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7年粟裕隨團訪蘇,當面詢問韓振紀:當年為何不當我的參謀長?

2024-07-20歷史

前言

1955年9月,在北京懷仁堂舉行了授銜授勛典禮。

就在4個月前,韓振紀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蘇聯大使館武官,因為工作關系,他並未出席此次的授銜授勛儀式。

1956年2月,中央派聶榮臻遠赴蘇聯,向駐蘇工作和留學的中國軍官授銜授勛。

聶榮臻代表周恩來向韓振紀頒授了中將軍銜,代表毛澤東頒授了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其他授銜授勛的軍官都無比光榮、開心,唯獨韓振紀愁眉不展,他認為,「從北京來的同誌,將勛章帶錯了。」

按規定來說,只有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擔任師以上的軍官,才能獲得一級八一勛章,而韓振紀覺得,自己在這段時期的履歷,沒有任何跟「師」相關的字眼,所以不能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應該授予二級八一勛章。

其實,組織在授予韓振紀一級八一勛章之前,經過了全面嚴格的稽核,1933年以前,他擔任了紅13軍參謀處處長等職務。

1933年,又擔任了紅軍學校政治營營長、軍師團副團長等職務,這些職務都是由師以上任職經歷的幹部擔任的。

因此,韓振紀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是合情合理的。

只不過,韓振紀自己總覺得不太舒服,後來,他還「認死理」地將一級八一勛章退了回去,出席一些重大場合的時候,也只佩戴剩下的兩枚。

直到北京又給他送來一枚二級八一勛章,韓振紀這才戴上。

關於這件事情,不能理解的人很多,不過韓振紀從來不管別人說什麽,因為這種事情,早就不是第一次了。

著名謀將

韓振紀,算是那個年代的高材生,他先後在保定甲種工業學校機械科、保定陸軍講武堂學習,也正是在講武堂學習期間,接觸到了革命,自此踏上革命路。

1931年,韓振紀參加寧都起義,加入紅軍,兩年後,他加入中國共產黨。

紅軍時期,韓振紀擔任的是紅五軍團參謀處長職務,主要負責紅軍作戰的參謀工作。

1933年1月,蔣介石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國民黨3個師正兇神惡煞地由江西附近的金溪、南城一帶向蘇區進犯。

為了粉碎敵人的圍剿,總部命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在金溪以西和國民黨兩個主力師進行決戰,紅五軍團則在黃獅渡一帶牽制國民黨,保證紅軍主力部隊側翼的安全。

開戰之前,紅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趙博生帶他檢視地形,研究彈頭署,韓振紀觀察後發現,這裏地勢起伏交錯,容易隱蔽,對我軍防守不利。

於是,他建議趙博生,「前後挖兩道戰壕,以後面一道作為最後陣地,誓死一戰」,趙博生同意了他的建議。

戰鬥開始後,敵人出動了飛機大炮,不斷轟炸紅軍陣地,雙方步兵也廝殺在了一起,趙博生和韓振紀拎著大刀,分不清身上的血是自己的還是敵人的。

在紅軍的浴血苦戰下,第一道陣地守住了,忽然,敵人沖向了135團陣地,趙博生來不及緩口氣,立馬帶著特務連來到了135團。

敵人瘋狂進攻,135團戰士的彈藥們打完了,大家就扔石頭猛砸敵人,慢慢地,135團的損傷越來越大。

千鈞一發之際,韓振紀帶著人來了,趙博生馬上組成突擊隊,向敵人發起反沖鋒。在此過程中,趙博生不幸中彈,壯烈犧牲。

此次戰役,紅軍主力取得了全殲敵軍6個團的輝煌戰績,可是韓振紀,在很多年後,依舊在懷念自己的老戰友,「趙博生同誌就犧牲在我的旁邊,他是我革命生涯的領路人。」

1937年9月,韓振紀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副團長(實則政委),與團長張紹東率部參加平型關戰鬥。

