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誌願軍特等功臣王學風:毛澤東為他泛起激動淚花,多年故裏卻成謎

2024-01-23歷史

1951年5月5日,毛澤東接見誌願軍四十軍軍長,問道:「你們最先進入北韓,一直沒有休整和補充物資,戰士們怎麽能堅持戰鬥7個月那麽久呢?」

於是軍長向毛澤東匯報,四十軍的作戰經過。當他說起共產黨員王學風的事跡時,毛澤東聽得忘記彈煙灰,眼睛裏不由泛起激動的淚花。

從此王學風的名字,被刻在誌願軍的紀念墻上,事跡也被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王學風獲得誌願軍特等功臣一級戰鬥英雄榮譽,排名第六。

可不知為何,這名英雄卻一直未能魂歸故裏,其家鄉人民也對他了解很少,甚至在現存的資料中都很少能找到關於他的記錄。

那麽,到底是什麽原因造成我們的英雄,多年故裏卻成謎呢?他的家鄉到底在哪裏?身上有著怎樣的故事?

可惜由於資料缺乏,王學風的出身及從小的事跡,我們都已無從查證,只能得知他在北韓戰場上的事跡。

1951年的3月,北韓戰場的局勢並不是很明朗,進入最艱苦,困難,疲憊的階段。12日,誌願軍第四十軍接替誌願軍第四十二軍的防務,在洪川北地區組建防禦工事。

當時敵軍總指揮李奇微根據前三次戰役的經驗,采取火海戰術,以正面兵力密集,配備空中火力猛烈戰術,以對抗誌願軍部隊。

根據情況,我軍深知兩軍火力相差較大,於是決定采取避其鋒芒,將火力和兵力重點放在後面,以對抗後面疲憊的敵軍。

因為戰線過長,四十軍還召開會議,部署各部隊獨立作戰,采取以少吃多的靈活戰術。最重要的是,要把控要點,節節抗擊敵軍,相互支援,相互幫助,以求最大程度大範圍打擊敵軍。為此,他們特意制定精密部署。

眾所周知,在電影上的誌願軍戰士,往往沖鋒號角一響,戰士們一股腦向前沖。事實上,真實的戰場,大多數還是有所不同的。

特別是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每個指戰員都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因此他們制定的戰略部署,極其精細。經過層層部署,甚至能精細到每一個戰士的位置和陣地。

畢竟誌願軍戰士們要對抗的部隊,也不是虛有其表之師,因此四十軍的戰略部署也是如此。他們構築起精密的防禦工事,既要能防空,防炮,防毒,還要能便於發揮火力,機動活動。

然而有時環境和天氣的影響,也是指戰員無法預料到的。

像四十軍一二0師三五八團在作戰中,就面臨著環境和天氣的嚴峻考驗。他們駐守的陣地是華嶽山,此山位置險要,居高臨下,是重要的戰略陣地。

而當時正逢寒冬季節,山上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戰士們又因匆忙入朝作戰,身上只穿著一套單薄的棉衣,物資補充不及時,一套棉衣穿了150多天都未能換過。

有的戰士身上棉褲都已經磨破,只能用些粗大針線縫上,有的戰士衣服袖口也被磨飛,只能半截胳膊露在外面,無奈胳膊被凍得通紅,雙手也凍得裂開,露出一道道血口。

更嚴重的是,由於條件限制,戰士們也無法獲得醫藥救治,只能忍著疼痛,自己拿著針線縫上傷口止血。至於食物方面,吃凍馬鈴薯也是常有的事。不過如果不是很餓,戰士們會將馬鈴薯放在咯吱窩暖暖再吃。

即使如此,戰士們依舊憑借心中高度的熱情,一絲不茍地布置陣地。他們在用鎬鍬在山石上挖出散兵坑,交通壕,和隱蔽部等陣地。

為了防止敵軍炮火和汽油彈燃燒,戰士們還挖出貓耳洞,清理周圍的雜草,打掃出防火帶等等。總之,戰士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來應對敵軍的一切陰謀詭計。

4月3日,敵軍開始對陣地發動進攻,整整持續一整天,敵人未曾前進半步。第二天,敵軍再次重整旗鼓,沖了上來。

面對攻勢,王學風率領一個小組,鎮守在華嶽山3號山頭的陣地上。在前面兩次進攻中,他一只手不幸負傷,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戰鬥到底的決心。

在戰鬥中,他帶領戰士們與敵軍展開戰鬥,打退敵軍兩次進攻。不過王學風的腮幫子也被子彈打穿,牙齒碎爛,滿嘴鮮血。他強忍著劇痛,拿出毛巾簡單包紮傷口,又繼續帶領戰士戰鬥。

