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擔重任建勁旅征戰沙場——施義之,從新四軍戰士到21軍政委(三)

2024-04-10歷史

作者陳楓 王皇義推薦

(1917年12月10-1995年10月29日)

擔重任建勁旅征戰沙場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1945年10月,施義之調任十一旅政治部組織科長。為培養八分區(淮北路西地區)地方武裝的幹部,同政治部樂於弘副主任一起辦了支書訓練班。帶領學員一邊檢查各縣武裝工作,一邊結合工作的檢查培養教育幹部。經過一月余的檢查研究總結,完成了培訓任務。這是施義之初步涉及組織幹部工作。

11月,十一旅和十二旅部份編為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十一旅31、32團編為九縱隊的73、75團,33團留在津浦路西屬十二旅為34團,十二旅的34、36團編為九縱隊的77、79團,泗宿獨立團為81團。九縱隊除上述五個步兵團還轄原四師的騎兵團。十一旅機關改為九縱隊機關。施義之任九縱隊政治部組織科長,兼任教導大隊的副政委(政委是縱隊政治部主任兼),這樣他對全縱隊幹部又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對全面工作能力是一次提高。

1946年7月,蔣介石撕毀停戰協定,調集62個旅進攻華東地區。九縱隊先後進行了槐巷、濠城、大山、靈璧自衛反擊和防禦戰,以及朝陽集、泗縣戰鬥。8月蔣軍占領淮北地區向淮陰進攻。九縱隊在泗陽到淮陰的運河南岸百余裏進行運動防禦戰。施義之雖在機關工作,但經常深入前線,並負責組織機關幹部搶救傷員。在馬廠陣地告急時,他奉命率九縱隊特務營一個多連和騎兵大隊前去增援。九縱隊在八天八夜運動防禦戰中,與敵三個整編師浴血奮戰,多次陣地失而復得,阻滯了敵人的進攻,保證了華中黨政機關安全地從淮安淮陰地區轉移。

1946年10月,施義之調任73團(後為二縱隊13團)副政委,1947年5月任該團政委。施長期在機關工作,到73團(即13團)上任前,張震司令員同他談話說:「你政治上原則性和政治嗅覺的敏銳性是好的,因此你反映的意見,發現的問題一般是正確的;但你缺少處理問題的經驗。」並鼓勵他要以雷厲風行的作風和嚴格的要求,加強73團部隊的思想作風建設。他知道自己缺乏的是實戰經驗和全面領導工作的經驗,決心積極主動地到戰鬥實踐中提高。

九縱司令員張震

1946年11月,敵人又集中25個半旅分四路向我進攻。我軍選擇其中一路,發動了宿(遷)北戰役。這是華中戰略防禦戰中較大規模的一次運動殲滅戰。九縱隊在阻擊戰中血戰來龍庵五華頂阻滯分割了敵人後,與兄弟部隊一起把敵人包圍在仁和圩子。施所在的73團從西北角突入。經過兩天一夜的戰鬥,斃敵600余,與兄弟部隊一起全殲敵69師,斃敵中將師長戴子奇以下3000余人。

1947年1月中旬,九縱隊奉命以其77、81兩個步兵團和騎兵團兩個大隊組成淮北挺進大隊,18日渡運河挺進淮北。九縱隊主力編為華東野戰軍二縱隊五師,轄13(原73)團14(原75)團15(原79)團。接著奉命參加討郝(鵬舉)戰役。五師和兄弟部隊分別攻占白塔埠駝峰、上林等地,活捉了郝鵬舉。

5月份孟良崮戰役中,為保障全殲敵整編74師,施義之所在的13團在師率領下與兄弟部隊插入孟良崮側後,阻擊敵人增援部隊。經過艱苦的防禦和反擊,反復爭奪,給敵增援部隊重大殺傷,俘敵800余,13團傷亡200余。

1947年7月,五師參加了南麻、臨朐攻堅戰。時值雨季,陰雨連綿,部隊同南麻守敵整編十一師、臨朐守敵八軍進行激烈戰鬥後撤出。這兩次戰鬥,我軍傷亡較大,部隊轉到諸城以東地區休整。遂於9月撤銷15團,分別補充到13、14團,同時將三個團的教導隊和部份連排幹部組成師教導大隊,為恢復15團建制做準備。施義之離開13團,改任教導大隊政委。到了1948年1月,部隊於膠南休整後補充了大量新兵。遂以教導大隊為基礎,以傷愈歸隊的同誌為骨幹,成立了新的15團。開始僅有二個營,後調濱海軍分區警備營編為第二營。施義之任該團政委。

