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大將粟裕為何沒有參加長征?兩份絕密檔,揭露其中復雜情況

2024-01-27歷史

1934年反圍剿失敗後,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部隊開始了戰略性的轉移,經過了長達兩萬五千裏的跋涉之後,紅軍主力終於到達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

在長征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將領。在新中國授銜之後,這些將領大都身居高位,可是作為十大將之首的粟裕將軍,卻並沒有經歷過長征的考驗。

指揮能力卓絕的粟裕將軍一直在中央蘇區領導著軍隊,是什麽原因讓他沒有和主力部隊一起撤退經歷長征呢?這其中的復雜隱情,在後來公布的中革軍委釋出的兩份檔裏得到了回答。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全國人民呼籲停止內戰,將槍口一致對外,先將日本侵略者趕出國內,但是蔣介石完全不顧人民的意願,堅持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在1933年下半年調集了百萬大軍,對中央蘇區進行了第五次圍剿。

由於王明「左」傾教條的錯誤指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節節失利,部隊傷亡慘重,於是中央決定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

1934年6月下旬,中央命令在福建的紅七軍團返回江西瑞金,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遣隊,讓其北上進行抗日宣傳活動。為了支持先遣隊的抗日宣傳,中央大量印發了「一致對外,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擁護紅軍北上抗日運動」等宣傳用品,總數達到了160多萬份。

抗日先遣隊改編完成之後,全軍團6000多人,長短槍3000多支,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

接到了命令之後,粟裕他們就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但是他們只知道先遣隊是要奔赴北上進行抗日宣傳,對於先遣隊具體的戰略意圖並不知道。粟裕後來在回憶先遣隊時還說:「我們見到中央的領導之後,他們沒有告訴我們具體的戰略意圖。」

但是組織的命令已經下達,就算並不理解抗日先遣隊成立的意義何在,他們還是按照組織上的安排,率領先遣隊出發了。

1934年7月7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開始執行北上抗日宣傳任務,他們攜帶了中央交付隨帶的宣傳物品三百多擔,連同後勤在內總共五百多擔的物資,這位他們的行動帶來了極大地不便。

先遣隊先經過長汀、連城、永安,成功攻克了大田縣城進入到了閩中地區,後來在紅九軍團的掩護下攻下了樟湖阪,成功渡過了閩江進入到達了國民黨統治區。

本來按照原定計劃,先遣隊應該是經過古田、慶元、遂昌前往浙西,然後再奔赴皖南發展。但是在這時候,中革軍委突然傳來了新的命令,要求他們向東進攻,攻占水口之後找機會去襲擊福州。

8月1日,抗日先遣隊攻占了古田縣水口鎮之後,按照中央的要求將繳獲的食鹽發放給了當地的百姓,還將攜帶的抗日宣傳物品散發給了當地的群眾。並且在當地在召開了宣傳大會,宣傳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策略的方針,這在當地引起了較大的反應。

同時,中央又給出新的命令,要求他們在當地召開「八一」幾年大會,命令中說舉辦大會的主要意義是號召全國的各個愛國先進人士,呼籲他們響應「停止內戰,一致對外」。

這一大會在吸引了上萬名的紅軍戰士和革命群眾前來參加,達到了積極抗日的效果,並且在大會上還對攻打福州進行了動員,大大提高了軍隊的士氣。但是這一會議也把抗日先遣隊自身的位置暴露給了國民黨,同時過早地暴露了攻打福州的計劃,導致失去了攻打福州的突然性。

國民黨當局得知了自己境內還有紅軍部隊存在的訊息後大吃一驚,急忙去加強福州的防守,並且派遣重兵追擊和堵截先遣隊。

由於失去了先行動手的突然性,再加上福州有重兵把守,無法強攻進入城內,先遣隊傷亡慘重之後,在福州城下只能鎩羽而歸。

先遣隊且戰且走,向著閩東前進。8月初的時候,先遣隊在北石嶺、桃園地區遭遇到了敵人,但是由於敵人兵力過多,而且還有後續部隊的支援,先遣隊只能撤出了戰鬥。在這一戰鬥中,先遣隊再次受挫,部隊傷員不斷增加,由於缺少藥物,加上天氣炎熱,傷員得不到救治,部隊的減員情況十分嚴重。