很快第三次進攻開始,不甘失敗的敵軍發動更瘋狂,更猛烈的進攻。他們讓五個戰士端著重機槍在前,其他一個連的戰士借著重機槍的掩護,向陣地撲來。

戰鬥中,王學風的槍打壞了,子彈和手榴彈也用光了,但是他依舊鎮定地守在陣地上,向敵軍抵抗。他向戰友要來7顆手榴彈,再拿起撤退戰友的自動步槍,向敵軍掃射,打退敵軍的進攻,可他的頭部受了重傷,陷入昏迷。

因為戰事緊急,戰士們忙於應戰,根本沒有時間檢視陣地上戰友的情況,因此王學風一直躺在陣地上,無人看到,直到一陣密集的槍聲,他才蘇醒過來。

他意識到敵軍的進攻又開始了,下令讓戰友快點撤退,自己則看著像餓狼一樣向前沖鋒的敵軍,不管身上的劇痛,用盡最後一點力氣摔斷步槍,再向敵軍扔出最後一顆手榴彈,身體滾下了山崖,壯烈犧牲。

就這樣,王學風離開人世。5月5日,誌願軍四十軍軍長向毛澤東匯報戰場情況,並向他說及王學風的戰鬥事跡。

在戰鬥中,他的雙腿被打斷,不能站立起來,便坐著堅持戰鬥,爬著繼續戰鬥。戰鬥至最後,他摔了步槍,扔出一顆手雷,滾下了山崖。

毛澤東聽著聽著,入了神,忘記了彈煙灰,眼睛不由自主泛起淚花。事後,王學風被毛澤東親自批示成為第六名戰鬥英雄,事跡載入解放軍軍史。

然而這位英雄,六十年來,卻一直未能魂歸故裏,這是怎麽回事呢?家鄉的人民,也對他了解很少,甚至在資料裏找不到他的有關記錄。

到底是什麽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呢?

1955年9月,安徽省碭山縣委和工作人員,在參觀北韓誌願軍英雄展覽館時,看到一面墻壁上明顯刻著,王學風是江蘇省碭山縣人。

看到這一幕,縣委人員驚喜不已,這可是我們家鄉的驕傲啊!可他們回去後,向相關部門查詢,但是黨史和檔案局多個地方都查詢不到此人,根本沒有這個人。

他們依舊不死心,跑到相關鄉鎮府單位,先後在電視節目等媒體上刊登咨詢,都一無所獲。在沒有確切證明下,工作人員自然不敢大聲宣揚,於是一來二去,這件事便被耽誤下來。

直到2005年6月,一人進入黨史研究室工作,無意中得知王學風的事情,希望能弄清楚他的事跡。可透過網上查閱,和書籍查閱,都只能查到王學風的一點事情,最多只有籍貫安徽碭山或者江蘇碭山等,大同小異,完全沒有進展。

為了查明王學風的身份,他又從王姓的村莊開始逐一排查,記錄下學字輩的地方。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尋找中他發現一個王姓村莊,有一戶人家和王學風的輩分很相似。

這戶人家的長子曾經在馮玉祥部隊參軍,後來回到家鄉當農民,可惜80年代去世了。第二個兒子以前也進入國民黨政府的部隊,後來受傷也回到家鄉務農。可惜家鄉解放後生病去世了。

第三個兒子同樣跟隨兩個哥哥的步伐,參軍入伍,曾在1948年回過一次家鄉,從此便沒了音訊。如今現存的家人,都只記得他的乳名,不記得他的名字了。

他們還提起,家裏有一塊從老家帶回來的石碑,是以前犧牲的兄弟。他喜出望外,急忙前來檢視,可清洗完石碑後,只見上面寫著的名字,根本不是王學風,相當於這條線索完全斷了。

兜兜轉轉,由於姓氏過多,範圍太大,他依舊未能從家鄉找到王學風的線索,只能另辟蹊徑。

突然他想著,曾經和王學風一起戰鬥過的戰友,說不定會有他的訊息,於是他嘗試聯系四十軍尋找線索。

經過一番尋找,他聯系到部隊的同誌,同誌們一聽說是尋找英雄的線索都很熱情,可惜由於時代變遷和部隊變更遷移,現存的資料也只有一張王學風的畫像和簡單介紹,和其他網站上的資料並無不同。

