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是怎麽橫穿印度洋跑到非洲別被騙了

2024-06-08歷史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充分展現了當時航海技術的卓越成就。他的船隊規模宏大,航海技術先進,橫跨萬裡海域,為明朝帶來了豐富的國際交流與文化融合。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至宣德年間的輝煌壯舉。彼時,明朝國力強盛,海外貿易繁榮,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意圖開拓外交新局。鄭和七次遠航,率領龐大船隊,跨越西太平洋與印度洋,與亞非諸國廣結友好,展現了中華文明的博大與包容。此次航海活動不僅加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更彰顯了大國風範與開放胸懷。

明太祖洪武年間,屢征雲南,蕩平元余。少年鄭和,父馬哈隨元梁王戰歿,他被明軍俘,充宦官於軍中。後隨朱棣北伐,有功,拜內官監太監。朱棣即位,為尋朱允炆、示威西洋,遂遣鄭和遠航,因其勇謀兼備,任命為正使。

二、明朝時期,其造船技術堪稱雄厚,精湛的工藝與卓越的技術水平,為當時的航海事業註入了強大的動力與信心。

鄭和奉命遠航西洋,明朝各地紛紛造船,終得數百艘大小船艦。其中寶船最為壯觀,長達百丈,寬近五十尺,可容納眾多人員物資,實乃當時海上之大麥克。

明朝憑借卓越的造船技藝,成功打造出巨艦。其結構精妙,以釘接為骨,防水材料覆於表。船首高翹以避風浪,兩側魚鰓助排水,使船身輕巧且堅固,能抵禦強風巨浪。船上更有渡舷、圍板等設施,確保風浪中人員財物安然無恙。

明朝船只不僅在結構上匠心獨運,更在動力來源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它們主要依賴高大的風帆,以風力為驅動,展現出驚人的航行能力。據圖繪記載,鄭和寶船的主帆高聳入雲,猶如十幾層樓的建築,打破了傳統的認知界限。透過巧妙地利用測風儀、指南針等先進工具,明朝船只得以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順風破浪,勇往直前,駛向遙遠的西方。

明朝海商善用星表與日規,以星象變化判斷時間,推測航行位置。鄭和更據此精心編制航海星表,輔以海員針和羅經等精密儀器,確保航向精準無誤,彰顯了當時航海技術的卓越水平。

在航行的過程中,鄭和常采用觀測特定星體以確定航線的方式。他常以南鬥六星為基準點,透過觀測其方位的細微變化來調整船只的航向,這種方法相較於僅依賴方位儀表更為穩妥可靠。此外,他亦能利用兩星之間的夾角變化來推算緯度,從而確保航線的準確無誤。

第三,鄭和在下西洋時,令海員每日詳錄航行裏程,並依據風向風力推算實際航速。此舉不僅為判斷已航路程和測定當前位置提供了可靠依據,更能在航線偏離時及時調整方向,確保航行安全無誤。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歷時長達三十年,每次遠航均悉心總結得失,精益求精航海技藝。此舉不僅極大地推動了明朝本土造船業的興盛,更深遠地影響了後世中國的近海防務,使航海技術至清朝中葉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