施義之在教導大隊三個月中,深入到學員中了解思想,針對性的開展團結互助活動,在軍事政治訓練中取得了一定成績。復建15團後,開頭幹部中認為新團的工作不好搞,不想幹。施義之先在團領導幹部會上組織討論,幫助大家提高認識,決心共同努力,建設一支團結一致、有嚴格組織紀律、能打仗的團隊。在團領導幹部認識一致的思想基礎上,動員和團結廣大幹部骨幹。這樣為建團做了有步驟的組織工作和思想工作,大家從不安心轉而上下團結一致,決心將15團建設好。

施義之認識到,一個堅強的團隊,領導班子的團結、黨政一把手的團結非常重要。因此對上級指示交給的任務,首先在領導一班人中間學習討論,統一理解。要求幹部經常深入到連隊,對部隊情況定期分析研究,對部隊存在的問題形成統一的認識。各項任務經黨委集體研究,形成決定後,分工、分頭大膽去幹,發揮了黨委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的作用。當班子內部意見有分歧時,首先搞調查研究,分別交換意見,有針對性地學習毛主席著作或上級指示,在提高認識、解除誤解的基礎上,達到統一認識、統一行動。團領導班子的團結保證了整個團隊的上下團結、幹群團結,就能保證同心協力完成各項任務。

益林戰役

1948年2月,二縱五師在蘇北兵團領導下南下華中,跨過隴海路部隊一起攻克益林,全殲守敵一個旅兩個團,俘旅長王匡以下1000余人。益林戰鬥的勝利,減輕了中原、山東兩大解放區的壓力,也給「兩淮」敵人以重大威脅。

益林戰鬥中,因15團一營在掃清外圍任務時,對一個敵人的隱蔽暗堡沒有發現,誤以為已經沒有敵人,誤報了情況,致使四師領導同誌看地形時遭暗槍,師長犧牲,這是一次血的教訓。15團為此召開了團黨委擴大會進行檢討,施義之和牛子明團長主動承擔責任,要求上級給予處分,同時對營以下幹部進行批評教育,接受教訓。施義之把上級給予團長和政委警告處分在全團面前公布,強調在作戰中必須樹立認真、細致、切實、準確的作風,不得有半點馬虎,以血的教訓教育部隊,促進部隊戰鬥作風和思想作風的建設。

1948年5月,部隊參加了伍佑戰鬥(又稱鹽南戰役)。該戰役後階段為突破敵人的合圍圈,施義之率15團三營指戰員,在新洋港河中段伋家搭船橋,保障全縱隊過河北上。天亮後,船橋因漲潮被沖斷,他又率部繞道黃家尖渡河。

5月28日,他率一、三營搶占串場河上崗大橋,保證縱隊萬余人馬向西突圍,擺脫了敵人的包圍。15團隨縱隊北越隴海路後,一舉攻克刁裏團的敵據點,全殲敵竹庭保安隊一個加強連,俘敵100多人,繳山炮兩門。

下午三時墩尚敵人突圍,15團主動出擊,配合兄弟部隊全殲突圍敵人。接著又南下蘇北。趁兩淮地區敵軍空虛,五師攻克了宿遷、淮陰間的眾興。施義之與團長指揮部隊完成眾興北門的突擊任務,眾興戰鬥後,宿遷守敵逃跑。這一戰鬥打破了敵人的運河防線,打通了蘇北、淮北解放區的聯系。

1948年7月下旬,部隊在沭陽東南潘小河崖一帶進行新式整軍運動,施義之認真貫徹傳達了「土地法大綱」和三查(查階級、查工作、查鬥誌)三整(自下而上進行組織、思想、作風整頓)教育。部隊以連隊為單位開展訴苦運動,苦大仇深的同誌在軍人大會上訴說自己家庭受地主惡霸、鄉保長的欺壓摧殘、受高利貸盤剝的苦情,激發了同誌們的階級仇恨,認識到,百姓要翻身,必須徹底推翻蔣介石反動政府。

同時,在提高覺悟的基礎上,自覺的聯系自己進行「三查」。各級在黨委和支部領導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大家自覺的認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部份幹部中有軍閥殘余作風、居功驕傲鬧不團結的,部份幹部戰士中有家鄉觀念、怕苦畏難厭倦情緒的,以及解放戰士的增加,帶來一些舊軍隊習氣,違犯紀律現象的,等等。認識到這些問題都是與人民軍隊本質及戰爭需要不相容的,應該克服改正。幹部戰士結合自身存在的問題,制定個人改進計劃,經過民主討論,制定比較切合實際的單位改進措施,民主選舉產生連隊革命軍人委員會,使軍事、政治、經濟三大民主制度化、經常化,檢查督促連隊整改措施貫徹執行。這是加強部隊建設的重要環節。

