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杜聿明晚年談孫立人,直言:賣主求榮的小人,根本不是民族英雄

2023-12-26歷史

抗日將軍孫立人,叢林劍術若狐神,這是為孫立人將軍立下赫赫戰功的極高評價,雖然他屬於蔣介石手下的一員大將,但是在建國後人們還對他贊賞不已。

可是在戰友杜聿明的口中,卻變成了「賣主求榮」的小人,人們又想到孫立人在台灣淒慘的晚年,很難不對孫立人想入非非。

究竟在當時發生了什麽事情,才讓昔日戰友變成惡語相待的陌生人呢?

入緬作戰,出現分歧

1942年,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軍隊直接殺紅了眼,越戰越勇,屢戰屢勝。秉承著步步為營的戰略,日本軍隊幾乎要把整個東南亞占領!

面對前來抵禦的英國軍隊和美國軍隊毫不膽怯,本應很厲害的英軍卻沒有在戰爭中討到什麽好處,眼見馬上被日軍逼上絕路,誓死抵抗只有死路一條,於是便向國民黨尋求幫助。

緬甸這場仗不得不打,當時中國的局勢可謂是前有狼後有虎,倘若日軍將緬甸攻占後,將會直接將魔爪伸到中國的雲南,在東亞戰場上對中國進行前後夾擊,到時候後果不堪設想。

蔣介石得知後便打算派遣兩位出色的將領,帶領軍隊遠赴緬甸,拯救英軍於水火中。這時孫立人與杜聿明兩名將軍挺身而出、主動請纓,於是蔣介石便將兩人派出。

於是孫立人、杜聿明兩位將軍帶領著國民黨,浩浩蕩蕩地向緬甸進發了,可是在第一次行動中,孫立人將軍與杜聿明將軍之間便出現了分歧。

當他們抵達的時候,7000英軍竟然被只有4000人的日軍堵在了仁安羌一帶,已經到達了強弩之末。

當聽聞國民黨抵達的時候,英軍首領亞歷山大松了一口氣,隨後便給國民黨傳播求救資訊。

可是蔣介石卻秘密給杜聿明發了一封電報,要求杜聿明不要前往解救英軍,先按兵不動。畢竟英國人狡猾無比,很有可能做出「披著羊皮的狼」之事。

老實忠厚杜聿明對蔣介石的話深信不疑,並且打算將命令執行到底,可是沒想到孫立人在這件事上卻與他有著不同的見解。

在孫立人眼中,倘若不去救援,英軍只能白白送死,秉承著能救一人是一人的態度,他還是堅持要去戰場上救人。

於是在孫立人去解救英軍之前,特地與英軍達成了一種協定:保證在陣地堅守48小時。在這期間杜聿明不是沒勸過孫立人,但是孫立人一旦決定的事,無論做什麽都要實作。

在做好萬全準備後孫立人便帶領著僅僅1000士兵,向著日軍的包圍圈中的一個小突破口進行突破。

經過連續幾次的突破,幾百名士兵命殞當場,這才有了突破口,讓英軍有了一線生機。

在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不常有,尤其還是在不熟悉的地形上戰鬥,孫立人帶領的這場戰鬥打得實在是太漂亮了,被西方人稱為「東方隆美爾」,還被蔣介石授予了「青天白日」勛章,可謂是功德無量。

可是蔣介石一直對孫立人有意見,經過這件事後更是對孫立人心存芥蒂,迫於壓力下只能先對其進行獎勵。

矛盾升級,怨念非常

盡管在營救英軍的行動中,他們並沒有輕舉妄動,做出背信棄義的事情。可是並不代表他們永遠不會使出小手段,對於這點,孫立人和杜聿明都自有打算。

果不其然,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英軍便變得十分倦怠,只要有正面戰場便將國民黨推出去戰鬥,而自己卻不費一兵一卒躲在戰爭的後方。

並且,英軍根本沒打算中國軍隊活著回去,經常給我軍使一些小手段,仿佛看不到我軍與日軍同歸於盡不善罷甘休一樣。

好在我軍對其及時防備,才讓英軍的計謀沒有得逞。

但更過分的是,英軍將領趁著國民黨軍隊不註意的時候,便偷偷帶領著軍隊撤退到印度地區,只剩下我軍在戰場上與日軍周旋。

剛開始的時候,我軍對日軍的進攻遊刃有余,甚至打得日軍毫無招架之力。

狡猾的日軍卻找到了我軍的弱點,那便是穩定的物質供給,他們將物質供給這條路阻斷以後,企圖向圍堵英軍那樣將我軍逼上死路,實在是狠毒至極。

無奈之下,杜聿明便向蔣介石發電報詢問接下來的作戰計劃,其實擺在他們面前只有一條路那便是及時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蔣介石也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立即下達撤退命令。

只不過,蔣介石並沒有下達撤離到印度地區的命令,而是讓杜聿明將將士們帶領到野人山撤退。

作為蔣介石的忠實信徒的杜聿明,肯定是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列事,不料這次又遭受到了孫立人的反對。

這次分歧的後果,直接造成了他們的分道揚鑣。

緬甸地區本就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在平日裏的戰鬥中戰士們就不能忍受,經常遭受到有害蚊蟲的叮咬,更何況撤退到野人山上呢。

野人山之所有被叫做野人山,因為山上是原始的熱帶雨林風貌,蛇蟲遍布,很少有活人能夠成功在這裏活下去。

孫立人在得知後便不同意蔣介石的計劃,如果撤離到印度地區,士兵們會有更多生存的機遇,倘若連命都沒有了那還提什麽戰鬥呢?