林彪、聶榮臻做出部署:687團負責阻斷日軍退路,占領老爺廟、西溝村、東河南鎮附近的高地。

戰鬥打響後,日軍瘋了一般的沖向老爺廟高地,試圖搶占這一優勢地形。旅長徐海東當即命令韓振紀率領687團3營,與日軍拼速度,拿下此處。

3營戰士們一鼓作氣,率先搶占了老爺廟高地,隨後,他們又舉起刺刀,將還未登頂的日軍包圍。

不料日軍負隅頑抗,並與我軍形成對峙,韓振紀當機立斷,「快扔手榴彈!」說著,把自己的手榴彈率先扔了出去,日軍立刻被炸得鬼哭狼嚎。

除了有特別多的戰鬥經歷,韓振紀還因是正經軍校畢業,有著深厚的軍事理論和軍工機械知識,被調去當過「老師」。

1933年2月,韓振紀就被從第五軍團調去蘇區紅軍學校,擔任政治營營長和軍師團團長,同年12月,他還擔任了其他學校的訓練主任職務。

紅軍到達陜北後,辦了新學校,韓振紀又被調去教授戰術課。後來,紅一軍團致電中央:因紅軍部隊擴大,缺少師一級軍事指揮員,請調韓振紀。

1936年8月,周恩來、毛澤東致電聶榮臻、左權:因軍事教員不夠分配,韓振紀須任軍事教員職,不能調出。

軍工先驅

1941年,毛澤東決定人盡其用,讓他去做他最擅長的工作,1月,韓振紀首任新四軍軍工部部長。

那時候,新四軍的軍工後勤基本處於一片空白的狀態,之前也只有一些簡單的修理廠,就是修理修理槍械的水平。

韓振紀上任後,馬上就開始跟擔任副部長的孫象涵、吳師孟等人籌備。一個月時間,他們就搞起了7個工廠。

工廠內生產了大批火藥、地雷、手榴彈、炮彈等基本武器裝備,還搞出了專門打擊日軍汽艇的魚雷。

後來,日軍對新四軍根據地實行「大掃蕩」,軍工部逼不得已緊急轉移,他手下的戰士們,不僅帶著機械長途跋涉,還要躲避日軍的襲擊。

韓振紀指揮戰士們在河汊蘆葦中神出鬼沒,不僅保護了我軍的人員財產,還對日軍造成巨大打擊。

8個月後,韓振紀培養出來的軍工被分散到各師,開枝散葉,為華中軍工規模化打下基礎,其中包括著名的兵器制造專家吳運鐸。

不久後,韓振紀在淮南以參謀長的身份領導軍工部研制出了槍榴彈、擲彈筒、高爆炸藥等「新式」武器。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韓振紀接到命令: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軍工部部長,開赴東北,支援軍工建設。

隨後,韓振紀領導6個地區的軍工部門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轉移,堪稱軍工史上的奇跡。

從鞍山等地搬運的鋼材幾萬噸,還有各種機器200多台,都是靠騾馬拉車,可謂是歷經千辛萬苦。

遼陽的部份同誌們不願意搬離,韓振紀嚴肅的下了死命令,「必須立即行動,否則撤職查辦。」

剛撤走沒幾天,遼陽就被國民黨軍占領了,當初不願意搬離的同誌們也不得不服,「要不是韓部長抓得緊,恐怕得人財兩空。」

軍工部將530多台機器轉移到了本溪,重新建立了兵工廠,不久後,軍工部轉移至通化,負責東北民主聯軍(東北人民解放軍前身)的武器彈藥生產工作。

從1945年至1949年,東北軍工廠共生產將近500萬枚手榴彈、329萬發炮彈及配套的槍械火炮。

除了供應東北,也會用於華東和關東部隊,在三大戰役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對此,劉少奇、粟裕、陳毅等人對他是贊不絕口,粟裕直言,

「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讓位讓名

1945年4月,時任淮南軍區參謀長的韓振紀重新擔任新四軍軍工部部長職務,這一次,他主要負責的是蘇浙地區兵工廠的生產建設工作。

沒過多久,他便隨葉飛一起,來到了蘇浙軍區總部機關,時任蘇浙軍區司令員的粟裕接待了他。

考察過後,韓振紀發現這裏軍工的規模實在太小,擁有的一些軍工單位也形同虛設,韓振紀在這裏沒有用武之地,心裏不免有些焦慮。

粟裕看穿了韓振紀的心思,他早就聽說過,韓振紀是個全才,不僅在軍工方面有「神通」,在作戰指揮上也滿是天賦,於是,他將韓振紀改任為軍區參謀長,負責組織第三次天目山反頑戰役。

這期間,韓振紀給粟裕出了不少好主意,粟裕對他簡直是滿意的不得了。6月13日,中央軍委電告韓振紀,問他願不願意繼續留任蘇浙軍區參謀長。

韓振紀猶豫了,從個人情感上來說,他和粟裕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而且粟裕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是一流的,自己跟著他也能學到很多。