8月中旬,先遣隊在當地群眾和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成功攻克了羅源縣城,殲滅敵人1000多人,俘虜了300多人,並且生擒了國民黨羅源縣的縣長。這一戰繳獲了步槍200多支,部隊的物資得到了極大的補充。

先遣隊自出動後,就一路征戰,完全沒有休整的時間。9月初,先遣隊進入到了進入閩北蘇區一帶的遊擊區,打算利用這裏的有利條件進行短暫的休整。

當時粟裕和劉英都同意軍團長尋淮洲在這裏休整的建議,可是當先遣隊將休整的建議發往中央時,這個想法卻得到了中革軍委的拒絕:「先遣隊擬定在閩北邊區休整的決定,這恰恰符合了敵人組織你們北進的意圖,應該按照原定的計劃繼續行進。」就這樣,在還沒有得到休整的情況下,先遣隊只能按照中革軍委的指示,離開閩北蘇區,前往浙西,向皖南進發。

9月11日,中革軍委又向先遣隊發電,讓其執行兩項「中心任務」:一是對正在進攻贛東北及閩北蘇區的國民黨後方進行徹底破壞;二是在閩浙贛邊境開展遊擊戰,建立新蘇區,破壞敵人後方交通設施。

於是,先遣隊只能一邊應對著敵人的重兵圍剿堵截,一邊深入敵後進行破壞行動,但是由於武器裝備和地區條件的限制,先遣隊根本無法完成大規模破壞敵後設施的目的,只能在敵人的追擊下艱難求生。

9月17日,中革軍委再次下達命令,在執行完成破壞浙江的鐵路和公路設施任務之前,禁止先遣隊繼續北上。並且在次日發電先遣隊,讓其向遂安前進,攻占遂安之後,以遂安為中心,在當地開始遊擊戰爭,建立新的革命蘇區。

然而中革軍委的這兩條中心任務完全脫離了實際,以當時先遣隊的兵力規模和裝備條件根本不可能完成這兩項任務。

粟裕將軍後來在回憶錄中也提及到:「要求透過幾千人的隊伍,就促成敵人戰略上的大變更是不可能的;不論是政治條件和自然條件,在遂安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目標是不顯示的;而且對先遣隊未能完成這些不可能實作的目標,就去指責先遣隊未能完成任務的做法也是錯誤的。」

11月初,先遣隊進入到閩浙贛蘇區的重溪地區,成功與主力部隊紅十軍匯合。至此,先遣隊歷時四個月的轉戰,進入到了新的時期。

為了更好迎擊敵人,完成抗日宣傳的任務,中革軍委在11月4日發電,將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團以及一些地方武裝進行合編,組成紅十軍團。原紅七軍團改編為第十九師,紅十軍團和一些地方武裝改編為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此時粟裕擔任閩浙贛邊區的軍區參謀長。

但是這次的決定又是中革軍委戰略指導上的一次重大失誤,為紅十軍團的挫折和失敗埋下了禍根。後來朱德在評價這次合編時說:「編成一個軍團,不編不垮,一編正規戰打不成,遊擊戰也打不成。」可見這次合編的失敗。

11月18日,尋淮洲率領紅七軍團改編的第十九師向浙皖贛邊進發。由於第十九師的行動突然,敵人並沒有防備,所以第十九師直接從德興的東北方和懷玉山之間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並且對尾隨的敵人給予了強有力的回擊,成功地進入到了安徽境內。

到達安慰後,第十九師又連戰連捷,擊潰了前來堵截的王耀武指揮的補充旅,並且還成功攻克了旌德縣城,穿過澤縣和宣城之間的地區,直至重地蕪湖。

可就在第十九師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中革軍委又釋出了新的命令。要求紅十軍團集中兵力,由軍團部率領第二十師、第二十一師進行轉移,和第十九師匯合,在遂安等地區建立新的革命蘇區。

12月10日,第十九師、第二十師和第二十一師在皖南湯口地區成功匯合。但是由於部隊行軍時被國民黨軍隊察覺,所以國民黨安排了兩個多旅的兵力,從南北兩個方向向湯口逼進。

