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二次北伐:張發奎與張學良生死決戰,3次血戰,賀龍如何一戰成名?

2024-01-21歷史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革命統一戰線急劇分化,使中國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三個政權對峙的局面。

一是以奉系軍閥張作霖為首的北京政府;二是以新軍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另一個是仍在堅持國共合作的武漢國民政府。

這時, 武漢地區的工農革命運動雖然繼續在發展,但從全國看,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武漢政府正處於反革命勢力的包圍之中。

1、武漢政府的北伐計劃

在東南,新軍閥蔣介石以南京為中心,占有浙江、福建全部和江蘇、安徽兩省的大部,並得到英美列強和上海資本財團的支持,與廣東、四川軍閥相呼應,從東、南、西三個方麵包圍著武漢政府,其控制的地區和軍隊也超過武漢方面,財政經濟上更占有優勢。

但由於隨蔣介石叛變革命的北伐軍主力部隊並不多,大部是收編不久的軍閥部隊,戰鬥力不強,內部還有矛盾,因此,無力對武漢國民政府發動直接的進攻,形成了寧漢對峙的局面。

在北方,奉系軍閥張作霖為了擴大地盤,絞殺革命,把所有反動勢力,如奉軍、魯軍以及孫傳芳在江浙一帶殘余勢力組 成「安國軍」,自任總司令。

1927年2月上旬,張作霖以援助吳佩孚反攻武漢為由,派張學良、韓麟春組成「援鄂軍」,打 著「援吳」的旗號進兵河南,不久即占領開封、鄭州,集結重兵於豫南的許昌、郾城、汝南一帶,準備經武勝關南侵武漢, 「進取粵湘」。

武漢政府於4月18日決定北伐,確定在東、南、西三方面取守勢,與馮玉祥國民軍相配合,對北面的張作霖發動進攻,以打破反革命的軍事包圍,擴大根據地,積蓄力量,然後再討伐蔣介石。

武漢政府的第二次北伐,計劃分兩期進行。

第一期,在馮玉祥的國民軍從陜西東進河南時,武漢北伐軍由南向北進攻在鄭州、開封會師。

第二期是在會師後,爭取山西閻錫山支持,由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向北京挺進,徹底摧垮張作霖的奉軍,武漢北伐軍即揮師東征和南征,占領寧滬與東南各省。

武漢政府以唐生智和張發奎的部隊為第一期北伐的主力軍,由唐生智任第一集團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統率3個縱隊。

第一縱隊由第四軍、第十一軍以及第十五師,共2.2萬余人組成,張發奎任司令官為右翼。

第二縱隊由第三十六軍、第三十五軍和第八軍的一部份,共2.2萬人組成,劉興任司令官, 為中路。

第三縱隊是收編的新編第三軍梁壽愷的雜牌部隊,為左翼,他們大多是歸順武漢政府的原吳佩孚部隊中的反奉派, 戰鬥力不強。

歸順武漢政府的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新收編的龐炳勛的新編第五軍、魏益三的第三十軍等,也配合作戰。

武漢政府在部署兵力北伐河南時,對武漢地區的防守也作了軍事上的安排。

留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葉挺)、李品仙第八軍一部衛戍武漢,任命李品仙為漢口衛戍司令,葉挺兼武昌衛戍司令。

夏鬥寅所轄三十四師留宜昌,警戒四川軍閥楊森等部。朱培德所部第三、九兩軍留守江西,警戒長江下遊蔣介 石駐南京的軍隊。

魯滌平第二軍一部、何鍵第三十五軍一部及陳嘉祐第十四軍全部留守湖南,對廣東、貴州方面警戒。

2、逐鹿中原

4月19日,正是陽春三月。武漢政府在武昌南湖召開第二次北伐誓師大會,黨、政、軍、民數十萬人與會。

武漢政府主要領導人汪精衛、譚延闿、徐謙、孫科及湖北省總工會代表先後發表演說。

汪精衛在演說中指出,第二次北伐有三個目的:

一是把革命的勢力擴充到北京,統一全中國;二是打倒奉系軍閥張作霖;三是打倒國民黨的內奸蔣介石。

誓師典禮後,舉行盛大的閱兵式,氣氛十分壯烈。

4月21日,武漢北伐軍開始沿京漢路向河南進軍,4月底集結於信陽和駐馬店附近。

當地農民舉行各種形式的軍民聯歡會,熱烈歡迎北伐軍。

確山農民的起義,也為北伐軍進攻奉軍起到極大作用。

4月28日和29日,張發奎、唐生智也分別在熱烈的歡送下,離漢北上督師,各軍由駐馬店附近分左、中、右 三路北進。

張發奎指揮的右路軍擔負京漢路以東地區的作戰任務,進攻路線為汝南、上蔡、開封;劉興指揮的中路軍負責京漢路正面戰鬥任務,進攻目標是占領鄭州;左路軍則沿京漢路西側地區前進。

當時,奉軍在河南的作戰部隊有4個軍,8萬余人。其前沿陣地在西平、上蔡,再往南之遂平、汝南,則是暗投奉軍的田維勤部張萬信師和段國璋師。奉軍企圖以張、段堅守汝、 遂,牽制北伐軍於駐馬店地區,奉軍主力則分兩路南下,一路擺在西平鐵路正面,阻擊北伐軍北上;一路由上蔡經汝南,迂回到北伐軍後方,包抄駐馬店的北伐軍。

北伐軍的具體部署為:

一縱隊黃琪翔第十二師、朱暉日第二十五師、蔡廷鍇第十師,由汝南北攻上蔡,吳仲禧第二十六師留駐汝南,監視段國璋師。

二縱隊劉興第三十六軍與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合攻西平。龐平勛軍、魏益三軍的郝夢齡師,監視張萬信部。

何鍵的第三十五軍為總預備隊,並維護後方交通安全。

5月13日,北伐軍總指揮部釋出總攻擊令,武漢北伐軍與奉軍在中原展開了激戰。

其中以西平、上蔡、臨潁三次戰役的戰鬥最為激烈。

3、西平、上蔡戰役

西平、上蔡戰役,是第二次北伐的首次戰役,分別在西平、上蔡兩個戰場同時打響。

5月14日上午9時,中路軍二縱隊劉興的第三十六軍與奉軍巡邏隊在西平縣焦莊車站附近接 觸。

三十六軍以3個師9個團之眾,與敵騎兵、鐵甲車隊展開激戰。奉軍在北伐軍猛烈攻擊下,損失嚴重,一部撤到漯河北岸設防,一部退到西平城固守。

15日,北伐軍占領了焦莊、西平車站。西平為河南奉軍的前沿陣地,駐有重兵防守,城上配 置了許多火炮、機槍等重火力。

16日,奉軍又調來兩個騎兵旅及1個騎兵團增援,兵力達3萬人之眾。

北伐軍集中主力會攻西平城,奉軍集中炮火向攻城部隊轟擊,三十六軍第一師傷亡很大,但北伐軍廣大官兵不怕流血犧性,冒著槍林彈雨頑強進攻。 經過兩天血戰,17日傍晚,北伐軍破城,奉軍搶渡洪河, 紛紛向漯河、郾城潰退,北伐軍乘勝追擊。

21日,北伐軍又攻下漯河,隨即兵分三路,合圍郾城,並於當天攻下郾城,守城奉軍向臨潁逃竄, 二縱隊在西平戰場與奉軍激戰的同時,右路軍張發奎第一縱隊在上蔡戰場打得更為激烈。