如此一來,相當於這條線索幾乎也斷了。即使如此,他依舊沒有放棄,一查就是六年,這件事情好像一個心願一直困擾著他,指示著他一定要完成。

2012年3月份,他無意得到一個碭山籍老鄉的聯系方式,嘗試著將這件事情告訴他,並請他給予幫助。他直接承諾:「一定會的,一定,盡力!盡力。」

一轉眼過去兩個月,直到5月份,老鄉才來電話,說明解放軍檔案館查到了資料。又是一番周折,直至8月,資料的影印件才來到他的手裏。

上面記載著王學風罕為人知的一生。

和大多數戰士的出身一樣,王學風也出身貧苦,家裏靠著種田和養豬為生。他從八歲起就開始幫助家裏養豬和幹農活,減輕家裏的負擔。

到了16歲,他才有了上學的機會,讀書認字。四年後,他離開家鄉來到國民黨錦州鐵路總署,當上一名警察。那個年代,能有個正經的工作,也是幸運的,王學風便勤勤懇懇地當了三年警察。

直到錦州城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浩浩蕩蕩進入錦州。見到一身正氣的解放軍戰士,王學風毅然加入解放軍的隊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在部隊,他接受思想和行為上的熏陶,明白很多道理,思想覺悟有極大提升。不久,他跟隨部隊南下,開始四十多天的南下大進軍。

一路上,每天戰士們都要急行軍幾十裏,非常辛苦,每到晚上大家都來不及休整,倒頭就睡。但是王學風不一樣,他不顧身體疲勞,要先幫助炊事員燒火做飯,幫助戰友打熱水洗腳後,才去睡覺。

每天早上,他又早早起來,幫大家燒好開水,讓大家吃好喝好再上路。每次路上有戰友體力不支,就要掉隊時,他就爭著給他扛東西,減輕戰友的負擔,能跟上隊伍。

長久下來,戰士們都被王學風的行為深深感動,熱淚盈眶。到了目的地,大家都爭先要給他請功,成功讓他獲得一次艱苦功。

湖南古港戰鬥時,正逢夏季來臨,酷熱難忍。戰士們忙於戰事,加上環境簡陋,很多戰士都不註意衛生,滋生細菌,感染疾病倒下,影響部隊的戰鬥力。王學風看著一個個戰友倒下,心急如焚,擔心上了戰場會處於弱勢。

於是他以身作則,在部隊積極響應上級的號召,協助幹部開展衛生督查工作,幫助別人清洗衣物,清洗戰士們的居住環境,控制戰士感染疾病的可能。戰鬥中,他又身先士卒,英勇機智,又立下一次小功。

急渡湘江時,下起暴雨,戰士們身上的衣服都被大雨淋濕。他擔心戰士們會患上風濕感冒,於是便獨自趁著夜色撿些柴草點火,幫助大家烤幹衣服,鋪好暖和的床被。

進軍兩廣期間,為了獲得當地群眾的支持,部隊嚴格執行紀律,嚴明教育,要求戰士們要關心百姓,幫助百姓,不得做損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王學風帶頭行動,主動帶著大家幫助百姓勞動,邊向大家申明解放軍三大紀律,八大註意的行為準則,絕對不允許戰士損害百姓財產。

在他的努力下,他所在的班獲得集體榮譽,他也獲得個人紀律一小功和艱苦功。

解放海南島時,部隊提前進行海上大練兵,讓戰士熟悉海上作戰。王學風緊跟部隊進度,邊學邊練,還騰出時間幫助還沒學會的戰友,讓戰友們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他又因此被記為一個小功。

很快海南島戰役正式打響,戰士們面對著空中敵機的轟炸,和海上艦艇的尾追,在沒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況下,奮勇殺敵,完成渡海作戰。

事後,他又被記為一大功。他所在部隊的領導,考慮到他長期優秀的表現,讓他火線入黨,成為一名黨員。

緊接著就是韓戰的爆發,王學風跟著部隊奔赴北韓戰場,與敵軍浴血奮戰。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事後我們細細檢視發現,王學風加入解放軍才兩年半的時間,便立下12次大小功,獲得矚目的眼光。可以說,他身上具有一位英雄應有的傑出品質和優秀能力。

一轉眼,過去六十個年頭,王學風的事跡昭然天下,終於有了個答卷。至於出身,根據解放軍檔案館的資料,和碭山黨史記載的資料,確定王學風出生在江蘇省碭山縣六區王寨鎮。

之所以後來出生地有所變化,也是因為地區劃分的變化。根據史料,王學風出生地王寨鎮,以前劃分在江蘇省,現在劃分在安徽省,原來的王寨鎮也被改名為家合村委員會。

由於行政區劃的變化,王寨鎮的具體位置和歸屬,也不能確定了。但是不管如何變化,全國只有一個碭山縣,因此王學風的籍貫屬於碭山縣。

接著,他又想找到王學風的親屬,想親自上門拜訪。可由於附近王姓人家過多,參軍未歸的也有十幾個人,加上歷史和時間遙遠,雖然他多次深入基層拜訪尋找,但是都未能找到王學風的親屬。

