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他曾指揮5元帥6大將,晚年遺憾:選錯的話,我就是元帥之首

2024-02-01歷史

1955年,中央舉行授銜儀式,為那些為新中國成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傳奇將領授予元帥軍銜,以此表彰他們的傑出貢獻。

此時,一名身在香港的老人聽到這個訊息,不禁深感感慨。他認為,如果當時沒有走錯路,憑借他的資歷和才能,當上元帥之首還是有可能的。

畢竟,十大元帥中有一半曾經是他的部下,另外,還有六位大將也是他的部下。那麽,這位老人到底是誰呢?他為什麽會走錯路?

如果當時他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他真的有可能成為十大元帥之首嗎?

張發奎,這位民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和優秀將領,被譽為一代名將。他出生於1896年的廣東韶關,父母開明,希望他接受新式教育,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然而,14歲的張發奎因為被人誣陷,被迫輟學,開始獨自在廣東打拼。這對於一個年僅14歲的孩子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消沈,反而奮發圖強,學會了許多技能,並在廣東闖蕩的歲月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對他的成長有著極大的幫助。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張發奎憑借其新式思想,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革命軍隊,並進入黃埔陸軍小學堂接受專業軍事訓練。

經過數年的學習,他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長為傑出的軍官,並加入了同盟會,為國家的獨立和自由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1916年,一場反對袁世凱的戰鬥爆發,張發奎作為新晉將領參與其中,並取得了顯著的戰績,備受上級賞識。隨後的多年裏,他深得孫中山先生的信任,成為孫中山的得力幹將。

然而,在陳炯明叛變時,他面對利誘,始終堅定守護著孫中山先生,使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得以順利進行。 北伐戰爭爆發後,張發奎再次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在汀泗橋一戰中嶄露頭角,名聲大噪。

接著,他率領部隊一路北伐,攻下了武昌,擊敗了孫傳芳等大軍閥。他的功勛卓著,使得他的師部直接擴充為第四軍,他本人也升任為軍長。

第四軍所到之處,都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人民稱之為「鐵軍」。這些顯赫的戰功,充分證明了張發奎卓越的軍事才能,使他成為北伐時期的一名傑出將領。

北伐戰爭的成功,得益於國共兩黨的緊密協作。張發奎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也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有力證明。在眾多國民黨將領中,張發奎是個例外。

盡管國共兩黨合作,但大多數國民黨將領對共產黨持有戒備心理,對共產黨的限制較多。但張發奎對共產黨則持開放態度,甚至讓多名共產黨人擔任要職,如葉劍英、賀龍、葉挺、郭沫若等人都曾是他的部下。

即使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張發奎仍然堅持與中國共產黨的友好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發奎的態度開始改變,主要原因在於汪精衛的多次誤導。

盡管他的態度有所改變,但他始終堅持認為屠殺共產黨人是錯誤的,他決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尤其是對於像張發奎這樣優秀的軍事人才,更是希望能夠爭取過來為中國共產黨效力。

然而,張發奎在北伐時期多次搖擺不定,雖然中國共產黨多次邀請他去廣東發展,但是由於受到汪精衛的蠱惑,張發奎最終選擇了留在國民黨。

然而,隨著南昌起義和廣東起義的爆發,張發奎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越來越疏遠,甚至站在了對立面。盡管如此,中國共產黨仍然堅信張發奎的軍事才能,希望他能夠在抗日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張發奎以其出色的軍事才能,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盡管他與蔣介石有仇怨,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個人恩怨已經不再重要。

最終,蔣介石任命張發奎為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帶領部隊抵抗日寇的侵略。

盡管淞滬會戰未能取勝,張發奎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在其他軍隊紛紛潰敗之際,他的部隊勇往直前,給日軍造成了沈重打擊。

不僅如此,張發奎還積極聯系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共同對抗日寇。他與中國共產黨的配合默契無比,對抗戰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張發奎的表現令人稱贊,堪稱抗日名將。

然而,抗日戰爭結束後,張發奎犯下了錯誤,不僅認為中國共產黨必敗,而且還公開發表了相關言論,導致國共關系更加緊張。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意識到國民黨必然失敗,失望之余,他辭去了職務,後來移居香港,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1955年,張發奎聽說他的部下被授予元帥和大將軍的軍銜,心中充滿了感慨。

憑他的資歷和才能,他確實有可能成為十大元帥之首。

遺憾的是,如此傑出的人才並未得到這些榮譽。這主要是因為張發奎缺乏政治敏感度,他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但在政治方面卻略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