問題在於,一個軍區不可能有兩個參謀長,如果自己留在蘇浙軍區,就會影響到原參謀長劉先勝。

劉先勝是一位資歷比自己老很多的優秀指戰員,曾經參加過秋收起義,他的參謀指揮能力很強,作戰經驗也更加豐富。

韓振紀思考過後,還是覺得不能「奪人之位」,他主動找到粟裕,表達了自己不再繼續留任的意見。

後來,韓振紀去到淮南軍區任參謀長,1945年11月後,又去到東北擔任軍工部長,自此與參謀工作再無關聯。

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很多人不理解韓振紀的選擇了,解放戰爭中,他的「讓位」行為,影響了他一生的任職。

不少老戰友都覺得可惜,不管是論能力還是功績,韓振紀都不應該是這個位置,就連粟裕都想不明白。

1957年,粟裕隨軍事代表團存取蘇聯的時候,曾當面詢問韓振紀,當初為什麽不願意做自己的參謀長,韓振紀只是淡淡地回了句,「不奪他人之功」。

在韓振紀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的克己低調是出了名的,對此,很多熟悉他的老戰友都能舉出一二事。

戰爭年代,他所在的八路軍部隊,有時候是沒有副司令職務的,因為,身為參謀長的韓振紀便需要經手很多電文。

電文上需要姓名標示由他負責的,他就會署上自己的名字,若是有一些報功之類的,他就會把自己的名字劃掉,因為他覺得有司令、政委的簽署就夠了,其他署一大串沒必要。

後來,下邊各旅、各團參謀長紛紛效仿他,這種做法,在韓振紀待過的部隊,算得上是約定俗成的一種做法。

1957年9月,中國政府工業代表團遠赴莫斯科,與蘇方舉行有關原子彈和飛彈生產技術援助的談判。

談判順利結束後,團長聶榮臻準備派韓振紀緊急回國,向中央匯報談判情況。韓振紀卻了解到,雷英夫有意擔當此任,因此在聶榮臻向他詢問意願的時候,韓振紀表示,雷英夫擔任過周恩來和葉劍英的軍事秘書,還是他回去匯報更方面點。

於是,聶榮臻改派雷英夫回北京,向中央做了詳細匯報,周恩來表揚了代表團的表現,認為他們的談判結果是良好的。

20世紀60年代,有一些部隊作家提出想要采訪他,想寫他的革命歷史,對此,韓振紀有一個原則:多談別人,少談自己。

因此,他會滔滔不絕的跟對方講自己的老部隊、老首長、老戰友的故事,如果對方問他自己的事跡,他就會說,「事情都是在上級領導下,大家一起完成的,我只是其中一員。」

還有一次,一位傳記作家寫了一篇有關韓振紀的文章,韓振紀聽說此事後,將對方邀請到了家中,他向對方提出,想要審閱一下稿子。

作家很爽快地取出稿子,結果,韓振紀只看了一個標題,臉色就沈下去了,標題為【人民兵工輕武器之父】。

韓振紀拒絕對方用任何文字報道的方式給他這些贊譽,雖然這些稱呼放在韓振紀身上名副其實。

而文章中所述的「韓振紀能文能武,從新四軍軍工部到東北軍工部,做出卓越貢獻」的說法,也沒有任何虛假和浮誇。

1950年,吳運鐸成了人盡皆知的軍工屆人物,曾一度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兩年後,吳運鐸完成了自傳【將一切獻給黨】,第一時間,他就將此書送去了恩師韓振紀家中,由他審閱。

當韓振紀看到書中多處提到自己對吳運鐸的培養及對軍工事業的貢獻時,他皺了皺眉頭,隨後,他拿起筆,將這些內容全部刪除。

1965年,韓振紀因為體弱多病,主動向中央提出離休,

「我這個年紀,這個身體,若是還占著位置不下來,對中國軍工業和革命事業不利,我希望更有能力的人去坐這個位置。」

退休以後,韓振紀還將自己收藏多年的字畫、古籍,無償送給了故宮博物館,博物館考慮到韓振紀所贈物品價值不菲,提出補償他100元錢,韓振紀想都不想就拒絕了。

雙方「拉扯」了半天,最後,韓振紀還是堅持自我,將這筆錢當做黨費交給黨組織了,自己一分錢都沒留。

1975年,70歲的韓振紀在北京病逝,而他一生高風亮節、舍己為人的精神,更應該被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