不過幸運的是,後來他還是找到疑似王學風的侄子王法順一家。他們也得知王學風的事跡,還特意來到安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請人幫助為王學風畫一張肖像畫,作為紀念。

從此,王學風再也不是一個模糊的樣子,他雙目炯炯有神,嘴唇緊閉,眼神堅定,是一位優秀的戰士。王學風的家人接到畫像,也感慨良多,印象中的英雄終於有了確切的模樣。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關於王學風的歸屬地,還有一番爭議,竟發生徹底反轉。

一天,一篇文章傳出,上面寫著,一戶叫王學國的人家,認領王學風的照片。據他所說,王學風是他的大侄子,很像他的媽媽。緊接著,他又將照片拿給村裏的老人看,大家一致都認為非常像。照片上的人就是北城陽村的王學風。

如此一來,雙方便發生分歧,到底哪個才是戰鬥英雄王學風呢?為了證實此事,組織專門召開會議,研討調查英雄的出生地和故裏。

2017年3月,記者調查海陽市榮軍醫院的一位老人。老人雖然年至90,但是頭腦清楚,思維清晰。據他透露,他曾在北韓戰場上與王學風相遇。他們曾經一起在海陽參軍,後來分到兩個部隊。

來到北韓戰場,兩人相遇。他當時很激動,摟著王學風興奮地說,我沒想到在這裏能碰到你,海陽老鄉。之後他回到家鄉探親時,也曾說起過王學風。

5月21日,記者采訪王學風八位同學好友,這些老人都證明這絕對就是從小和他們一起長大的王學風。

如此一來,雙方都有著各自的說法,到底誰才是英雄王學風呢?

2020年10月,郭文玉在參與中華英烈褒揚事業的聯誼上,看到王學風的籍貫是安徽碭山。他心有疑惑,便給工作人員留言,山東海陽據說有證據可以查,建議尋找一番。

之後支持王學風來自海陽的人,開始尋找,收集資料。而正當他們尋找資料時,安徽省的相關部門則在國家還未正式認定前,為英雄王學風辦起紀念館,並塑造一座銅像。他們向國家上報,王學風屬於安徽碭山。

在這樣的情況下,郭文玉等人送出相關材料,申請重新調查王學風的籍貫問題。為了全面調查,相關人員各自前往兩地進行調查取證。

經過一番調查取證,證實安徽碭山只有抗美援朝紀念館和檔案館記載兩個證明。除了這兩個證明,其他則沒有任何證據證明。

而且那裏的王學風從小就是一個頑劣少年,後來離家出走。村民看到王學風的畫像,僅僅認為他的嘴唇和王學風有點像。

但是海陽的王學風,不僅有當地親人,村民和戰友的證明,家裏還有王學風的烈士證書。雖然還是缺少相關證據,但是兩者對比,基本可以確定海陽的王學風才是英雄王學風。

他出生在北城陽村,從小養豬放羊為生。一次偶然機會,被黨組織負責人看中,成為通訊員。1942年,王學風正式參軍入伍,成為海陽獨立營戰士,後調入膠東軍區,經常在煙台一帶活動。

目前海陽的王學風,只有一個疑點,便是1958年家裏接收到他犧牲的烈士證書,推測他是從海陽獨立營轉到正規部隊時失蹤的。

據資料顯示,當時有一個部隊被派到東北執行任務,後來改編為警察部隊,王學風應該就在其中。而當時為了保密,他才填寫假籍貫,才有了這麽多年的誤解。

經過多年周折,王學風的身份終於確定,原來這才是英雄真正的事跡。當年王學風為了保密,所以才填寫假籍貫。恰好陰差陽錯,安徽碭山也有個王學風,便產生幾十年的誤解。

事實上,由於歷史久遠,部隊的檔案記載也不完全,因此還有很多犧牲的戰士都找不到家人,或者確定不了籍貫。總之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能產生,而王學風的籍貫錯誤幾十年其實也算是常見的事情。

因為戰爭年代,戰事緊急,犧牲的戰士太多,加上資訊不發達,距離遙遠,又伴隨時代變遷,很多事情都已經無法確認。

幸好在有心人的關心下,越來越多的戰士恢復原本的名譽,也找到原來的家人,回到故裏。不管如何,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英雄。他們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而犧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