於是,孫立人和杜聿明各執一詞,在撤退途中前往了不同的方向。

孫立人帶領著士兵們經過長途跋涉後來到了印度地區,與國際上的盟軍進行規會和,隊裏大部份的士兵都活了下來,為後來的戰鬥做準備。孫立人不僅在戰鬥中十分聰明,而且十分珍惜士兵的生命。

而另一點杜聿明可就沒有這麽幸運了,當進入野人山以後,他們便在當場駐紮。

由於對地形的不熟悉,很久以後杜聿明才叢野人山中撤退,並且在這過程中彈盡糧絕中,只能吃一些樹葉野果用來充饑,稍微不註意就可能中毒身亡。

杜聿明統共帶進去四萬士兵,能夠活著出來的只有僅僅一萬人,明明這些士兵可以在戰場上上陣殺敵,卻在小小野人山中失去了生命,實在是令人惋惜。

而身為將領的杜聿明也是狼狽異常,當他出來的時候身體早就跟不上了,只能讓人用擔架擡了出來,這件事也成為杜聿明人生中最後悔的一件事。

正是因為這件事,讓杜聿明十分痛恨孫立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孫立人的映襯下,自己不僅沒有才能,還讓這麽多的士兵白白送死,怎麽能不恨呢?

於是,杜聿明將孫立人說作為是「賣主求榮」的無恥之徒,直到他晚年的時候仍然這樣詆毀孫立人,為什麽不去想想自己的錯誤,而一味地指責他人呢,這或許也是杜聿人失敗的原因之一。

能文能武,智勇雙全

毛主席曾經說過:「但凡蔣介石能夠重用這三名大將,都不會在最後的戰爭中輸得這麽慘」。

而這三名大將中便有能文能武,智勇雙全的孫立人將軍。

為什麽孫立人作為一名抗日名將,卻將其稱為「能文能武」呢?

1900年,孫立人出生在安徽廬江,在七歲那年失去了自己的母親,從此跟著父親相依為命。父親在其九歲的時候,便把他帶往了青島,進入私塾中學習。

幼時艱苦的環境讓孫立人刻骨銘心,在學習上用盡全部精力,最終在清華進行招生的時候,他主動報名參加考試,在一千多人中位列榜首,以第一名的好成績進入了清華大學。

在大學中他仍不放松,不僅在土木專業中表現得十分優秀,而且申請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在國家的資助下來到了來到了普渡大學中進行深造。

後來遊歷了歐洲的各個國家,融入了歐美的思想,讓他和國人的思想稍微有些差異。

在看到國內人民經受苦難,國家支離破碎後,他毅然決然地選擇放棄自己的專業,進入了一家軍校中進行軍事化學習,再學成歸國後成為了蔣介石的部下。

真正讓孫立人出名的是淞滬會戰,孫立人帶傷帶領戰士們突出重圍,在此戰中一戰成名。

而後來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帶領遠征軍在緬甸的英勇戰績,更在孫立人的功勛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能在中國最高學府清華讀書,武能有赫赫戰績共鳴,所以孫立人被人稱為能文能武,智勇非凡吧!

可是這樣一個為什麽沒有被蔣介石重視呢?蔣介石非常看重自己親信之人,無論這個人有沒有才能,因為他只想把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而孫立人的「反骨」行為已經引起了蔣介石的不爽,就算是立下赫赫戰功,蔣介石也在心中為其戴上了一頂謀反的帽子,時時刻刻警惕孫立人會不會謀反。

並且,曾經留過學的孫立人受到了美國的喜愛,美國人早就忍受不了無能的蔣介石,想要另立新人,這個物件便是孫立人。

聰明如蔣介石,怎麽可能會察覺不出美國的心思。

蔣介石對著美國陽奉陰違,最終在後期的戰爭中將孫立人調離了重要崗位,逃往台灣的時候甚至將孫立人帶上,在1955年便對其進行軟禁,實在是令人唏噓。

總結:

當我們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後,才發現孫立人原比傳說中的貢獻更大。盡管在昔日戰友的口中,孫立人是個「賣主求榮」的小人。

但是他以一己之力保住戰士們的生命,發揮自己出色的作戰才能。

可見,我們對一個人進行評判的時候,不能憑借一人之辭,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綜合考量,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