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縱橫家」溫嶠,3次力挽狂瀾,東晉國祚104年

2023-12-07歷史

東晉歷史名人,王導、桓溫、謝安、劉裕,都有超高的人氣,存在感很高。

王導為司馬睿牽線搭橋,聯絡江南士族,為東晉建立奠定了基礎。

桓溫奪取巴蜀,三次北伐,擊敗姚襄,收復東都洛陽,還留下「不能名垂千古,也要遺臭萬年」的格言。

謝安:「我下棋還沒完,小孩子們就打垮了九十多萬秦軍,預料之中。」即便他相當緊張,也要表現出超級淡定的樣子。

劉裕,號稱帝王收割機,南北朝第一大帝,呂思勉眼中比李世民強悍的存在,專門打逆天戰鬥。

但是,說起溫嶠,了解他的人不是很多,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其實,溫嶠對東晉的貢獻相當大。

東晉國祚104年,王導開了頭,溫嶠則使其能「正常」發展,不至於半路夭折。

溫嶠,司空劉琨的外甥,獨自一人從北方來到江南勸進司馬睿,擔任明帝輔政大臣,3次拯救東晉命運,堪稱國之柱石。

溫嶠帶來的資本不多,但善於縱橫捭搕,運用計謀,號稱東晉的「縱橫家」,憑借真本事位列輔政,坐鎮一方。

一、抗衡王敦,保住晉明帝司馬紹

317年,石勒攻克並州,劉琨投奔幽州段匹磾。劉曜則率匈奴攻克長安,俘虜晉湣帝,西晉滅亡。

此時,劉琨派溫嶠南下,支持司馬睿稱帝,撐起半壁江山,並試圖恢復中原。

溫嶠見到司馬睿,大失所望,這不是中興之主,難以守住江南。為此,溫嶠決定北上幽州,中途去見一次王導。

看到王導,溫嶠看到了希望,又因為劉琨死於鮮卑內亂,自己無路可去,便選擇留下來。

劉琨被殺,與王敦一封「書信」有關。王敦覬覦東晉江山,又擔心劉琨南下,便借刀殺人。

溫嶠留下來了,他成為司馬紹,也就是後來晉明帝的中庶子,輔佐未來的儲君。

晉明帝,司馬炎與鮮卑夫人所生的兒子,智勇雙全,頗有司馬懿的風範。兩晉歷史,明帝最厲害,只是英年早逝。

322年,王敦叛亂,打著「清君側」旗幟,誅殺劉隗、刁協。門閥惱火晉元帝司馬睿「過河拆橋」,忘恩負義,都看好戲。

門閥不支持,晉元帝兵敗如山倒,只能脫下戎裝,主動向王敦認錯。但是,司馬紹不服氣,他決定親自上陣。

司馬紹率東宮衛士,駕馭戰車,準備殺出宮門,與王敦決一死戰。

溫嶠阻止司馬紹的瘋狂舉動,並曉以大義。司馬紹不聽,非要決戰。溫嶠拔出佩刀,斬斷戰車繩子,司馬紹方才作罷。

司馬睿已經戰敗,且王敦素來忌憚司馬紹。如果他非要決戰,兵荒馬亂之中,王敦也是不客氣。

溫嶠救了司馬紹,也就拯救了東晉的未來。

王敦知道司馬紹有能力,便打算廢了他儲君之位,改換其他人。

百官不發話,溫嶠挺身而出,據理力爭,強調太子的「孝」乃天之所知,豈能輕易更換。

溫嶠阻止,其他門閥士族也跟著發言,包括王導也力爭。如此,王敦打消了念頭,率兵返回武昌。

第一次王敦之亂,溫嶠兩次保住了晉明帝,他敢於抗衡王敦,讓門閥士族敬佩不已,也看到了希望。

二、王敦第二次叛亂,溫嶠策劃作戰方案

