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聽聞上甘嶺大勝,老蔣直言:我不是解放軍的對手,他杜魯門更不行

2024-01-27歷史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2年,上甘嶺戰役結束後,秘書拿到戰報後,第一時間就交給蔣介石。

這一場在美軍和蔣介石看來必勝的戰爭,沒想到竟然是誌願軍勝利了,蔣介石拿著戰報的手微微顫抖,他對秘書說:「他們認為我軍事能力有問題,我不是解放軍的對手,他杜魯門更不行。」

在這以後,他更是對秘書透露出放棄反攻大陸的想法,為何?

點個關註,一起看蔣介石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

抗美援朝

自從解放戰爭戰敗以來,蔣介石從未放棄「反攻」大陸的想法,1950年時,逃到台灣的蔣介石認為時間到了,因為中國正在忙於抗美援朝。

彼時北韓半島發生內戰,眼看南韓不敵北方,美國為了自己在亞洲的戰略布局,決定出兵援助。有了美國的加入,戰場局勢瞬間扭轉,眼看北韓不敵,美軍竟然在邊境上挑釁中國。

當時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我們會吃下這個「啞巴虧」,不會出兵。

畢竟新中國成立不久,國內百廢待興,我們的工業幾乎沒有發展,整個國家都處於窮困之中,就連解放軍的裝備、後勤保障、交通路線等各方面都比不上美軍,這一仗幾乎沒有懸念。

美國為了穩住北韓半島的局勢,可是組織了16個國家的聯軍,這在當時是相當強勁的一支軍隊,但毛主席仔細分析了占據,對於是否出兵做出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決定。

當然主席的決定也在中央內部遭到了大量反對的聲音,但主席始終認為這一仗我們必須打。無論能否勝利,必須讓別人看到新中國不再是任人欺負的「軟柿子」。

看著大陸出兵北韓,蔣介石也想過台灣派兵出征,蔣介石信誓旦旦說他們與解放軍交戰多年,對於對方的用兵習慣非常熟悉。

不過杜魯門並不同意台灣卷進來,對於老蔣心裏的想法他一清二楚,無非就是希望聯合國軍耗盡大陸軍隊的力量,使他的反攻更加順利。

不單單如此,一旦台灣加入戰爭,蔣介石也會趁機向他索取更多的軍事援助,美國已經在戰爭上投入很多,不願意再幫助台灣。

最關鍵的是,蔣介石可是解放軍的手下敗將,當年解放戰爭美國給與了國民黨不少援助,結果只落得個解放軍勝利,國民黨敗走台灣的局面。

為此杜魯門對他不滿,就連美國國會內部以部份人也不喜蔣介石。對於這些意見老蔣也有所耳聞,但他還需要依靠美國,也不能和他們撕破臉。

關於台灣是否出兵的問題,麥可亞瑟曾一力主張台灣出兵,但遭到了國會內部人員的反對,理由是一旦台灣出兵,性質就變了,從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再次變成內戰。

若是惹怒大陸,他們趁著台灣出兵北韓的間隙,再次出兵台灣,屆時美國將會面臨兩個戰場,且兩方都距離美國本土遙遠。

這樣一來美國就會處於被動的局面,台灣和北韓的戰略布局同樣重要,若兩方同時開戰,美國則會深陷戰爭中無法自拔。

考慮到這一方面,杜魯門沒有同意台灣出兵的請求,蔣介石也只能期盼美軍能在戰場上「大殺四方」,讓誌願軍實力「減弱」。

誌願軍進入北韓後,剛開始的確是美軍掌握著戰鬥的主動權,但隨著戰爭的開展,彭德懷帶領大軍研究美軍的作戰習慣,尤其是麥可亞瑟的個人性格等,總結出了針對美軍的作戰弱點。

在之後的幾次戰爭中,誌願軍們在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甚至開始扭轉戰爭局勢,這是美軍始料未及的,號稱「世界第一」的美軍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多次失敗讓美國政府對麥可亞瑟官不滿,在他多次與美國政府沖突後,杜魯門直接將他撤職,換李奇微上場。

