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富三代出生,童年突遇家庭變故,母親對「貴子」寄予厚望

2024-07-24歷史

蔣介石1887年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鎮的玉泰鹽鋪,可以說是正兒八經的富三代。玉泰鹽鋪是蔣介石祖父蔣斯千一手創辦的,到他父親蔣肇聰主事時,已經發展到鼎盛階段,所以蔣介石的童年也算是含著金鑰匙長大的。但是蔣介石的幸福童年,只維持到他七歲的時候。七歲那年,祖父去世,第二年,父親去世。從此,他和母親守著幾間老屋和一些田地勉強度日。

青年蔣介石

祖父蔣斯千創辦玉泰鹽鋪

蔣氏家族在浙江奉化溪口世代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歷經幾百年的時間,二十多世子孫中從未有一人靠讀書走上仕途之路,都是靠天吃飯的農民。直到第二十六代蔣斯千的出生,蔣氏家族的命運有了轉機。

蔣家在蔣斯千父親蔣祁增的時候,已經感覺力不從心,於是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個兒子身上。蔣祁增的三子分別是斯生、斯水和斯千。斯生和斯水平庸無為,安於現狀,但小兒子斯千卻從小就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他不僅熟讀經書,還諳醫學,只是這個鄉裏書生,進京考取功名,卻幾次名落孫山。

父親蔣祁增看到最有希望的兒子也與功名無緣,不免悲觀絕望。給三個兒子娶妻成婚後,自己便帶著遺憾離世。

蔣斯千決心挑起家庭的重擔。既然做官無望,種田也不能發家致富,只有從商,或許能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奉化的溪口鎮雖小,但卻是個交通要道,是附近幾個鄉鎮的交易中心。蔣斯千善於觀察,覺得如果在鎮上開一家鹽鋪,兼賣糧油,既能減輕販運者長途跋涉的辛勞,又能方便附近鄉鄰,自己還能從中漁利,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況且蔣氏先祖從江蘇宜興遷到浙江後,曾任四明鹽官。有了先祖的蔭庇和余威,還有祖傳的經營之道,蔣斯千將舊宅抵賣,開起了鹽鋪,並且為了彰顯「鹽鋪即我,我即鹽鋪」,取名「玉泰鹽鋪」。「玉」,取自蔣斯千的名字「玉表」,「泰」,則為了吉利 。

玉泰鹽鋪

經過蔣斯千數年的精心經營,玉泰鹽鋪聞名十裏八鄉,蔣斯千「玉表」的名字也在奉化家鄉著稱 。玉泰鹽鋪的興旺,讓蔣家的日子從拮據轉為小康,蔣斯千置下了三十多畝田地、竹山,還蓋起來二層小樓,稱為「素居」,供全家人居住。「全家人」包括蔣斯千兩個哥哥及家眷,他們合在一起,上下三十多口,全由蔣斯千一人供養。

蔣斯千發跡以後,一連生了兩個兒子,肇海和肇聰,肇聰就是日後蔣介石的父親。斯水沒有兒子,斯千便把自己的長子肇海過繼給哥哥,一家人過得不分彼此。

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的時候,玉泰鹽鋪突然遭遇橫禍。由於「太平軍」的興起,戰亂擾亂了奉化人的安寧,玉泰鹽鋪也沒有幸免。交通阻塞,鹽米價格漲落,鹽鋪受到了不小程度的損傷。後來鹽鋪又被大火焚毀,蔣斯千辛辛苦苦創下的家業毀於一旦,蔣家再度面臨貧困的生活。

好在蔣斯千一直沒有放棄玉泰鹽鋪,透過幾年的努力,又攢了一些家業,重新開辦玉泰鹽鋪。但此時的蔣斯千,歷經風霜的磨礪,雖然剛五十出頭,但已掩飾不住歲月在他臉上留下的痕跡。