防守上蔡方面的奉軍為趙恩臻第十一軍,下轄第六、十二、二十六3個旅,共9個步兵團、1 個騎兵團、1個炮兵團,是奉軍的精銳部隊。

擔任上蔡方面作戰任務的北伐軍有第四軍的十二師、二十五師和第十一軍的第十師、二十四師和二十六師,均為北伐軍中能征善戰的主力部隊。

5月14日晨,一縱隊3個師由汝南楚莊鋪、高井等出發,北攻上蔡。

午後2時,四軍二十五師前鋒騎兵團在上蔡縣蔡埠口東北的臥龍崗,與敵十一軍富雙英旅相遇,該旅系加強旅, 轄5個團,素稱奉軍王牌,兩軍相遇勇者勝。

北伐軍立即組織猛攻,奉軍退回上蔡縣城。 上蔡和西平一樣,也是奉軍河南戰場前沿陣地的主要據點,地勢險要,由奉軍第十一軍副軍長兼十二旅旅長富雙英率所部防守。

15日,北伐軍集中第十二師、二十五師、十師的主力,在城郊發起攻勢,力圖圍住富雙英旅,就地殲滅。

晨6時,朱暉日第二十五師在城西開始進攻,經1小時激戰,奉軍縮回城關,部份向城東北之東洪橋逃竄。

與此同時,蔡廷鍇第十師急赴東門和北門圍堵,黃琪翔第十二師則開抵城北十裏鋪、西洪橋一帶,阻擊援敵。

至此,富雙英旅已被團團圍困於上蔡縣城,成了甕中之鱉。 16日,北伐軍開始向被圍之敵發起進攻,上蔡縣城和東、 西洪橋陣地炮聲隆隆,硝煙沖天,戰鬥異常激烈。

東洪橋、西洪橋是上蔡縣北洪河上的交通咽喉,控制兩橋不僅可困死富雙英旅,還可為繼續北上開啟通路。

因此,爭奪東洪橋和西洪橋,成了上蔡戰場最後勝敗的關鍵。 為解富旅之圍,16日上午10時,敵十一軍四十六旅,自商水向東洪橋進攻,增授富雙英旅。

下午2時,又加派第六旅向西洪橋進攻,城內富雙英旅也拼命反攻,實呈包圍與反包圍勢 態,一縱隊包圍了富雙英旅,但又被敵十一軍四十六旅包圍, 雙方均拼全力苦戰。

時一縱隊3個師分兵城關、東洪橋、西洪橋3處作戰,機動兵力部署在十裏鋪,居間策應。

身處最前線的七十團、三十四團、七十四團傷亡最重,屍橫遍野,血染洪河, 洪河變成了「紅河」。

成百上千的傷員,還在源源不斷地往信陽、武漢等地運送。

17日晨,戰鬥仍處在膠著狀態,一縱隊又加派三十六、七十三團增援東洪橋和西洪橋。

七十三團是原葉挺獨立團改編的,團長為共產黨員周士第,官兵多為共產黨員、共青團員。

他們接受出擊西洪橋的任務後,黨總支立即進行了政治動員, 號召黨團員不怕犧牲,沖鋒在前,勇猛殺敵,把敵人消滅在西洪橋。

拂曉,全團2000人開赴西洪橋投入戰鬥。他們不顧敵人的猛烈炮火,猛打猛沖,殺向敵人。8時許,西洪橋之敵全線潰散,向華陂逃竄。

10時,東洪橋亦結束戰鬥,殘敵逃回商水,困守上蔡城之富雙英旅被迫投降,接受改編。

上蔡戰役, 斃傷敵軍3000余人,俘敵數百人,繳長短槍千余支,大炮十余門。

北伐軍亦付出了巨大代價,共計傷亡官兵2700余人,「其犧牲之巨,為素來所未見」,而且「此次政治工作人員,隨同部隊作戰,均能身先士卒,陷陣沖鋒,故死傷亦甚多」。

西平、上蔡戰役前後歷時4天,北伐軍旗開得勝,徹底粉碎了奉軍夾擊北伐軍的計劃,占領了奉軍南進的前沿陣地,掃除了洪河以南奉軍所有據點,殲滅其大量有生力量,為繼續北進開辟了道路。

4、逍遙鎮之戰

西平、上蔡戰役結束後,武漢北伐軍乘勝北上,18日至22日,先後攻下了商水、周口、漯河,戰線推進到了郾城至周口間長約100余裏的沙河線上。

退至沙河北岸的奉軍企圖以沙河為屏障,一方面加強河防,在北岸的郾城、漯河橋北、黑龍 潭、逍遙鎮等重要城鎮和地區加派重兵,另一方面在臨潁城東、城南趕修工事,築起第二道防線,準備與武漢北伐軍決戰。

