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人殉和人牲在商代意味著什麽?

2023-12-15歷史

男子在成年之後,必須獵殺一個敵人,並砍下頭顱血祭祖靈,這樣才有資格在臉上紋上圖騰,獲得祖先的認可,死後才能透過彩虹橋,進入祖靈之家,沒殺過人的男人,沒有這個資格。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非常詳細的描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國台灣高山族殺人祭祖的習俗。

其實不止高山族,亞馬遜流域的科魯博人,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卡拉法伊部落,全部有過殺人祭祀的習俗。直到現在,孟加拉灣北哨兵島的森蒂納爾人,還會將接近該島的一切外人殺死,以祭祀祖先。

這些部落相距甚遠,不可能互通交流,為何都保有殺人祭祖的習俗?

因為優勝劣汰是所有生命的鐵律。將這一鐵律放到人類社會,那就是「殺人祭祖是每一個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經階段」。

試想一下,假如你生活在一個原始部落,你會崇拜什麽樣的男人?是那個肌肉發達、智力超群、殺敵如切菜砍瓜的猛男,還是手無縛雞之力的白面書生?

但凡活下來的人,都是選擇了前者。如此,他的家族才能生存,他的部落才能發展。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們自然而然地會給「殺人」賦予非凡的意義——它是一個男人能力的表現、成熟的標誌、祖宗庇佑的顯靈等等。

人們的殺人之術,也在不斷演進,從最初個體的互毆,到最後群體的屠殺,誰能組織起更大的殺人機器,能以最多的敵人祭祀祖先,誰就能成為至高無上的王者。

作為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朝,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這種殺人祭祖的習俗。

(以下文字之前發過,是參考翦商寫的血腥殘酷的商朝滅亡史,最近,我在寫一套關於「中國歷史大事記」的書籍,準備從商朝寫到清朝,所以,以前寫過的一些文章,會稍作修改拿來再用一下,望大家見諒)

很多人知道,商朝有人殉制度,也就是活人陪葬。例如著名的婦好墓,就有16個殉人。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商朝還有人牲制度,也就是把人當牲口,祭祀的時候和馬、牛、羊、豬、狗、雞一起宰殺。

例如河南安陽殷墟王陵區,至今已經發現了2000多座歷代商王奉獻的祭祀坑,平均每座坑內大概有10名人牲。

據甲骨文記載,在一次祭祀中,商王還一次性宰殺過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頭牛。

更加恐怖的是,這些人牲還不是全部被埋入地下,商王還會把一部份人血和人肉做成肉羹或者臘肉,分給獻祭者食用。

人牲的骨頭,商人也不會放過,1930年代,考古人員就在殷墟發掘到了專門加工人腿骨頭的作坊,有些被加工成了華美的發簪,有些則被捆紮在一起,尚未加工。

另外,這些人牲還不只是奴隸和戰俘,其中還包括了不少貴族。

例如一個叫戍嗣子的貴族,一家73口,包括13名兒童,也是被商王當作人牲給殺了,以祭祀祖先。

1959年,考古專家在安陽殷墟,發現了一座編號為p0的祭祀圓坑。

該坑中有一個「戍shou嗣子鼎」,上面有30個銘文,記載的是某年九月的丙午這天,商王在一座大宮殿裏賞賜戍嗣子,貨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榮寵,做了這個鼎。

除了鼎之外,該坑中還出土了不少銅器、玉飾、貨貝、絲麻織物、糧食等等。

因為奴隸和平民,根本不可能有這些貴重物品,所以,戍嗣子大機率就是當時的貴族。

另外還需要特別說明一下,商王殺人的手法極其殘忍,這73個人裏,有人被砍頭,有人被腰斬,有人被腳斬,有人被斜斬,甚至還有不少人被肢解和烹食了。

那麽,商王為什麽搞人牲制度,甚至要殺貴族祭祀呢?