蔣肇聰畫像

蔣肇聰將玉泰鹽鋪帶入鼎盛時期

小兒子蔣肇聰一直跟隨父親蔣斯千,親眼目睹了玉泰鹽鋪從繁榮到衰敗,再到重建的過程。在他心裏,也一直有個誓言,那就是將玉泰鹽鋪恢復往日的繁榮。

當蔣肇聰從父親蔣斯千手上接過玉泰鹽鋪之後,蔣斯千便退居二線。蔣肇聰從小跟著父親,一邊讀書一邊經商,又有個善於思考的精明頭腦,此刻的他,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比父親當年還有魄力。

他將「鹽官」的招牌往店裏一掛,從此便「官運亨通」。業務也比父親主事時擴充套件了不少,除了鹽、米、酒之外,還有茶、餅、石灰等。他的精明加上善於經營,沒有幾年,就把玉泰鹽鋪發展到盈利所得比父親主事時翻了幾倍。蔣斯千看到自己親手創辦的家業在兒子手裏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甚是安慰。蔣肇聰一心想著重振家業,對於娶妻生子,也暫不考慮。他不僅把當年父親抵賣出去的田地、竹山又買回來,還為鹽鋪擴建,增設了釀酒的作坊,並且也把他們居住的「素居」重新翻造。

事業有成的蔣肇聰眼看就到了而立之年,父親蔣斯千抱孫心切,就私自為他定下了徐姓姑娘婚配。這婚禮可謂是奉化當地最為隆重的場面了,蔣家在奉化有錢有勢,名聲顯赫,透過這次的婚禮,讓蔣家在奉化的地位更加穩固。

徐氏過門後,生下一女一男,這名男子就是蔣介石的哥哥蔣介卿。蔣斯千見哥哥蔣斯生沒有孫子,又將自己的長孫蔣介卿過繼給他們,作為蔣斯生兒子蔣肇余的繼承人。

此刻的蔣肇聰,可謂是事業有成,兒女雙全,但他的野心讓他不滿足現狀。他並不滿足自己只是一家鹽鋪的老板,他更希望自己成為奉化的鄉紳。於是他仗著自己讀過八年書,加之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和精明的頭腦,幹起了「訟師」的行當。「訟師」就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幫人打官司,不管是幫被告打還是幫原告打,他都在其中漁翁得利。因此,他的精明也被當地人稱為「埠頭黃鱔」,意思是比較狡猾的人。

如果這樣的光景一直持續,那麽蔣家可謂要千秋萬代了。可惜,無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徐氏在嫁入蔣家第十年的時候,一病不起,不久後便撒手人寰。蔣肇聰守著偌大的家業,和自己的半個兒子(因過繼給了蔣肇余),甚是淒涼,對於鹽鋪也再無心經營。

好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蔣肇聰即使無心經營,家業在當地也是響當當的,說親的踏破門檻。徐氏過世兩年後,蔣肇聰又找了一孫氏配親,雖然這次婚禮不如上次隆重,但在蔣肇聰的心裏是喜悅的,家裏有個女人主持內務,自己忙完外邊的事情回家有個溫馨之處,男人不就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嗎?

可不曾想,這位孫氏嫁入蔣家不到兩年,還沒來得及生育,就一命嗚呼了。蔣肇聰悲痛不已,好多鄉鄰都暗自攻擊他命太硬,已經克死了兩個老婆,以後沒人敢嫁給他了。

於是,蔣肇聰又在孤獨和寂寞中度過了兩年,毫無閨房之樂。這一切,被賬房先生王賢棟看在眼裏,於是,為了討好東家,便幫東家物色了一個女子,這女子就是王賢棟的堂妹,此刻正在帶發修行的王采玉。

王采玉

蔣介石出世

王采玉是葛竹村的,與溪口有五十裏路的距離。她性情嫻靜、待人溫和,有一手出色的女紅。她是家中的長女,為了維持家裏的生計,她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並且全靠一雙手,用繡品換錢。父親王有則熱心公益,家裏入不敷出。王采玉則沒日沒夜地穿針引線,只為了幫父親撐起這個家。

