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二野」的三號人物李達,55年授上將,為啥後來幾乎看不到身影?

2023-12-19歷史

「二野」的三號人物李達,55年授上將,為啥後來幾乎看不到身影?

1949年初,二野成立,李達任參謀長,作為二野的三號人物,他跟隨二野參與了多場戰役,均取得了顯著的戰績。隨著韓戰的爆發,誌願軍奔赴北韓戰場援助,李達奉命擔任誌願軍參謀長,在夏季反擊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55年,李達被授予上將銜,本有一片光明的前途,然而在1958年後卻突然消失,究竟發生了什麽呢?

李達,1905年生於陜西眉縣的一個小村莊,本名李德生。由於家境貧寒,他在11歲時才得以進入私塾學習。為了供他讀書,父親辛勤工作,甚至向人借債。17歲時,透過不懈努力,李達考入省私立中學,後來轉入省立師範學校,這裏是他首次接觸到進步思想,並積極參與學生運動。

中學畢業後,李達成為家鄉的小學教師。由於接受了進步思想,他內心燃燒著革命的熱血,不想在家鄉當一名永遠的教員,渴望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1926年,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北第二軍官學校,盡管訓練時間只有一年,但這一年讓他受益匪淺。

一年後,畢業的李達被分配至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擔任少尉排長。在中原大戰後,蔣中正下令對中國共產黨進行圍剿,李達所在軍隊奉命參戰。對於蔣中正的決定,李達頗感不解,竟然關起門來先打自己人,而不是抵禦外敵。盡管內心有所不願,但李達只能奉命行事。

當時國民黨軍內部有很多與他意見一致的人。經過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工作人員的積極溝通,1931年12月,李達與董振堂等人發動了寧都起義,成功地投入中國共產黨陣營。加入我軍後,李達僅用一年時間就從連長升至團長。

在抗日戰爭時期,李達積極參與了百余場作戰,以縝密的思維和周密的計劃部署著稱。他在每次大戰前都會提前展開詳盡的戰前偵查工作,仔細觀察地形,制定詳盡的行軍圖,並擬定最切實際的作戰方案,確保我軍每次出征都能駕輕就熟。因此,他在軍中享有「活地圖」的美譽。就連劉伯承和鄧小平對這位參謀長也是贊譽有加。

解放戰爭時期,李達協助劉鄧二人發起多次戰役,都取得了顯著成績。1949年2月,李達所在的中野改編為第2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鄧小平任政委,而李達則擔任參謀長,成為繼劉鄧之後的三號人物。

新中國成立後,李達相繼調任西南、雲南軍區,除了負責軍區日常工作外,還肩負起殲滅西南地區國民黨殘余武裝力量的責任。

韓戰爆發後,北韓向中國請求援助,毛主席深思熟慮後決定出兵。1950年10月,第一批誌願軍集結完畢,前赴北韓戰場,但由於李達身上有工作任務,未能第一時間隨軍出征,心中頗感惋惜。

1953年,李達終於迎來了被派往北韓援戰的命令。抵達北韓戰場後,他充分發揮作戰特長,參與組織並指揮了夏季反擊戰,取得了絕對的勝利,為後來的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54年凱旋歸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回到國內後,李達擔任我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一職,主要負責南京軍事院校的管理和部隊訓練等任務。當時,中蘇關系較好,而蘇聯在軍事和其他領域的實力雄厚。因此,在軍事教學方面,李達采用了蘇聯軍方的軍事教材來培訓我軍。然而,他並非盲目照搬蘇聯的教材,而是取長補短,吸收對方的優秀經驗和思想來加強我軍的訓練和武裝。

到了50年代後期,中蘇關系逐漸變得微妙。在軍事需求和政治發展方向上,雙方出現了較大的分歧,兩國漸行漸遠,關系也變得緊張。

李達堅持使用蘇聯軍事教材的立場引起了爭議,被一些人利用激化矛盾。然而,李達堅信知識和經驗是無罪的,認為不應該因為兩國關系緊張就全盤否定對方的優點。他主張學習對方的先進經驗,用來武裝我軍自身,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由於這一立場,他被指責為「教條主義」。在當時的年代,李達遭到了嚴重的迫害,並被關押了整整四年。

在關押期間,李達沒有放棄,更沒有自怨自艾。除了每天被迫寫檢討書和受到屈辱外,他還堅持學習,因為他堅信學無止境。盡管一群人每天都逼他認錯,但堅韌不拔的李達從不認錯,也絕不會屈服。作為一名經歷過戰火洗禮的革命軍人,他能分辨是非,堅持軍人的傲骨告訴他絕不能妥協。

1972年,李達在被關押了四年之後,最終被宣告無罪釋放。很多人以為他之後銷聲匿跡,但實際上,李達是因為突發事件遭到人為誣陷。組織方面為他恢復了工作。重新投入工作的李達依然保持著當初的堅定自信和不屈不撓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