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科舉落第,揭竿起義。盤點那些落第士子的反抗之路

2023-12-07歷史

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是每個士子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通往仕途的重要途徑。然而,並不是每位士子都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一帆風順地踏上仕途。科舉失利,對於許多士子來說,是一種常見的命運。然而,科舉失利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夢想就此破滅,更不意味著他們的未來就此黯淡無光。

當科舉失利的訊息傳來,一些落第士子並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選擇了反抗。他們不再被科舉考試的枷鎖束縛,而是開始尋找其他的出路。他們不再被傳統的仕途所限制,而是開始探索自己的未來。

圖片來自網路

黃巢

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曹縣西北)人。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士族家庭,自幼便沐浴在濃厚的文化教育之中。然而,命運似乎並未眷顧這位才子,他幾次參加進士科考試,卻始終名落孫山。在希望與失望的交錯中,他心懷憤恨,用筆墨宣泄心中的不滿,寫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不第後賦菊】。

詩中的黃巢,豪情萬丈,仿佛一位揮劍決戰的勇士,誓要將心中的抑郁和不快徹底顛覆。他的詩篇透露出一種沖天的豪氣,仿佛可以透過長安的城墻,彌漫在整個城市上空。滿城盡帶黃金甲,那是他心中的理想國度,一個充滿公平胡正義的世界。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正當黃巢結束考場,一心要將販鹽事業做大做強時,關中地區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旱。赤地千裏,流民遍野。在這個民不聊生的時刻,黃巢心中的理想火焰再次燃燒起來。他散盡家財,收留了數萬流民,從中挑選出青壯年八千余人,毅然起兵造反。

公元875年6月,對於黃巢來說,是一個命運的轉折點。他帶領著數千兵力,像一股洪流般湧入大唐的版圖。對於這個國家的統治者,他並不是一個輕易妥協的人。他知道,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讓那些困苦的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

黃巢的起義如同一場狂風暴雨,席卷了大唐的半壁江山。他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麽叫做「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他的隊伍不斷壯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流民加入其中。短短數月時間,他的兵力就已經達到了數萬之眾。

5年後,黃巢領兵攻破長安城,趕跑唐僖宗,自己做了皇帝,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唐僖宗逃出長安,召喚天下兵馬勤王,將黃巢圍困在長安城裏。

黃巢物資短缺,無法抵擋,不得不結束長安城。之後,黃巢的軍隊在各地輾轉作戰。他們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最終還是無法改變戰局。公元884年,黃巢在泰山狼虎谷戰敗自殺。

黃巢的故事是一個充滿激情、悲壯和理想的故事。他用一生的奮鬥詮釋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英雄的誕生、成長和隕落。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滄桑。

圖片來自網路

張元

張元原是北宋永興軍路華州華陰縣人(今陜西華陰人),年輕時俠氣十足,才華橫溢,因此在當地聲名遠揚。然而,他多次參加考試卻始終未能上榜。這種情況可能與當時陜西連年征戰的環境有關,許多年輕人都選擇拿起武器抵抗侵略,保衛家園,導致讀書人稀缺,四書五經都背不熟,參加考試時經常遭受其他士子的嘲笑。

在又一次落榜後,張元決定離開這裏,前往西夏尋求機會。在宋仁宗景祐年間(1034-1037年),廣運、大慶年間,他和好友吳昊(原姓胡)聽說李元昊有立國稱帝的大誌,便前往西夏。那時,他們才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張元和吳昊。

有一天,兩個人在一家酒館裏喝酒,並把「張元吳昊來飲此樓」寫在了墻壁上。巡邏者看到後,知道他們不是夏國人,就把他們抓起來送給了元昊。元昊問他們為什麽要觸犯他的名諱,還問他們為什麽進入夏境。張元和吳昊大聲說:「我們連姓都還沒考慮清楚,哪裏會考慮名啊??」元昊聽後非常驚訝,便放了他們,並委以重任。

在1041年的好水川之戰中,張元協助元昊指揮西夏軍,成功擊敗了由任福等人率領的宋軍。這場戰鬥中,宋軍陣亡的人數高達一萬多人,慘重的損失使得好水川內的景象一片淒涼,遍地都是宋軍的屍體。

看著眼前的一幕,張元心情異常振奮,他帶著自得之意,在界上寺的墻壁上題寫了一首詩:「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輦,猶自說兵機。」這首詩的意思是,夏竦的威名何曾聳動過,韓琦的英勇也不過如此。現在滿川的龍虎輦(指宋軍的屍體),還在自相殘殺。

在詩後,張元還附上了自己的官銜:「(西夏)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張元隨大駕至此。」這些官銜顯示了他的權力和地位,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這場戰爭的勝利感到自豪。

透過這場戰爭和張元的詩作,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功名的渴望和對勝利的自信。他用宋軍的屍山血海來博取功名,自得之意溢於言表。同時,他的詩也表達了對韓琦等宋朝官員的嘲諷和輕視。

在好水川之戰後,張元向元昊提出了出兵渭州、待機取長安的建議,元昊采納了他的意見,並策劃了定川寨之戰(1042年)。元昊那句「朕當親臨渭水,直據長安」的豪氣幹雲的通告,正是出自張元的手筆。

