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82年10月第一版:中國歷史地圖集——原始社會至春秋戰國時代

2024-02-28歷史

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性,不僅催生了眾多傑出的地理著作,更引領了歷史地圖制作的興起與繁榮。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已有【禹貢】、【山海經】等卓越作品問世,這些著作展示了古人對地理的深刻洞察。班固的【漢書·地理誌】不僅詳細記載了西漢時期的地理狀況,更是一部以前代地名為註解的歷史地理巨著,為我們揭示了地理與歷史的緊密聯系。酈道元的【水經註】更是大量篇幅用於記錄古跡與往事,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地理資料。

自唐宋以來,傳世的著名輿地書籍無不延續著班固和酈道元的傳統,從當代追溯至遠古,深入挖掘地理背後的歷史文化內涵。這些輿地之書,其內容與歷史地理緊密相連,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地理與歷史資料。

在中國古代制圖史上,裴秀所創的「制圖六體」成為權威之作,其所繪制的【禹貢地域圖】在世界地圖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賈耽用古墨今朱法繪制的【海內華夷圖】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歷史地圖。雖然這兩幅地圖已經失傳,但現今西安碑林所藏的偽齊時上石的【華夷圖】和【禹跡圖】尚可視為賈氏圖的縮本,為我們提供了一窺其風貌的機會。

北宋元符年間,稅安禮所繪制的【歷代地理指掌圖】更是將歷史地圖的繪制推向了新的高度。這幅地圖從帝嚳時代開始,一直延續至北宋,詳細記錄了各個時期的地理變遷,共有圖四十四幅,至今仍有翻刻本傳世。自稅氏以後直至清末,傳世的木刻本歷史地圖集不下十余種,這些地圖不僅記錄了地理的變遷,更展現了歷史的脈絡。

到了清代,楊守敬在輿地之學方面集大成,他在門人的協助下,於本世紀初編繪刊行了【歷代輿地圖】。這部地圖集線裝本三十四冊,始於春秋,止於明代,古今對照,朱墨套印,幾乎將【左傳】、【戰國策】和各史【地理誌】中的地名都標註在圖上。這是歷史地圖繪制史上的裏程碑之作,其詳細程度前所未有。相較之下,民國年代所出版的幾種新式裝幀的歷史地圖,雖然采用了新法繪制,但在內容上卻較楊圖遠為簡略。

主編 譚其驤 所編纂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部全面展現中國古代歷史地理變遷的重要著作。自1982年10月首次亮相以來,這部地圖集便以其精湛的繪制技藝和詳實的歷史資料,引領讀者穿越時光隧道,探尋古代中國的地理脈絡。

精準標註了各個時期的地理名稱和行政區劃,更透過巧妙的色彩搭配和符號運用,生動展現了地理特征、河流湖泊、山脈高原等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

以下圖片悉數摘自1982年10月第一版經典之作——【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

全圖一幅,畫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內從中國猿人起到夏代以前所有已發現的原始社會遺址。邊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下限稍晚。

原始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早期遺址圖一幅,主要畫出舊石器時代遺址,也包括為數不多的中石器時代遺址。這些遺址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地區,圖幅即以此為範圍。

黃河流域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圖一幅,主要畫出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若幹銅石並用時代遺址。這些遺址多數密集於黃河中下遊地區,南至太湖流域,北至內蒙古高原,圖幅即以此為範圍。

為圖幅比例尺所限制,不可能將遺址一一畫出,一般以今縣為單位表示。有代表性的重要遺址,另行標出。

遺址所屬時期和文化,分別用不同顏色和符號表示。

原始社會遺址圖

原始社會早期遺址圖(舊石器時代)

黃河流域原始社會晚期遺址圖(新石器時代)

夏、商、周

夏時期(約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前十七世紀)全圖一幅,附安邑、帝丘附近詳圖,根據【詩經·商頌】、【左傳】,【古本竹書紀年(輯本)】、【世本(輯本)】、【史記·夏本紀】等有關夏代史料編繪。考古遺址因何種文化屬於夏代,學術界尚無定論,暫以已發現的二裏頭文化遺址為限。

商時期(約從公元前十七世紀到前十一世紀)、西周時期(約從前十一世紀到前 770年)全圖各一幅,根據甲骨蔔辭、金文、【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古本竹書紀年(輯本)】、【世本(輯本)】、【史記】等有關商周史料編繪,並選取了部份考古遺址入圖。

商周時期黃河中下遊和淮漢流域見於記載的地名和已發現的考古遺址較多,全圖限於比例尺,不能全部容納,特另制商、西周中心區域圖各一幅,縮小範圍,擴大比例尺,使在此範圍內所有地名和遺址,都能在圖上畫出。

夏商都城曾多次遷徙,各種記載不同。圖中夏都以【古本竹書紀年(輯本)】所載為主,用數位標明先後次序;見於其他記載者采用同樣符號註記

夏商水道海岸線難以推斷,圖上一概不畫;僅在適當位置註出見於記載的水名。西周始根據後世情況追溯,對海岸線水道酌予表示。凡山、水、澤原記載往往只見名稱,不綴山、水、澤等字樣,圖中註記一律加註「山」、「水」、「澤」等字。

夏時期全圖:安邑、帝丘附近…

商時期全圖

商時期中心區域圖

西周時期全圖

西周時期中心區域圖

宗周、成周附近

春秋時期全圖

春秋 (公元前770年至前477年)時期圖幅,根據金文、【詩經】、【左傳】、【國語】、【古本竹書紀年(輯本)】、【戰國策】、【山海經】、【禹貢】、【史記】等史料編繪,並選取了部份考古遺址入圖。

春秋時期全圖各一幅,畫出全國範圍內見於記載的重要諸侯國、部族、都邑、山川澤藪、關塞、長城等和位於邊區的一些考古遺址。

春秋有分幅圖若幹幅,按當時主要諸侯國疆域分幅,用較大比例尺將見於記載有方位可考的地名和已發現的考古遺址盡可能全部畫出。春秋分為晉秦(附成周、新田附近擴大圖)、鄭宋衛、齊魯、楚吳越、北燕五幅。

因資料缺乏,全圖、分幅圖都不畫疆界,僅在適當方位標出國名、地區名、郡名等。戰國時期另制【諸侯稱雄形勢圖】一幅,畫出公元前350年時各國

晉秦

鄭 宋衛

齊魯

北燕

楚 越 吳

戰國時期全圖

戰國(前476年至前221年)時期圖幅,根據金文、【詩經】、【左傳】、【國語】、【古本竹書紀年(輯本)】、【戰國策】、【山海經】、【禹貢】、【史記】等史料編繪,並選取了部份考古遺址入圖。

戰國時期全圖各一幅,畫出全國範圍內見於記載的重要諸侯國、部族、都邑、山川澤藪、關塞、長城等和位於邊區的一些考古遺址。

戰國各有分幅圖若幹幅,按當時主要諸侯國疆域分幅,用較大比例尺將見於記載有方位可考的地名和已發現的考古遺址盡可能全部畫出。戰國分為韓魏、趙中山、齊魯宋、燕、秦蜀、楚越六幅。

諸侯稱雄形勢圖(公元前350年)

韓 魏

趙 中山

齊 魯 宋

秦 蜀

楚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