過度的勞累,使王采玉年僅十幾歲就身體變得荏弱,為了不再委屈女兒,王采玉的母親覺得給女兒許配一門婚事,於是王采玉嫁到了俞家。

俞家和王家是近鄰,有自己的生意,日子過得紅火,王采玉嫁過去再也不用日日夜夜做女紅換錢養家。

可沒想到,這俞家只是個雕花磁碗,外表光鮮,實則脾氣暴躁,並且亂花亂用,不攢錢。他對王采玉還有諸多不滿,不高興了就對她拳打腳踢,以此泄憤。

即使是這樣一個惡貫滿盈的人,還命短。一次酒醉後跌進了溪裏,受涼得了時疫,很快就一命嗚呼了。

王采玉成了寡婦,她想回娘家,可嫁出的閨女潑出去的水,況且今天這個地步,自己也沒有臉面回家,於是,王采玉便帶發出家了。王采玉修行期間,自給自足,還時不時接濟娘家。

也許是她的塵緣未斷,一日,一位老者來王采玉修行的庵內討水喝,看到王采玉的面相,便嘆道:「可惜呀,可惜!不過還好你是帶發修行,千萬勿落發為尼,你日後非但大富大貴,況且貴子可期!」

或許是這一句「貴子可期」,王采玉心如止水的心竟然泛起了波瀾。但王采玉又覺得不可能,自己是個寡婦,也沒有留下子嗣,怎麽會「貴子可期」呢?於是,她的內心又逐漸回歸平靜。

日子一天天過去,王采玉已經把這件事忘卻了。第二年春天,陽光和煦,萬物復蘇,王采玉也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她的堂哥王賢棟來提親,對方就是溪口玉泰鹽鋪的老板蔣肇聰。

王采玉沒有去過溪口,也不知道溪口有這樣一個老板。她心裏不明白一個有錢有勢的老板為何要娶自己這樣一個帶發修行的寡婦,認為這是不般配更不可能的婚事。但當她聽到對方已經死了兩任妻子,被視為「克夫」時,王采玉明白了:原來對方和自己有同樣的命運。

王采玉的母親托人打聽了蔣家,說給女兒聽。王采玉只默默地聽著,也不作聲,但她心裏越發感覺和這個男人的命運越來越接近 ,又想起了討水老者的那句話,莫非這幾個字要應驗了?

在母親的勸說下,以及心中對「貴子可期」的期盼,王采玉應下了這門親事。

蔣家對王采玉是個帶發修行的寡婦有些顧忌,但當得知她命中會得貴子之後,也就打消了顧慮,於是按照男子亡妻續弦的習俗,把王采玉娶進門。此時的蔣肇聰45歲,王采玉23歲,他們的婚事成為溪口一時的熱門話題。

即使偶有一些流言蜚語,但蔣肇聰毫不在意,眼前這個比自己小二十多歲,沈穩能幹的續弦,他非常滿意,同時他也期待著「貴子」的到來。

終於,在玉泰鹽鋪誕下了一名男嬰,就是蔣介石。他的誕生,讓全家上上下下一團歡喜。王采玉千盼萬盼,終於「貴子可期」,蔣肇聰也終於喜得貴子,這真是天大的喜事。於是,在蔣介石滿月之時,玉泰鹽鋪門口張燈結彩,大擺酒宴,還特地請一班鄉親大舞龍燈。雖然不確定這個孩子是不是貴子,但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以及對這孩子未來的期盼。

蔣肇聰喜得貴子之後,幹勁更加十足了,玉泰鹽鋪的生意也是一天比一天興隆,他心裏感激王采玉給他帶來的喜氣,兒子給他帶來的運氣。每每回到屋內,總要先抱著兒子親上一陣,然後和妻子深情對望,從他的眼神中也能體會到暖暖的愛意。

然而,就在蔣介石出生的第二年,玉泰鹽鋪又失火了,恰逢蔣肇聰外出收賬不在家。火勢越來越猛,又加上有風助勢,直向裏屋撲卷而來。

王采玉一邊拼命地喊救火,一邊抱著兒子往外跑。雖然眾人紛紛跑來救火,但架不住火勢兇猛,最後玉泰鹽鋪被火燒去一半,其他作坊全部被毀。

蔣肇聰收賬回來,看到此情此景,目瞪口呆、欲哭無淚,悔不該外出,可也無濟於事。年邁的蔣斯千看到自己一手創辦的玉泰鹽鋪又遭此橫禍,老淚縱橫。

好在蔣肇聰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悲傷之後,養精蓄銳,在廢墟上又重建了玉泰鹽鋪,並且比之前還要氣派。