因為在商人看來,神靈和祖先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用人的血肉祭祀,就能得到神靈和祖宗的庇佑。而人牲的數量和地位,則代表著自己的誠意,數量越多,地位越高,便越能贏得神靈和老祖宗的歡心。

根據商人愛殺人牲祭祀的習俗推斷,周文王他爹季歷,大機率也是被商王文丁當作人牲給殺了,而周文王姬昌也差點成為商紂王的人牲。

話說,周人的老祖宗叫做「姜嫄」,有一天,她在今天的山西稷山縣溜達,突然看到了一個巨人的腳印,頓時有一股暖流在體內亂竄,竟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

於是,她就踩了上去,十個月後就生了後稷。後稷後來因為有功,被唐堯(太原)封到了今天的陜西彬州附近。

後稷的12世孫姬亶dǎn,因為戎狄入侵,又率領族人由豳(bīn)遷到岐山下的周原,定部落號為周,於是,姬姓從此稱周人。

姜嫄踩大腳印生娃這事,百分之一百是假的,但大機率有姜嫄這個人。因為姜在商朝的時候和羌是一個字,而商人把西邊的少數民族,統稱為羌人,嫄也就是女人的意思,姜嫄轉譯一下就是羌族的女人。

所以,周人的祖先大機率就是羌人,只是後來改成了姬姓,但是仍然和羌人通婚,比如姬亶的老婆就叫太姜,周武王的第一功臣叫姜尚,也就是姜子牙。

姬亶遷到周原之後(建都岐周),為了對付強大的戎狄,制定了一個「東聯殷商,西抗諸戎,以農為本,撫恤百姓」的基本國策。

為了實作這一目標,他主動派人,對商王表示,要做商的藩屬,希望得到商的支持,對付諸戎。

史書記載,商王答應了姬亶的請求,他的兒子季歷、孫子姬昌都迎娶了商王朝的女人,商朝的紡織技術、冶煉技術、軍事技術,如戰車、青銅武器全部隨之而來。

但史書沒有記載,商王為什麽會答應姬亶的請求,為什麽會給周人提供那些多先進的技術?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這裏面肯定有不為人知的交易,而這個交易,很有可能就是周人為商王捕獲大量的羌人當作人牲。

其證據如下:

1、甲骨文的人祭記載中,羌人是主要被殺的物件。羌人來自何方?西方!也就是周人生活的附近。

2、「周」這個字是商人創造的,甲骨文裏「周」的寫法是,「用」下面一個「口」。

而「用」在甲骨文裏特指殺人獻祭,大家看這個「用」字是不是特別像一口鼎。

所以,「周」這個字剛開始的意思,應該是指:給商王提供人牲的人。

【說文解字】對「周」字的解釋也是「從用、從口」。現在還有很多地方,還把殺雞說成用雞,殺豬說成用豬。

另外,「周」字在甲骨文中還有一種寫法:「用」字的四個小方格中點了四個點。

而甲骨文裏的這種點,代表著鮮血。所以,周字絕對和祭祀的人牲有關。

正因為姬亶給商王提供了大量羌人作為人牲,商王才答應與周人通婚,並且提供技術和武器。

周人得到東方傳來的技術之後,GDP和武力值開始一路飆升。

姬亶死後,其兒子季歷接班。他繼承了父親的遺道,對內重視農業,體恤百姓,對外聯合商朝,討伐諸戎。

在不斷的征戰中,周部落捕獲了大量俘虜,繳獲了大量物資,吞並了大量領土,實力激劇膨脹,一躍成為西方最強的部落。

商王文丁大喜,封其為商的「牧師」,也就是地方伯長的意思,專征伐權。

但隨著周部落的壯大,商王文丁終於起了疑心,便以封賞為名,把季歷騙到朝歌,名義上封為「方伯」,號稱「周西伯」,實則將其軟禁了起來。

【史記】說季歷本來沒有叛商的想法,一氣之下就絕食而死了。

但這個死法比較可疑,按照商王祭祀的傳統,異族的「方伯」,那可是最好的人牲,多少個奴隸和平民,都不敵一個方伯。所以,商王文丁大機率不會放棄這麽好的祭祀機會,讓季歷白白餓死。

季歷死後,其子西伯姬昌即位。

面對國仇家恨,以及隨時可能被商朝滅掉了的恐懼,姬昌不得不勵精圖治,暗中積攢力量,重用了一大批能臣武將;輕徭薄賦,只收九分之一的地稅;重視商業,商人往來不收關稅;寬刑省法,罪犯的妻子不再連坐;首都也從偏僻的岐周,遷到了更為平坦的豐京(今西安長安區)。

但是為父報仇,僅靠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

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什麽是商朝的歷史和文化呢?毫無疑問,占蔔!