武漢北伐軍不給奉軍以喘息之機,5月23日,又在百裏沙河上展開了全線渡河作戰,賀龍的獨立十五師首渡成功。

他們選擇了敵人防守薄弱的左翼端——鄧城作為渡河點,一舉搶渡成功。

24日,賀龍師又在南岸十二師的配合掩護下,采取「避實就虛,迂回敵後,攻其不備」的戰術,沿河西上,襲取了逍遙鎮。

該鎮原為敵十二軍軍部,現駐有敵奉軍萬福麟第一軍之三十四旅,旅長陳震東,共約5團之眾,敵欲背城一戰,傾全力抵抗。

賀龍師頑強攻擊,幾次沖鋒未能突入逍遙鎮,敵仍負隅頑抗,雙方展開激烈巷戰,敵卒不支,棄鎮向臨潁、許昌潰逃,傍晚6時許,賀龍率獨立十五師占領了逍遙鎮。

南岸的十二師亦渡過沙河,占領了逍遙鎮西南大片鄉村。26日,西線三十六軍也在漯河、郾城間對奉軍發起了強攻,經反復沖殺,終於渡河。

奉軍重兵防守之百裏沙河,僅4天光景,就被武漢北伐軍全線突破。

5、臨潁戰役

敗退下來的奉軍,一窩蜂似地向臨潁城匯集。臨潁為許昌屏障,奉軍自失漯河天險後,集結大軍於臨穎,企圖借助預選的戰場、堅固的工事,固守豫中,同武漢北伐軍較量。

張作霖深知,臨潁之役與奉軍勝敗攸關,只有取勝,才可騰出手來討伐馮玉樣,轉敗為勝,否則,入豫奉軍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因此,張作霖在臨潁一帶集中了奉軍主力,計有第十軍3個步兵旅、2個炮兵團;第十七軍6個步兵旅、1個騎兵旅;第八軍一部,另有飛機隊、坦克隊,總共約六七萬人的兵力,準備 與武漢北伐軍在臨潁決一死戰。

奉軍為固守臨穎要地,振作士氣,煞住逃風,張學良親赴前線痛哭誓師,撤換軍長趙恩臻, 槍斃失守東洪橋的四十六旅旅長陳琛等4名團以上軍官,以儆效尤。

武漢北伐軍進攻臨潁的部隊有一縱隊第四軍第十二師和第十一軍第十、二十六師;二縱隊第三十六軍第一、二兩師,以及賀龍獨立十五師。兵員對比,奉軍占優勢.。

5月27日,武漢北伐軍向臨潁追擊。二縱隊各部由郾城、 漯河北上,至小商橋北遇敵阻擊。一縱隊各部,除賀龍師西進小商橋外,全力向臨潁縣城追進。

下午2時,十二師在十裏頭與奉軍接觸,遇到了強烈炮火阻擊。經偵察後得悉,奉軍在城東約5裏,南迄聶莊,北至卒莊,挖了一條長20余裏的塹壕, 在縣城至塹壕間的路口、橋頭,均築有堅固工事,配有機槍大炮。

當晚,一縱隊對這場硬仗作了周密部署:

賀龍的獨立十五師自小商橋北上,進攻南門;十二師進攻城東正面之敵;二十六師攻打北門;十師開赴孫亮橋、劉溝一帶,警戒鄢陵、扶溝之敵。

對臨潁城南、東、北3面作戰的攻勢形成。 28日淩晨,各師在指定的位置分別向臨潁守敵發起攻擊。 8時,南面戰場北伐軍吹響了沖鋒號,一時槍炮大作。

時賀龍師長親臨指揮,身先士卒,槍炮聲如狂風暴雨,響成一片,至中午1時沖入敵陣,展開了白刃戰。

陽光下,只見槍刺閃耀,血肉橫飛,直到下午4時才打垮了南門之敵。

在城東正面戰場,戰鬥尤為激烈,十二師連續組織了10多次沖鋒,均因敵人炮火猛烈,工事堅固,未能奏效,部隊損失慘重。

戰鬥開始不久,北伐軍處於不利地位,乃急調二十六師七十七團赴正面增援。

團長兼黨代表共產黨員蔣先雲跨馬揮刀,帶領戰士沖向敵陣。

敵方火力異常兇猛,彈如雨下,部隊還未沖進第二線,即已傷亡三分之一,蔣先雲足部、胸部等三處負有重傷,血染征衣,三起三仆,但仍在前線指揮作戰,直到壯烈犧牲。

在蔣團長激勵下,全團官兵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在戰鬥最關鍵時刻,前敵總指揮又急調後方蔡廷鍇第十師等部隊增援,向敵發起猛攻。