然而,夏軍深入到渭州境時,卻遭到了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在這場戰鬥中,西夏士兵全軍覆滅,西夏直搗關中的計劃最終破滅。

雖然西夏軍隊在數量上占據優勢,但由於宋朝軍隊的頑強抵抗和戰術的失誤,夏軍最終無法取得勝利。這場戰鬥的失敗使得西夏的擴張計劃受到限制,也證明了宋朝軍隊的實力和決心。

1044年的賀蘭山之戰時,張元知道其理想無法實作,於是郁郁不樂,在夏天病逝。

洪秀全

在廣東省花縣福源水村,洪秀全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他的祖輩們都以務農為生,渴望透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洪秀全的三次廣州院試都以失敗告終,這給他帶來了沈重的打擊。

在第三次落選後,洪秀全病倒了,昏迷了數日。在他夢中,他升入天堂,受到皇上帝、天媽、天兄、天嫂、天妹等神明的賜福。皇上帝賜給他印璽和寶劍,命他下凡斬妖留正,作主救人。這個奇特的夢境,成為了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的契機。

洪秀全回家後,對儒家學說產生了反感,開始宣揚他對上帝的理解,稱為「拜上帝教」。他自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他的朋友馮雲山和族弟洪仁玕等成為了最初的信徒。

1847年10月,洪秀全判斷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寫下了「明主敲詩曾詠菊,漢皇置酒尚歌風,古來事業由人做,黑霧收殘一鑒中」的詩句,以劉邦、朱元璋自許,深信可以「收殘黑霧」,迎接光明。於是他與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結為異姓兄弟,組成了拜上帝會領導核心。

1851年十二月初十(1月11日),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就任天王,定國號為太平天國。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克南京,斬清兩江總督陸建瀛和江寧將軍祥厚。29日,洪秀全入城,改南京為天京,定為太平天國的首都,頒布【天朝田畝制度】。接著,太平軍分軍東征,攻克鎮江、揚州。從此,太平天國革命進入把勝利推向全國的新階段。在此後的10多年時間裏 ,太平軍繼續西征、北討和東進 ,戰火燃遍了大半個中國。

然而,在太平天國運動的後期,洪秀全逐漸陷入了貪圖享樂、荒廢政務的狀態。他建造了奢華的天王府,享受著皇帝般的待遇,卻完全不管政務。這時,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感到擔憂。他們擔心洪秀全的享樂主義會毀了太平天國的事業。然而,洪秀全對這些忠言逆耳的建議置若罔聞。

1864年四月二十七日(6月1日),洪秀全逝世於天京(今南京),享年51歲。他的兒子洪天貴福繼承其位。其臣屬用錦繡綢緞包裹他的遺體,藏在宮內,秘不發喪,十余日後才宣之於眾。

六月十六日(7月19日),天京(今南京)陷於清軍之手,太平天國覆亡。

有意思的是:1861年,英國海軍提督何伯與參贊巴夏禮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以事成後平分中國為條件,協助太平天國打敗清政府。洪秀全態度堅決,斷然拒絕英國人的建議,在維護國土完整和主權方面,態度明確和堅定。英國人見無法從太平天國那裏獲得利益便轉而支持清政府。

圖片來自網路

樊若水

樊若水,字叔清,一字仲師,來自江南池州,祖籍位於京兆長安。他的父輩和祖輩都是南唐的大臣。若水年輕時懷揣壯誌,渴望施展才華,然而多次參加進士考試未能成功。感受到時運不濟,他決定離開南唐,回歸祖籍發展。

當時,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奪取了皇位,建立了宋朝。宋國連年征戰,在北方已無對手,唯有北漢仍在背後得到契丹的支持。宋國君臣希望先攻打較弱的南唐,這為樊若水提供了成功的機會。

他假裝在采石磯江上垂釣,乘一葉扁舟,用絲繩測量江面寬窄,數月時間積累了大量水文資料。之後他稟明大宋皇帝,在石牌口主持造船,移至采石磯,僅用三日便建成了一座浮橋,尺寸分毫不差。

984年,樊知古升遷為比部郎中。由於河朔一帶發生戰事,為便於水運陸運供給,各郡被分為兩路。樊知古升任東路轉運使,又升為駕部郎中,得到賞錢五十萬。樊知古原名樊若水,字叔清。因被皇帝召見,皇帝問他說:「愛卿你的名字出自何書?」他回答說:「唐代尚書丞倪若水誠信正直,我私下仰慕他。」皇帝笑道:「你可改名為‘知古’。」樊知古叩頭奉詔改名。實際上倪若水的原名是「若冰」,樊知古學識淺陋,錯誤地參照了這個名字來回答皇上,導致他人都嘲笑他的無知。

科舉失利並不意味著失敗,更不意味著絕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和未來。你還知道哪些進行過造反大業的落第士子,可以一起分享。

最後,我想參照一句話來結束「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放棄。」無論你遭遇了什麽困難和挫折,都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和未來。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要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芒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