李奇微的到來確實給誌願軍造成了影響,但總體戰略來說,還是我軍更勝一籌。

1952年10月,眼看著誌願軍已經掌握了地面戰場的主動權,「聯合國軍隊」被打得士氣低迷,為了提升士氣,他們急迫需要一場勝利的戰爭提升士氣。

況且美國的戰敗已經讓他們在世界上丟人了,杜魯門正在準備他的下一次大選,韓戰已經引得美國人對他失望,若是再來一次戰爭,他也能挽回遺失的民意。

上甘嶺戰役

範弗裏特對戰場形勢進行了分析,認為在上甘嶺地區發起攻擊聯合國軍獲勝的可能性最大,不過他並沒有反思之前戰爭聯合國軍失敗的根本原因,秉持著敵軍一貫驕傲的態度。

就在戰爭開始之前,一對美國軍官還端著茶杯討論這場戰爭,他們看著上甘嶺地區面積不大,甚至口出狂言:「上甘嶺規模不大,我們爭取5天時間拿下。」

當時的範弗裏特自大的認為,只需要消耗200人,花費五六天時間就能拿下上甘嶺,相比誌願軍各方面物資缺乏,美軍彈藥充足,武器裝備更是先進與中國幾十倍,直接采用猛火力進攻就行。

這一場戰爭範弗裏特派出20多輛坦克,還配備了320多門大炮,這些火力對於解放軍來說是致命性打擊,然而我們還是想出了應對的辦法。

別看上甘嶺只是一塊小地方,但他後面是五聖山,守不住上甘嶺,五聖山也會丟。開戰之前,彭德懷就下了死命令必須死守住上甘嶺。

1952年10月戰爭開始後,美國便對誌願軍進行了重火力打擊,誌願軍被炸得血肉橫飛,天空還有轟炸機來回飛行,誌願軍被美軍的輪番轟炸壓制住,我們只能丟掉其中一些陣地。

戰爭一開始傷亡慘重,面對聯合國軍隊的轟炸,我們只能用「坑道」來減小損失,守備隊進入坑道後,就立即與指揮所取得聯系。

可通訊的路線被美軍炸斷,一時間失去了我們與指揮所的聯系。

牛保才等通訊班的戰士們眼見與指揮所聯系不上,電話線又被炸得少了一截,緊急情況下,他們幹脆用自己的身體充當電話線,撐了整整3分鐘,這才讓通訊暢通,接到了下級下發的命令。

眼看敵人炮火太猛,一個團所剩無幾,大家決定先退回坑道再想辦法,誰知在後退過程中遇到了擋在坑道口的韓軍。

看著前方的韓軍,孫子明氣不打一處來,為了讓後方的其他戰士順利撤退,他拖著受傷的身體,拿著手榴彈朝著韓軍撲了上去,這才為戰士們的後撤開啟一個口子。

當時我軍沒有足夠的大炮,就連反坦克手雷都是稀缺的,前沿陣地上的戰士們最大的願意就是能多配備一點手雷,因為手雷炸碉堡的效果比手榴彈好多了。

上甘嶺戰爭中,黃繼光手裏只有一顆手雷,這個東西誌願軍都會選擇留給敵人的坦克,用他來炸碉堡都有些「奢侈」。

戰爭進行到10月19日,黃繼光所在部隊奉命奪取上甘嶺的一處陣地,那是美軍火力最密集的地方。

為了消除這些壓制我們的火力點,上級已經派出好幾組戰士前去,可惜都被敵人的火力打死在途中。

當時正處在晚上,美軍在晚上視力不佳,因此晚上作戰我軍稍微占據一點優勢,若是天亮以後,美軍不僅能清楚看見攻擊目標,就連轟炸機都有了物件,因此黃繼光的隊伍必須在天亮以前奪回陣地。