你必須掌握占蔔這種核心科技,才能掌握話語權,才能站在文化的制高點一呼百應,召集四方諸侯,一起討伐殷商。

所以,工作之余,姬昌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占蔔上面。

他對商朝的占蔔技術,進行了大量的修改、論證,當然,在改編的過程中,他還加入了大量對他有利的卦辭,例如「宜建侯」、「履帝位」、「建侯行師」等等,都彰顯了他的不臣之心。

為了鼓舞士氣,他又加入了很多「東北喪朋、西南得朋」,「利涉大川」的卦象。

什麽叫「東北喪朋、西南得朋」呢?

商在周的東北,周在商的西南,也就是對西南有利,對東北不利的意思。

什麽叫「利涉大川」呢?

因為討伐商朝,需要渡過黃河。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就在姬昌苦心孤詣,琢磨著報復商朝的時候,他的種種不臣行為,還是被商王紂給發現了。

於是,紂王一怒之下,就派軍隊把姬昌抓到了朝歌。姬昌害怕時日無多,便在獄中夜以繼日的完善了占蔔技術,初步編寫了【周易】。

【史記】記載,周人讓商朝叛逃到周的臣子閎夭hóng yāo、散宜生等人,帶著美女和駿馬獻給了紂王,紂王這才放了姬昌。

但這種說法,不太可信。因為周人絕對不會派兩個叛徒去朝歌,紂王暴虐,但不是傻子,看到兩個叛徒帶著禮物過來替不臣之人說話,不宰了他們才怪。

【帝王世紀】記載,當時姬昌的長子伯邑考在朝歌做人質,為紂王駕車。紂王一怒之下,烹殺了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賜給姬昌,並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

姬昌忍辱負重,最後還是強忍著憤怒吃下了肉羹,紂王見其臣服,這才放了姬昌。

我覺得【帝王世紀】的記載,雖然恐怖但應該比較接近歷史。

按照紂王暴虐的脾性,他又怎麽可能放過伯邑考這種品質上乘的「人牲」?

有人可能問了,紂王為什麽不讓姬昌做人牲,而殺了他的兒子伯邑考?

因為商王對人牲是有品質要求的,地位高只是一方面,年輕、強壯、漂亮也很重要。畢竟神仙和祖先,也不喜歡年老體弱者。

有人可能還會有疑問,紂王即便不殺了姬昌,也不可能放了他吧?

因為這時東方的少數民族已經反叛,商軍很難兩面作戰。所以,紂王才不得不在姬昌表示臣服之後,將其放歸關中。

食子的恐怖經歷,以及父親的慘死,讓重獲自由的姬昌充滿了憤怒,一回到豐邑他便悄悄的自稱為王(周文王),招兵買馬,壯大實力,準備翦商。

極為幸運的是,他又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才——姜尚。

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裏,他把翦商的具體工作,全部交給了兒子姬發、姬旦以及軍師姜尚等人。

姬發不負期望,先後出兵犬戎、密須(在西邊)、黎(山西省長治市西南)、邘(今沁陽市)、崇等國,並取得了一系列勝利,為翦商解除了後顧之憂。

而姬昌自己則全身心的投入到了編寫【周易】之中,他對所有蔔卦重新進行了更為合理的解釋——少了殺人、吃人的暴虐,多了幫人、助人的善良。他還第一次提出了天命與德的聯系——天命無常,惟德是輔。