王敦回到武昌,連司馬睿他都懶得見一面。堂堂帝王,九五之尊,居然被「藐視」,司馬睿越想越憋屈,年底就病逝了。

司馬紹繼位,重用溫嶠,讓他參與決策。王敦也拉攏溫嶠,直接「搶過來」,讓溫嶠來荊州為自己出謀劃策。

起初,溫嶠建議王敦支持司馬家,不要有其他想法。王敦決議謀反,取代東晉後,溫嶠則設法逃走,並部署作戰方案。

王敦能力一般,謀略很差,但麾下有能人錢鳳,此人號稱張良,足智多謀,還能領兵作戰,不能小覷。

溫嶠知道,想要脫離王敦控制,順利回到朝廷,必須擺脫錢鳳才行。

323年,丹陽尹有空缺,溫嶠建議王敦派親信去控制這個地方,掌握京師鎖鑰,錢鳳也是最好人選。

溫嶠推薦錢鳳,是以退為進,因為錢鳳一定會客氣一下。再則,王敦若是叛亂,丹陽尹就是個「火坑」,誰都不願意跳。

果然,錢鳳婉拒,他推薦溫嶠。兩次相互客氣,王敦看不下去了。錢鳳,王敦是半刻也離不開,丹陽尹只能溫嶠去擔任了。

溫嶠心中暗喜,卻不能表現出來,他依然擔心錢鳳會曝光計劃,自己回不到朝廷。為此,溫嶠再次布局。

王敦為溫嶠設宴送別。溫嶠酒量很大,每個人都敬一杯,喝得昏天暗地。

到了錢鳳這裏,溫嶠故意弄碎他的酒杯,然後大怒:「我敬酒,你居然不喝,這是什麽意思,別在裝老大了。」

溫嶠聲音很大,王敦急忙勸慰,不要為了一杯酒傷了和氣。殊不知,這是溫嶠的局,王敦被蒙蔽了。

次日,錢鳳告訴王敦:「溫嶠不是一般人,他不肯為我們所用,若是回到朝廷,必成大禍。」

王敦不滿意,對錢鳳說:「昨晚別人酒桌上罵了你一下,你就說別人壞話,未免太小氣了吧。」

錢鳳沒有錯,溫嶠回到朝廷,立刻把王敦叛變計劃以及內部虛實告知晉明帝,並制定出有針對的作戰方案。

溫嶠投靠朝廷,王敦吐血,病逝加重,無法親自經常作戰。如此,不靠譜的王含統帥大軍,終於被溫嶠撲滅。

溫嶠指揮金陵兵馬,與王含隔秦淮河對峙。此時,京師兵馬不足一萬,王含則是六萬,兵力對比懸殊。

晉明帝再次熱血沸騰,想直接決戰。溫嶠極力反對,堅持等到郗鑒、蘇峻、祖約的流民軍團抵達戰場,才能決戰。

為了防止晉明帝冒險,溫嶠拆除朱雀橋,不讓皇上過江作戰。不久,流民帥相繼到來,溫嶠才全線出擊,打垮王含。

王敦叛亂途中病逝,王含搞不定溫嶠,且他關鍵時刻不救援沈充,結果被各個擊破,王含父子被處死,第二次王敦之亂結束。

三、蘇峻、祖約之亂,溫嶠力挽狂瀾

第二次王敦之亂結束,晉明帝威望高漲,決定乘勝追擊,加上君權。誰知,還沒大顯身手,晉明帝就去跟祖先報告了。

明帝病逝,繼位的司馬衍才5歲不到,是為晉成帝,由王導、庾亮、溫嶠等六位輔政大臣協助他處理政務。

庾亮,晉明帝的大舅哥,晉成帝的舅舅。庾亮目光短淺,手腕更是低劣,若非為了抗衡王導等世家大族,也不會用他。

王導大局觀強,懶得很庾亮競爭,而是選擇觀看庾亮的拙劣表演。王導相信,庾亮胡亂折騰,會有人教育他如何做人。

溫嶠、庾亮關系很好,但溫嶠也怨氣很大,多次提醒他不要折騰,以大局為重,庾亮卻不以為然。

庾亮讓溫嶠坐鎮江州,目的是防備陶侃(陶淵明祖先),在荊州、揚州之間充當戰略屏障。

庾亮不放心陶侃,因為他們勢同水火,溫嶠無疑是緩沖劑。