為了進一步地打擊敵人,紅十軍團準備埋伏敵人予以重創。可是部隊的人員裝備和敵人有較大差距,所以這次埋伏戰鬥失利,第十九師師長尋淮洲身負重傷並在轉移途中犧牲。在撤出時,敵人不停地追趕,劉英、樂少華也先後負傷,紅十軍團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紅十軍團成功撤出之後,敵人窮追不舍,派遣了更多的兵力進行圍剿,共約20個團的兵力向著紅十軍團圍了過來。12月下旬到1935年1月上旬,紅十軍團為了擺脫掉敵人的追擊,在皖南地區艱苦轉戰,大小戰鬥經過了十多場,但都未能擺脫掉敵人的追擊,且自身傷亡慘重。

1935年1月中旬,紅十軍團向閩浙贛蘇區轉移。

在轉移到遂安縣茶山村時,軍團領導們在這裏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討論部隊應該到哪裏去,如何擺脫現在的困境。

在會議上,粟裕極力主張分兵行動,這樣會擾亂敵人視線,而且小部份兵力更容易轉移,但是最終沒有采取粟裕的意見,而是決定全軍一起行動前往贛東北蘇區。粟裕率領先頭部隊從茶山村出發,向南挺近。

部隊行進到德行縣時,遭到了國民黨部隊的襲擊,紅十軍團被截成兩段。方誌敏、劉疇西率領的軍團主力被合圍在懷玉山。

軍團主力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與敵軍奮勇廝殺,堅決地抗擊著敵人。在經過七個晝夜的頑強戰鬥後,主力部隊的戰士大都犧牲,方誌敏和劉疇西也在突圍的過程中被俘。

1935年8月6日,方誌敏、劉疇西在南昌被敵人殺害,英勇就義。

懷玉山失敗之後,粟裕、劉英率領1000余人的先頭部隊,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進入到了閩浙贛蘇區,經過整編之後,組成了500多人的紅軍挺進師。隨後1935年至1937年,粟裕和劉英奉命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

在中革軍委給出的戰略規劃中,一直說明先遣隊的任務是進行抗日宣傳,表明共產黨願意盡最大的決心進行抗日。直到多年之後,粟裕看到兩封秘密檔,中革軍委下發的【作戰任務訓令】和【政治訓令】,才明白了組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真實意圖。

其意圖在打著「即使面對著國民黨大軍圍剿的情況下,共產黨和紅軍也依然抱著最大的決心派遣抗日先遣隊,北上抗日」的旗號,實際任務卻是安排一支部隊進入到敵人的中心地帶,給予敵人威脅,轉移敵人的主義力,讓紅軍的主力能夠順利轉移。

可是在如今看來,這個想法並沒有得到實作,一支兵力不足的部隊想要到敵人防守穩固的心臟部位建立新的根據地,無疑是妄想。這也是在王明「左」傾路線下,李德、博古把持著中共中央的權利對軍隊瞎指揮,致使廣大的指戰員犧牲的無能體現。

紅七軍團是在中央蘇區遭受重大損失時為配合大部隊實行戰略轉移的先頭部隊,他們 率先為長征探路,孤軍深入,為紅軍長征取得最終勝利、擴大紅軍影響力和宣傳抗日作出了重大貢獻。粟裕對其宣傳北上抗日做出了高度評價:「我們沿途還盡可能地開展群眾工作,宣傳黨的抗日救亡主張,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

長征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武裝為實作「北上抗日」同國民黨武裝進行了頑強鬥爭,實作反蔣鬥爭與抗日宣傳相結合,不僅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而且使全民族抗戰思想深入人心,壯大了抗日隊伍,為全民族抗日戰爭的形成作了充分準備。

盡管長征初期紅軍提出的是戰略退卻策略,抗日主張和宣傳也有一定局限性,但是隨著「北上抗日」方針的明確提出、抗日宣傳的深入進行和抗日力 量的發展壯大,紅軍的長征戰略轉變為奔赴抗日前線的偉大進軍。可以說,沒有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出色的抗日宣傳,就沒有長征的勝利,更不會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全民族的抗日統一戰線,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