南臨戰役中旳功臣們

1948年9月,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攻堅打援,拔掉山東腹地的敵人據點。蘇北兵團奉命北上,參加濟南戰役。五師憑依沭河,粉碎了敵人的阻擊,為縱隊北上打通道路。濟南戰役於9月16日打響,24日勝利結束,全殲守敵十余萬,生俘司令王耀武。

10月11日,中央軍委釋出「關於淮海戰役作戰方針」。10月22日,中原部隊攻占鄭州、開封,中野和華野從戰略上配合進入到戰役上直接協同,淮海戰役成了兩大野戰軍的共同任務。

戰役前部隊學習了毛主席關於「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指示和華野的曲阜會議精神,認識到解放戰爭在進入戰略決戰形勢下,必須高度集中統一,統一思想、統一行動、統一指揮、統一政策、統一紀律;認識到任何無組織、無紀律、無政府的行為都會對革命事業造成極大危害。要求我們發揚革命英雄主義,要善於抓住時機;發揚艱苦奮鬥精神,不怕困難犧牲,上級指到哪裏打到哪裏;要求我們樹立全域觀念,任何任務都是戰役的一部份,都會影響戰役的全域。

施義之要求全團營連幹部,根據接受的任務和各單位的情況,積極主動進行戰鬥,不依賴、不等待,並針對存在的問題訂出加強組織性紀律性的決議,還號召在戰鬥中創造英雄模範單位和個人。部隊還開展了河川戰、攻堅戰的戰術技術訓練。同時補充了兵員,調配充實了班排幹部。同誌們「摩拳擦掌」等待戰鬥打響。

淮海戰役打響了,五師奉命為保障側翼部隊的安全,從宿遷向西疾進,包圍了還沒有來得及向徐州收縮的敵107軍軍部和260師於邢圩。15團二營和團炮兵連包圍大王集107軍教導團。當晚組織部隊土工作業,工事做到敵人前沿。第二天施義之帶作戰參謀來到二營陣地,召開連以上幹部會,傳達師命令和團黨委對二營殲滅教導團的要求,動員說:這一仗不僅是殲滅一個教導團的問題,更是直接關系到孫良誠投降問題,師團黨委要求你們發揚英勇頑強、猛打猛沖、不怕犧牲精氣高漲。下午發動攻擊,在半小時左右就全殲107軍教導團八百人。被我包圍在邢圩的敵人恐慌萬狀,軍心動搖。

孫良誠在我軍事打擊、政治壓力下,於11月14日上午8時率107軍軍部、直屬部隊、260師共6000余人放下武器。敵261師也被兄弟部隊全殲。敵徐州東南門戶被我開啟。大王集戰後,施義之率15團配合兄弟部隊搶占和堅守徐州東馬山,保證我碾莊前線部隊全殲黃伯韜兵團。

隨後,施義之率15團隨師南下宿縣,蚌埠間津浦路西側堵擊敵人,保障中原野戰軍殲滅包圍於雙堆集黃維兵團。12月15日,中原解放軍在華野三個縱隊參與下圍殲了黃維兵團。

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放棄徐州,逃到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5團隨五師奉命進入陳官莊東南的堌上郭樓一線,擔任固守任務,堵住了杜聿明集團南逃道路。這時,中央軍委正在組織平津戰役,令華野暫停對杜聿明集團的進攻,開展敵前練兵。對敵俘進行教育改造,開展對敵政治攻勢,施義之指示各營連用迫擊炮送宣傳彈,敵前簡短政治喊話,乘夜給對方送食品、香煙等,爭取中下級軍官、士兵投誠。這期間四連夜襲敵王莊陣地,殲一個連,創小分隊殲敵範例。

1949年1月6日,我軍發動總攻,15團攻擊穆樓,敵不支逃跑。五師遂全線出擊,將近萬敵人殲滅在野地裏。戰鬥於1月10日結束。淮海戰役歷時65天,殲敵56萬,獲得了全面的勝利。

淮海戰役後,全國解放軍實行統一編制。華野二縱隊改稱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一軍,五師改稱62師,下屬184、185、186三個團。十五團改為186團。