這種順應人心的變化,對於那些飽受商人祭祀文化摧殘的眾多部落而言,無疑有著巨大而持久的吸重力。

所以,【周易】一經推出,便把占蔔的最終解釋權,從商王的手中奪到了周人的手裏。

正因為如此,諸侯國虞國、芮國發生糾紛,才會讓姬昌仲裁,而沒有選擇紂王。

這種對最高意識形態的占領,意味著周國已經迎來了嶄新的一頁,商朝的滅亡已是遲早之事。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9年後,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他高品質的繼承了父親的遺道,改都鎬京,繼續以姜尚為軍師,以弟弟周公旦為太宰,聯絡八方諸侯,壯大自身實力。

公元前1048年,姬發為了檢驗自己的號召力,試探諸侯國的態度以及商紂王的反應,以閱兵為由親率大軍,千裏行軍趕到孟津,大有渡河攻打朝歌之意。

八百諸侯見狀(誇張),紛紛起兵響應,並勸說武王伐紂,但姬發發現幾個大的諸侯國沒有前來,於是毅然收兵回國,繼續等待時機。

而這時的商紂王,還沈迷於天朝上國之中。

600年煌煌殷商,31代天下之王,讓紂王有足夠的信心繼續控制天下。他並不在意姬發的那幾萬破銅爛鐵,征討東南夷開疆拓土,才是他的帝王偉業。

所以,他不斷的派兵東征,把帝國的兵力幾乎全部壓了過去。精良的戰馬、鋒利的青銅武器,讓商軍百戰百勝,所到之處望風而降,短短幾年時間,商軍便捕獲了幾十萬夷人。

看著源源不斷運往朝歌的奴隸,紂王愈發自大起來。但他不知道的是,在這輝煌的背後,早已暗流湧動。

連年的征戰,早已讓商朝百姓困苦不堪;血腥的祭祀,早已讓異族人民戟指怒目。

紂王的叔父微子、箕子、比幹勸其體恤百姓、改邪歸正,但紂王執迷不悟,微子憤而出走,箕子被貶為奴,比幹被挖心掏肺,商朝上下人心惶惶。

姬發聽聞,自知時機已到。便於公元前1046年1月,親率戰車三百,虎賁三千人,步兵數萬,出兵東征。

2月,周軍抵達孟津,與各路諸侯合兵一處,約5萬人,北渡黃河,進逼朝歌。

因為商軍主力仍在東南征戰,所以,紂王只好倉促武裝了大批奴隸、戰俘,隨同京城守軍,大約17萬人,開赴牧野迎戰。

兩軍很快相遇,盡管周軍氣勢如虹,但看到「殷商之旅,其會如林」時,仍然感到了一絲巨大的恐懼,躊躇不敢向前。

眼看商軍殺來,再不反擊,危在旦夕。70多歲的姜尚終於老夫聊發少年狂了一次,他一馬當先,帶領數百精兵,沖向了那個如黑暗森林般的人墻。周武王姬發備受感染,也親率主力跟進沖殺。

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本就不願為紂王效命,見此情景,紛紛倒戈。

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牧野之原已經躺滿了十幾萬具橫七豎八的屍體,世界像死了一般沈寂,只有流淌的血水,以及覓食的豺狼,才能發出一些聲響。

紂王帝辛,在生命的最後,保持了一個帝王應有的風度,不做俘虜,自焚於鹿台。

那個信服「天命無常,惟德是輔」的周武王,在得到天下之後,卻表現出少有的殘忍。

攻入朝歌的第二天,他就舉辦了盛大的「受命」大典,按照商人祭祀的傳統,他把幾百名紂王的親信和大臣當作人牲,押到祭台之上。要麽砍掉手腳,任由其吶喊;要麽投入沸騰的鼎中,任由其翻滾。

在一聲聲慘叫之中,台下的眾人竟然一分時不清,這個冉冉升起的新朝究竟是周,還是商。

直到兩年之後,姬發去世,周公旦輔政改制,這種血腥殘忍而又延續千年的人牲制度,才逐漸告別了歷史的舞台。