為了強化朝廷權力,庾亮決定對各地刺史動手,但陶侃他搞不定。如此,庾亮決定捏一個他以為的「軟柿子」。

蘇峻,流民帥,能征慣戰。流民帥,歷來不被東晉待見,防備他們比防賊還要緊。流民不能過江,這是規矩,也是江南士族的底線。

庾亮認為,流民帥孤立無援,沒有祖逖,流民帥啥也不是。為此,庾亮從蘇峻下手,讓他離開歷陽,來朝廷擔任大司農。

庾亮此舉,是剝奪蘇峻實權,便於控制。蘇峻不樂意,便上書朝廷,表示願意放棄歷陽,去鎮守邊境,抵抗石勒。

蘇峻願意做出讓步,庾亮依然不答應,非要收拾蘇峻不可。蘇峻無路可退,便聯合約樣對朝廷不滿的祖約(祖逖弟弟)起兵。

蘇峻兵強馬壯,直奔金陵(建康)而來。部將建議庾亮嚴防長江渡口,憑借水師優勢阻止蘇峻過江,則叛亂很快平定。

庾亮自認為能擒拿蘇峻,建立不世之功,他拒絕設防渡口,而是強化石頭城防禦,卻沒啥指揮水平。

溫嶠在江州,看到庾亮胡鬧,希望能帶兵入衛京師。庾亮則說:「你要防備陶侃,不要越過雷池一步。」

大難臨頭,庾亮還這麽心胸狹窄,想著家族利益。溫嶠無奈,只能坐視蘇峻、祖約長驅直入,攻克金陵。

京師陷落,庾亮獨自跑到江州避難,希望溫嶠挽救局勢。此時,金陵亂成一團,庾太後深受其苦,丟盡臉面。

溫嶠告訴庾亮:「能救朝廷的,只有陶侃,他一定要當聯軍統帥。麻煩是你惹出來,你要親自去賠罪,顯示誠意。」

庾亮不想去,也不敢去,他擔心被陶侃一刀處死。溫嶠知道,陶侃雖說恨庾亮,但跟蘇峻矛盾也大,此時事情緊急,不會找庾亮算賬。

溫嶠再次嚴厲斥責:「蘇峻攻克江州,你還能活得了嗎?蘇峻最痛恨的人,就是你。去陶侃哪裏,也許還有活路,否則誰都救不了你。」

庾亮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去,陶侃也果真願意當聯軍主帥。但是,戰局依然不利,陶侃一度想放棄。

還是溫嶠出馬,不但阻止陶侃退兵,還借來數萬擔糧食,緩解了軍隊糧食危機。

溫嶠的努力,沒有白費,晉軍終於迎來勝利。蘇峻喝酒太多,交戰時意識模糊,被斬殺。

祖約則投奔「後趙」,石勒在謀士勸說下,處死祖約及其族人數百口。如此,蘇峻、祖約之亂結束,溫嶠立下首功。

王敦兩次叛亂,以及蘇峻、祖約之亂,溫嶠都扮演重要角色。沒有溫嶠,也許晉明帝在第一次王敦之亂就陣亡,或者被廢了儲君之位。

蘇峻之亂,若非溫嶠縱橫捭搕,穩住了陶侃軍團,東晉不復存在。沒有陶侃,東晉搞不定蘇峻。

蘇峻、陶侃單打獨鬥,誰都沒能力滅了對方。如此,揚州、荊州將長期對抗,烽火連天,江南生靈塗炭。

江南戰亂,石勒滅劉曜之後,會立刻指揮大軍南征,誰人能抵擋?如此,「後趙」將統一,但石虎暴虐,中原大地也會再次掀起狼煙。

可以說,溫嶠功勞很大,只是存在感太低。如今說起溫嶠,也許就剩一件軼事。

堂姑請溫嶠做媒,為表妹找個好人家。溫嶠是媒人,卻給自己做媒,當了新郎官,也是有意思。

329年,蘇峻余部覆沒,溫嶠卻突然病逝,沒能進一步釋放能量。如果多活二三十年,溫嶠的成就,會超越桓溫、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