形勢的才是聰明人, 可孔融硬是看不清時局。

他也舍不得官場的繁華,不願意學陶淵明那樣瀟灑歸隱,去享受那種閑適生活。

反而還經常和曹操擡杠,嘴上不饒人。曹操一開始還能忍,可忍多了也會火。

所以一旦他決定動手,那就是斬草除根。

孔融他就是個讀書人, 哪兒鬥得過曹魏集團。

結果曹操就給他安了一堆罪名,什麽「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之類的,把孔融家滿門都抄斬了。

可憐孔融他七歲的小女兒和九歲的兒子也沒能逃過一劫。

在那個亂世裏,你就算是個有學問的人, 也得學會保護自己。

事出有因

公元197年,袁術拿到傳國玉璽後稱帝, 這可把曹操給惹毛了。

他想趁機殺掉和袁術沾親帶故的楊彪,來個公報私仇。

孔融聽說這事兒,火急火燎地就去找曹操了。

他翻出【周書】裏的話,跟曹操講道理:「你看啊,這書裏都說了,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該互相牽連,那楊彪和袁術只是親家關系,你憑啥要殺他呢?」

曹操把事兒往皇帝頭上一推,想要脫身。

孔融心裏跟明鏡似的,直接挑戰說:「難不成成王要殺召公時,周公也會說不知道?現在天下人之所以敬重你,是因為你聰明、仁慈、公正。可要是你亂殺無辜,那天下人的心可都得寒了。」

這話一出口,氣氛頓時緊張, 孔融的話像一把尖刀,直指曹操的心窩。

曹操被懟得無話可說,只能暗暗咬牙。

曹操怒火中燒,卻又覺得他言之有理, 挑不出毛病。

他一甩袖子,轉身就走。楊彪就這麽被孔融的一張利嘴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曹操心裏那盤算大了, 想取漢代之,成就一番「王霸之業」。

可孔融就像塊絆腳石,整天嚷嚷著要「匡扶漢室」,看得曹操心裏直冒火。

其實孔融早看出曹操那險惡用心, 知道他想建立曹魏王朝。

曹操和孔融,連文學風格也大相徑庭。曹操可了不得,他一手創立了「建安文學」,就像北方的一股清流,沖破了儒學那層厚厚的冰層。

他大膽摒棄了當時流行的駢體文, 換成了自由奔放的文體,北方文學文風也為之一變。

孔融雖然文學造詣也高,但跟曹操比起來,就顯得有點「文以載道」的味道了。

說起來兩人歲數只差兩歲, 但他們倆政治觀念可真是天差地別。

曹操軍營裏混出來的,知道怎麽奪權。可孔融呢,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讀書人,而且還是個硬骨頭。

所以別看年齡差不多,觀念就差遠了。

建安元年,曹操借著天子的名號,把孔融這位大名鼎鼎的讀書人召到了許昌,給他戴了個官帽。

誰知這孔融心裏對曹操是一百個瞧不起。他覺得曹操身為漢臣, 卻老想著自己的小九九,擺明了就是個不忠之臣。

兩人的梁子越結越深。孔融也不怕得罪曹操,有機會就諷刺他幾句。

曹操雖然心裏恨得牙癢癢,但也得忍著,畢竟孔融的名聲太大了,輕易動不得。

所以這兩人的恩怨就在許昌城裏成了談資。

孔融的遭遇告訴我們, 在古代,跟政見不合的領導共事,那可真得提心吊膽,指不定啥時候就踩雷了。

試想要是孔融當初投奔了劉備,那說不定倆人能誌同道合, 一起幹出一番大事業。

而且說不定還能善始善終。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孔融最終還是走了那條不歸路。

精彩回顧: 洪秀全侄子,太平天國唯一幸存王爺,逃到香港後成為洪門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