眼見時間一點點過去,戰士們犧牲了不少,可敵軍的火力還在加強,危難之際黃繼光挺身而出,自願申請炸碉堡。

美軍的照明燈從碉堡生出,不斷掃視著碉堡附近,一旦想要接近,就會遭到美軍強烈的霍經理覆蓋。

黃繼光一邊拿著槍掃射,一邊抱著炸藥包緩緩向前,黃繼光被任命為6班班長,帶著兩名戰士前去炸掉敵人的碉堡。

在黃繼光的帶領下,他們聯系搗毀了幾處火力點,就在準備炸掉中心火力點之前,黃繼光發現一位戰友已經犧牲,而另一位戰友也身負重傷,有希望炸掉中心火力點的只有他。

其實黃繼光的腿部和手臂也已經負傷,但他仍堅持向火力點爬去,到達中心火力點時已經精疲力竭,他忍著傷痛向敵堡扔進去。

隨著爆炸聲響起,中心火力點停止了射擊,黃繼光以為自己任務完成,便躺在敵堡附近等待戰友們前來。

遠方的戰士親眼看見黃繼光幾人沖刺,看著戰友犧牲,他們心如刀割。黃繼光炸掉敵軍火力中心點後,後方的戰士們一聲令下立馬沖鋒,誰料中心火力點裏的敵人還未死光,一人忽然忍著傷痛站起來,拿著機槍對沖鋒的誌願軍掃射。

黃繼光見情況緊急,毫不猶豫撲向敵人的機槍口。

上甘嶺勝利

誌願軍奪取陣地關鍵時刻,黃繼光不顧個人安危,毅然用胸膛擋住美軍的子彈。

黃繼光的挺身而出讓戰友們動容,他們趕緊端起槍向敵人猛射,最終拿下了高地,不過黃繼光永遠倒在了北韓戰場上。

等到戰爭結束,戰友們看著黃繼光的胸膛上密密麻麻的彈孔,心裏很不好受。

敵軍計劃幾天奪取上甘嶺的計劃被誌願軍粉碎,誌願軍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換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整個上甘嶺戰爭中,敵軍派出6萬的兵力,而我軍只有4.3萬人堅守,在這短短40多天的時間裏,雙方大大小小的交手達到900多次,我軍傷亡人數1.15萬,而敵軍傷亡人數達1.5萬多人。

這場戰爭共出動坦克170多輛,飛機3000多架,光是打出的炮彈就多達190萬發,戰爭激烈程度和炮兵火力密集程度甚至超過了二戰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軍依然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上甘嶺的大勝讓老蔣重新認識了我們的軍隊,原來當年與他對仗的是一支如此強大的軍隊。

全國抗日戰爭剛結束的那段時間裏,蔣介石在國內占據著絕對的優勢,他背靠這美國,還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國軍在鼎盛時可是有400多萬的兵力。

手中更是拿到美軍的大量援助,有著世界先進的美式武器,無論從哪方面想,他都是勝率最大的一個,然而解放軍卻用幾年時間就將他擊敗,他也只能帶著自己的殘兵到台灣去。

所幸台灣沒有他的對手,這才讓他能夠在台灣一手遮天。其實蔣介石自從逃去台灣以後,就沒有放棄反攻的想法,但上甘嶺一戰卻讓他內心開始動搖。

解放戰爭輸掉以後,美國人認為他軍事能力不行,將他看作是「扶不起是阿鬥」,若不是台灣對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布局有重要作用,他們恐怕不願意理會蔣介石了。

然而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強如美軍的他們也不是誌願軍的對手,得知上甘嶺的戰況後,老蔣的手微微顫抖,他想過這一仗美軍可能不輕松,但他沒想到美軍竟然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如此強烈的火力覆蓋下,還輸了這一場戰爭。

想到杜魯門對他的侮辱,蔣介石冷笑一聲,對秘書說:「強如杜魯門都不是毛澤東的對手,他們還說我軍事能力有問題,看看他們又是個什麽樣的下場!」

想了想,蔣介石又感嘆了一句:「在這個世界上,沒人會是毛澤東的對手。」

其實從這裏開始,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決心已經開始動搖,但他不能表現出來,否則當初他號稱「去台灣只是權宜之計,總有一天會回去的」,不就是一句空話了嗎?這樣一來台灣的士兵們肯定會受到影響。

後續台灣與大陸雖然有幾次沖突,不過都是蕭範圍的,蔣介石必須拿出「反攻大陸」的姿態,韓戰結束後的美國對蔣介石的態度也有所變化,他們也不會催促著台灣方面「反攻」,而是希望維持對峙的現狀。

韓戰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憑借著這場戰爭,中國告訴世界人民我們徹底站了起來。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