至下午2時,敵軍防線被突破, 工事被摧垮。

二縱隊各師在小商橋以北鐵路西側,也連續發起猛攻,午後4時,北伐軍攻入臨潁縣城,守敵星夜向北逃竄。

在臨潁戰役期間,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率政治部工作人員隨第一縱隊第四軍第十一軍來到臨潁前線,往來於戰火紛飛之中,參與作戰指揮,宣傳發動當地民眾支援北伐軍,激勵官兵英勇作戰,鼓舞了全軍士氣。

當時的報導曾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

「政治部主任率領全部人員,隨軍赴前方工作,於軍事政治兩方面之進展,卓著功績。」

臨潁之戰,奉軍傷亡慘重,被俘千余,損失武器裝備無數,至此,其在河南的主力基本被殲。

北伐軍損失也很大,官兵傷亡共約8000人。 奉軍在臨穎慘敗之後,士氣一落千丈,被迫向許昌退卻。

6、馮玉祥的東進

為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北伐軍組織挺進隊,在鐵甲車掩護下,沿京漢鐵路追擊前進,29日占領許昌,30日攻克新鄭,所向披靡,敵軍聞風喪膽。

在武漢北伐軍進入河南之際,馮玉祥於5月1日在西安召開軍民大會,宣誓就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職,馮部國民軍聯軍正式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分6路出師,東進中原,協同討伐奉軍。

第二集團軍戰鬥序列及其作戰任務為:

中路軍由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三各路軍及獨立第五、第十、第十一等3個師組成,由馮玉祥親自指揮,集中到華陰、潼關、 靈寶一帶,經洛陽向鄭州推進。

右路軍由第十四路軍及姚震乾、馬斌等3個旅組成,出荊紫關,經南陽,向鄭州前進,以孫連仲為總司令。

左路軍由第九、第十五路軍組成,從陜北磧口渡過黃河,經太原,出娘子關,抵石家莊,切斷奉軍南進和北撤的交通,徐永昌任總司令。

東路軍由第二十三、二十四、 二十五、二十六等4路軍(均由鎮嵩軍改編)組成,擬由孟津 渡河,向河北境內京漢路方面活動,劉鎮華任總司令。

南路軍以第八、十二兩路軍,及田生春等兩個師、胡景銓等5個旅組成,由雒南、盧氏,經洛寧向洛陽前進,嶽維竣任總司令。

北路軍由第七路軍及獨立第一、八、二十二等3個師組成,出寧夏,進攻察綏,牽制奉軍南下,宋哲元任總司令。

5月5日,馮玉祥赴潼關督師,令中路軍方振武、孫良誠、石友三各部由河南閿鄉沿隴海路東進,直撲鄭州。

由於武漢北伐軍在中原戰場連戰皆捷,馮軍東進順利,靈寶、陜州、 澠池、淅川、內鄉等縣次第克復。

26日,馮軍攻占豫西軍事要地洛陽,俘獲奉軍2萬余人,繳獲步槍2萬余支。

馮軍攻克洛陽後,兵分兩路追擊奉軍。一路由孟津北渡黃河,進攻新鄉,堵截奉軍北撤歸路,並於5月27日攻占了孟津,隨即渡河北上。

一路沿隴海路東進,向鄭州方向追擊,28日占領偃師, 30日占領孝義。

同日,馮軍派騎兵集團,出鞏縣以東,向汜水、鄭州方向追擊,又以步兵從登封小道抄到密縣,威脅鄭州。

此時,入豫奉軍麇集在鄭州、開封,處於武漢北伐軍和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夾擊之境,四面受敵,惶恐異常。

為避免全軍覆沒,奉軍被迫放棄鄭州、開封,將殘部全部撤出河南,退守山東、直隸。

30日午後,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先頭部隊占領鄭州, 隨即派騎兵第一旅和騎兵第三旅向榮澤和開封方面之敵分道追擊。

6月1日,武漢北伐軍劉興第三十六軍、第二集團軍孫良誠部進駐鄭州。6月2日,賀龍獨立第十五師進抵開封。

武漢政府北伐軍和馮玉祥第二集團軍實作了會師中原的計劃,第二次北伐第一期作戰任務勝利完成。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