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許世友和王樹聲誰更應該評大將?許世友戰功大,但王樹聲資歷高

2024-07-24歷史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關於許世友和王樹聲誰應榮獲大將軍銜的爭議引起了廣泛關註。許世友以其卓越的戰功而自豪,對僅被授予上將的軍銜表示了不滿,他堅信自己的資歷和戰功足以躋身大將之列。而王樹聲,作為紅軍時期的資深將領,在資歷上稍勝一籌,特別是在紅四方面軍的代表性上更為突出。

許世友和王樹聲,兩位出生於1905年的紅軍將領,於1927年共同參與了黃麻起義,加入了紅軍的行列。他們在紅軍時期均表現出色,許世友歷任團長等要職,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而王樹聲更是升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及第31軍軍長,成為紅軍中的高級將領。

抗日戰爭時期,許世友出任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與王樹聲一同為抗日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盡管王樹聲在職務上稍高於許世友,但兩人在抗戰中的貢獻都是不可磨滅的。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許世友和王樹聲繼續擔任要職,為解放事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許世友擔任過華野9縱司令、膠東軍區司令、山東軍區副司令等職務,而王樹聲則是中野1縱司令、鄂豫軍區司令、湖北軍區副司令等職務。兩人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都令人矚目,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許世友對自己的軍銜表示了不滿。他堅信自己的資歷和戰功足以躋身大將之列,認為自己的貢獻和地位與某些大將相當。然而,軍銜的評定並非只看戰功和資歷,還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除了品德、能力和資歷外,授銜時還需要考慮「山頭」平衡原則。這意味著在評定軍銜時,需要考慮到各個部隊和地區的代表性。在十位大將的評定中,每一位大將都代表了不同的部隊和地區,他們的入選都是對各自部隊和地區的認可。

陳毅將軍雖然已離開軍隊,但因其代表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新四軍和第三野戰軍等重要「山頭」,而榮獲元帥軍銜。同樣地,王樹聲作為紅四方面軍的代表,其歷史地位與貢獻使他成為大將的合適人選。他的入選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更是對紅四方面軍的尊重和肯定。

因此,盡管許世友在戰功上可能稍勝一籌,但在資歷和代表性方面,王樹聲更具優勢。授予他大將軍銜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認可,更是對整個紅四方面軍的尊重和肯定。這場關於軍銜的爭議雖然引起了廣泛關註,但最終也得以平息。許世友雖然未能如願以償地獲得大將軍銜,但他對中國革命事業的貢獻和地位是不可磨滅的。他的精神和事跡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