這樣,蔣家又興旺了幾年,期間,王采玉還又生了女兒,蔣介石度過了頑皮又幸福的童年。

蔣介卿

遭遇變故

到蔣介石七歲那年,他的爺爺蔣斯千以八十一歲高齡離世。還沒有從祖父去世的悲痛中走出來,第二年,父親蔣肇聰也因積勞成疾去世了。

臨終前,他不放心鹽鋪,不放心妻兒。他對過繼出去的長子蔣介卿說道,希望在自己死後,長子能夠上孝母親王采玉,下睦弟弟蔣介石,以慰自己的在天之靈。此時的蔣介卿頻頻點頭答應著父親臨終的囑托。

兩年時間,蔣介石失去兩位最愛護他的人,也失去了家庭的支柱,他幸福的童年也隨之結束了。

王采玉征求蔣肇聰親戚好友的同意,又和長子蔣介卿商議,要他將玉泰鹽鋪裏所有的存貨、賬款和現錢都全部用在蔣肇聰的葬禮上,為丈夫講最後一次排場。

可蔣介卿以孤哀子的身份極力反對,認為自己是父親蔣肇聰的長子,是祖父蔣斯千的長孫,這玉泰鹽鋪是祖父一手創辦,又傳到父親手裏,現在父親過世,這鹽鋪理應傳到他這位長子長孫手裏,而且要比父親主事時辦的更好。要是把所有財產都用在父親的葬禮上,他這個老板以後還怎麽當?

經過幾番商議,取了折中的辦法:給蔣肇聰買了上好的棺材,送葬的排場由奉化商界捐款。整個過程,都由蔣介卿這位長子主持。蔣介石只是披麻戴孝,為父親守靈。

蔣肇聰剛一被安葬,蔣介卿和蔣介石成了互不往來的兩戶人。蔣介卿主管著玉泰鹽鋪,對於王采玉這邊,開銷開始克扣,使他們的經濟日漸拮據。

蔣肇聰死後百日一過,蔣介卿便換了一副冷漠的面孔,對待王采玉像對待平輩一樣,提出分家事宜。蔣介卿仗著自己是長子,分了三分之二,蔣介石這邊只有三分之一。此時的蔣介卿已經成家立業,而蔣介石還只是個八歲的孩童,孤兒寡母無力反抗。他們分得了三分之一的財產,可這三分之一,說是財產,由於此前一場大火,再加上翻過幾次船,還有不少外債,虧本不少,這三分之一的財產,不但沒有錢,反而分了一身債。

再看蔣介卿,一反剛才的冷漠面孔,裝出一副從未有過的溫和,說自己是長子,分家也是為了王采玉這個後母和蔣介石這個弟弟好,是他答應父親照顧他們的,現在玉泰鹽鋪資不抵債,他願意接手並負責還債,把每年可以收租的田地和常年可以挖筍的竹山,以及幾間廂房,歸蔣介石這邊。王采玉一時也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吃虧還是占便宜了,於是就這樣稀裏糊塗的在「分書」上按了手印。

王采玉母子

可誰知,玉泰鹽鋪的賬本是蔣介卿造的假,待王采玉知道了真相,一切為時已晚,手印按下去了,豈能反悔?蔣介石不肯罷休,要去找蔣介卿評理,可他一個八歲的孩子,又怎麽鬥得過成年的蔣介卿?王采玉覺得自己自從嫁入蔣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孤立無援過,為此,整日處在惡劣的情緒中。

那邊,蔣介卿重振祖業,重新開張,成了蔣家的主心骨。這邊,王采玉只得把希望寄托在尚未成年的兒子蔣介石身上。蔣介石收斂了此前的頑劣,越來越懂事,也感受到了母親對於自己的厚望,開始用心讀書。

若不是家庭突遭此變故,蔣介石還是那個頑劣的兒童,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對於出生富裕家庭的蔣介石也同樣適用。他開始為了母親,為了命運,漸漸撐起這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