施義之和186團在魯南韓莊以東休整後,奉命乘火車沿津浦路南下到合肥,再行軍到巢湖邊全團開展渡江大練兵,成立海員隊在巢湖訓練。3月中旬,62師奉命南下至長江邊,準備渡江作戰,擔任第二梯隊。渡江戰役中,186團奉命擔任21軍正面鉗制任務,火力封鎖江面,掩護第一梯隊過江。五連於老洲頭啟航,在鐵板洲邊與敵遭遇,激戰半小時,搜出三艘汽艇,俘敵80余人,繳獲機槍四挺。全師在22日全部渡過長江,向杭州進發。

我們的部隊進入了杭州市,施義之教育全團嚴守「三大紀律八項註意」,遵守入城「約法八章十項守則」。為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不住民房,露宿街頭。幹部戰士一律不買東西,許多連隊沒有菜吃以鹽水下飯。以模範行動擴大中國共產黨我軍的影響。

5月5日,二十一軍奉命撤離杭州,繼續南下。62師奉命到蕭山集結,186團於7日晨離杭州抵蕭山南山頭陣地集結待命,施義之領導全團認真學習七屆二中全會的精神。認識在新形勢下不能絲毫松懈鬥誌。堅持兩個「務必」(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警惕糖衣炮彈的侵襲。認識解放軍永遠是個戰鬥隊,同時也是個工作隊。對少數同誌羨慕城市生活,貪圖安逸敲起了警鐘。總結了渡江以來工作經驗,再一次討論進入城市執行好政策紀律問題。

解放杭州

5月中旬,二十一軍向浙中、浙南進軍,負責掃清殘敵,接管城市。186團進軍駐諸暨,27日殲滅敵許長水部,斃敵俘敵200余。6月14日,全團向臨海進發,21日抵達臨海大田。這時62師主力已先抵達臨海,浙江省保安旅少將戚永年以下3000余人,在我軍壓力和台州地區地下黨策動下起義,62師解放了台州地區。浙江保安司令王雲沛部下蔣誌麟部和徐慶祥、應老三等匪部盤踞仙居。施義之率186團一、三營(缺二營)奔襲仙居,分二路乘夜圍城,因山區地形復雜,部隊運動困難,一路因精靈帶錯路而遲到。匪見我主力已到便乘隙逃竄。

7月5日拂曉,仙居城解放。施義之兼仙居縣第一任縣委書記,與地方幹部一起發動群眾,建立政權。186團多次進剿盤踞仙層山區的蔣誌麟部,被其逃脫。在186團接到師部調防命令時,群眾老報蔣誌麟的動向。施義之估計蔣誌麟獲知我部隊調防不會轉移,決定打他哥回馬槍。經師領導同意,當晚三營、團教導隊同來接防的師偵察營在施義之和參謀長胡開德率領下夜襲蔣誌麟部,一舉斃俘敵300余人,端掉了這一股土匪。(蔣誌麟帶幾個隨從逃跑,以後在杭州被抓到處決)。7月29日,186團由仙居進駐溫嶺地區。

肅清殘匪

為執行毛主席關於「人民解放軍永遠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指示,62師抽調了300多名幹部戰士組成工作隊,進駐台州地區沿海各縣的一些區、鄉。施義之十分重視工作隊的工作,親自對186團工作隊員進行動員,反復強調:新區政權不建好,多項政策不能貫徹。群眾發動不起來,殘匪不能肅清,而殘匪不肅清,我們的政權就不能鞏固和發展。所以執行工作隊的任務是十分光榮的,也是會遇到困難的。他鼓勵大家克服困難,說蔣介石800萬軍隊我們都把它消滅了,工作中遇到困難也一定能克服。

為執行好兩隊任務,施義之兼任溫嶺縣剿匪委員會書記,繼續清剿殘匪,同時在團部駐地新河鎮開展群眾工作,教育青年學生,發展共青團員,鼓勵他們走革命道路。工作隊在工作中,深入基層,訪貧問苦,細致地進行調查研究,同時加緊打擊土匪、鎮壓惡霸。經過四個月的艱苦工作,廢除了舊社會留下的保甲制度,幫助建立了人民基層政權。同時完成了基層黨、團組織的建設,成立了民兵組織,普遍進行了減租減息,發動群眾對惡霸地主的鬥爭,培養了一批基層幹部和骨幹,初步提高了群眾覺悟。這就為今後開展各項工作、進行土地改革創造了基本條件,很好地完成了工作隊的任務。

1950年春,部隊參加舟山戰役,工作隊撤回。

(未完待續)

作者陳楓 華東三級人民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